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声咳喘宁致固定性药疹1例报告

李春华;杜文

关键词:先声咳喘宁, 副作用, 药疹
摘要:患者,男,25岁,2000年1月21日初诊.咽痛、咳嗽2天.查体:T 36.8℃,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先声咳喘宁口服液10ml,每天2次,未用其他药物.患者服药后第2天手及臂部局限性麻木、痒痛感且伴有红斑,见右手小鱼际肌部有一直经约2.5cm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边界清楚,中央直径约1cm,皮肤呈黑褐色,触之稍痛.双臀部近尾椎处及阴茎根部同阴囊连接处亦各有一同样的红斑.血常规:WBC 4.8×109/L,N 0.75,L 0.25.考虑为固定性药疹.嘱停药,予扑尔敏口服,肤轻松外涂.4天后,中央黑色皮肤剥脱,1周后红斑基本消退.但2周后,患者因感冒再次服用该药10ml,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又出现上述同样的皮疹,直径约3cm,同上述处理,1周后亦好转.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张锡纯论治中风病用药特色探讨

    论述了张锡纯善用黄芪、牛膝、赭石、龙骨、牡蛎治疗类中风的经验;同时张氏认为,中风用药应镇舒并进、柔润肝木;虽有外感,忌用发散.

    作者:韩伟锋;徐立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44例临床观察

    应用中药合多酶片治疗脂肪肝患者44例,与对照组(多酶片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赵喜连;周荣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3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直肠前突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32例直肠前突病人施行消痔灵注射术.结果: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症状消失19例(59.4%),明显改善10例(31. 2%),有所改善3例(9.4%).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深度较前明显变浅(P<0.01).结论:消痔灵注射术是治疗直肠前突的有效方法.

    作者:向德志;江伦;张晟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粘散袋泡剂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消粘散袋泡剂对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基础降压药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服消粘散袋泡剂,对照组服用阿斯匹林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测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0%.结论:消粘散袋泡剂有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进而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忠业;安辉;杜兰庆;彭继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白草洗剂治疗湿热带下病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三白草洗剂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湿热带下病患者采用局部用药方法,用药第3、7天及停药3天后进行随诊,并与78例使用肤阴洁洗剂治疗作对照.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积分、痊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三白草洗剂是治疗湿热带下病较理想的纯中药制剂.

    作者:王叶茗;覃秋萍;周丽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2例

    笔者近年来临床运用自拟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2例,疗效满意,并设服用排石冲剂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102例中男66例,女3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8年;肾结石17例,输尿管结石38例,膀胱结石15例,肾、输尿管混合结石32例;结石直径在1.0cm以上者50例,1.0cm以下者52例.对照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66岁;病程短1天,长为9年;肾结石10例,输尿管结石19例,膀胱结石10例,肾、输尿管混合结石11例;结石直径在1.0cm以上者24例,1.0cm以下者26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丁峰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活喜配合TAE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23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方法:使用肝活喜片剂(或合剂)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23例,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治疗后半年、1年生存率、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以及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56.5%(13/23):治疗后半年生存率为69.6%(16/23),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0.9%(14/23).中医症状积分从平均32.3下降到16.5,仅有少数患者有一过性轻度恶心呕吐或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肝活喜配合TAE确能延长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减轻栓塞后综合征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作者:宋杰;徐毅;龙建安;高建华;汤启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64例疗效观察

    以利水化瘀方配合西药内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64例,并设西药对照组45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55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4%,明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具有预防胸膜粘连,促进胸水吸收的作用.

    作者:欧炯昆;罗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国中医研究院培训中心 南京新中医学研究中心颈肩腰腿痛特色特效疗法系列培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化瘀止痛散治疗偏头痛36例

    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自拟化瘀止痛散治疗偏头痛36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为36-64岁.病程为6月-12年.诊断标准:按头痛分类累计:普通偏头痛26例,典型偏头痛6例,眼肌麻痹型偏头痛1例,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1例,偏头痛持续状态2例.有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歇期一切正常,其中2例有阳性家族史,并排除其他疾病,符合偏头痛之诊断.

    作者:邓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除湿胃苓汤治疗荨麻疹30例

    笔者2年来用除湿胃苓汤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了部分荨麻疹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男11例,女19例;年龄6-58岁;病程1天-2月.笔者在临诊中选择了脾经湿热证的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尚伴有渴不欲饮、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便溏或泄泻,小便短少等全身症状,舌苔白腻或黄腻厚,脉缓.

    作者:张振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浸膏颗粒剂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浸膏颗粒剂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中药浸膏颗粒剂配合外用药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并与单纯外用药治疗相比较.结果:2组均全部治愈,但2组在治愈时间长短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浸膏颗粒剂对治疗本病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疗程,并具有服用方便、节省药物的特点.

    作者:许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

    笔者运用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选人病例50例,均为轻、中度痴呆患者,严重痴呆者不入选.全部病例按分层分组方法以3:2比例分成还少丹颗粒剂治疗组30例,喜得镇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1-78岁,平均(68.6±11.2)岁;脑血管痴呆28例,阿茨海默病2例;中度痴呆19例,轻度痴呆1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2±12.4)岁;脑血管痴呆19例,阿茨海默病1例;中度痴呆12例,轻度呆痴8例.2组性别、年龄、病种及痴呆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

    笔者自拟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方药与用法基本方:荆芥穗6-10g,青天葵4-10g,黄芩6-12g,金银花、蒲公英、葛根各6-15g,芦根10-20g,板蓝根8-18g,甘草3-5g.加减:咽红加薄荷、浙贝母;咳嗽加苦杏仁;痰多加川贝母;面红、口唇干燥者加石膏、知母;大便秘结加大黄、玄参;热难退、舌苔厚去芦根、葛根,加茵陈、滑石;抽搐加水牛角、钩藤.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高热,T 39℃以上,面红,或伴有外感症状,舌红,食指络脉紫或暗红.

    作者:谭维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冯兴华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

    冯兴华教授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痹证之周痹、气痹,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治以舒肝解郁通痹,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同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30例临床观察

    运用巨刺法(取对侧条口透承山穴)及辨经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30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本法取效迅速,疗效稳定,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温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

    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岁3例,1-3岁10例,4-5岁8例;病程短20天,长71天.诊断标准:①原发腹泻史迁延不愈;②长期或不规则运用广谱抗生素;③粪检发现真菌生长.

    作者:康敏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活血散瘀通经汤治疗附件包块28例

    我们自1995-1999年自拟活血散瘀通经汤治疗附件包块2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均为本科就诊或由妇科转来患者.年龄大46岁,小22岁,平均26.17岁;病程长3年2月,短2月半.均为已婚女性.28例均在本院或他院作腹部B超检查确诊为附件包块.其中一侧有包块19例,双侧有包块9例;囊性包块10例,囊实性包块18例.

    作者:陈友香;张华玉;张莹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配伍虫类药治皮肤病验案4则

    虫类药性善走窜,药力峻猛,有祛风止痒解毒,通络散结止痛之功效.笔者临证配伍虫类药治疗多种皮肤病,收效显著,现举验案4则如下.1 银屑病黎某,男,44岁,1998年3月15日初诊.患银屑病已6年,初病冬重夏轻,近2年皮损常年而发,皮疹紫暗,伴剧痒,夜寐不安,曾使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查:全头顶覆盖银白色鳞屑,腰背及下肢可见大片地图状肥厚浸润性斑块,色暗红,鳞屑不多,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诊为银屑病.证属湿毒入络,久滞化瘀.治宜除湿解毒,化瘀通络.处方:全蝎、蝉蜕、蜂房各10g,土茯苓、紫草根、板蓝根各30g,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各15g.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服上方14剂,瘙痒明显减轻.继守上方加乌梢蛇10g,连服14剂,皮损明显变淡变薄,瘙痒已除.后继守上方加减治疗1月,皮疹全消,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熊晓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源性颈椎病治验

    陈某,女,46岁,教师,1998年5月22日初诊.颈项疼痛1月,伴头痛、精神不振.患者曾到某市医院就诊,该院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C3-6椎体前后缘明显骨刺形成.诊断为颈椎病.服中药(不详)和芬必得、消炎痛及康宁克通肌注等,疗效不佳,遂来我院诊治.诊见:患者颈部疼痛,伴头痛,精神不振,舌淡、苔薄,脉弦.检查颈部:颈肌较紧张,C2-6棘突(+),颈韧带硬化,有弹响声,椎间孔压缩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拟诊为颈椎病.予蠲痹汤加味.处方:羌活、姜黄、赤芍、防风各15g,当归、黄芪、葛根、延胡索各10g,川芎、炙甘草各6g.

    作者:李健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