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检测端粒酶和癌胚抗原对于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刘晓芳;张沪生;陈东宁

关键词:端粒酶, 癌胚抗原, 胸腔积液,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酶免疫分析法(EIA)分别检测30例恶性胸腔积液和30例良性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及CEA水平.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端粒酶阳性率及CEA增高的分别为90%和73.3%,而良性胸腔积液分别为6.7%和6.7%.结论:检测胸液端粒酶活性及CRA水平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更可提高诊断率.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部分去蛋白脱钙骨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目的:探讨部分去蛋白脱钙骨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猪肋骨用理化方法处理制得部分去蛋白脱钙骨(PDDB),在对PDDB理化性能检测的基础上,将其与人胎骨膜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了解其细胞相容性.结果:PDDB的无机成份为羟基磷灰石,含有少量蛋白质,仍具有原骨组织骨盐支架的三维多孔网状孔隙结构系统,对复合培养的人胎骨膜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周期、倍体水平无有害影响.结论:PDDB具有原骨组织的网状孔隙结构系统,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望用于成骨细胞的支架材料.

    作者:李彦林;韩睿;李林芝;陆信;李世和;曾才铭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激励式心理护理在产程中的应用观察

    分娩易受到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焦虑、恐惧等均可使产程延长,进而增加新生儿窒息,感染的危险性,为探讨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产程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念花;韩宗凤;张景双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细胞因子IL-6、IL-10的变化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 6、IL 10在各种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5例不稳定心绞痛及20例稳定心绞痛患者血中细胞因子IL-6、IL-10进行测定.结果: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中细胞因子IL-6水平比稳定心绞痛患者明显升高(P<0.001),不稳定心绞痛与稳定心绞痛患者血中细胞因子IL-10水平无显著变化(P=0.089).结论: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因子的释放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陈燕;常志义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心脏神经症的治疗现状

    心脏神经症发病率在10%左右,女多于男,中、青年及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急性发作有明显诱因者近2/3,病人心悸、胸闷、焦虑、抑郁,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采用以躯体治疗为基础,心理治疗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模式效果较佳,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每周1次心理疏导治疗,加强心理护理,复发率低,疗效和个性有关.临床表现可能与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及解决办法.

    作者:廖群雁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眼科患者来说,由于视力障碍,生活能力下降,就诊时常常缺乏自信心,适应力差,感情脆弱.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需要,给予针对性护理,使其在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取得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阿丽娅;热米拉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胎儿脑积水致子宫破裂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回族,孕1产0.孕足月临产在乡卫生院待产时,突然出现阴道大量出血,随即出现失血性休克.即由乡卫生院转入我科.追问病史;继往体健,月经规律,此次妊娠经过顺利.未做产前检查,孕期否认有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

    作者:覃祖英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微机在病区护理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常用的工具之一.我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透明度,在各种护理单元安装一台计算机.每天把一日清单送到病人手中,使病人花钱明白,治疗放心.通过8年的微机记帐,我认为微机在护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作者:张兆华;刘丽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聚肌胞局封加迪维霜外用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扁平疣目前治疗方法甚多,报道疗效不一.我们自2000年2月-2001年4月采用聚肌胞局封加迪维霜外用治疗扁平疣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玉;王学祥;邵周青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锌硒宝治疗无菌性前列腺炎34例临床观察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科门诊的常见病.我们从2002年1月-12月对34例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口服锌硒宝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铜生;翟秋莎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方法比较

    本文分析了240例脑出血病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占67%,比文献报道低,比较了两种手术,认为经皮颅骨钻孔血肿抽吸术是内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赵秀琴;罗慧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科玛嘉培养基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70份被检标本中分离的真菌分别接种在沙保罗培养基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其生长,并进行鉴定.结果:在570份被检标本中,共检出133株真菌,其中念珠菌128株,其它真菌5株,科玛嘉培养基可鉴定117株(占91.4%),沙保罗培养基可鉴定112株,两者符合率为95.7%.结论:科玛嘉培养基在念珠菌检测中的应用优于沙保罗培养基检测法,适合于在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江秀爱;黄卫青;侯祖强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24例

    下颌骨骨折在口腔颌面外伤中是常见急症之一.我科近几年用肽板内固定治疗此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建本;刘荣光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28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间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其发病率较高,为了使病人骨折后能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特别对不能耐受牵引和长期卧床合并有心肺疾患的高龄病人,采用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则更加适宜.近3年来,我院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5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清云;张中平;张开放;刘凯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重视发药前交待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师在分发药过程中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坚持为病人服务的品德外,还是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随着我国医药行业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 WTO的到来,门诊药房发药前的交待在门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一个药师的学识水平如何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所以重视发药前交待不但有利于病人的用药治疗,也有利于提高药师的服务质量和医院的经济效益.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作者:赵李强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阻塞性黄疸21例误诊分析

    我院感染科1997年12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病人21例,门诊均误诊为病毒性肝炎,入院后确诊为肿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欣蕙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头痛与儿童病毒性脑炎

    目的:探讨发热性疾病的头痛症状在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重要性.方法:将20例以头痛、发热为主诉入院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常规、病毒病原分离及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儿均有头痛,伴呕吐6例、惊厥5例、脑膜刺激征4例.CSF中6种病毒病原检测阳性者16例.随访6-8个月,17例患儿学习成绩优良,2例癫痫、1例发作性头痛.结论:应重视儿童发热性疾病时伴有的头痛症状;CSF中多病毒病原检测是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主要辅助指标.

    作者:朱彦丽;蔡虹;吕凌云;万乃君;徐光芝;王立文;朱汝南;邓洁;赵林清;钱渊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VMC)病人血清中的含量及对VMC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ES300检测cTNT,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进行心肌酶的检测.结果:cTNT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血清中含量为16.74±8.26ng/ml,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差异(P<0.001).分析与讨论:cTNT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诊断中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是VM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徐纪文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普通感冒儿童血小板减少62例分析

    2002年11月-2003年3月间本科从500名门诊普通感冒儿童血常规中发现62例血小板减少现象,比例明显高于夏秋季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邓红梅;姬生瑞;赵计国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241例产妇HBV感染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产妇HBV的感染情况,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方法:对241例产妇(剖宫产组138例和平产组103例)进行乙肝全套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和平产组共有HBV.M阳性39例(16.18%),而剖宫产组有11例产妇HBV.M阳性(7.97%),平产组有28例产妇HBV.M阳性(27.18%),其差别有显著性(P<0.005).结论:HBV感染在产妇中比例较高,为了阻断HBV母婴传播,必须加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预防措施.

    作者:钟梦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趾甲皮瓣在修复手指皮肤撕脱及脱套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一种手指皮肤撕脱及脱套伤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方法:受区彻底清创,找出双侧指动脉及神经.根据受区皮肤缺损长度,切取带有末节趾骨、趾腹、趾甲、甲床的第二趾甲皮瓣,以克氏针固定趾指骨以及血管神经的吻合,完成手指皮肤撕脱及脱套伤的修复.结果:本组21指皮肤全部成活,经3个月-3年半的随访,指甲生长良好,外形满意,指腹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5-9mm,按手指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21指优8指,占38%,良10指,占47.7%,可2指,占9.5%,差1指,占4.8%.结论:修复的手指外形接近正常,指甲生长良好,并能恢复手指对精细物品的捏持及良好的感觉功能,是手指撕脱及脱套伤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宝山;章雪松;杨飞;车建伟;郭健;施洪臣 刊期: 2003年第19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