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田田;邓雪梅;谢璐;陈凤媚
便秘是晚期癌痛病人服用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0%~100%,不仅出现在用药早期,而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便量减少、排便不尽感及里急后重,甚至引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情绪异常、焦虑、抑郁等,严重干扰患者生活,增加癌痛患者额外痛苦.中医药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OIC)方法多样,疗效肯定,优势显著,近年来涌现了较多的临床报道和研究.现就OIC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作简要综述.
作者:张健烽;刘云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Ⅲ度脱垂性内痔组织中Fibulin-5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9例证型为脾虚气陷的Ⅲ度脱垂性内痔患者依门诊号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A组)20例,对照组(B组)20例,空白组(C组)19例;A组病人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同时服用补中益气汤;B组病人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C组仅做空白对照,不服用任何药物,均治疗1周.疗程停止后第2天,分别于A、B、C组患者中收取肛垫组织标本各10例,重新对应分组为A1、B1、C1组,采用PCR、Western-blot技术从基因-蛋白层次系统研究比较各组患者内痔组织中Fibulin-5 mRNA与蛋白的表达分布差异.结果:Fibulin-5溶解曲线、β-Actin溶解曲线提示引物具有特异,且无杂带、无杂信号.3组间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两两比较:A1组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高于B1组(P<0.05);A1组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高于C1组(P<0.05);B1组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高于C1组(P<0.05).从Fibulin-5蛋白条带发现,A1组中Fibulin-5蛋白表达强且集中.3组间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81,P<0.05).组间的两两比较:A1组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1组(P<0.05);A1组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1组(P<0.05);B1组与C1组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促进Ⅲ度脱垂性内痔组织中Fibulin-5蛋白及Fibulin-5mRNA的表达;Fibulin-5蛋白及Fibulin-5mRNA的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脱垂性内痔形成的病理学机制之一.
作者:孙锋;肖团有;陈辉;李玉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伴消化道出血后行中药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8月间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的资料,其中20例患者TIPS术后常规抑酸、抗凝、抗感染及预防性抗肝昏迷治疗,设为对照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设为观察组;2组疗程均为7天;收集术前及术后1天、3天、7天的血氨(NH3)水平,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静脉(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随访4~156周,记录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组门静脉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天、3天、7天的血清TBil、Alb、ALT、AST、NH3值变化不大(P>0.05).术后1天、3天,观察组血清Alb明显升高,与本组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7天,观察组NH3明显降低,与本组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IPS术后1天、3天、7天各时点门、脾静脉血管内径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门、脾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3~12月,观察组随访期间没再发生肝性脑病,对照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30.00%、4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月内均无发生再出血.术后3~12月:治疗组无再出血的病例,对照组再出血率为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后,采用中药灌肠能有效降低血氨水平,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有效预防中远期再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田广俊;池晓玲;常钢;孟凡喆;曹敏玲;黎英贤;徐浩祥;梁宏才;赵朋涛;吴晓菊;萧焕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进行化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后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3周后观察2组血小板恢复情况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有率分别为44.12%、23.53%、14.71%、8.82%、8.82%,对照组分别为14.71%,11.76%、32.35%、23.53%、17.65%;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Ⅰ级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值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因药物毒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的患者,2组间治疗前后ALT、AST、ALP、T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具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肝毒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勇洪;侯凯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电针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tive colitis,UC)大鼠的疗效及其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双侧天枢穴,假电针组给予电针假天枢穴(天枢穴旁开1寸),SASP组给予10 mL/kg柳氮磺胺吡啶悬浊液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DAI评分,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10,IL-10)的含量,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髓样分化初级反应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88,MyD88)、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 p65,NF-κB p65)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及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增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DAI评分显著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增高,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SASP组比较,电针组DAI评分及血清IL-1β含量较低、IL-10含量较高,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蛋白均较低(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能够明显改善UC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降低DAI评分,治疗UC,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实现的.
作者:李皓月;梁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出生时“中运”“司天”及“在泉”分布规律的分析,探讨乳腺癌发病与患者运气禀赋的相关性,为运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防治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1月-2015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45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照“干支纪年”的方式,分别对患者出生时“中运”“司天”及“在泉”分布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总结乳腺癌患者“五运六气”禀赋影响乳腺癌发病的规律.结果:①乳腺癌患者出生时“中运(天干)”分布与乳腺癌发生相关,乳腺癌患者更多出生在“癸年”“壬年”“丙年”.②乳腺癌患者出生“中运(天干)-司天-在泉”运气模式分布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出生时运气模式为丙-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壬-少阴君火-阳明燥金、戊-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及庚-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四种模式的乳腺癌患者明显多于其它模式.结论:乳腺癌患者“五运六气”禀赋与乳腺癌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运气学说可以作为乳腺癌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李丹;黄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海桐皮汤加减熏洗结合手术钢板固定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肝肾亏虚证的疗效.方法:将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2例.对照组采取手术钢板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拆除石膏后采取海桐皮汤加减熏洗,连续熏洗4周.比较2组Mayo功能评分、肝肾亏虚证症状(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神疲乏力)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3% (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疼痛、屈伸运动幅度、日常生活功能、关节稳定性)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肾亏虚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海桐皮汤加减熏洗结合手术钢板固定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降低肝肾亏虚证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章明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门诊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以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疗程为4周,随访6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腹灼热感、上腹痛、早饱、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4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方药无论是在短期缓解症状还是远期疗效方面均较西药治疗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作者:翁异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扎里奴思方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素-1 (ET-1)含量,观察扎里奴思方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常规予以内科基础治疗,药物组加用扎里奴思方,每天1剂.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IMT;计算反应性充血后FMD;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ET-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O、FMD水平均明显升高,ET-1、IM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药物组NO、FMD水平均明显升高,ET-1、IMT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扎里奴思方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刘会贤;周凌;王季春;刘敬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何浩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肝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长期从事中西结合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何浩教授辨证思维独特,创造性的引入温病学理论,用卫气营血理论和三焦学说建立了崭新的病毒性肝炎中医理论假说.弥补了中医理论中病毒性肝炎定位及辨证不准等诸多不足.他以此指导临床诊治,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笔者有幸师从何浩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理论与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武哲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脾胃湿热型OL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利湿汤治疗.治疗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OLP,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
作者:林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选穴分2组,隔日交替使用,2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比较2组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VFSS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4周、8周后,2组症状体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3人次晕针及4人次血肿,经简单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八窍开通针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对于患者的言语、发声等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作者:陈晓军;刘婧;李邦伟;方针;李霞;蒋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辅助性T细胞17 (Th17)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CV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孟鲁司特治疗,研究组50例采用槐杞黄颗粒联合孟鲁司特治疗,疗程均为1月,观察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VFEV1)、V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VFV1/FVC)、血清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Treg)水平的差异,以及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6.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咳嗽痰响消失时间、干湿性哆音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FEV1、VFV1/FVC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VFEV1、VFV/FVC值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Th17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CD4+CD+25HighTreg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2.0%,对照组为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复发率研究组为6.0%,对照组为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CVA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和免疫功能,且复发率低.
作者:胡爱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类神经精神疾病.因患儿体质不同故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病变倾向性也存在差异.作者探讨了运用体质辨识,调理肝亢风动质、气郁化火质、脾虚肝旺质、阴虚风动质四型患儿的体质偏颇,降低其易感性及病变倾向性,以达到防病及治病的目的.
作者:董玲;杨璐;李维彬;郑珊;何素蓉;曹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20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式分为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与空白组,每组40例.TEAS组在产妇子宫收缩活跃后于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直至胎儿分娩,锥管内麻醉组使用盐酸瑞芬太尼0.2~0.5 g/kg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连续泵入直至第二产程结束,空白组不给予任何镇痛处理.对3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产前比较,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镇痛后及产时VAS评分与TEAS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均降低(P<0.05),锥管内麻醉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与产前相当(P>0.05).3组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宫缩活跃期末和产时,TEAS组及锥管内麻醉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0.05);TEAS组VAS评分低于锥管内麻醉组(P<0.05).TEAS组与锥管内麻醉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均短于空白组(P<0.05).TEAS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锥管内麻醉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分娩过程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可优化分娩阵痛效果,促进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莉敏;郑皇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孕妇软组织损伤应用黄芩与马铃薯泥外敷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软组织损伤孕妇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黄芩与马铃薯泥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损伤部位疼痛、触痛、肿胀消退情况,记录临床疗效,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触痛、肿胀得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触痛、肿胀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2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57,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芩与马铃薯泥外敷在孕妇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明显,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小.
作者:邵巧云;李亮;王文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改良火针联合骨病回生丸治疗气滞血瘀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52例.3组均口服骨病回生丸,对照1组采用火针疗法,对照2组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组采用改良火针即先火针后行刺络放血疗法;3月为1疗程,对于仍有髋关节不适者可以再重复做火针或刺络放血、或者两者均做,连续治疗4疗程;观察比较3组临床疗效、减痛效果及治疗次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4.23%、73.08%、67.3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相差不大(P>0.05).疼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8.08%,80.77%,71.1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相差不大(P>0.05).治疗次数≤3次病例占有率治疗组为86.54%,对照1组则为69.21%,对照2组为67.31%,治疗组治疗次数≤3次占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则相差不大(P>0.05).3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火针并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骨病回生丸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鑫杰;皮书高;曹玉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揭示IPF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建立IPF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CBM、CNKI、TCM、VIP数据库中有关IPF中医证候的全部文献并进行筛选,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收集的401篇文献中≥8%的常见症状有60个,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频数统计的常见证候有5种,并得出常见证候的主次症分布特征.结论: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IPF的中医常见证候有5种: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证候及其主次症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仍需结合临床调查研究及专家经验为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作者:张南星;王至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续性紧张、恐惧、担心等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胸闷、咽部阻塞感和室息感、全身麻木,多汗、头昏、震颤等),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表现形式的神经病症[1~2].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患有焦虑症的人群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何迎春教授为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继承人,在深研《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今医家相关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三十余年临证经验,在治疗焦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何教授认为,焦虑症可从“郁”着手,以心、肝、脾为重,治法以疏肝解郁、清心化痰、调和营卫、健脾养心为主,同时注重脏腑兼顾、未病先防,方药圆机活法,自出机杼,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焦虑症的经验浅析如下.
作者:惠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对痰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证冠脉斑块进行分析,探讨冠脉斑块和中医学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中医辨证分型为痰证(10例)、血瘀证(10例)、痰瘀互结证(10例)和非痰瘀证(10例)的冠心病的患者共40例,根据不同证型分为4组,应用VH-IVUS影像定量分析不同证型间坏死核心(NC)、钙化部分(DC)、纤维脂质成分(FF)和纤维成分(FI)分布的差异.结果:痰证、血瘀证患者NC水平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P<0.05),痰证、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证(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又明显高于痰证和血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间NC、DC、FF、FI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浊或血瘀均可增加冠脉斑块FF的含量,且二者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增加FF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中一种单因素的效果.
作者:胡丽娜;王侠;娄田田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