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凤;李瑜;吴伟;王延东
目的:优选复方黄芪栓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膏得率和黄芪甲苷含量为指标确定提取工艺;以半合成棕榈油酯为基质与干浸膏粉配比试验,确定栓剂成型条件.结果:提取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 h;成型工艺为基质与干浸膏粉的比例1∶1.结论:本工艺提取方法简便可行,且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含量高.栓剂外形完整光滑,融变时限合格.
作者:刘文雅;刘汉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的若干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999年1月至今共收治肱骨髁上伸直型闭合性骨折45例进行分析.结论:复位手法的正确选择,应固定在屈肘100°-110°之间,固定时间应在4~5周,内服接骨丸,这样能很好预防肘内翻发生.
作者:陈庆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指标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提取率,探索微粉化技术在丹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普通粉和微粉进行表征,扫描电镜(SEM)观察普通粉和细粉的表面形态,测定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堆密度,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溶出物的含量,加热回流分别提取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采用HPLC测定它们的含量.结果: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及表面形态差异显著,水溶性浸出物微粉为普通粉的1.23倍,隐丹参、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分别为普通粉的1.54、1.48、1.90倍.结论:丹参微粉化既能提高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又能提高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的提取率,表明丹参药材利用微粉化技术能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药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省药材资源的目的.
作者:蔡萍;徐月红;王宁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本文通过硫酸铵分级分离、DEAE-纤维素柱和非变性PAGE制备电泳等方法从雌性地鳖虫Eupolyphage sinensis Walker活体内分离纯化得到三种纤溶活性成分:EFF-1、EFF-2和EFF-3,分子量分别为41 kd、32.9 kd和30.6 kd,比活力分别为171.3 U/mgpr、234.0 U/mgpr和148.5 U/mgpr,其中EFF-2和EFF-3兼有纤溶酶激活物和纤溶酶活性.
作者:韩雅莉;李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为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采用HPLC-DAD(UV)方法,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进行了五味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五味子药材的HPLC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并对指纹图谱结果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二元梯度洗脱,在250 nm下检测不同收集地五味子药材样品,对所得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和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结果:10批测试五味子药材样品中,8批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的中位数相关系数在0.9100~0.9925之间;均值相关系数在0.9352~0.9765之间;中位数相合系数在0.9160~0.9899之间;均值相合系数在0.9652~0.9735之间.2批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的中位数相关系数在0.8012~0.8525之间;均值相关系数在0.6543~0.7542之间;中位数相合系数在0.8199~0.8333之间;均值相合系数在0.7814~0.8057之间.结论:五味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能够体现不同批次、不同采集地之间药材特征成分群的变化特征,该方法可用于五味子的质量控制.
作者:施佳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法,比较了竹节参各生物学性状对根茎产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茎粗、大小叶片宽、叶片与花序的夹角是新品种选育中值得充分重视的性状.
作者:林先明;由金文;郭杰;谢玲玲;廖朝林;刘海华;王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鹿茸超临界CO2萃取物中胆固醇含量的方法.采用邻苯二甲醛比色法,测定波长为50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06%.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经济实用,能准确地测定鹿茸中的胆固醇.
作者:徐志红;王金宇;李淑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为网球肘,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病,它是以肱骨外上髁压痛尤为明显.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严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对赛葵进行生药学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描述了赛葵的性状特征,横切面特征,粉末显微特征以及紫外吸收光谱的结果.
作者:田辉;李萍;唐礼林;欧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测定麦冬药材中总酚性成分含量.方法:采用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了麦冬总酚性成分的化学发光分析法,以芦丁为对照品计算样品中总酚的含量.结果:该法为快速反应体系,启动反应后5s时化学发光强度达到峰值,在8.0×10-9~4.0×10-7g/ml范围内显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达到2×10-9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4%(1.0×10-8g/ml芦丁,n=9),回收率为98.36%.结论:该法简便、迅速、灵敏度高,可作为中药中总酚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林以宁;余伯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美味猕猴桃根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简称ERAD部位,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的保肝作用.方法:采用ERAD对四氯化碳(CCl4)、D-半乳糖胺(D-la)和异硫氰酸萘酯(ANIT)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试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免疫低下小鼠溶血素生成试验和毒性试验,以血清中的ALT、AST、T-BIL含量作为测定指标.结果:研究表明CCl4、D-半乳糖胺和ANIT模型组相比,ERAD(120 mg/kg,60mg/kg)显著降低ALT、AST、T-BIL含量(P<0.05).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表明,ERAD(120 mg/kg)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指数(P<0.05).溶血素生成试验表明,ERAD(120 mg/kg,60mg/kg)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溶血素含量(P<0.05).限量毒性试验表明,安全无毒.结论:ERAD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和退黄,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安全无毒.
作者:白新鹏;裘爱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本文对贯叶连翘的根、茎、叶、花等分别作了性状与显微鉴别,为该药材的鉴别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潘宏林;程友斌;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白术内酯Ⅲ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生物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用Hypersil C18ODS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柱温25℃,甲醇-水(67∶33)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5.12%(RSD=5.57%),低检测限为0.10μg/ml,测定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0.2μg/ml~18.5μg/ml(r=0.9996).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0.98%~6.19%,12.95%~15.48%;SD大鼠一次性灌胃100μg/ml白术内酯Ⅲ后C-t曲线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达峰时间为(0.85±0.01)h.给药1.5 h时,在主要效应器官的浓度分布特点是:C肺>C小脑>C心>C大脑;在主要消除器官的浓度分布特点:C脾>C肝>C肾.结论:本法准确、稳定、灵敏度较高,可用于白术内酯Ⅲ的体内过程研究.白术内酯Ⅲ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消除速度快,在肺部分布多.
作者:李翠芹;贺浪冲;邓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的提取技术,并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对比研究了甘草总黄酮超声提取、酶解提取间的差异、传统搅拌提取及反复冻溶提取,并优化超声提取工艺条件.同时,采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甘草总黄酮的抑菌效果.结果:超声提取的效果好,其优条件为用20倍量30%乙醇提取2次,每次20 min.此外,甘草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绿脓杆菌和枯草杆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3125,0.03125,0.125,0.03125 mg/ml.结论:超声提取是适于从甘草中快速高效提取总黄酮的新方法.甘草总黄酮对上述四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崔永明;余龙江;敖明章;杨英;胡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和研究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之间的质量差异.方法:HPLC测定大黄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中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含量和黄芪免煎颗粒与饮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大黄免煎颗粒中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的量分别为3.52mg/g、9.41mg/g、3.12mg/g,大黄中药饮片中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的量分别为3.34mg/g、9.55mg/g、3.03mg/g,黄芪免煎颗粒与黄芪饮片中黄芪甲苷的量分别为0.79mg/g、0.84mg/g.结论: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所含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大.
作者:杨安平;韩英光;温期麟;何文斌;刘晓涵;王静;王宗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二仙汤中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分别在0.0053~0.1696μg,0.0300~0.9600μg及0.0612~1.9584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RSD1.19%),99.8%(RSD0.65%),98.7%(RSD0.94%).本方法准确,重现性好,稳定可靠,可以作为中药复方二仙汤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张艳波;施祖荣;贺庆;王峥涛;童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干姜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试验.方法:选择微波火力和加热时间、饮片粒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用3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采用微波火力100%、时间3 min、大粒为佳工艺条件.结论:微波加热炮制干姜的工艺是可行的.
作者:唐永红;潘忠记;麻春恒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高丽参注射液指纹图谱.方法:采用SPE-HPLC法对高丽参注射液样品进行分析,建立指纹图谱,并用相似度评价软件对指纹图谱进行评价.结果:共14个共有峰,11批高丽参注射液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方法准确、可靠,为进一步控制高丽参注射液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林华;吴钉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了六种中药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及几种药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中药解酒保肝药物的开发提供酶学依据.方法:选择古方中常用的几味解酒保肝中药及临床常用的药物,应用瓦勒-霍赫(Valle&Hoch)法体外测定这些药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白豆蔻和葛花的水提物、葛花醇提物、市售解酒保肝茶、九宝、葛花王、L-半胱氨酸,三七皂甙等对乙醇脱氢酶有激活作用,激活率分别为2.8%、16.0%、3.3%、40.1%、16.0%、14.3%、30.5%、10.1%.而葛根、三七、甘草、枳椇子、芦荟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白豆蔻醇提物、盐酸雷尼替丁对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其中,有些药物可以通过提高乙醇脱氢酶活性来降低乙醇浓度,这可能是解酒药的作用机制之一.而其它药物的解酒机制不能单纯从酶学方面解释.
作者:李文哲;芦洁;孙晓宇;汪世龙;倪亚明;朱文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妇清雪莲栓的临床前安全性,给临床试验提供参考.方法:进行大鼠阴道内一日给药6次总剂量926 mg/kg的急性毒性试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基质对照组和三个不同剂量给药组(76.8,155.2,308.8 mg/kg),经阴道给药,1日2次,连续给药30天.结果:大鼠阴道内一日给药926 mg/kg(约为临床拟用量的192倍),未见明显急性毒性作用.阴道内给药30天的无毒反应剂量为76.8 mg/kg(约为临床拟用量的16倍);给药达155.2 mg/kg(约为临床拟用量的32倍)或以上,可能出现血小板数轻度下降;给药达308.8mg/kg(约为临床拟用量的64倍),除血小板数轻度下降外,还可能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各脏器未见明显组织学改变.对阴道粘膜无明显的刺激性作用.结论:妇清雪莲栓未见明显急性毒性作用,其重复给药的毒性作用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未观察到延迟性毒性作用.
作者:邱玉文;冯伟成;李菁;葛发欢;黄芝瑛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