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坤丹联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临床观察

王宝成;王丽旻;白长川

关键词:不孕症, 薄型子宫内膜, 中西医结合疗法, 大坤丹, 戊酸雌二醇片, 疗效, 妊娠
摘要:目的:观察大坤丹联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薄型子宫内膜(EM)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薄型EM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1例未按治疗方案执行剔除.2组均予戊酸雌二醇片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大坤丹,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EM厚度、EM螺旋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与阻力指数(RI)的变化,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妊娠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M厚度均有所增大(P<0.05),观察组EM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EM螺旋动脉PSV增高,RI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EM螺旋动脉PSV、RI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33.3%,对照组妊娠率1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坤丹联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薄型EM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EM形态及局部血流状况,提高妊娠率.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胃气上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及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2组均治疗12周.进行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及胃气上逆证评分.结果:经有序资料r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1,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白天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和总分均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白天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咳嗽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除嗳腐吞酸、烧灼感外,其它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GERC胃气上逆证能减轻咳嗽等症状,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作者:程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2则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煅牡蛎、炙甘草等7味药物组成,原方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而兼水饮内结之证,其功用除具有和解少阳之外兼具温化中焦之能.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学习,逐渐认识到本方所治之症不仅限于外感病,在内伤杂病治疗中同样具有应用的价值,今将临床中应用本方治疗2则便秘案例的经验与各位同道分享.

    作者:欧永胜;马金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化痰脉通片联合西药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化痰脉通片联合西药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痰瘀互结型H型高血压患者,按血同型半胱氨酸(Hcy) <25 μmol/L、Hcy≥25 μmol/L分为2组,每组40例,组内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试验组均予化痰脉通片加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叶酸治疗,两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加叶酸治疗.观察4组治疗前后Hcy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2组(Hcy< 25 μmol/L)头重如裹、手足麻木及试验组胸脘痞闷、纳呆恶心、身重困倦、胸痛心悸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纳呆恶心、身重困倦、手足麻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cy≥25 μ.mol/L)头重如裹、纳呆恶心、身重困倦及试验组胸痛心悸、手足麻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头重如裹、纳呆恶心、身重困倦及手足麻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脉通片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H型高血压,对降低Hcy水平及改善中医证候均有确切疗效,尤其对头重如裹、纳呆恶心、身重困倦及手足麻木改善效果明显.

    作者:何佳;朱忠帅;张莉晶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苦参素联合扁桃苷治疗小鼠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苦参素联合扁桃苷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5只、模型组5只、苦参素组10只、扁桃苷组10只、联合用药组10只.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天狼星红染色确定肝纤维化程度和纤维染色面积;通过试剂盒检测羟脯氨酸浓度,评价纤维沉积情况;检测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血ALT与AST水平上升,肝纤维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组、扁桃苷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平均体质量均有所升高,但仅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苦参素组、扁桃苷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肝组织肝纤维化Ishak评分、天狼星红胶原染色面积、羟脯氨酸占比及血ALT、AST水平均明显下降,以联合用药组效果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苦参素与扁桃苷联合应用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苦参素或扁桃苷.

    作者:闫冰川;江鹏;江伟炽;洪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选穴规律探讨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相关文献,从解剖生理学、经络辨证和生物全息理论3个方面归纳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规范化选穴提供参考.

    作者:郭蕾;施舒;赖佳薇;林咸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减对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眩晕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予以中药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以银杏达莫注射液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2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模拟视觉评分(VAS)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的眩晕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书阳;吴志敏;胡万华;朱文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肝癌癌痛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肝癌癌痛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肝癌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2组各51例.2组根据《癌症三阶梯镇痛指导原则》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并结合病情初始给予吗啡缓释片.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2组连续观察4周.比较2组疼痛程度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气滞血瘀证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记录2组疗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总缓解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8.43% (P<0.05).治疗后,2组NRS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NRS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气滞血瘀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气滞血瘀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3.9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6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和护理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肝癌癌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癌痛和中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俞文方;沈华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伤寒论》 “热利三证”浅谈

    《伤寒论》中的热利是指临床以身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大便反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伴随口渴、口苦、汗出、肛门灼热感的疾病.其病位首要在胃肠,病因首要是肝郁脾虚、热邪壅塞大肠.中医又将其归属于痢疾、泄泻、肠澼、肠风等范畴[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指出热邪为下利的主要病理因素.《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指出下利病病位首要在胃肠.因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和白头翁汤三方所主均为热利,属热证;且三方均原载于仲景《伤寒论》,故而称其为“热利三证”.以下从病因、病机、方证、方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李胜;冯志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康复愈瘫汤加减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康复愈瘫汤加减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96例分为2组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取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愈瘫汤加减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统计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0.83%,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月后血浆黏度、FIB、HCT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1,P>0.05).结论:康复愈瘫汤加减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其血液流变学状况,缓解其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作者:孔燕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凋亡-自噬稳态失衡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正虚邪实病机演变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能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整体系统,病机学说侧重从动态功能和整体结构研究疾病的生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不同危度分层间具有极大差异,易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一般认为,MDS疾病初期或低危型MDS以“正虚”证型为主间或夹有“瘀毒”症状;MDS疾病后期或高危型MDS以“瘀毒”证型为主,同时表现出正气受损甚或衰极现象.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逐渐被揭示与阐明,不同危度MDS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的差异性表达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低危MDS凋亡过度和(或)自噬减少均符合正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及病机特点,而低危向高危转化的过程中凋亡减少及自噬进一步受抑制则与瘀毒型患者证候表现及病机特点相符.

    作者:许鸣;许勇钢;胡晓梅;陆嘉惠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扎里奴思方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扎里奴思方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素-1 (ET-1)含量,观察扎里奴思方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常规予以内科基础治疗,药物组加用扎里奴思方,每天1剂.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IMT;计算反应性充血后FMD;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ET-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O、FMD水平均明显升高,ET-1、IM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药物组NO、FMD水平均明显升高,ET-1、IMT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扎里奴思方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刘会贤;周凌;王季春;刘敬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白虎加人参汤探讨一证多因的内涵与意义

    一证多因是指同一种证可以由不同的病因或病理因素通过某些相同的病理环节转变所引起的临床现象.一证多因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笔者基于白虎加人参汤进行探讨,指出一证多因的本质仍然是病机的转变和演进.认为对一证多因作深入分析,可以提高中医理论和辨治水平,同时有助于揭开证的本质,对临床辨治思路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陈关征;郑志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揭示IPF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建立IPF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CBM、CNKI、TCM、VIP数据库中有关IPF中医证候的全部文献并进行筛选,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收集的401篇文献中≥8%的常见症状有60个,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频数统计的常见证候有5种,并得出常见证候的主次症分布特征.结论: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IPF的中医常见证候有5种: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证候及其主次症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仍需结合临床调查研究及专家经验为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作者:张南星;王至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数据挖掘对古方治疗慢性肝病的探讨

    目的:探究传统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用药特色.方法:收集中医古籍丛书《中华医典》中治疗慢性肝病的方剂j,运用Excel软件建立慢性肝病处方的数据库,采用SPSS17.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药物的出现频次以补益药为多,其次为活血祛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是三棱和莪术、木香和槟榔、甘草和川芎为常配伍药.聚类分析表明莪术和三棱关联度高.结论:基于《中华医典》为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提示中药治疗慢性肝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鲁佩佩;黄志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表型39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人参补肺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肿表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喷雾吸入、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补肺饮.均治疗16周.治疗前后进行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和肺肾气阴两虚证评分,进行肺功能检查,并进行气流受限的程度肺功能评估.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肺功能分级提示治疗组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1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SGRQ量表呼吸症状、活动能力和疾病影响3个维度和SGRQ总分均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SGRQ量表各个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用人参补肺饮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减轻肺气肿表型COPD的临床症状和气流受限严重程度,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疗效显著.

    作者:牛建旭;王忠太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选穴分2组,隔日交替使用,2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比较2组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VFSS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4周、8周后,2组症状体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3人次晕针及4人次血肿,经简单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八窍开通针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对于患者的言语、发声等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作者:陈晓军;刘婧;李邦伟;方针;李霞;蒋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20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式分为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与空白组,每组40例.TEAS组在产妇子宫收缩活跃后于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直至胎儿分娩,锥管内麻醉组使用盐酸瑞芬太尼0.2~0.5 g/kg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连续泵入直至第二产程结束,空白组不给予任何镇痛处理.对3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产前比较,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镇痛后及产时VAS评分与TEAS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均降低(P<0.05),锥管内麻醉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与产前相当(P>0.05).3组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宫缩活跃期末和产时,TEAS组及锥管内麻醉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0.05);TEAS组VAS评分低于锥管内麻醉组(P<0.05).TEAS组与锥管内麻醉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均短于空白组(P<0.05).TEAS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锥管内麻醉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分娩过程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可优化分娩阵痛效果,促进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莉敏;郑皇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抗癌方辅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抗癌方辅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抗癌方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69.2% (P< 0.05).治疗后,2组糖类抗原125 (CA-125)、癌坯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细胞角蛋白19片断抗原21-1 (CYFRA21-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基因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基因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提升(P<0.05);观察组Bcl-2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ax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8%,低于对照组的41.0% (P< 0.05).结论:抗癌方辅助治疗可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杨吉荣;傅水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进行化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后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3周后观察2组血小板恢复情况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有率分别为44.12%、23.53%、14.71%、8.82%、8.82%,对照组分别为14.71%,11.76%、32.35%、23.53%、17.65%;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Ⅰ级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值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因药物毒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的患者,2组间治疗前后ALT、AST、ALP、T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具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肝毒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勇洪;侯凯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疏肝补肾汤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补肾汤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COS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疏肝补肾汤治疗,2组均以21天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卵巢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检测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血管紧张素Ⅱ(AT-Ⅱ)、脂联素等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治疗后排卵、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厚于对照组,卵巢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LH、FS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SH-Px、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MCP-1、AOPP、AT-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排卵率、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补肾汤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PCOS可缩小卵巢体积,降低性激素、MCP-1、AT-Ⅱ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水平,从而促进排卵.

    作者:丁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