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度痔治疗的新方法

恽蓓

关键词:
摘要:虽然痔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对其发病机理却了解不详[1].1975年,Thomson[2]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位于直肠下端由黏膜下层的血管、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组成的肛垫,奠定了痔的现代概念基础.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决定中转开腹的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因素.方法:分析3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动及被动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10例开腹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严重粘连、出血不止、胆管损伤病例,需及时中转开腹手术,降低LC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少炎;蔡晓棠;陈卫东;吴勇军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上颌窦内巨大含牙囊肿1例

    含牙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上颌尖牙区,与未萌出牙或正在发育的牙冠有关,发生于上颌窦,以上颌窦腔形成囊腔并扩张的巨大含牙囊肿临床上少见报道,我院于2003年6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绍萍;雷家彦;王哲宇;蔡永斌;田兴华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探讨(附25例报告)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25例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回顾性分析总结,25例实行了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其中3例临床N1和12例临床N0患者接受了上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免疫治疗25例;放疗20例;化疗16例.结果:12例临床N0患者术后病检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3例(25%),随访中已死亡20例,分别为1年生存者10例(40%);2年生存者6例(24%); 3年生存者4例(16%),现存活5例均健在,其中1例4年;3例2年;1例1年,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首选,原发于鼻腔-副鼻窦者宜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可望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作者:黄健男;张学辉;邹苑斌;魏威;彭树文;占顺堂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多指离断伤的断指再植

    我院自1996年2月-2002年12月,共行多指完全离断伤21例,67指完全离断伤,全部行清创断指再植术,成活62指,成功率92%.

    作者:黄飞;申屠刚;吴水培;俞立新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腋下微创伤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达到创伤轻、痛苦小、美观和增强自信心的目的.方法:体外循环组(47例)病儿取左侧卧位,非体外循环组(16例)病儿取右侧卧位,两组分别以右、左第四肋间为中心,腋中线前约1.0cm,作一与其相平行的直切口.体外循环组经右第四肋间进胸腔,显露心脏后行心内直视修补术;非体外组以左第四肋间的胸膜外入路,剥离胸膜暴露动脉导管上、下窗及部分主动脉弓后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结果:①体外循环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②非体外循环组剥破胸膜2例;术后第1天创口周围出现少量皮下气肿3例;③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5-7天出院.结论:腋下微创伤小切口能达到治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目的.

    作者:孙善权;张爽;刁伟东;刘桂颖;仲惟华;刑佳铃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浅论神经源性肿瘤致腹泻

    神经源性肿瘤并不少见,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只在生长巨大时产生压迫症状或发生恶变侵蚀邻近组织时才产生相应疼痛或其它症状.

    作者:路茗;孙吉宝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浅谈新生儿特殊脐带脐炎的预防及护理

    新生儿脐炎是脐带残端的炎症,是围生儿院内感染的多发病之一[1].特殊脐带是引起脐带感染的主要原因.特殊脐带是指脐带特粗大、结扎位置太高或(和)下方有血肿、脐轮突出过长、脐窝小而凹深而言.笔者对251例特殊脐带新生儿进行观察,有107例发生脐炎,浅谈新生儿特殊脐带脐炎的预防及护理,与同道者商准.

    作者:王茂秀;王殿池;孟繁秀;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住院老年患者非心源性胸痛的诊治探讨(附27例临床分析)

    1对象本组27例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年龄60-83岁,平均75±4.5岁.本组病例均是以胸痛为主诉入院的内科老年患者,经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无动态变化或冠脉造影检查无冠脉狭窄,临床症状酷似心绞痛者,即非心源性胸痛患者.

    作者:苗丰;于凤歧;张洪颖;纪宏丽;李丽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1178例高血压病危险因素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对象1999年-2002年在本高血压中心入网治疗的病例.1.2方法将所有病例进行下列项目登记:性别、年龄、职业、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体质指数、心率、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脑卒中史、糖尿病史、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

    作者:赵云;张民;邹秋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金属卤素灯照射加外用硫磺药物治疗疥疮疗效观察(附58例病例资料)

    我科于1999年3月-2000年10月采用金属卤素灯照射加外用硫磺药物治疗疥疮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玉;王学祥;邵周青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骨窗减压中草药治外伤性横窦血栓1例分析

    外伤性横窦血栓,临床甚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用中草药治愈,收到可喜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永涛;席小果;史航宇;李武学;韩建林;常树林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浅谈心理护理在妇产科门诊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患病的过程中,来自于疾病的压力常常使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敏感、焦虑.

    作者:边海燕;刘军亚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策略及机理的新进展

    临床器官移植的目标在于探索安全、易行且病人能够承受的同种异体特异性耐受策略.本文就诱导器官移植特异性耐受策略与机理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慕宁;高毅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镜检85例分析

    1995年元月-2002年12月,我们对8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姚仁生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浅谈术后患者的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是护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它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终目的是让病人身心处于佳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特别是手术后病人.

    作者:郭四英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巨大蝶窦粘液囊肿的MRI影像特征和手术治疗1例报告

    目的:提高临床对侵入颅中窝巨大蝶窦粘液囊肿的诊疗水平.方法:报告经蝶窦穿刺、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例侵入颅中窝内的巨大蝶窦粘液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5年.鼻内镜下检查见蝶窦粘液囊肿腔已上皮化,并与鼻腔建立了永久性通道,头痛症状消失,突眼症状有恢复.结论:对发生于枕部、颞部、球后部、顶部或额部处头痛并伴有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巨大蝶窦粘液囊肿的可能.根据CT或MRI检查和经鼻腔蝶窦穿刺抽出粘液可确诊.首选术式为鼻内镜下切除蝶窦粘液囊肿前壁并建立永久性囊肿鼻腔引流通道.

    作者:赵小冬;刘海生;孙宇新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探讨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组脑梗死病人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组脑梗死病人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22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以及吸烟饮酒史情况,测定其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浓度.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青年因吸烟患脑梗死的可能性分别是老年和老年前期病人的1.5倍(P=0.007)和1.77倍(P=0.001).因酗酒患脑梗死的可能性是老年病人的1.9倍(P=0.006).老年前期和老年病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导致脑梗死的可能性是中青年病人的4.1倍(P=0.001).结论: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相比,有各自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将有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安媛;赵性泉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膜性肾病相关HLA基因的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 MG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变类型之一,该病的病理改变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伴基底膜弥漫增厚.

    作者:吴开胤;陈楠;周同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VAC治疗后创面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对创缘皮肤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深入研究创面血流量增加的机理.方法:在两侧兔耳各形成一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左耳创面覆盖单层纱布和海绵,用VAC治疗,右耳创面仅覆盖单层纱布和海绵.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察施加负压前后及两组创面各观察时间点创缘皮肤毛细血管的密度.结果:与对照组和VAC治疗前比较,各VAC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1).结论:VAC治疗能显著增加创缘皮肤毛细血管密度.

    作者:陈绍宗;李靖;许龙顺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腹部外科再手术分析

    腹部外科历史久远,发展迅速,技术日臻完善,但再次手术仍难以避免.由于每个再次手术病人都有其独特的情况,需外科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冷静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娴熟的手术技巧和高度责任感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减少疾病的痛苦,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作者:丛嘉;林晓东;王昊来;孙帅;张志有 刊期: 2003年第20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