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降纤酶的护理体会

吴莉君;冯玉玲

关键词:
摘要:降纤酶是高纯度单组分的蛇毒制剂,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从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另一方面,纤维蛋白原减少,可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增加脑血流量[1].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寻找根管口的几种方法

    根管口是指髓室与根管的交界处,或髓室底与根管的移行部.根管口的定位是每一个根管正确定位的关键步骤.单根管牙的髓室和根管为连续的管状,很难从形态上辨认根管口;多根牙则有呈漏斗状的根管口,但要仔细地处理牙冠部髓室里的内容物后才能找到根管口.

    作者:吴荣昌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海安县1996-2000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浅析

    为了解海安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及相关因素,现将1996-2000年我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为降低我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发生率,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韩莉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腹腔灌注治疗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腹腔灌注抗炎药物治疗盆腔炎是从肿瘤患者腹灌化疗药物过程中引申发展而来的,并且是由经典的反麦氏点穿刺进针渐改良为脐轮下缘进针的新式治疗方法.本文从2000年6月一2001年6月临床应用并观察了1095例腹灌患者和未腹灌者932例,其结果与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杨红娟;边瑞琴;王素卿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帕罗西汀(赛乐特)合并认知疗法对惊恐障碍12例的治疗效果分析

    惊恐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据美国流行病学研究,占10%的人口每年出现惊恐发作,其中70%在综合医院就诊,约2/3被医生忽略,研究发现1/3的惊恐障碍可以治愈,所以广泛识别合理治疗惊恐障碍,是现代医疗的不可忽略的一个治疗.本文对12例惊恐障碍患者进行了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国勤;郑军;刘波;刘光涛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颈部皮肤接力扩张移位修复全面颊部瘢痕的研究

    目的:探讨颈部皮肤接力扩张移位修复全面颊部瘢痕.方法:手术分二阶段:第一阶段颈侧部皮肤扩张修复面颊下半部皮肤缺损;第二阶段接力扩张,即在首次扩张的皮肤下埋植扩张器进行第二次扩张.扩张的间隔为2-3个月.结果:1990年12月一2001年12月,临床治疗35例,无l例皮瓣坏死,面部器官无牵拉移位,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颈部皮肤接力扩张修复全面颊瘢痕是一种安全的方法,病人住院时间短,因间隔扩张皮肤的张力小,皮瓣末端无水泡出现,无表皮脱落现象,因此对于全面颊瘢痕主张接力扩张修复.

    作者:杨建申;常明;柳建中;岳海涛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酚妥拉明治疗肺结核咯血22例观察

    酚妥拉明治疗咯血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报告疗效不一,近2年来我们用酚妥拉明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2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咯血患者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2-75岁,平均45.4岁.

    作者:顾勇;奚剑辉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肺栓塞的诊治现状

    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美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60万,其中近20%死亡,占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及心肌梗死,目前由于临床上对此病认识不足,医务人员对此病没有足够的警惕,以致临床上的误诊漏诊病例颇多,大部分肺栓塞患者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影响了疾病的预后,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诊断手段滞后,此病误诊率及病死率颇高.

    作者:陈桂香;刘春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阿普唑仑治疗慢性胃炎伴发焦虑症(附89例资料分析)

    2001年3月-2002年3月期间,我科对伴有焦虑症状的89例慢性胃炎病人予阿普唑仑抗焦虑治疗,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89例患者均为消化科住院和门诊病人,诊治参照悉尼系统胃炎分类法[1],男35例,女54例,年龄28-64岁(平均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9例(44%).

    作者:陆丽群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巡回护士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护理

    我院自2000年7月以来,开展电视腹腔镜手术116例,其中,30例在硬膜外下行腹腔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现将护理做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中,年龄24-56岁,手术方式均为LAVH,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连续麻醉,手术时间为2-3h.

    作者:姜志美;杨丽琴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阿托品化的评价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ous pesticide)大多数属于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由于取代基不同,其毒性相差很大,可分为四类:剧毒类,高毒类,中度毒类及低毒类.目前虽有许多高效低毒的新型农药问市,但有机磷农药运用仍很广泛.

    作者:覃华;赵秋;刘南植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应用降纤酶的护理体会

    降纤酶是高纯度单组分的蛇毒制剂,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从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另一方面,纤维蛋白原减少,可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增加脑血流量[1].

    作者:吴莉君;冯玉玲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口延期愈合10例分析

    1997年12月-2001年10月,我院采用湿润烧伤膏加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切口延期愈合10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腹部切口7例,会阴切口3例,疗程16-36天,并发术后感染8例,感染切口内有不吸收线结6例,其中1例达腹膜.创面大者5.6×3.Ocm2,小者1.5×0.8cm2.均经局部换药,应用抗生素等治疗创面愈合缓慢而改用本法治疗.

    作者:李红;宋晓花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

    静脉留置针已逐渐的取代了头皮针和静脉切开输液,它的优点在于:减轻病人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做到稳、准、快、好的将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作者综述如下.

    作者:杨丽琴;姜志美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辅佐干扰素治疗婴儿肺炎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治疗婴儿肺炎的新方法,对74例婴儿肺炎患儿随机分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应用(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立陶宛合作生产的安福隆基因工程)a-2blFN,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张建华;郭铭玉;孔祥永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先天性胆管囊肿手术治疗的经验及教训

    目的:提高先天性胆管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1月一2000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胆管囊肿102例.结果:102例先天性胆管囊肿,部分病人术式不当,造成再次手术痛苦及不良后果.其中29例手术方式不当或错误,共例举有7种类型,再次手术治愈,有2例死亡.结论:从7种不妥或错误术式的教训中,提出先天性胆管囊肿的正确手术方法.

    作者:高志清;赵青川;窦科峰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l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男8例,女22例,正天丸6g,3次/日;对照组30例,男7例,女23例,太极通天液lOml,3次/日;服药2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服药后4h有效、显效和基本缓解的例数分别为15例(50%)、5例(16.7%)和7例(23.3%).治疗组服药2月中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均较治疗前2月明显减少.治疗组对偏头痛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与对照组相仿.结论:正天丸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良好,尤其是预防作用更为明确.

    作者:夏斌;赵忠新;黄树其;庄建华;赵瑛;周晖;贺斌;窦林平;牟之新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我院内科自1990年以来开展脑脊液转换置换术抢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36例患者,男25例,女11例,年龄21-76岁,均经头颅CT腰椎穿刺证实为SAH,无枕骨大孔疝形成,无神经系统局限阳性体征.

    作者:林峰;张惠萍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它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具有抗菌作用强,毒性小的特点,是临床上用得广泛的一类抗生素;近10年来,许多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涌现,临床应用后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的报道亦日益增多,某些新的头孢菌素在这方面尤为突出[1].

    作者:杨舒;高辉;李海燕;刘云芳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12例甲亢患者的胃镜结果分析

    我院自1980年至今共对12例甲亢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全为女性,年龄30一67岁,平均45.1岁,均经甲状腺激素检查及甲状腺吸碘率检查确诊为甲亢,病程中出现上腹隐痛、腹胀,纳差病程2个月-1年不等.

    作者:王旭;殷红;李档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张学文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

    帕金森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虽然现临床上常用多巴胺制剂治疗,但长期治疗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对很多人效果不佳,中医治疗有其良好的疗效和独特之处.

    作者:董晓贤;李东柱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