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诊治

宋业纯;杨辉;张可成

关键词:颅脑损伤,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新桥医院1999年8月-2002年8月收治因颅脑损伤致HNDC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通过静脉补给生理盐水、经胃管注入温开水以及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滴3条主要途径,并根据血电解质、血浆渗透压、血糖、尿糖等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及速度.结果:4例2-3d清醒,2例5d清醒,4例虽HNDC病情恢复,但因颅脑损伤较重于14 21d清醒,1例合并肺内感染死亡,1例因血浆渗透压未控制死亡.结论:HNDC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确诊;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滴可使血糖稳定下降,胃管内注水结合静脉补给生理盐水有助于高渗状态的恢复.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双肾淋巴瘤1例

    患者,男,10岁.因眼睑、双下肢浮肿2周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查体:BP130/95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右腰腹部可触及4×6cm包块,左腰腹部可触及5×6cm包块.

    作者:张培先;周敏;杜鸿昱;刘育风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病例1例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综合征(NDHS),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昏迷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一种因严重高血糖、高血钠、高血浆渗透压所致的脱水性无酮症的综合征,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可达40%-70%[1,3],现将1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文辉;冯建平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断指再植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断指再植后不仅影响人的生活、劳动能力,给患者造成身心的痛苦.为促进断指再植后患者早日康复,应做好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2001年8月-2002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断指再植病人28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庞新娜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球形肺炎误诊肺癌1例

    患者,女,67岁,咳嗽、咳少量白粘痰、胸闷、发热半个月.用氧哌嗪青霉素治疗4天未见疗效.查体T37.8°C,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X线胸片示:右下肺3.7×3.5cm圆形阴影,肺癌:胸部CT示右下肺肺癌,血沉8mm/h,血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0.76,结核抗体试验阴性.

    作者:赵静;王孔胜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肾脏病患者骨代谢指标的研究

    目的:为探讨肾脏病患者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方法:本文测定了48例肾脏病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全段(iPTH)、降钙素(CT),以及血钙、磷、镁、肌酐、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生化指标,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肾功能受损的肾病患者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全段(iPTH)、降钙素(CT)较肾功正常者升高,尿毒症终末期患者为明显.骨代谢指标的异常与肾功能的生化指标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肾脏病人中存在骨代谢异常,且与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徐丽平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脑血管意外患者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它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常伴有呕吐、吞咽困难、抽搐、昏迷等症状,加之长期卧床易并发吸入性肺炎,呼吸道阻塞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本病的治疗中有极重要的作用,现就护理谈一下体会.

    作者:辛爱花;于秀芬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边缘系统胶质瘤

    目的:探讨边缘系统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边缘系统胶质瘤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边缘系统胶质瘤患者以癫痫发作(75%)为其临床特点.MRI扫描T1W呈低信号影,T2W为高信号影,有强化效应.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率57%,恢复良好率84%,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应用高分辨率CT或MRI可显示边缘系统胶质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郭世文;刘万山;何百祥;张晓东;姜海涛;王拓;刘守勋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140例无痛人流止痛效果分析

    人工流产是妇科门诊常见的一种手术,由于手术简单,临床操作时多不使用麻醉.在临床工作时发现,人流患者中部分患者疼痛严重,无法配合手术的进行,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除了给患者增加痛苦外,还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作者:梁宏峰;吴军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熔模两次包埋法铸造的临床应用

    所谓熔模两次包埋法铸造就是将直接或间接熔模先调少量包埋料作内层包埋,目的是排尽气泡,然后调和外层包埋料沿铸圈壁慢慢注入的包埋方法.我科自1996年7月-2001年7月采用磷酸盐包埋料内包埋、普通江砂与石膏粉加水调拌外包埋的方法制作固定义齿铸件共4430伴7242单位,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费振翔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护理烧伤并发重症感染的护理体会

    从2000年1月-2002年12月3年中,我科共收治烧伤患者346例,其中并发创面脓毒症者12例;并发烧伤败血症者9例.现将护理这21例重症烧伤感染病人过程中的几点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岩;赵坤;李婷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拉贝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体会

    颈丛阻滞应用甲状腺类手术,其操作方法简便且效果可靠,但其引起的心血管副反应常见,尤其是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本文将拉贝洛尔应用于颈丛阻滞,观察其预防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

    作者:李星华;张绪斌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肺部X线诊断(附20例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胶原性疾病的一种,实质上是原因尚不分明确的全身性疾病.其慢性炎症不仅在关节的各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还存在于心、肺、血管等器官和组织.

    作者:李宽亮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实践中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我国在21世纪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关注的是与人整个生命过程相关的健康问题,爱护病人的生命,关心病人的生活,尊重病人的人格,满足病人的愿望,维护病人的权利,成为护理质量的基本要求,开展护理全程的优质服务,密切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病人的认可,现就深化整体护理实践中,谈点体会.

    作者:宋萍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腹腔积液致阴囊水肿的护理

    腹腔积液过多易引起阴囊水肿[1].由于阴囊水肿后皮肤变薄及尿液浸渍,易发生破溃、感染而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我科从2000年-2001年对5例阴囊水肿患者进行了护理,减轻了症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王晓娅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头孢他啶静滴致1例血尿不良反应

    患者,男,20岁.因发热、咳嗽、咯痰3天,于2002年9月10日到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诉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症状以夜间为重,自起病以来未用过任何药物治疗.查体:T:39°C,P:96次/min,R:23次/min,BP:100/60mmHg,神清,颜面无浮肿,咽充血,左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不肿.

    作者:王从映;张云山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指腹缺损修复方法的选择

    目的:介绍用手指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1997年6月-2002年8月,应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手指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跨区切取手指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不同程度的指腹缺损89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有45例,修复后指腹的感觉均在S4级以上,外形满意,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根据指腹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切取相应的手指皮瓣,手术简单,效果好,是修复指腹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希贵;管同勋;田万成;潘风雨;李亮;王克佳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微量肉汤稀释药敏板中药物稳定性观察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几种抗菌药物在-20℃保存的微量肉汤稀释药敏板中的稳定性,以提高药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两个标准菌株对贮存于-20°C条件下的微量稀释药敏反应板进行质量控制.ATCC25922测试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这5种抗菌药物.ATCC27853测试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舒谱深).结果:亚胺培南是活性降低明显的药物,其速度是约每2周活性降低一半.其余测试药物至少12周内稳定.K-B法结果稳定且未失控.结论:亚胺培南在-20°C条件下贮存的微量稀释药敏板上随时间的延长活性减低十分明显.微量稀释药敏法的质量控制必须得到加强.

    作者:张敏;张秀琴;张茉莉;郝少丽;张迎春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腹横切口不缝合腹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经腹子宫切除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手术,我院为了减少手术并发症,使病人术后恢复好,从2000年5月将原脐耻间纵形切口的传统式子宫切除术进行了改进,采用腹部横直切口,钝性分离,集束法处理子宫韧带、筋膜内脱袖式切除子宫,不处理主韧带和宫骶韧带、不缝合腹膜、皮内缝合皮肤的术式,并与同期2000年5月以前采用传统术式切除子宫的50例病人作为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必敏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47例临床分析

    目的:腹腔镜下治疗异位妊娠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47例病人均在完成术前准备后,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输卵管切除38例,输卵管线形切开8例,卵巢楔形切除1例.结果:腹腔镜下手术,平均住院天数32天,有1例线形切开术,术后发生持续性输卵管妊娠,有2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型输卵管切除后发生继发性腹腔妊娠.结论: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应先吸尽盆腔积血及血块,再改头低足高位,注意术后绒毛组织收集.

    作者:张智君 刊期: 2003年第13期

  • 肺原性心脏病与酸碱平衡紊乱

    肺原性心脏病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发感染等急性发作时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同时由于一些代谢因素的存在及医源性因素,又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酸碱中毒均严重影响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现将肺原性心脏病可能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加以分析,便于临床工作者正确分析病情,及时做出处理.

    作者:王志蕴;霍红娟;王志杰 刊期: 2003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