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莉;刘玲;孙叶萍;黄蔚萍
目的:探讨在机动卫勤力量建设中管理军队护理人员,提高其护理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骨科、普外科、肝胆外科、皮肤科、烧伤科、急诊科、门诊、重症监护科、心血管科、神经科10个相关科室的24名护士,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军事素质培训和护理技能培训,记录并比较培训前后参训人员的军事体能素质和实际操作技术合格率以及护理操作技术得分情况。结果经三方面培训后,参训人员的军事体能素质及实际操作技术考核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9.2%(19/24)提升至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18),护理操作技术各项目根据现行评分标准,平均分由(80±3)分提高至(9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1)。结论对非现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军事素质培训和护理技能培训,可提高其战伤救护能力,有利于总体的机动卫勤力量建设。
作者:王颖琦;翟婧;曹樱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护理绩效是指护理服务的投入与产出比[1]。管理是实现护理工作有效性及可控性的重要手段。而护理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依据一定标准对护理人员的绩效进行检查、测量和评价的过程[2]。合理地评价护士绩效,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护理绩效、管理效率、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能帮助护理人员改进工作及谋求未来发展[3]。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护士岗位管理。而护理绩效评估是优化岗位管理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适应现行护理工作及管理模式、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意义重大。然而,纵观国内外各医院所实行的护理人员绩效评估方法,虽各有所长,但并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体系,更未体现不同护理岗位的特点,从而影响了护理绩效评估的有效性[3]。现将国内外护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对我国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中基于护理岗位管理的绩效评估的研究提出设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促进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现综述如下。
作者:敖莉;刘玲;孙叶萍;黄蔚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急性脑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期间采用无创监护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脑出血后水肿无创监护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期间脑水肿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综合结局。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CT诊断与无创监测脑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69,0.606;P>0.05);治疗第14天脑CT结果显示,观察组轻度水肿4例,中度1例,重度0例,对照组分别为2,12,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23,P=0.043);观察组患者发生末梢神经功能缺损2例,颅内高压症状3例,深静脉血栓0例,消化道溃疡1例,感染2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20,4.812,6.667,9.017,5.455;P<0.05)。结论采用无创监护护理方案十分重要,能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期间的安全性。
作者:牟美丽;陈丽;李学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引起压疮重要、根本的因素是压力,故称为“压力性溃疡”,简称“压疮”[1]。 NICU是集聚急危重症患儿于一体的场所,危重症患儿生理、疾病、治疗护理干预等一系列因素促成了其压疮的形成。压疮危险因素难以系统归类,人群针对性的因素研究对压疮预防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有大量针对成人压疮预防护理的研究,但对于新生儿压疮预防研究还很少见,现将NICU患儿压疮预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程莉萍;董建英;雷娜;任向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男护生《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护理本科专业2011级36名男护生作为观察组,运用同伴教育法组织教学,选择2010级32名男护生为对照组,施行传统方法教学。通过两组期末考核成绩及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男护生期末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57.68±4.34),(26.34±3.11)分,均高于对照组(54.34±4.15),(24.58±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33,2.393;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方面,观察组男护生在职业认同感、学习兴趣、自信心、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 <0.05);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法能够提高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加男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其《基础护理学》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并可增强其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者:高娟;王金冬;王静;薛松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相关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为未来人文护理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方法采用NoteExpress文献检索软件,对检索所得的567篇文献,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主题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2000年,《中华护理杂志》第1次发表人文护理类文献,从而揭开了国内学者开展人文护理研究的序幕。由13年间的文献发表趋势可见,人文护理相关文献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2-2006年,该类文献发表量增长迅速,2006-2009年发文量变化较为平稳,2009-2011年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并于2011年期间达到顶峰,发表97篇,2012年发表75篇,虽然不及2011年发文量,但仍然高于往年。人文护理相关文献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研究类型以经验总结类多,实验对照类研究次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专科护理方面,护理教育类研究数量排在第2位。结论人文护理主题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目前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应考虑此类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作者:陶莹;李丽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者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下属护理团队绩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所三级甲等临床教学医院的临床护士,每个医院发放问卷80份,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变革型领导风格测量采用Song开发的单维度量表,团队绩效测量采用陈国权修订的量表。收回有效问卷267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处理数据。结果护理管理者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得分均值为(5.353±1.180)分,下属护理团队绩效得分均值为(5.619±1.178)分,护理管理者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下属护理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72,P<0.01)。结论护理管理者的变革型领导和下属护理团队绩效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变革型领导风格可以显著提升护理团队绩效,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对自己领导风格的塑造。
作者:江百灵;弓箭;李路卫;马俊伟;杜慧杰;施梅;何晶波;田秋野;梁珊珊;夏跃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照护患者是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在现代医疗体制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不仅需要表现出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还要面对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由于日往月来的感情投入产生情绪的负面影响,出现同情心疲劳( compassion fatigue , CF )。长此以往,会对护理人员造成严重的影响,带来的不仅是身心的痛苦,也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造成医院的财政资源损失,甚至还有人员的流失[1]。因此,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同情心疲劳的现状,包括主要的表现、评估工具和干预措施等,将为如何改善同情心疲劳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基础。
作者:刘璐;李惠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索实施按病房分类、分级进行绩效分配的效果。方法将护理单元按科室规模、工作量、护理风险强度分为3类6级,绩效工资以科室收支结余数的不同比例分别计提发放,护士夜班费因科室级别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发放标准。结果实施后自主择科率下降14.91%;申请转非临床护理岗比例由3.32%降至1.04%;离职率由2.84%降至0.35%;夜班护士比例明显增加,由67.3%上升至73.7%;护士对薪酬的满意度由57.7%上升至94.7%。结论按病房分类、分级进行绩效分配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护理人力资源调配,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作者:锋华;毛金娥;艾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心血管科重症监护病房( CCU )转出患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由CCU转至普通病房的2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照转出序列编号,其中尾数为单号者分入研究组,尾数为双号者分入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头交接,研究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利用科室自制的“病区交接记录单”,执行规范的交接流程。比较两组交接工作的连续性、问题发生率、所耗时间及患者和交接双方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顺利交接者95例,交接不畅者29例,未顺利交接者10例,对照组分别为70,39,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358, P<0.01)。研究组使用记录单后管道交接不清者4例、检查标本遗漏者12例、用药错误者20例,护理漏项者18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6,34,37,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7,12.70,6.44,4.82;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为(13.20±3.69) min,研究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为(8.35±2.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P<0.05)。研究组使用SBAR沟通方式后,患者及接收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8,14.83;P<0.01)。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规范的交接,提高了工作效率、护理安全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于佩佩;黎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马夹式保护服在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并制作马夹式保护服,选择由于精神症状所致行为紊乱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穿着马夹式保护服;2011年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保护带进行保护性约束或重点看护。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例次、相关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比40,0比47;χ2值分别为60.03,95.07;P<0.01);观察组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比60%,98.2%比54.2%;Hc值分别为53.86,151.56;P<0.01)。结论自制马夹式保护服患者穿着舒适安全,雅观大方,亦可减轻护理工作量,利于病房安全管理。
作者:赵成香;徐伟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 QCC)活动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6-12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收治的手术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于2013年1-6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收治的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2013年1月开始成立QCC小组,由7名护理人员组成,确立“降低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通过分析原因设置实施对策,对观察组80例围手术期患者实施QCC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8.75%,较活动前的35.9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3,P<0.01)。患者满意度观察组为90.0%,对照组为7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8,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余明仙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汉化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8)对37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57.2%的临床护士对所在科室的患者安全总体评价为“优秀”(14.5%)或“很好”(42.7%),70.6%在过去的1年里没有事件报告。患者安全文化平均积极应答率为61%,人员配置、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科室间协作3个维度平均积极应答率分别为40.3%,44.2%,47.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工作科室、岗位、直接接触患者与否、科室工作年限影响临床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结论临床护士有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但还须在护理人力补充、非惩罚性安全文化建设、科室间协作、事件上报领域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以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黎雪梅;李继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设计1 min急救药品训练法,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计时1 min计数护士按指令拿取急救药品的支数及回答1 min所拿取的每支药品的剂量。书面回答1~2个急救药物相关知识问题,包括该急救药品的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观察要点等。设计1 min拿取急救药品评分表,每季度以此为标准对临床护士培训及考核,并作为判断护士该项目是否达标及奖励优胜科室和个人的依据。结果80名护士培训前后1 min拿取急救药品数量分别为(12±2.52),(22±4.19)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29,P<0.01);药品剂量准确率分别为7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P<0.01);急救药物知识考试平均分分别为(67±2.66),(93±3.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76,P<0.01)。结论1 min急救药品训练法有趣且快速提升护士对急救药品熟悉程度;定时复训,解决了对已培训过关的急救技能因长期不用而遗忘的问题,为临床急救快速有效提供了用力保障。
作者:林芳;潘锦涛;黄海明;舒小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前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结构式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应激处理和应对技巧针对性护理研究。在干预前和干预后5d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5 d GSES评分为(26.25±4.05),(36.23±4.54)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6.18±6.21),(30.05±5.05)分。结构式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肺癌患者术前自我效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5)。结论结构式心理干预能增强肺癌患者术前的自我效能,有效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手术。
作者:杨杰;谷寅煜;宋秀岩;李树霞;邢志军;黄跃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应用护嘱指引对落实ICU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2012年度收治的177例危重患者按照ICU传统护嘱制度执行护嘱,2013年度收治的183例危重患者试行护嘱指引,保证护理措施的落实。比较2012年度及2013年度在使用护嘱指引前后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患者满意度及护士专科培训考核成绩。结果2012年度纳入177例患者,护理措施观察次数共3566例次,2013年度纳入183例患者,护理措施观察次数共3634例次。2013年度口腔护理不合格率为0.28%,低于2012年度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5,P=0.00);2013年度床头抬高不合格率为0.33%,低于2012年度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9,P=0.00);2013年度人工气道气囊测压落实率为99.56%,高于2012年的9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6, P =0.00)。2013年度患者满意度得分为(98.08±0.67)分,高于2012年度的(94.58±2.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91,P =0.00);2013年度护士专科培训考核成绩平均分为(89.33±9.64)分,高于2012年度的(82.17±4.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P=0.02)。结论在ICU使用护嘱及护嘱指引,可以有效提高ICU整体护理水平,同时又为各层级护士的专业培训与提高提供了多元化平台。
作者:杨梅;莫海燕;宋意;李明曲;阮海英;阳世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Seminar教学法和个性化辅导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1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人和干预组35人。干预组在人际沟通培训教学中运用Seminar教学法和个性化辅导,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案例举例)进行教学。干预前后,运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评估两组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并对干预组进行教学反馈的调查。结果干预前,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总分干预组为(71.66±6.44)分,对照组为(71.24±6.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7,P>0.05)。干预后,干预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总分为(88.18±4.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67±5.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82,P<0.05),且除确认患者问题和传递有效信息两个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4.29%。结论 Seminar教学法和个性化辅导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干预,能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作者:刘美满;王兆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通过肾病生命网健康教育对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98例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进行个体性、系统性、连贯性、重复性的生命网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前后采用个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总分、健康责任感、营养、人际关系、躯体活动、心理健康,压力管理评分分别为(149.31±5.68),(20.45±3.71),(27.87±7.56),(26.37±1.54),(24.54±3.58),(23.55±7.21),(28.35±4.82)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7.54±2.85),(16.35±5.11),(15.79±2.97),(17.82±4.98),(15.76±6.72),(12.39±2.18),(19.37±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214,-10.154,-12.572,-19.475,-11.380,-17.511,-18.817;P<0.01)。结论通过肾病生命网实施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改善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的健康行为,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谢素芸;范丽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婴幼儿腹壁较薄,且婴幼儿腹腔镜鞘卡短小(特别是新生儿腹腔镜鞘卡短的只有3 cm),在进行手术操作时间较长的婴幼儿腹腔镜手术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Ladd ’ s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等手术时,由于各操作器械反复从鞘卡进出腹腔进行手术操作,易导致鞘卡滑动甚至脱出腹腔,影响手术操作和手术进程。鉴此,我院采用腹腔引流橡胶管包套固定鞘卡,此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固定,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朱小宁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