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酮ⅡA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晨;王利玲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 丹参酮ⅡA (TSA), 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动物实验, 大鼠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 (Tanshinone ⅡA,TSA)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时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7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游离左颈总动脉不结扎,其余组均建立国产期HIBD大鼠模型,低、中、高剂量治疗组TSA用量分别为40 mg/kg、80 mg/kg、160 mg/kg,通过行为学指标观察新生大鼠造模后行为改变,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HIF-1α的表达,HE染色方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HIF-1α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染色,显微镜下进行阳性表达对比.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前后行为无差别,其余各组均出现行为异常,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行为恢复快,且TSA剂量越高,恢复越好.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HIF-1α基因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HIF-1α基因表达更多,且剂量越高,HIF-1α表达量越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A可能通过上调HIF-1α的表达来保护脑组织,且保护作用和HIF-1α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TSA的剂量,可以提高HIF-1α的表达.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何浩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

    何浩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肝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长期从事中西结合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何浩教授辨证思维独特,创造性的引入温病学理论,用卫气营血理论和三焦学说建立了崭新的病毒性肝炎中医理论假说.弥补了中医理论中病毒性肝炎定位及辨证不准等诸多不足.他以此指导临床诊治,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笔者有幸师从何浩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理论与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武哲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茶碱缓释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心胸比、血压、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性[全程每5 min NN节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全程连续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RMSSD)]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6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胸比(对照组除外)、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率变异性指标SDANN、SDNN、RMSSD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费文文;吴费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进行化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后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3周后观察2组血小板恢复情况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有率分别为44.12%、23.53%、14.71%、8.82%、8.82%,对照组分别为14.71%,11.76%、32.35%、23.53%、17.65%;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Ⅰ级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值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因药物毒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的患者,2组间治疗前后ALT、AST、ALP、T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具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肝毒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勇洪;侯凯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抗癌方辅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抗癌方辅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抗癌方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69.2% (P< 0.05).治疗后,2组糖类抗原125 (CA-125)、癌坯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细胞角蛋白19片断抗原21-1 (CYFRA21-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基因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基因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提升(P<0.05);观察组Bcl-2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ax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8%,低于对照组的41.0% (P< 0.05).结论:抗癌方辅助治疗可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杨吉荣;傅水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减对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眩晕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予以中药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以银杏达莫注射液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2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模拟视觉评分(VAS)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的眩晕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书阳;吴志敏;胡万华;朱文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五运六气禀赋与乳腺癌发病相关性探讨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出生时“中运”“司天”及“在泉”分布规律的分析,探讨乳腺癌发病与患者运气禀赋的相关性,为运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防治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1月-2015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45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照“干支纪年”的方式,分别对患者出生时“中运”“司天”及“在泉”分布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总结乳腺癌患者“五运六气”禀赋影响乳腺癌发病的规律.结果:①乳腺癌患者出生时“中运(天干)”分布与乳腺癌发生相关,乳腺癌患者更多出生在“癸年”“壬年”“丙年”.②乳腺癌患者出生“中运(天干)-司天-在泉”运气模式分布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出生时运气模式为丙-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壬-少阴君火-阳明燥金、戊-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及庚-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四种模式的乳腺癌患者明显多于其它模式.结论:乳腺癌患者“五运六气”禀赋与乳腺癌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运气学说可以作为乳腺癌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李丹;黄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肺胀2号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医证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肺胀2号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气阴两虚型患者证素变化的情况.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肾气阴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肺胀2号方,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安慰剂治疗,疗程3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的变化.结果:2组实际完成均为33例.治疗组治疗后病位肺、肾,病性气虚、阴虚、阳虚和痰证素积分均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治疗后病位、病性证素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病住证素肾2组病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气虚、阴虚、痰病性证素病理分级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肺胀2号方可以降低COPD稳定期肺肾气阴两虚型患者病位、病性证素积分,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医病理损害.

    作者:柯庚申;黄锦榕;杨朝阳;洪敏俐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百令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指标及性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指标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07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联合组55例与对照组52例,2组均接受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对照组加用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同时予百令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脂代谢指标含量变化及性激素水平变化,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TG、TC、LDL-C、HDL-C含量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睾酮(T)、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E2水平降低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LH、FSH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利于有效调节改善其脂代谢指标含量和性激素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冯惠芳;杜巧梅;黄翠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浅谈《内经》缪刺法及其应用体会

    通过总结《内经》中缪刺法相关理论、取穴、治疗应用,进一步分析了笔者临床中应用缪刺法取穴、治疗疾病的心得体会,指出缪刺法是传统针灸学中的一种奇治法,对痛证的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作者:李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脾胃湿热型OL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利湿汤治疗.治疗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OLP,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

    作者:林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2则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煅牡蛎、炙甘草等7味药物组成,原方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而兼水饮内结之证,其功用除具有和解少阳之外兼具温化中焦之能.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学习,逐渐认识到本方所治之症不仅限于外感病,在内伤杂病治疗中同样具有应用的价值,今将临床中应用本方治疗2则便秘案例的经验与各位同道分享.

    作者:欧永胜;马金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桂枝茯苓丸加味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8例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疗程均为3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经期症状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经前乳胀、月经量多、腰酸、小腹痛及血块等经期症状发生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手心热、肛门痛、性急易怒、性交痛、尿频、口干、乏力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性急易怒、口干、乏力等症状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8、LH、P、FSH、E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经期症状及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炎症因子及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王淑敏;张水荣;郭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苦参素联合扁桃苷治疗小鼠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苦参素联合扁桃苷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5只、模型组5只、苦参素组10只、扁桃苷组10只、联合用药组10只.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天狼星红染色确定肝纤维化程度和纤维染色面积;通过试剂盒检测羟脯氨酸浓度,评价纤维沉积情况;检测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血ALT与AST水平上升,肝纤维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组、扁桃苷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平均体质量均有所升高,但仅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苦参素组、扁桃苷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肝组织肝纤维化Ishak评分、天狼星红胶原染色面积、羟脯氨酸占比及血ALT、AST水平均明显下降,以联合用药组效果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苦参素与扁桃苷联合应用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苦参素或扁桃苷.

    作者:闫冰川;江鹏;江伟炽;洪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胃气上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及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2组均治疗12周.进行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及胃气上逆证评分.结果:经有序资料r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1,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白天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和总分均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白天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咳嗽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除嗳腐吞酸、烧灼感外,其它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GERC胃气上逆证能减轻咳嗽等症状,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作者:程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归脾汤治疗胃癌相关性轻中度贫血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归脾汤治疗胃癌相关性轻中度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胃癌贫血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归脾汤为主的汤剂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辨证论治进行加减.对照组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治疗,并根据并发症情况给予叶酸片维生素B12片治疗.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数、体力状况KPS评分的变化,观察周期为2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2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CD4+、CD4+/CD8+、CD16+56+均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CD4+、CD4+/CD8+、CD16+56+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2组KP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治疗胃癌贫血患者,可升高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改善贫血的效果比西医常规补铁治疗效果更好,同时归脾汤还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彭涛;欧阳喻璐;李志丹;朱伟伟;左芬;孙锦茂;童康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数据挖掘对古方治疗慢性肝病的探讨

    目的:探究传统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用药特色.方法:收集中医古籍丛书《中华医典》中治疗慢性肝病的方剂j,运用Excel软件建立慢性肝病处方的数据库,采用SPSS17.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药物的出现频次以补益药为多,其次为活血祛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是三棱和莪术、木香和槟榔、甘草和川芎为常配伍药.聚类分析表明莪术和三棱关联度高.结论:基于《中华医典》为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提示中药治疗慢性肝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鲁佩佩;黄志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药灌肠防治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伴消化道出血后行中药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8月间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的资料,其中20例患者TIPS术后常规抑酸、抗凝、抗感染及预防性抗肝昏迷治疗,设为对照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设为观察组;2组疗程均为7天;收集术前及术后1天、3天、7天的血氨(NH3)水平,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静脉(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随访4~156周,记录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组门静脉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天、3天、7天的血清TBil、Alb、ALT、AST、NH3值变化不大(P>0.05).术后1天、3天,观察组血清Alb明显升高,与本组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7天,观察组NH3明显降低,与本组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IPS术后1天、3天、7天各时点门、脾静脉血管内径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门、脾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3~12月,观察组随访期间没再发生肝性脑病,对照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30.00%、4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月内均无发生再出血.术后3~12月:治疗组无再出血的病例,对照组再出血率为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后,采用中药灌肠能有效降低血氨水平,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有效预防中远期再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田广俊;池晓玲;常钢;孟凡喆;曹敏玲;黎英贤;徐浩祥;梁宏才;赵朋涛;吴晓菊;萧焕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电针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tive colitis,UC)大鼠的疗效及其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双侧天枢穴,假电针组给予电针假天枢穴(天枢穴旁开1寸),SASP组给予10 mL/kg柳氮磺胺吡啶悬浊液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DAI评分,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10,IL-10)的含量,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髓样分化初级反应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88,MyD88)、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 p65,NF-κB p65)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及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增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DAI评分显著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增高,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SASP组比较,电针组DAI评分及血清IL-1β含量较低、IL-10含量较高,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蛋白均较低(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能够明显改善UC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降低DAI评分,治疗UC,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实现的.

    作者:李皓月;梁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温肾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温肾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UPN)脾肾阳虚证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0例UPN脾肾阳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予血液透析结合血液灌流常规干预措施,对照组以甲钴胺片、三维B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温肾补脾汤.2组均连续治疗3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脾肾阳虚证症状评分及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口淡不渴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上述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胫神经、腓肠神经、腓总神经SC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治疗组胫神经、腓肠神经、腓总神经的SCV与对照组比较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在血液透析结合血液灌流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以温肾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UPN脾肾阳虚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李可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白虎加人参汤探讨一证多因的内涵与意义

    一证多因是指同一种证可以由不同的病因或病理因素通过某些相同的病理环节转变所引起的临床现象.一证多因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笔者基于白虎加人参汤进行探讨,指出一证多因的本质仍然是病机的转变和演进.认为对一证多因作深入分析,可以提高中医理论和辨治水平,同时有助于揭开证的本质,对临床辨治思路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陈关征;郑志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