余强芳;彭渝
手术后疼痛不仅造成患者心理和情感上的不愉快,更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近年来术后镇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新的镇痛方法层出不穷。本文从术后自控镇痛( PCA)患者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强调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术后镇痛的重要性。
作者:费锋燕;张兰凤;陈晓燕;王晓蔚;朱聪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护士长辱虐管理对下属护士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影响。方法采用辱虐管理量表和内部人身份量表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 17.0和AMO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辱虐管理得分均值为(2.350±1.497)分,内部人身份得分均值为(5.665±1.159)分,护士长的辱虐管理与下属的内部人身份感知具有显著的负相关(β=-0.35,P<0.01)。通过Person相关分析,得出辱虐管理与内部人身份感知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308,P<0.01)。结论护理实践中存在某些护士长辱虐下属的现象,并且辱虐管理对下属护士的内部人身份感知具有消极影响。
作者:李艳;李剑;蔡玉梅;李佳;赫晓宏;孙涛;刘跟莉;王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一对一导师带教基础上,运用多向性交往模式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中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建立省级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通过选拨临床教学老师,培训标准化患者,进行分组教学讨论,讨论后老师和学员进行反思和修正的多向性交往模式,对接收的30名实习学员进行培训。结果本组学员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考核成绩均为优秀;学员对教学师资配备、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氛围、教学设备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结论将多向性交往模式运用于专科护士的临床教学中,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得到保证,促进急救护理专业化,适应医学发展,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
作者:王芝;杨丽萍;许燕;殷雪萍;贾珏;朱蓓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为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是护理工作中一项较难解决的问题。烧伤患者皮肤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密集,对疼痛非常敏感,当患者面对反复的手术治疗,便陷入疼痛焦虑更疼痛的恶性循环[1]。同时由于机体遭受严重烧伤后,全身皮肤脱落、瘢痕形成以及可供穿刺部位受损等原因均导致静脉穿刺更加困难。近年来,由于超声多普勒可以清晰辨别血管的结构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研究者应用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发现超声引导静脉穿刺是一种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2]。这种技术的好处包括:确认实际和相对的静脉位置,确认解剖变异和证实目标静脉的通畅[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在二维超声引导下为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桡静脉穿刺,穿刺一次成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降低了穿刺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李宁宁;潘志英;刘洋;徐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输注葡萄糖酸钙时的药物佳稀释浓度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选择需要静脉补钙的患儿1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倍稀释组43例,2倍稀释组48例和5倍稀释组48例,均使用静脉留置针,比较各组患儿穿刺血管外渗性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愈后情况。结果等倍稀释组、2倍稀释组、5倍稀释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3d累计发生外渗率分别为19.4%,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1.2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等倍稀释组发生血管外渗率高于2倍稀释组(χ2=6.88,P<0.01),2倍稀释组高于5倍稀释组(χ2=6.40,P<0.05),等倍稀释组高于5倍稀释组(χ2=20.48,P<0.01)。留置针在第1天,第2天,第3天血管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47,P>0.05)。结论运用静脉留置针对婴幼儿进行补钙时,10%葡萄糖酸钙稀释5倍时外渗性损伤发生率低。
作者:杨云智;黄日妹;易小青;雷艳;曾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MOTOmed运动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平衡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2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9例,对照组106例,观察组卧床期,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 MOTOmed 713.4/W41a型进行床边训练,能达坐位平衡后采用MOTOmed viva2上下肢型进行训练。经过康复训练后分别对两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 BBS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四肢瘫功能指数( QIF )评定表。结果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BBS评分、QIF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4,8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分别为(12.2±2.8),(17.6±2.8)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7,2.651;P<0.05);康复训练4,8个疗程后两组患者QIF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OTOmed训练后颈髓损伤患者平衡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金玉光;王丽华;柳尧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不同实习指导方法对实习护生的自我效能和临床实践行为的影响,为提高护生的临床实习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2008级和2009级本科实习护生413名为研究对象,2008级护生采用常规实习教学指导方法,2009级护生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指导方法,在实习结束后进行一般自我效能及临床实践行为情况的问卷调查,比较其差异。结果2009级本科护生实习后自我效能得分为(2.79±0.46)分,高于2008级实习护生的(2.58±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1)。2009级本科护生实习后临床实践行为总分为(3.84±0.51)分,高于2008级实习护生的(3.69±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9,P<0.01)。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指导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临床实践行为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实习护生的教育中。
作者:王晓洁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分层教学模式在护生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应届毕业生和2013级应届毕业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集中式辅导教学,干预组采取分层式教学,比较两组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结果两组护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为100%。对照组优秀率为11.84%,干预组优秀率为1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9, P<0.05)。结论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适应能力。
作者:孙海燕;俞黎黎;周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康复科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和骨折伴功能障碍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卧床患者多,伴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多,护士间交接班常发生漏交、重复交的现象;患者感觉功能异常,难于早期发现长期卧床并发症致医疗干预延迟。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床头交班卡,督促护士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熊楚梅;蒋萍;杜丹;范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4.1%[1],是我国城市第4位死因,农村首位死因。 COPD造成肺功能进行性减退,造成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严重受限,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首位。 COPD虽是气道的疾病,但具有显著的肺外效应,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本文对COPD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吉梅;王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甘油磷酸钠注射液(商品名:格利福斯),为无色澄清液体,是肠内营养的磷补充剂。10 ml即能满足成人每天对磷的需要。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商品名:欧贝),为无色澄清液体,本品用于放射治疗、细胞毒类药物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2013年3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向配有甘油磷酸钠注射液的液体内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时输液管路中出现白色混浊,及时更换输液器后,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及药物的浪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昱;刘芳;江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流程在肿瘤靶向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的管理效果。方法依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对传统的经验式靶向药物静脉给药流程进行优化,为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标准化、全程监控的静脉给药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给药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前静脉给药的错误发生率为3.6%,优化流程后无一例给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3, P=0.02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4.4%升高至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5, P=0.029)。结论优化靶向药物静脉给药的护理流程,进一步确保了护理用药安全,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了护士专业水平。
作者:周颀;卫述琼;黄容;陈柯菡;秦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注射用兰索拉唑的主要成分为兰索拉唑,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主要用于口服疗法不适用的伴有出血的十二指肠溃疡。盐酸精氨酸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盐酸精氨酸,为无色澄清液体,主要用于肝性脑病,适用于忌钠的患者,也适用于其他原因引起血氨增高所致的精神症状治疗。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但配伍禁忌表中无两者不能配伍的记录,我科于2013年6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注射用兰索拉唑与盐酸精氨酸存在配伍禁忌,为明确这两种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特进行了模拟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余强芳;彭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将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的6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监测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HR、R、pH、SpO2、PaCO2、PaO2分别为(84.25±3.87)次/min,(23.62±6.24)次/min,(7.38±0.15),(0.94±0.01)%,(30.48±4.73)mmHg,(94.04±3.38) mmHg,均优于治疗前的(119.25±9.68)次/min,(30.83±7.08)次/min,(7.27±0.14),(0.83±0.04)%,(38.44±2.86)mmHg,(65.03±5.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5,2.326,2.567,2.413,2.985,3.258;P<0.05)。观察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2例,胃肠胀气1例,对照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8例,胃肠胀气10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95,6.689;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法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期间的针对性精心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齐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并发便秘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在化疗期间并发便秘需要灌肠的肿瘤患者通过SPSS进行分层区组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肛管方法灌肠,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5, P<0.01);观察组插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4, 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3.505,P<0.01)。结论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灌肠较常规插管发灌肠更安全、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利霞;李翠翠;王晶晶;林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员管理组织,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理安全员为主线,每月进行专项安全督导交叉检查及所在科室安全自查,对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反馈、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1%,低于实施前的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09)。实施后冰箱管理、药品管理、住院患者管道管理、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患者管理等安全管理指标合格情况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使护理风险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目的。
作者:常杏萍;郭庆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于1962年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首创[1],在世界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2]。因此,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管理者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问题拓展了QC的含义和职能,采取成立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本文对近年来我国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国内护理管理者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作者:王龙凤;郭素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疗效和肺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73.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49,P<0.01);观察组患者在咳嗽消失时间、停止咯痰时间、平喘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9.78±2.07),(7.28±1.76),(4.32±1.13),(4.02±1.17),(7.84±1.14)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09,7.489,3.632,9.512,5.915;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肺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作者:周淑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低年资护士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分析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理人员压力源调查表和Maslach倦怠量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62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2名护士在感情衰竭、情感疏远、成就感缺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7.79±6.85),(13.25±9.65),(32.69±7.42)分,不同年龄护士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83,0.69,1.56;P>0.05);不同文化程度护士情感疏远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2,P<0.05)。前5位压力源为担心差错和事故、工作负荷大、待遇不满意、处于不良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压力源与工作倦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上述压力源均与感情衰竭均相关(r值分别为0.202,0.325,0.205,0.207,0.243;P<0.05);护理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与情感疏远、成就感缺乏有关( r 值分别为0.321,-0.159;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低年资护士存在的职业压力不容忽视,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护士对工作压力源的认知及耐受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作者:薛凤珠;韩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