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和血流动力的影响

陈卓伟;徐宁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疗法, 针刺, 夹脊穴,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20例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风池穴、百会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脉动指数(PI)、循环阻力指数(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玉女煎加减治疗羟基脲所致严重口腔溃疡1例

    羟基脲因其廉价、显效的特点,一直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等骨髓增殖性肿瘤的首选药物[1].羟基脲引起口腔黏膜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较为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门诊应用玉女煎加减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口服羟基脲所致严重口腔溃疡1例,取得显著效果,结果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60岁,2011年2月23日初诊.病史:因“发现血常规异常近4月”,于2007年5月25日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94,红系占0.03,粒红比例为26.7:1,粒系增生明显;原始加早幼粒细胞比例<0.10,中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可见;红系增生活跃,有核红细胞占0.015,细胞形态无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全片共见巨核细胞246个,血小板成簇、可见.血片:原粒0.01,早幼粒0.02,中幼粒0.18,晚幼粒0.02,杆状粒0.34,分叶粒0.26,嗜碱粒细胞0.01,淋巴细胞0.03,单核细胞0.04.染色体分析示:46,XX,t(9;22)(q34;q11).融合基因检查示:BCR/ABL(+).遂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羟基脲口服治疗,白细胞控制在10~ 20×109/L,血小板控制在500~ 700×109/L,红系无明显异常.口服羟基脲治疗约3月后出现多发口腔溃疡,溃疡面大小不等,大者约如黄豆粒大小,多分布于双侧颊黏膜.溃疡面长期不愈合,且反复发作.自述每月口腔无溃疡时间不足10天,至今已有4年病程,严重影响进食和生活质量.无外阴溃疡,无其他系统损害,考虑为羟基脲所致,曾给予口服六神丸、甲硝唑及维生素B2等治疗,效差.遂至门诊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查体:体温36.4℃,血压116/73mmHg;右颌下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可,伴轻压痛;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伸舌居中;心、肺(-);脾大,左肋缘下2cm可及、质韧、无压痛;肝脏肋下未及.诊见:一般情况可,双侧颊黏膜及下唇内侧黏膜散在多个溃疡面,大小不等,大者如黄豆粒大小,伴局限性红肿,溃疡表面有脓苔覆盖,无明显渗血,触痛明显,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64×109/L,红细胞3.52 × 1012/L,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686×109/L.西医诊断: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药物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糜,证属阴虚火旺.治疗经过:羟基脲仍按原剂量(1.0g,每天2次,口服),以治疗原发病.中药以养阴清热,活血解毒为原则治疗,方用玉女煎加减.处方:生石膏60g,苇茎50g,知母、牛膝、丝瓜络、夏枯草、漏芦各10g,炒扁豆、浙贝母各20g,鸡血藤、白茅根各30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

    作者:王新波;徐瑞荣;罗雅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盆腔炎治验5则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中医学古籍无盆腔炎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腹痛、癥瘕、带下、热入血室病等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不外乎血气不调、湿热、寒湿、阳虚、痰浊等因素所致.兹举例介绍如下.1血气不调张某,35岁,1999年5月就诊.主诉:带下增多,伴小腹疼痛半年,加重半月.诊见:心情郁闷,不思饮食,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时多时少,大便不调,小便频,舌暗红、苔白微黄,脉沉弦.综其脉症,乃血气不调,气郁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止痛,方用金铃子散加味.处方:丹参、败酱草、蒲公英各309,赤芍、连翘各159,延胡索129,川楝子、枳壳、牡丹皮、桃仁、当归、香附各109.5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带下减少,腹痛减轻.守方继服15剂,诸症皆除.

    作者:吕淑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应用特点的文献研究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工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作者:郭丽丽;唐雪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治疗组予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5.6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梁希森;黄银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三拗二虫汤治疗感染后咳嗽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三拗二虫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以三拗二虫汤治疗,对照组30例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加美敏伪麻溶液治疗,疗程均为10天.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咳嗽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1);2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三拗二虫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良好.

    作者:王士军;顾勇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黄牡丹汤防治嵌顿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黄牡丹汤防治成人嵌顿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入院手术治疗的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中药方选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对照组单纯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2组术后感染情况及疼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大黄牡丹汤能有效降低成人嵌顿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王章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观察

    笔者将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单纯采用腰痹通胶囊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共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0~ 65岁;一个节段突出36例,多个节段突出24例;影像学分型:膨出12例,中央型18例,侧面突出26例,巨大突出4例;22例为单纯的腰痛,经CT或MRI扫描证实均有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的腰椎间盘出.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腰椎间盘突出症》[2]中相关诊断标准;存在非手术疗法适应症、宜保守治疗的病人;年龄20~ 65岁、性别不限,排除其他腰椎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作者:郑轶;曹传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参芪扶正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R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芪扶正液,疗程均为10天.观察治疗前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其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动脉血气分析.结果:2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VC、FVC、FEV1、FEV1%均有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芪扶正液对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及动脉PaCO2、PaO2有良好作用.

    作者:刘克锋;刘培中;陈林榕;孙静;谭勇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加味定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加味定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呼吸科收治的82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抗感染、平喘、化痰、吸氧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吸氧、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定喘汤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7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各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定喘汤具有清肺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配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AECOPD,可以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晶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轻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符合条件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应用益肾通胶囊治疗,观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Ⅰ-PSS)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Ⅰ-PSS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下尿路症状较前改善.结论:益肾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黄坚;刘鸿;谢建兴;陈铭;崔学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靳三针组36例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康复组42例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值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值均有所提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FMA、ADL治疗前后差值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与康复疗法相当.

    作者:郎建英;庄礼兴;贾超;贺君;周昭辉;柯丽萍;周丹;蔡小敏;陈子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80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三黄清热愈疡汤,4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止血效果、溃疡愈合情况等.结果:平均止血时间治疗组为(2.32±1.23)天,对照组为(3.23±1.32)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7天后止血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溃疡愈合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0.0%,治疗组为9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具有实用、高效、安全的特点.

    作者:高立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补肾益肺散防治喘憋性合胞病毒肺炎继发哮喘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益肺散防治喘憋性合胞病毒肺炎继发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gE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喘憋性合胞病毒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在肺炎痊愈后,给予口服补肾益肺散12周;对照组46例,在肺炎痊愈后,给予口服酮替芬片12周.观察2组治疗后1年内哮喘患病率及喘鸣发作频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结果:哮喘患病率治疗组为47.1%,对照组为69.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哮喘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喘鸣发作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2组血清总IgE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总IgE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补肾益肺散能降低血清IgE.结论:补肾益肺散能降低喘憋性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的哮喘患病率,减少喘鸣发作频率,降低血清IgE.

    作者:刘浩;邱志文;谢康禧;肖达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鼻窦炎6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鼻窦炎口服液配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急性鼻窦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2月的门诊患者,共100例,青霉素皮试阴性,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 60岁,平均48岁.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 60岁,平均47岁.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吴惠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广东省不同产地南板蓝根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效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广东省江门、湛江、梅州、韶关四地所产南板蓝根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效应的异同.方法:观察上述来源南板蓝根对内毒素致发热大鼠体温,二甲苯致耳肿胀小鼠耳片肿胀度,大鼠棉球肉芽肿重量,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抑制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结果:江门、湛江、韶关产南板蓝根能显著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P< 0.05,P<0.01);四地所产南板蓝根均可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度(P<0.01),湛江、韶关产南板蓝根均可显著降低大鼠棉球肉芽肿干重(P<0.01);韶关、湛江、江门产南板蓝根能提高小鼠脾脏指数(P<0.01),韶关、湛江产南板蓝根能提高小鼠胸腺指数(P< 0.05,P<0.01).四地所产南板蓝根的解热、抗炎、免疫调节综合效应强度为韶关>湛江>江门>梅州.结论:广东省四地所产南板蓝根均具有一定的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效应;其中以韶关产药理作用强、梅州产弱.

    作者:罗霄山;杜铁良;陈玉兴;张丹雁;赵自明;黄雪君;曾晓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杨运宽教授复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验案举隅

    杨运宽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教授曾师从余仲权、关吉多等针灸名家,并为四川首届名中医杨介宾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尤以复式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验案颇多.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损疾病,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杨教授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肝泻火,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治疗时仔细分析病情,灵活运用各种针灸方法,对不同患者选用适宜的组合,运用复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显著的疗效.笔者随杨教授门诊,目睹其针灸方法验案无数,兹介绍3则,仅供参考.

    作者:杜晨;左甲;陈曦;何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通冠胶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干预情况.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冠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通过免疫性内皮损伤合并高脂饲料诱导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实验动物模型,高脂对照组喂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在高脂对照组基础上加喂阿托伐他汀5mg/kg/d,通冠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在高脂对照组基础上每天分别加喂通冠胶囊3mg、9mg及15 mg,分别于实验开始2、6周末测定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假血友病因子(vWF),实验结束后取髂外动脉行血管内皮病理学检测.结果:6周末通冠胶囊中剂量组TC、小剂量组、高脂对照组TC、LDL-C均较2周末显著升高(P< 0.05,P<0.01),通冠胶囊大剂量组TC显著降低,同时伴有HDL-C升高(P<0.01).6周末通冠胶囊大剂量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及高脂对照组(P<0.05).通冠胶囊小剂量组、中剂量组、高脂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vWF、ET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NO显著降低(P<0.05);通冠胶囊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NO显著升高(P<0.05).6周末通冠胶囊大剂量组与阿托伐他汀组、高脂对照组比较,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大剂量通冠胶囊与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结论:通冠胶囊能够显著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因子NO水平,降低vWF及ET水平,从而改善血管的舒缩、凝血及纤溶功能;并能提高血中HDL-C水平及降低TC水平,因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陈立;黎丽娴;赵焕佳;陈伟明;吕文婧;刘淑玲;陈伯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解结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解结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与常规针刺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解结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79.3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解结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小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平凉地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临床用药特色简介

    现代化发展创新是中医药学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名老中医经验代表着当前中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的高水平,发掘、继承、研究、创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肃平凉作为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中医学氛围浓厚,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成长起来不少誉满陇东的名中医,他们为当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在平凉市卫生局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了“甘肃省平凉地区名老中医临床及学术经验”的搜集和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笔者亦有幸参与其中,现将平凉地区部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临床用药特色简介如下.

    作者:万健民;苗冲;赵中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距下关节脱位17例临床观察

    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joint dislocation,STJD),是指足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距舟关节与距跟关节同时脱位,但胫距关节和跟骰关节保持正常.该损伤一般由高能量的创伤所致,发生率低,仅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笔者诊治距下关节脱位患者17例,效果满意,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患者,共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7~55岁,平均33.6岁.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压砸伤4例,摔伤1例.其中开放性脱位3例,闭合型脱位14例,合并骨折4例.脱位类型:内侧脱位13例,外侧脱位4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15h,平均4.2h.手法整复12例,手术复位5例.随访时间:3月~6年,平均随访3年7月.

    作者:王剑文;叶勇光;黄柏辉;庾伟中;利云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