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施家希;黄张杰;吴美音;施旭光
该文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栀子属植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品种栀子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表明我国栀子属Gardenia植物有5种1变种,具有药用、观赏、提取染料、茶饮、提炼油脂和香料等多种用途,其中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研究和应用多的种.现代研究发现栀子属化学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二萜类、三萜类、多糖类、黄酮类和有机酸酯类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促进胆汁和胰腺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保肝、抗菌消炎、镇静、解热、抗抑郁和抗肿瘤等.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栀子苷、藏红花素等成分是当前研究和利用多的成分.该文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该类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并为多层次、精细化的栀子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兆星;申洁;毕武;何春年;彭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溪黄草及其混淆品进行快速鉴定,为确保药材的质量及临床疗效提供分子鉴定方法.方法:收集7种共38份溪黄草及其混淆品植物样本,通过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采用CodonCode Aligner进行拼接,同时从GenBank下载2个外类群序列,利用MEGA 6.06软件分析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溪黄草ITS2序列长度为217 bp,与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为0.005~0.154.聚类树结果显示,溪黄草基原植物独聚一支,与其他混淆品能够很好的区分开来.结论:ITS2序列能够有效鉴别溪黄草及其混淆品,为其基原植物鉴定提供依据,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
作者:谭瑞湘;黄娟;徐文;丘小惠;徐江;黄志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根腐病由水分、土壤及其营养元素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线虫、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等生物因素造成,是根茎类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较易发生的一种病害,具有易传染,致死率高,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易导致中药材减产,影响人体健康.该文综述了我国主要根和根茎类中药材的致病因素,从微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面讨论了根腐病的防治方法,提出根和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对根和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的防治进行了展望,期望能为今后有效地对根和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进行防治提供线索与帮助.
作者:廖长宏;陈军文;吕婉婉;周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与美沙拉嗪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8例UC(寒热错杂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1.0g/次,4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草泻心汤.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Baron评分及血清TNF-α、IL-8、IL-17、IL-2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BDQ评分及血清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参与免疫调节可能是其治疗UC和预防复发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浩;张波;徐速;卢芩;钱海华;曾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检测半夏糖浆中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4种有机酸的含量.方法:Phenomenex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1 mol/L NH4H2PO4-H3PO4缓冲溶液(pH=2.9);进样量:20 μL;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结果: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较好.各厂家的半夏糖浆中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和有机酸合计差别不大.结论:该方法可为半夏糖浆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任华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宽筋藤对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肿胀及脾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足跖皮内注射CFA复制AA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甲氨蝶呤阳性对照组及宽筋藤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统计各组大鼠四肢关节肿胀个数;足容积法测量继发侧足爪肿胀度;光学显微镜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经宽筋藤治疗后,AA大鼠在体质量、关节肿胀、灵活性、毛色、饮食等一般症状方面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宽筋藤各剂量组关节肿胀个数显著减少(P <0.05或P<0.01).对脾脏组织病理改善方面,宽筋藤各剂量均能不同程度改善AA大鼠脾脏组织的病理损害,降低脾脏组织病理改变程度评分(P<0.05).结论:宽筋藤对AA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曾聪彦;吴凤荣;戴卫波;梅全喜;高玉桥;张文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蒙古苍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蒙古苍耳草中的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蒙古苍耳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菠叶素(1)、花旗松素(2)、芦丁(3)、槲皮素(4)、1β,5β-环氧-8-表苍耳亭(5)、rel-2α,6α-dimethyhetracyclo-decal-3-en-2,12-diol-8α,13-olide(6)、11,13-二羟基苍耳亭(7)、苍耳亭(8)、熊果酸(9)、β-谷甾醇(10)、豆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2、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付小梅;吴志瑰;裴建国;刘德鸿;孙艳朝;刘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1份荆芥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我国荆芥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以取自不同主要生产地区的11份荆芥幼苗为材料,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统计软件DPS(V7.5)分析遗传距离,利用UPS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RAPD反应体系为20 μL,包括2μL模板DNA,1.6 μL dNTPs(2.5 mmol/L),0.4μL TatqDNA聚合酶1U,2 μL 10×PCR buffer,随机引物组合(100 μmol/L)2 μL,12 μL无菌水;RAPD扩增程序:95℃预变性2 min,95℃变性30 s,35℃退火30 s,72℃延伸1 min,循环35次;后72℃延伸7 min.结果:筛选的14个引物组合共获得36条可重现谱带,其中23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百分率为63.89%;聚类分析后,11份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在0.1333 ~0.7778之间;以λ=0.3作为阈值,可将供试11份荆芥种质资源分成4类,其基于RAPD的聚类结果与材料地域远近的分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有相关性,并与引种频繁与否有关.结论:供试荆芥种质资源遗传差异不大,遗传基础较窄,遗传多样性不高.
作者:马艳芝;陈桂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及其配伍对脾虚模型大鼠免疫器官及小肠黏膜中葡萄糖及肽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脾虚大鼠模型,成模动物随机分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及补中益气汤去“升-柴”组和倍“升-柴”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小肠黏膜中钠依赖性葡萄糖糖转运体(SGLTI)、葡萄糖转运体2(GLUT2)、肽转运体1(PepT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补中益气汤各组大鼠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补中益气汤组和去“升-柴”组大鼠体质量及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中SGLT1、GLUT2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SGL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补中益气汤各组GLUT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各组PepT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及其配伍对脾虚大鼠体质量及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降低和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低下的异常改变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补中益气汤原方的效果优于其配伍方.
作者:刘海涛;施家希;黄张杰;吴美音;施旭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龙葵及其近缘种进行ITS2分子鉴定,确保药材质量和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收集各产区的不同基原龙葵及其近缘种共61份样品,采用DNA试剂盒提取方法,提取DNA,经PCR扩增后测序,采用CodonCode Aligner V5.1.2对测序序列进行峰图质量分析,基于MEGA5.1中的K2P模型计算龙葵及其近缘种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龙葵及近缘种的DNA提取率为100%,龙葵两个基原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10 bp,ITS2序列变异较小.龙葵与少花龙葵的ITS2序列与其近缘种的大种内距离均小于与其近缘种的小种间距离.基于ITS2序列构建NJ树,龙葵、少花龙葵各自聚为一支,并且与其他近缘种明显分开.同时基于条形码鉴定标准操作流程成功将药材市场购买的龙葵药材进行鉴定,购买的22份龙葵药材样品中只有2份鉴定为龙葵,2份鉴定为少花龙葵,其余均为红果龙葵.结论:药材市场上龙葵药材掺伪情况严重,基于ITS2序列能够准确鉴定龙葵及其近缘种,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陈小露;柏宁宁;向丽;孙伟;梅全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归脾汤对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刺激所致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海马5-HT、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归脾汤组、氟西汀组、归脾汤+氟西汀组,每组12只.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模型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及海马NE、S-HT、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4、6、8 w,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显著降低,爬格及直立次数得分显著降低,糖水消耗量显著减少,糖水偏爱比率显著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抑郁相关症状逐步改善,6、8 w各给药组体质量增长显著升高,精神状态改善,爬格及直立次数得分及糖水消耗量显著增加,糖水偏爱比率显著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实验8 w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5-HT、NE、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组织5-HT、NE、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归脾汤可改善大鼠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大脑海马5-HT、DA及NE的含量有关.归脾汤与氟西汀联用后效果更佳.
作者:董介正;李秀荣;邱龄山;谭忠林;菊轩;徐莲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同时测定金果榄中β-蜕皮甾酮、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巴马亭红碱、掌叶防己碱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C18色谱柱(100 mm ×2.1min,1.6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样品经电喷雾电离离子源(ESI)正离子化后,通过安捷伦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选择多反应监测(MRM)对金果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97,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均小于5%,加样回收率均在98.7%~103.2%之间.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作为金果榄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严赟;张赟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08503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Aspergillus sp.085035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数据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从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085035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R-fumigaclavine C(1)、8'-O-methylasterric acid(2)、l,2-seco-trypacidin(3)、rhizoctonic acid(4)、chaetominine (5)、helvolic acid(6)、trypacidin(7)、emodin-8-methylether(8)和fumit-remorgin C(9).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8为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MDA-MB-435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
作者:张柳红;王嘉健;洪葵;林永成;李静;刘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技术,对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方法:以甲醇为溶剂对黄芩药材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ESI-MS/MS分析,根据质谱所提供的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对黄芩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推测.结果:通过对照品与化合物的二级碎片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共鉴定和推测了12个化合物,其中,4个通过对照品得到了确证.结论:该研究能够快速、灵敏地分析黄芩药材的化学成分,为完善黄芩的质量标准,阐明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作者:杨培树;张娜;郝文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肾茶插穗与遮荫度对肾茶扦插苗质量的影响,为其制定种苗繁育技术规程提供依据.方法:从插穗的粗度、长度、带叶与否、切口形状与不同遮荫度条件下对扦插苗的新枝数、新技高、叶数、新枝粗、根长、根冠、生根率等七项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粗插穗(6 mm以上)的扦插苗的新枝数显著低于中粗(4 ~6 mm)与细插穗(2~4 mm);30 cm插穗的扦插苗的新枝数显著高于15 cm与20 cm的插穗,而根长、生根率显著低于后两者;带叶插穗的新枝高显著高于无叶插穗;斜口插穗的生根率显著高于平口插穗;不同遮荫度对扦插苗无显著影响.结论:粗度在4~6mm、长度在15 cm、带叶且斜面切口插穗是繁殖肾茶扦插苗的佳选择.
作者:唐玲;王艳芳;李荣英;杨春勇;李学兰;李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硼砂的拉曼指纹特征图谱,为硼砂的真伪鉴别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对13批硼砂及其易混淆样品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真伪的基础上,建立8批正品样品的拉曼光谱平均数图谱和中位数图谱,确定以这8批硼砂正品样品拉曼光谱及其平均数和中位数图谱的共有特征峰为指纹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XRD分析表明样品S1 ~S8均为正品,其余为伪品.以8批硼砂正品样品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图谱的10个共有峰为特征信息建立拉曼指纹图谱,以样品的相关系数为相似度评价指标,硼砂正品的相似度均大于97%,伪品的相似度均低于29%,聚类分析结果亦可以将真伪硼砂准确区分.结论:拉曼光谱法可快速、准确实现硼砂及其粉末的真伪鉴别.
作者:崔晓慧;陈龙;陈科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悬钩子木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ODS中低压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LH-20柱、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悬钩子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得到12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a,3β,19α-三羟基-24-酮-齐墩果-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1)、2α,3α,19α-三羟基-24-酮-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2)、2α,3β,19α-三羟基-24-酮-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3)、2α,3β,19α-三羟基-24,28-二酸-乌苏-12-烯-28-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5)、2α,3β,19α,24-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6)、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7)、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8)、2α,3β,19α-三羟基-24-酮-乌苏-12-烯-28-酸(9)、2β,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10)、2-氧代-坡模酸(11)、坡模酸(12).活性检测表明化合物12在100 μmol/L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4、7、9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作者:任珊珊;张屏;格根塔娜;布仁;陈建平;包保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用SF-36联合HAMD量表评价益心解郁汤加减对心衰后轻度抑郁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0例心衰后轻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舍曲林组及益心解郁汤组.三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基础治疗,后两组分别加用舍曲林、益心解郁汤加减持续治疗8周.以治疗前后临床疗效、SF-36量表评分及HAMD量表评分变化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益心解郁汤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SF-36量表分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HAMD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解郁汤能改善心衰后轻度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抑郁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顾燕频;陶丹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测定波密绿杆天麻与乌杆天麻杂交后代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的含量,为评定选择天麻的优质种源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计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含量,包括绿杆天麻(Gastrodia elata f.viridis)、乌杆天麻(G.elata f.glauca)、绿杆一代和乌杆一代.结果:天麻素含量:绿杆天麻(0.287%)>绿杆一代(0.207%)>乌杆一代(0.142%)>乌杆天麻(0.134%);天麻总糖含量:乌杆一代(23.4%)>绿杆天麻(15.9%)>乌杆天麻(14.2%)>绿杆一代(12.0%);天麻蛋白含量:绿杆一代(18.64mg/g)>乌杆一代(14.73 mg/g)>乌杆天麻(13.63 mg/g)>绿杆天麻(11.66 mg/g).杂交子代天麻的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亲代(绿杆天麻和乌杆天麻).结论:利用波密绿杆天麻与乌杆天麻进行杂交,产生的天麻后代品质较高,为优质的天麻种源.
作者:朱琳;肖国鑫;周亮;王晓钰;朱炎坤;谢丽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婆婆纳进行生药学鉴定.方法:采用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方法.结果:性状特征为主根不明显,须根多;茎、叶被白色柔毛;叶对生.显微特征为叶、茎的表皮上均具多细胞的腺毛和非腺毛,栅栏组织穿过主脉上方;根上可见非腺毛,内皮层细胞壁明显增厚,每个细胞被分隔成多个小细胞,形成分隔细胞.粉末中多细胞非腺毛、腺毛常见,腺毛头部为1~2个细胞,柄部为单细胞;气孔不定式;可见爪状花粉囊内壁细胞.结论:上述性状与显微特征可为婆婆纳药材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恒;欧阳辉;唐辉;李鹏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