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香;郭冬莲
呼吸衰竭在小儿重症肺炎中发生率,病死率较高.近两年来,我院加强了重症肺炎的临床监测及护理,特别是对伴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患儿,在诊断、治疗及护理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降低了病死率.现将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吕云;朱在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情重,死亡率较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以及共济失调等.我科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HIE 2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鲜梅;尚艳娥;田英霞;张莉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骨科近三年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软组织缺损18例,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护理:首先,我们在制定护理计划时,除按显微血管外科术后护理常规执行外,特别强调全身情况的观察,患者的止痛,休息,饮食营养,血容量及水盐电解质平衡等都作好记录和及时调整,防止机体发生代谢紊乱,从而造就移植皮瓣成活的基本条件.
作者:朱惠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静脉滴注维生素K3时,病人出现K3化反应与剂量、性别的关系.方法:回顾1977年7月至2001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接受过维生素K3治疗的胆绞痛病人的病历.结果:男性病人在接受32mg、24mg和16mg维生素K3静脉滴注时,K3化反应出现率分别为84.4%、90.3%和37.9%,而女性病人的出现率则分别为93.8%、85.7%和46.2%,经统计学处理提示3种剂量状态下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而32mg组、24mg组和16mg组各组总的K3化反应的出现率分别是87.5%、88.9%和40.5%,经统计学处理:32mg组与24mg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32mg组与16mg组比较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滴注维生素K3时,K3化反应出现率与性别无关,而与剂量却有一定的关系,在32mg和24mg时无差异,但当剂量降至16mg时其K3化反应出现率却明显下降.
作者:何树春;赵炳;赵云凰;宋铭祥;范洪波;张明月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们自1998年5月至2000年5月,以碳铂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40例,取得近期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0例晚期肺癌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7-63岁,平均49.5岁.本组40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鳞癌18例,腺癌8例,鳞腺型4例,未分化小细胞癌10例.除3例开胸探查外,皆为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
作者:赵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血尿酸一般是用来诊断痛风病的一项指标.近年来发现血尿酸的水平变化与脑卒中发病与预后有关.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1999年6月-2000年12月本院住院病例100例,均为确诊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塞和脑出血2组.其中脑梗塞62例,脑出血38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56-77岁.合并高血压39例,糖尿病23例.排除了痛风、腔隙性脑梗塞、肾脏疾病(血肌酐>125umol/L)及心、肝、肺疾病.对照组;选自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所选人员均无痛风、肾脏、心、肝、肺疾病.共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62±6.3岁.
作者:那开宪;胡小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如何提高肺癌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我院采用放化疗交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本方法近期疗效进行前瞻性研究.
作者:孙晓峰;焦杨;孙丽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肝损害的机理.方法:复方丹参和川芎素联合应用于100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并设立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肝功变化.结果:肝损害率联合用药组(10.0%)与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复方丹参与川芎素可防治化疗药物性肝损害.
作者:胡振玉;郑志汉;沙建平;王宝涵;赵文斌;王永兴;富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病例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口腔轻度溃疡14例,伴疼痛16例,均采用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生理盐水20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行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15-20分钟/次,分放射治疗前、后各1次.
作者:王传英;徐雪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为探讨其病因分布规律,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419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院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819例,行胃镜检查419例,年龄16-83岁,平均49.1岁,男357例,女62例,男女之比为5.8:1;60岁以上者139例,占33.2%;所有患者胃镜检查均用OlympusGIF-XQ20,GIF-XQ30纤维胃镜和GIF-230电子胃镜.
作者:魏南;李霓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小肠灌肠气钡双对比检查方法是:借插入小的导管注入造影剂以直接显示肠腔病变的方法.
作者:刘长平;王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1985-2000年共行胃大部切除术685例,有19例发生近期出血,占2.8%.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发生近期出血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39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4例.手术方法:BI式胃大部切除术8例,BII式胃大部分切除术19例,旷置式胃大部切除术2例.出血原因:吻合口出血11例,小弯侧闭合处出血3例,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溃疡旷置处出血2例.
作者:李驰;徐克银;李颖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1990-1999年10月间收治住院的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MODS)11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肺心病并发MODS112例中,男69例,女43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64岁.
作者:高立春;陈洪顺;李巧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寻求防治膀胱癌(BTCC)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羟基喜树碱(HCPT)术中局部注射、术区浸泡和术后膀胱灌注防治BTCC41例.结果:随访3-55个月,平均21.3个月,无1例术后种植转移及严重并发症,术后复发率21.2%.结论:本法防治BTCC安全有效.
作者:朱葆捷;罗宏;周宏;王传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分析我院共收治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现就诊断与治疗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7例,女11例,年龄25-59岁.病史半年至26年,37例有腰负重扭伤史,3例有腰摔伤史.68例均以下腰段痛,腰骶部广泛的钝胀痛为主,有反复发作病史,急性发作至少3次以上,每次发作腰痛持续时间2周到2个月不等,随发作次数增多腰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渐长,久坐久站可诱发疼痛,静卧时可缓解至消失,卧床翻身有诱发,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症状加重.10例病人腰痛波及臀部.1例病人会阴部有麻木感.体征:在发作期,脊柱活动受限,出现腰肌痉挛,直腿抬高试验时腰痛加重;在缓解期,只出现脊柱屈伸受限.68例全部有椎间隙棘突旁固定位置的深压痛,双下肢皆无阳性体征.68例患者均有推拿、牵引、小针刀、口服中西药物等治疗史,有5例因推拿、牵引治疗症状加重,出现马尾压迫综合症而急诊入院手术.
作者:郭少华;苏炜;王培增;路家成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自1994-1999年共收治各种休克病人58例,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均使用纳洛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58例患者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8-62岁,按病因统计:低血容量性休克58例(失血性16例,创伤性8例、烧伤性4例、感染性14例、心源性6例、过敏性6例,神经源性4例;按休克分期统计,休克早期12例,占20.7%(12/58);休克期28例,占48.2%(28/58);休克晚期12例,占20.7%(12/58);休克合并DIC6例,占10.3%(6/58).
作者:姜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心脏手术病人留陪现象比较普遍,本文对全程留陪人员的情感问题及病人心理需求提出探讨及采取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近3年216例心脏手术病人的家属和病人开展问卷调查求出百分比.结果:①家属自愿全程留陪率>95%;②病人要求全程留陪率>95%.结论:妥善解决留陪现象,将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护陪关系,护医关系,使心脏手术病人在和蔼可亲的环境氛围中平安渡过手术围术期,直到康复出院.
作者:陈少静;陈美珍;褚湘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98例中,男29例,女59例,年龄28-76岁,平均60岁,病史7个月-6年,表现为下蹲、起立时疼痛、上、下楼梯时疼痛,下楼梯时更甚,坐位休息后站起时疼痛或行走1000米以上疼痛共64例.行走痛或需扶拐行走,屈蹲受限,膝关节肿胀、压痛、膑股研磨实验(+),关节内翻畸形32例.关节伸直位,屈曲受限30度以内,X线显示骨质增生,关节软骨面下出现硬化带,面毛糙,关节间隙变窄2例.
作者:胡瑞明;帅艳萍;越慧琴;王春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尿布皮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于湿尿布接触区域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中,细菌分解湿尿布中的尿素产生氨,两者共同作用所致,1998-1999年度我们采用中药治疗37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66例患儿均为我科98-99年度收治的患儿,除外其它疾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男13例,女24例,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所有患儿年龄均小于1个月,主要症状为尿布接触区域大片皮损,出现红色斑丘疹,甚至小水泡,其中5例出现糜烂渗出和浅溃疡.
作者:孙玉环;方海燕;孙艳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早期溶栓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冠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1],是目前治疗AMI的重要手段.我院急救中心于1997年4月至2000年6月开展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①年龄小于75岁;②持续性胸疼超过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症状无缓解;③心电图显示相邻2个或更多导联的ST段抬高≥0.2mv;④发病6小时内,或虽超过6小时,患者仍有严重胸疼,并且ST段抬高的导联有R波者;⑤无溶栓药物禁忌症.
作者:李华伟;陶军;张桂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