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刘有利
目的:观察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9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别采用手法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优 66例 (手法治疗 53例,手术治疗 13例 ),良 18例 (手法治疗 11例,手术治疗 7例 ),可 7例 (手法治疗 3例,手术治疗 4例 ),差 4例 (手法治疗 1例,手术治疗 3例 ),优良率为 88.4%,总有效率为 95.8%.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手法治疗,具有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好,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对手法整复不满意或对位较差的陈旧性骨折,可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冯兴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将经胃镜下活检胃窦黏膜组织确诊为 HP感染的 81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42例以奥美拉唑 40mg+克拉霉素 500mg+阿莫西林 1.0g,口服,每天 2次,疗程 1周;治疗组 39例,药物用法同对照组,疗程 1周结束后继续给予由吴茱萸、黄连、白及按比例研末分装成 0.5g的胶囊,每次 4粒,每天 2次,疗程 4周. 2组分别于疗程结束 8周后,分别活检胃窦、胃体黏膜组织以观察 HP根除 (胃窦、胃体黏膜组织活检 HP均为阴性 )情况.结果:治疗组 HP根除率 94.87%,对照组 HP根除率 80.95%, 2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率,并且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作者:田波;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外贴改良牵正膏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 96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56例外贴改良牵正膏,对照组 40例予以泼尼松、地巴唑、维生素 B12及维生素 B1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 87.5%,总有效率 96.4%;对照组治愈率 30.0%,总有效率 70.0%.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结论:外贴改良牵正膏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
作者:王成果;杨希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标志物、临床病理参数、肝功能 Child分级、靛青吲哚绿清除试验 (ICGR15)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 125例肝癌患者治疗情况,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气血瘀滞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检测各证型血液甲胎蛋白 (AFP)、α-L岩藻汤糖 (AFU)、肿瘤特异生长因子 (TSGF)、乙肝病毒感染 (HBV)、肝功能 Child分级、 ICGR15、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肝肾阴虚型患者肿瘤大小、数目、包膜、肝外转移和脾亢明显较肝郁脾虚严重 (P < 0.05),气血瘀滞型、湿热蕴结型门静脉高压和脾亢发生率则高于肝郁脾虚型 (P < 0.05). 4种辨证分型中肝功能 Child分级和 ICGR15变化为明显,随辨证分型演进而变差,肝郁脾虚型肝脏储备功能较好,肝肾阴虚型差.而 ICGR15其他 3型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温热蕴结型 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 3型 (P < 0.05). AFP、 AFU、 TSGF等肿瘤标志物在各种辨证分型中变化不明显 (P > 0.05).结论: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 AFP、 AFU、 TSGF等肿瘤标志物关系不大,与肝功能 Child分级、 ICGR15密切相关,与肿瘤大小、数目、脾亢有关,而且随着病程演进而变化.
作者:苏小康;周伟生;叶小卫;孙锋;林谋清;陈育忠;池建安;郑泽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 )的影响.方法:将 67例 (为观察组 )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33例,采用健脾益肾汤 (处方:黄芪、丹参、太子参、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猪苓、泽泻 )治疗;对照组 3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1周为 1疗程,共治疗 3疗程.另选择 3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 CRP、 TNF-α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治疗组分别为 72.7%、 45.4%,对照组分别为 41.1%、 20.6%, 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前观察组 CRP、 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 CRP、 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5, P < 0.01).结论:健脾益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并能显著降低血清 CRP和 TNF-α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张美兰;廖文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张玉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学术继承人,兼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主编.张教授从医 30余年,治学严谨,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擅长治疗卵巢早衰,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受益颇深,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庞震苗;梁菁;辜学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彭培初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彭老师行医 50载,治疗疑难杂症有丰富临床经验,尤擅长治疗前列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疗效卓著.现将其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要全保;彭煜;彭培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00例患儿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100例,采用抗病毒止泻液 (由葛根、黄芩、石榴皮、藿香、茯苓、山楂等组成 )结合液体疗法治疗;对照组 100例,单纯以液体疗法治疗.疗程为 3天.观察综合疗效及用药 24、 48、 72小时后体温、呕吐、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脱水纠正及电解质平衡等情况.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9.0%,对照组为 84.0%,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治疗后 72小时内大便恢复正常有效率治疗组为 74.0% (74/100),对照组为 23.0% (23/100),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 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有效率治疗组为 96.3% (78/81),对照组为 79.2% (57/72),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结论: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优于单纯液体疗法.
作者:潘瑞芳;朱南方;何婉儿;李蔷华;梁文青;区文玑;陈宝心;公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加味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 2组,对照组 38例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 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加味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结果:心绞痛缓解率治疗组为 92.5%、对照组为 76.3%,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缺血性心电图改善率治疗组为 77.5%、对照组为 57.9%,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黎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2004年 4月~ 2006年6月,笔者用五苓散加味治疗精神性尿频症,疗效显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永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胡录庭副主任医师乃甘肃白银地区名老中医,年近七旬,业医近 50载,学验俱丰.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各种杂症,对热痹的治疗尤有独到之处,临床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兹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胡春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减轻化疗急性毒性反应作用的影响.方法:将 71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35例,常规行化疗治疗;治疗组 36例,常规化疗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 2组均观察 21天.主要观察白细胞 (WBC)、血小板 (BPC)下降情况以及恶心呕吐、口腔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 WBC、 BPC下降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恶心呕吐、口腔炎发生率治疗组也较对照组低, 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减轻化疗中白细胞、血小板的下降,并减少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对化疗急性毒性反应有减轻作用.
作者:王良花;戴安伟;王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干咳是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病情顽固,迁延不愈,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其发病时间特点以及证候学特征,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中、西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仅就干咳常见因理证治探讨如下.
作者:崔红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羚羊角超细粉末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98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68例,采用羚羊角超细粉末治疗;对照组 30例,采用羚羊角粗粉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 (包括发热、恶寒、倦怠、泛恶 )等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92.6%和 86.7%,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羚羊角在超细粉碎后可达到提高疗效、起效加快的作用.
作者:黎家楼;梁雪;何钜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小儿乳蛾,临床一般以高热、咽痛、拒食、扁桃体肿大或伴脓点溃疡为主要表现.自 2003年 4月~ 2005年 10月,笔者采用口疮散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乳蛾,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如红;毕美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疼痛是许多患者就诊时的主诉,也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临床症状.诊治疼痛,临床治法颇多,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笔者根据辨证,对慢性疼痛从湿瘀进行论治,获得满意的疗效.浅谈体会如下.
作者:陈光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心肾不交 李某,女,46岁, 2004年5月6日初诊.患者近3月来自觉常发热,但体温不高,伴恶寒阵作,随之全身出汗,每天发作数次,头晕耳鸣,心悸,夜难入寐,盗汗,面部烘热,纳少,口干尿赤,舌红中裂且有麻辣感、苔少,脉细数.血压正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 54次 /分,心电图大致正常;胸部 X线透视检查示:双肺均未见异常;血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正常.证属心肾阴虚,虚火上炎,治宜调和阴阳,交摄心肾.方选仙菟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淫羊藿、知母、当归、黄柏各 9g,木通、生甘草各 5g,生地黄、浮小麦各 12g,菟丝子、竹叶各 10g,大枣、茯苓各 15g. 4剂,每天 1剂,水煎 3次,共取汁 750mL兑匀,早晚分服.另以知柏地黄丸每次 6g,早晚分服.二诊:心悸减,盗汗止,面烘热、口干溲赤、舌麻辣感均除,纳增.续服 6剂而愈.
作者:刘竹凤;陈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劳绍贤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劳教授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有很高的造诣,临证注重证、症、病相结合,辨证灵活,组方严谨,用药不拘泥于补法.笔者有幸随师应诊,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马剑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肺癌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等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法,将 59例肺癌合并感染患者分为 2组,抗肿瘤治疗方案相同.治疗组 30例,用加减百合固金汤口服联合利君派舒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 29例,单用利君派舒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临床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改善以及肿瘤瘤体变化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血清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外周血 T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后卡氏评分总有效率及瘤体稳定率治疗组分别为 90.00%、 96.67%、 86.67%,对照组分别为 68.97%、 72.41%、 62.06%, 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后 2组症状积分及 IL-10、 TNF-α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 IL-2、 CD3、 CD4、 CD4/CD8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各项指标 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治疗后 2组白细胞 (WBC)、中性粒细胞 (N)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1);但治疗后 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以加减百合固金汤联合利君派舒治疗肺癌合并感染,可通过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抑制炎性反应等途径,对肺癌患者的整体病情发挥有利影响.
作者:李东芳;田道法;黎月恒;何迎春;刘书静;李红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0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2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并口服思密达;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藿香正气水调黑胡椒粉敷脐.疗程 3~ 5天.结果: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84.61%、 96.15%,对照组 59.61%、 80.77%. 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平均治疗天数,治疗组 (2.39± 0.86)天;对照组 (3.47± 1.35)天. 2组平均治愈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安全、迅速、疗效确切.
作者:焦化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