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巨武;陈孝柏
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而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约占产后出血的60%-70%.因此防治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本文选择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卢忠 刊期: 2003年第13期
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中20%-60%为脑室内出血.本科自1997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56例;其中脑室内出血21例,约占37.5%,均经手术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并对治疗中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李登永 刊期: 2003年第13期
氟伐他汀(fluvastatin)是第一个完全经化学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化学结构与其他他汀类的药物有着明显的不同,是以氟苯取代吲哚环的甲羟戊酸内酯的衍生物,在体内无需代谢转化就具有药理活性.其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是洛伐他汀的30倍.
作者:江启蓉;王中兰;邓代全;冯碧敏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关节松动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每日1次.结果:关节松动术组的治愈显效率及疼痛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可作为临床康复手段加以推广.
作者:时金梅;冯德荣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阿糖胞苷(Ara-C)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常用药物,分析阿糖胞苷给药途径对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在使用DA方案时,泵持续给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回顾原DA方案皮下给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作对照,两组均用标准DA3-7方案.结果:泵持续给药组及皮下给药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66.7%和54.2%,有效率为83.3%和70.8%,两组CR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骨髓抑制泵持续给药较皮下给药组长(P>0.05),无显著意义,其它毒副作用相似.结论:泵持续给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优于常规皮下给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张培先;郑建平;彭朝莲;倪珊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纯左旋异构体局麻药,此项研究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氟哌利多和布比卡因复合吗啡、氟哌利多在剖宫产术后镇痛完全情况下,观察比较病人运动阻滞和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李春伟;崔春玲 刊期: 2003年第13期
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高,约占10%,其中多为双骨折[1].易发生开放性骨折,伴有骨缺损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应用钢板螺丝钉等内固定治疗有较大的困难.我院于1997年3月-2002年9月应用山东潍坊生产的三维单边多功能外骨定架治疗各种类型的胫腓骨骨折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强;吕胜江;李建军 刊期: 2003年第13期
外伤大出血,往往情况紧急,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危及病人生命,有时备血、输血不及,难以维持有效循环,使抢救失败.我院应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回输处理术中大出血病人20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国慧;王文均;张海彤 刊期: 2003年第13期
患者,男,29岁,因发热,头痛1周,腹痛、腹胀少尿1天于2002年4月26日12时30分就诊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1℃.
作者:刘桂春 刊期: 2003年第13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1999年因出现胸痛、胸闷,10天后症状加重,X线片示肺门部阴影,遂入院诊治.自发病来,体重减轻5kg.30年前曾患支气管炎,5年前患肺结核,均经治疗后好转.
作者:曾宪华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介绍用手指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1997年6月-2002年8月,应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手指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跨区切取手指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不同程度的指腹缺损89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有45例,修复后指腹的感觉均在S4级以上,外形满意,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根据指腹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切取相应的手指皮瓣,手术简单,效果好,是修复指腹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希贵;管同勋;田万成;潘风雨;李亮;王克佳 刊期: 2003年第13期
静脉注射50%GS 40ml+VitC2.0+VitK120mg致过敏反应3例:此三联针在产科临床使用中很少发生不良反应,我院从2000年10月-2002年8月共发生过敏反应3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孕足月,皆因胎心变化给予静推三联,静推5-10ml后,患者出现胸闷、憋气,注射局部有痒感,压之不褪色.
作者:初秀红;黄国红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总结点式曲张静脉抽剥术的优点、手术操作经验.方法:分析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点式曲张静脉抽剥术治疗98例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肢术后无切口并发症,无下肢曲张浅静脉残留.随访2-4年,随访率为85.7%(84/98),无静脉曲张复发,静脉曲张伴随症状基本得到改善或消除,点状切口疤痕淡化或消退.2条肢体伴隐神经损伤,其损伤率为1.9%(2/104).结论:点式曲张静脉抽剥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李岩;陆林兴;吴萍山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探讨EH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并用培哚普利干预治疗.方法:收集EH患者75例,按舒张压(DBP)高低分为3组,每组25例.另选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受试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给予EH患者培哚普利片4 mg,qd,口服2周后,若DBP>90mmHg,则增加剂量至4mg,bid.观察他们降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这两项指标的改变.结果:EH患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显著增高,且与EH级别密切相关.培哚普利降压治疗后,EH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血浆GMP-140及vWF也明显下降.相关分析表明,DBP分别与GMP-140及vWF显著正相关,GMP-140及vWF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受损,且血管内皮损伤越重,血小板聚集功能越强.培哚普利可有效降压,并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和恢复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马晶茹;胡健;郑君 刊期: 2003年第13期
采用-196°C液氮浸泡的冷冻头,直接冷冻角膜缘或角膜15-18秒,治疗角膜血管翳2-3次,2-3疗程,除结膜水肿外,无其它不良反应,总有效率70.40%,方法简捷,便于接受.
作者:吴坤林 刊期: 2003年第13期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疾患,我院自1985年6月-2002年6月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清平;余清华 刊期: 2003年第13期
腹腔积液过多易引起阴囊水肿[1].由于阴囊水肿后皮肤变薄及尿液浸渍,易发生破溃、感染而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我科从2000年-2001年对5例阴囊水肿患者进行了护理,减轻了症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王晓娅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几种抗菌药物在-20℃保存的微量肉汤稀释药敏板中的稳定性,以提高药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两个标准菌株对贮存于-20°C条件下的微量稀释药敏反应板进行质量控制.ATCC25922测试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这5种抗菌药物.ATCC27853测试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舒谱深).结果:亚胺培南是活性降低明显的药物,其速度是约每2周活性降低一半.其余测试药物至少12周内稳定.K-B法结果稳定且未失控.结论:亚胺培南在-20°C条件下贮存的微量稀释药敏板上随时间的延长活性减低十分明显.微量稀释药敏法的质量控制必须得到加强.
作者:张敏;张秀琴;张茉莉;郝少丽;张迎春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IL-2、IL-6、TNF-α在月经周期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75例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内膜及早孕蜕膜中IL-2、IL-6、TNF-α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IL-6于增殖期、分泌期、早孕期表达逐渐增强,各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IL-2、TNF-α在各期表达均很低.结论:IL-6是维持正常妊娠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IL-2、TNF α在内膜中表达抑制有利于妊娠.
作者:逯彩虹;周爱玲;扬淑芳 刊期: 200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新桥医院1999年8月-2002年8月收治因颅脑损伤致HNDC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通过静脉补给生理盐水、经胃管注入温开水以及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滴3条主要途径,并根据血电解质、血浆渗透压、血糖、尿糖等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及速度.结果:4例2-3d清醒,2例5d清醒,4例虽HNDC病情恢复,但因颅脑损伤较重于14 21d清醒,1例合并肺内感染死亡,1例因血浆渗透压未控制死亡.结论:HNDC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确诊;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滴可使血糖稳定下降,胃管内注水结合静脉补给生理盐水有助于高渗状态的恢复.
作者:宋业纯;杨辉;张可成 刊期: 200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