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0例无痛人流止痛效果分析

梁宏峰;吴军

关键词:
摘要:人工流产是妇科门诊常见的一种手术,由于手术简单,临床操作时多不使用麻醉.在临床工作时发现,人流患者中部分患者疼痛严重,无法配合手术的进行,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除了给患者增加痛苦外,还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积液致阴囊水肿的护理

    腹腔积液过多易引起阴囊水肿[1].由于阴囊水肿后皮肤变薄及尿液浸渍,易发生破溃、感染而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我科从2000年-2001年对5例阴囊水肿患者进行了护理,减轻了症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王晓娅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上颌前部截骨治疗前突畸形体会

    上颌前突畸形是颌面部常见的畸形之一,临床表现为上颌前突,深覆(牙合)或深覆盖,上唇短缩,呈开唇露齿状,有时并发开(牙合) 畸形,因此不但影响容貌,还可以造成咀嚼语言等功能障碍,故应及时治疗.

    作者:郑金平;鞠晓芳;于雅莲;武传君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肺粘液表皮样癌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1999年因出现胸痛、胸闷,10天后症状加重,X线片示肺门部阴影,遂入院诊治.自发病来,体重减轻5kg.30年前曾患支气管炎,5年前患肺结核,均经治疗后好转.

    作者:曾宪华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乌拉地尔及利多卡因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和利多卡因配伍对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甲状腺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各10例.所有病人均以C1一针法阻滞,阻滞液为Ⅰ组0.25%罗哌卡因30ml,Ⅱ组0.25%岁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Ⅲ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乌拉地尔0.4-0.5mg@kg1混合液30ml.3组病人均常规鼻导管吸氧,切皮前静注哌替啶50mg和氟哌利多2.5mg.持续监测心电图、Sa02、血压,并在各时点抽血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含量.结果:Ⅲ组病人阻滞前各观察指标无变化(P>0.05);Ⅰ组病人阻滞后5min、10minMAP较阻滞前和Ⅲ组间有明显变化(P<0.01);Ⅱ组病人阻滞前后MAP有变化(P<0.05).血浆NE和E,Ⅰ组阻滞后较阻滞前和Ⅲ组间有变化(P<0.05),Ⅱ组有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拉地尔配伍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

    作者:翟莉;王开祥;吕瑞华;邓燕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治体会

    残角子宫是较为罕见的妇科畸形,合并妊娠时容易误诊,延误治疗,导致残角子宫破裂,腹腔大量出血,严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我院在2002年成功的诊治1例残角子宫妊娠.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晓华;沈春萍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医患互动,共同防治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心身疾患,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且因长期患病,使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对治疗失去信心.

    作者:魏春华;沈虹瑛;杜继斌;李晓杰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实践中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我国在21世纪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关注的是与人整个生命过程相关的健康问题,爱护病人的生命,关心病人的生活,尊重病人的人格,满足病人的愿望,维护病人的权利,成为护理质量的基本要求,开展护理全程的优质服务,密切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病人的认可,现就深化整体护理实践中,谈点体会.

    作者:宋萍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微量肉汤稀释药敏板中药物稳定性观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几种抗菌药物在-20℃保存的微量肉汤稀释药敏板中的稳定性,以提高药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两个标准菌株对贮存于-20°C条件下的微量稀释药敏反应板进行质量控制.ATCC25922测试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这5种抗菌药物.ATCC27853测试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舒谱深).结果:亚胺培南是活性降低明显的药物,其速度是约每2周活性降低一半.其余测试药物至少12周内稳定.K-B法结果稳定且未失控.结论:亚胺培南在-20°C条件下贮存的微量稀释药敏板上随时间的延长活性减低十分明显.微量稀释药敏法的质量控制必须得到加强.

    作者:张敏;张秀琴;张茉莉;郝少丽;张迎春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腹外斜肌筋膜炎-附21例报告

    纤维组炎和称筋膜炎,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作者:李广波;米会平;陈冰;郑继成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62例分析

    目的:评价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优点.方法:分析62例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并与同期腹式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70例比较,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较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手术时间短(P<0.05),出血量少(P<0.05),避免了输尿管损伤,保持盆底支撑结构,使其他脏器保持在正常位置,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结论: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饶钦华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成都15例多菌型麻风病人联化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15例麻风病患者采用MB方案治疗2年(完成联化治疗)后,监测5年有效率达98.9%,皮损经治疗后全部消退.细菌大幅度下降,治疗期2年,平均下降率为30.4%,监测期5年,平均下降率为17.8%,麻风反应少见,除皮肤着色,鱼鳞样变和皮肤干燥外,未见其它严重的毒副作用,着色和鱼鳞样改变在监测的第3年开始逐步消失,到第5年完全消失.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强;刘琪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护理烧伤并发重症感染的护理体会

    从2000年1月-2002年12月3年中,我科共收治烧伤患者346例,其中并发创面脓毒症者12例;并发烧伤败血症者9例.现将护理这21例重症烧伤感染病人过程中的几点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岩;赵坤;李婷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现将我院1995年10月-2001年12月6年间收治的10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荆彦;刘玮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1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分类:车祸伤9例,训练伤1例;新鲜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2例.手术均采用股二头肌后缘向下至膝后皱褶横行沿腓肠肌内侧头向下S型切口,经脂肪组织间显露,采用拉力螺钉6例,钢丝4例.结果:4例均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半,优8例,良2例.结论:膝后S型切口有利于该损伤手术显露.

    作者:申明相;西中海;宋传祥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PowerPoint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我们利用PowerPoint制作辅助教学课件,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与大家交流,共享.

    作者:朱景丽;杨运波;孙娇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手术治疗脑室内出血21例

    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中20%-60%为脑室内出血.本科自1997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56例;其中脑室内出血21例,约占37.5%,均经手术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并对治疗中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李登永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流行性出血热并肾性尿崩症高血糖症1例

    患者,男,29岁,因发热,头痛1周,腹痛、腹胀少尿1天于2002年4月26日12时30分就诊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1℃.

    作者:刘桂春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实施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建设,是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医院档案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也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作者:闫红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病例1例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综合征(NDHS),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昏迷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一种因严重高血糖、高血钠、高血浆渗透压所致的脱水性无酮症的综合征,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可达40%-70%[1,3],现将1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文辉;冯建平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以室性早搏ST段抬高为表现的心肌梗死1例报告

    1病例资料患者,女,医生,64岁,因胸痛、气短、阵发性心悸感2h入院.该病人于2h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胸痛,气短,继而出现阵发性心悸感,于家中含服硝酸甘油后,上述症状未缓解,故来我院就医.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

    作者:郑威利;张湔非 刊期: 2003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