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黄康柏;李素荷;黄德裕;刘芳;黄春荣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穴位埋线, 超微结构, 动物实验,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定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采用20mmol/L去氧胆酸钠、0.05%~01%氨水、0.05%吲哚美辛和40%酒精等综合方法进行造模,24周制成CAG大鼠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均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差别.结果: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后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改善,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效果相当.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能有效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疗效与针刺相当,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刘启泉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简介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胃脘灼热感、口干口苦等症,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及减少其复发效果显著.河北省中医医院刘启泉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0余载,倡胆汁反流性胃炎从浊毒论洽,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浊即秽浊,浊邪源于湿邪,二者均为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浊邪之为病,易犯中焦脾胃,正如章虚谷所言:“湿土之邪,同气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毒”本义指毒草,《素问·至真要大论》载:“热客于胃,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刘教授认为,毒与热同类,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浊毒常相兼为病,其具有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易入血入络、耗伤气阴、易致气血失调成瘀成积等致病特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是多病因综合作用,多阶段复杂积累过程,在临床中亦遵循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的发展规律,浊毒内蕴、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病机.针对其病机,《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于胃,吐则逆而胆汁溢,所以呕苦”,《四圣心源》则认为:“肝气宜升,胆火宣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然非胃气之下降,则胆气不降.”指出脾胃功能正常,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胃和谐,而不致胆邪犯胃,胆汁反流入胃.反之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而致胆胃不和,胆邪犯胃,胆汁反流入胃,临床可见胃脘疼痛、胃脘灼热感及口苦等症.刘教授认为,引起胆胃失和的根本原因在于浊毒,病因与当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白海燕;王维;王志坤;刘启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定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采用20mmol/L去氧胆酸钠、0.05%~01%氨水、0.05%吲哚美辛和40%酒精等综合方法进行造模,24周制成CAG大鼠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均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差别.结果: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后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改善,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效果相当.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能有效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疗效与针刺相当,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黄康柏;李素荷;黄德裕;刘芳;黄春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给予西药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益气固元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1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黄芪益气固元汤联合西药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常文治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精道排毒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精道排毒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病例10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服用精道排毒丸,对照组服用前列康.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为疗效评价指标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6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精道排毒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蕴结型,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陆江涛;孔珍珍;刘春保;王永凡;符俊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张德英教授论痰之治疗经验介绍

    河北医科大学张德英教授学术上主张以经典著作为起点,以临床实践为源泉.长于痰证的辨证论治,著有《痰证论》,对痰证之病因病机、治疗方药均有所创新.兹简要介绍张教授论治痰证的经验,以飨同道.1 明确提出痰属脾实张教授认为,痰生于脾胃,痰又为邪,邪盛则实,故痰为脾实.然近世多言脾虚,少言脾实,更有谓“脾无实证,肾无实证”者.至于谈到脾、肾无实证之理,诸家大多认为脾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性命之根,精气血为人体之宝,自无“实”之说.其言似乎凿凿有据,但细思便会疑窦丛生,五脏皆“藏精气而不泻”,何以他脏皆有实证,唯脾肾独无?若言精、营为人之宝,则肺所藏之气、肝所藏之血,何者非宝?且五脏缺一,人必不生;五脏偏颇,人必疾病.肝肺既有太过,脾肾何能独见不足?且以天地而言,长夏之时,淫雨霏霏,连绵不休,岂非土之太过?天人合一,以人而言,膏梁美食,食欲旺盛,大腹便便,形体丰腴,乃至肉多而臃,岂非脾之实证?且《灵枢》有言:“脾藏营,营含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由是观之,张教授认为,五脏皆有虚证,皆有实证.痰在脾胃,是谓邪盛,邪盛则实,故痰浊为脾土之实证.

    作者:谷银强;韩红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轻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符合条件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应用益肾通胶囊治疗,观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Ⅰ-PSS)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Ⅰ-PSS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下尿路症状较前改善.结论:益肾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黄坚;刘鸿;谢建兴;陈铭;崔学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黄氏手法配合小夹板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黄氏手法配合小夹板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应用黄氏正骨手法配合小夹板三维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41例并获得随访2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伸直尺偏型21例,伸直桡偏型8例.结果:本组29例复位后获3月~2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月.所有骨折均已骨性愈合,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5例,良4例.结论:黄氏手法配合小夹板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及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霍力为;王广伟;庾伟中;黄崇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痞之辩惑论

    痞病,是一种重要的外感疾病,现在也属一种较常见的内伤杂病.论痞之源上溯至《内经》,多有否满、否塞、否隔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纪……其病否”等等.现代医家根据痞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大致包括现代医学胃肠道、肝胆系统某些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1病因病机之辩1.1 中医学古文献对痞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内经》对痞病的病因进行了概括,《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胰满闭塞”,指出了因饮食起居失节致痞.《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提出因寒致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是指气机失调逆乱致痞.

    作者:曹正柳;谢庆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补肾活血方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补肾活血方配合日本产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超激光照射痛点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乐葆配合膝关节封闭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91%,对照组为81.8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确切,无痛苦,无副作用,易被患者长期接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百挡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加味定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加味定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呼吸科收治的82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抗感染、平喘、化痰、吸氧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吸氧、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定喘汤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7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各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定喘汤具有清肺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配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AECOPD,可以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晶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刺络放血配合中药内服法治疗肝胆湿热证带状疱疹神经痛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中药内服法治疗肝胆湿热证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刺络放血配合中药内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B1、B12及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为70.00%、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00%、78.33%,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络放血配合中药内服法治疗肝胆湿热证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曹世强;于金栋;吕丽柯;张坤;张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病理性齿痕舌与临床常见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病理性齿痕舌与其临床常见证候的相关性.方法: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及回归分析法,对病理性齿痕舌患者进行中医症状、体征及舌脉的评定,总结出病理性齿痕舌患者常见证型及相互关系.结果:病理性齿痕舌常见证候为肝胆湿热>脾肾阳虚>肺脾气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肾虚水泛>脾虚湿盛>脾胃虚寒>肝气郁结>痰湿阻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肝与病理性齿痕舌的密切关系仅次于脾.结论:对于病理性齿痕舌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参考上述证候特征,有重点的进行辨证治疗.同时不可忽视肝及心理因素与病理性齿痕舌的相关性.

    作者:李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治疗组予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5.6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梁希森;黄银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选择小儿秋季腹泻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葛根芩连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治愈25例,好转10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8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秋季腹泻患儿,葛根芩连汤疗效显著.

    作者:杨蕾;林玉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冯新送教授从肾虚血瘀治疗骨性关节炎经验介绍

    冯新送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近40年.冯教授博览群书,衷中参西,医术精湛,疗效显著,尤其是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方面,造诣颇深.笔者有幸侍诊其左右,现将其从肾虚血瘀治疗骨关节炎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肾虚是根本,血瘀是关键冯教授认为,骨关节炎属中医学骨痹范畴,病位在筋骨,其本在肾,血瘀是重要的环节.痹证的形成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风寒湿邪的侵入,内虚外感而成痹.肾藏精、主骨,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腠理空虚才易感受风寒湿邪,因此,肾虚是形成痹证的首要条件.《内经》认为,男子六八,女子六七,虚衰之象渐显.并认为,“肝气衰,筋不能动”,“肾脏衰,形体皆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素问·肾气通天论》云:“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说明肾虚是自然的生理性衰退,骨骼的退变和肾气衰退密切联系,肾虚可导致筋骨不健,从而使风寒湿邪易于入侵引发本病.因此,肾虚是骨关节炎发病之根本.中年以后,肾精气日渐亏虚,骨关节失其充养,导致关节软骨、周围软组织退变,表现为骨骼脆弱,筋纵弛缓,筋不能束骨利关节,即周围韧带松弛,出现关节的应力平衡紊乱,关节稳定性下降,表现为骨质异常增生,筋挛拘急.

    作者:李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耳穴贴压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及评价耳穴贴压疗法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戒断耳穴治疗组、戒断耳穴对照组和脱毒耳穴介入组各30例.脱毒耳穴介入组在脱毒治疗开始的第2天,尿检仍为阳性时予耳穴贴压介入治疗.戒断耳穴治疗组、戒断耳穴对照组均在强制脱毒治疗后(即停止美沙酮治疗的第3天),尿检为阴性时予耳穴贴压介入治疗.戒断耳穴治疗组予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戒断耳穴对照组给予耳穴贴压胶布(不加王不留行籽)治疗,3组均治疗15次,用修订的《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评价效果.结果:首次评定2周后、30天后,脱毒耳穴介入组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积分明显下降,分别与戒断耳穴治疗组、戒断耳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首次评定2周后,戒断耳穴治疗组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积分明显低于戒断耳穴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耳穴贴压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脱毒早期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稽延性戒断症状;耳穴治疗在稽延性戒断症状发生的严重期发挥作用,并非仅仅是安慰作用.

    作者:韦良玉;赵利华;李飞;邱贞;韦林华;徐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调和心脾治疗脾胃疾病

    《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已明确指出,胃气以下行为顺,反之则“不得安卧”的发病特点.针对于此,临床多采用健脾益气、平肝和胃之法治疗取效.然而,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脾胃疾病患者常伴心烦易怒、夜寐不安等症,治疗中通过调和心脾、改善睡眠往往能使其它脾胃症状得到更好的缓解.因此,进一步探讨心脾(胃)关系,将对提高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裨益.

    作者:陈昫;胡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盆腔炎治验5则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中医学古籍无盆腔炎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腹痛、癥瘕、带下、热入血室病等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不外乎血气不调、湿热、寒湿、阳虚、痰浊等因素所致.兹举例介绍如下.1血气不调张某,35岁,1999年5月就诊.主诉:带下增多,伴小腹疼痛半年,加重半月.诊见:心情郁闷,不思饮食,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时多时少,大便不调,小便频,舌暗红、苔白微黄,脉沉弦.综其脉症,乃血气不调,气郁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止痛,方用金铃子散加味.处方:丹参、败酱草、蒲公英各309,赤芍、连翘各159,延胡索129,川楝子、枳壳、牡丹皮、桃仁、当归、香附各109.5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带下减少,腹痛减轻.守方继服15剂,诸症皆除.

    作者:吕淑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在古医籍中的体现

    痴呆是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从而表现为呆傻、愚笨的一种神志疾病.轻者可见反应迟钝、善忘、寡言少语等症;重者可见神情淡漠,终日不语,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饮食,数日不知饥饿,二便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表现.

    作者:潘文;柳树英;李晓娟;张丽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广东省不同产地南板蓝根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效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广东省江门、湛江、梅州、韶关四地所产南板蓝根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效应的异同.方法:观察上述来源南板蓝根对内毒素致发热大鼠体温,二甲苯致耳肿胀小鼠耳片肿胀度,大鼠棉球肉芽肿重量,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抑制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结果:江门、湛江、韶关产南板蓝根能显著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P< 0.05,P<0.01);四地所产南板蓝根均可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度(P<0.01),湛江、韶关产南板蓝根均可显著降低大鼠棉球肉芽肿干重(P<0.01);韶关、湛江、江门产南板蓝根能提高小鼠脾脏指数(P<0.01),韶关、湛江产南板蓝根能提高小鼠胸腺指数(P< 0.05,P<0.01).四地所产南板蓝根的解热、抗炎、免疫调节综合效应强度为韶关>湛江>江门>梅州.结论:广东省四地所产南板蓝根均具有一定的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效应;其中以韶关产药理作用强、梅州产弱.

    作者:罗霄山;杜铁良;陈玉兴;张丹雁;赵自明;黄雪君;曾晓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