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辉;武新安;张承忠;李冲
为了确定黄芩清肺口服液的制备工艺,根据处方药味所含成分的性质特点,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苦杏仁提取HCN的工艺研究;黄芩等药材水提正交试验,以黄芩苷作为定量检测指标,优选出黄芩等药材水提的佳工艺是以12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乙醇沉淀工艺研究,确定了乙醇沉淀工艺为加入3倍药液体积的80%乙醇;药液澄明度稳定性工艺研究,通过向芳香水中加入聚山梨酯-80,对药液进行冷藏处理,调节药液的pH值,从而解决成品的澄清度问题.
作者:陈洁标;陈世斌;黎佩红;陈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本文对防风伪品野胡萝卜根做了性状与显微鉴别研究,二者区别明显.
作者:牛宇东;高东平;谢志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钩吻素子(Koumine,Kou)对小鼠CD4+T淋巴细胞Th1类及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A,ConA)刺激诱生细胞因子,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Kou,继续培养24小时后离心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以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变化情况,观察药物对CD4+T淋巴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对于Th1型细胞因子,各浓度组Kou作用24 h后均可显著降低IL-2、IFN-γ的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对于Th2型细胞因子,Kou对IL-4表达影响不大,但中浓度组Kou(100μg/ml)可显著升高IL-10的水平.结论:对CD4+T细胞Th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可能是Kou治疗银屑病等T细胞活化异常炎症性疾病的免疫药理机制之一.
作者:王志睿;张忠义;黄昌全;张兰兰;林敬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风湿止痛胶囊进行小鼠灌胃造成的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其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风湿止痛胶囊大浓度、大体积进行小鼠灌胃,测定其1日大给药量.结果:小鼠1日大给药量为4.18g,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量的178倍.结论:风湿止痛胶囊较为安全,可供临床研究试用.
作者:伍炜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本文采用形态学方法,调查比较种植的北柴胡有三个农家栽培类型,即多支根型、少支根型和单根型.它们仅在根、茎分枝及叶的形态等存在明显差异,属种内变异.多支根型的根系发达于其它两种类型,栽培时应注意优选.
作者:岳建英;秦雪梅;王玉庆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妇血宁片中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色谱柱,以乙腈-水(30∶7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结果:芍药苷在24~128 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5%,RSD=1.38%(n=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妇血宁片中芍药苷的定量分析.
作者:范积平;张柳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应用β-环糊精(β-CD)包合技术掩盖消食贴膏的不良臭味、防止挥发油损失,提高药品质量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对消食贴膏中挥发油进行包合,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包合工艺条件进行优选;测定其热稳定性.结果:制备了消食贴膏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优选的工艺条件为:油与β-CD比例为1∶6(ml/g);包合温度50℃;搅拌时间1小时.结论:经β-环糊精包合后可有效掩盖消食贴膏不良臭味,减少挥发油的挥发损失,产品稳定性有所提高.
作者:叶立新;张雄;邓振洪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本文对民间常用药果上叶的一种,即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Hook, f.)J. J. Smith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研究,为果上叶药材的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瞿显友;舒抒;钟国跃;秦松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测定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缓冲液:0.1 mol/L硼酸溶液:0.2 mol/L氢氧化钾溶液=4∶1,pH=8.90);电压:10 kV;实验温度:25℃;测定波长为192 nm.结果表明,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基线分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5%(RSD=2.2%),96.69%(RSD=2.9%).
作者:陈康;林文津;林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香附中α-香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萘为内标,α-香附酮作为对照品,采用内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十八硅烷键合硅胶;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α-香附酮在0.085 μg~0.8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RSD=0.5%(n=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药材和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贾宜军;莫结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心血宁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C18色谱柱,以甲醇-水(25∶7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0 nm.结果:回收率为97.98%,RSD=1.0%(n=5).结论: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无干扰,可用于心血宁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黄凤婷;马永良;林春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筛选金菊双花总黄酮的佳提取与纯化工艺.方法:采用多种提取工艺比较、L9(34)正交实验及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结果:其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55%乙醇、100℃水浴、每次1 h回流提取2次,再结合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水、30%乙醇、70%乙醇梯度洗脱,收集70%乙醇洗脱部分浓缩干燥并测定黄酮含量为62.7%.结论:此工艺简便可行,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作者:杨俊;张晓静;田丽娟;王兴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富硒板党地上部分对小鼠益智和低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益智实验采用苯异丙腺苷(PIA)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等益智模型;抗氧化实验采用小鼠低氧/复氧损伤的模型,观察小鼠血液中ROS、SOD、MDA和CAT的变化.结果:富硒板党地上部分水煎液可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延长小鼠游泳时间;降低ROS和MDA值,增加SOD活性,对CAT作用不明显.结论:富硒板党地上部分对小鼠具有益智和低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肖本见;陈国栋;兰宗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应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的刺五加中刺五加苷B和刺五加苷E含量.YMC C18(150×4.6 mm,5 μm)色谱柱,以0.1%磷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方法.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刺五加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杨敬芝;李建北;张东明;王锦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三七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Hypersil ODS C18(5 μm,4.0×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49∶5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25℃.结果:人参皂苷Rg1的线性范围为1.084~21.68μg,r=0.9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1%,RSD=2.2%.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三七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何思煌;卓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本文报道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方式及不同接种源对雷丸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作者:王淑芳;王瑞芳;朱彗新;朱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3例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观察组63例,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50 mg+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日,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隔12小时1次).对照组60例,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l+复方丹参注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为10天.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见上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副作用轻微并相似,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灯盏花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黄干洪;刘东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介绍广东潮汕地区常见二十多组中草药的混用情况,旨在为纠正潮汕地区混用中草药提供参考,以达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作者:罗梓河;陈桂荣;翁舜章;黄东燕;杨应霓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地锦草中槲皮素、山柰素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4.6×250 mm);流动相:甲醇-0.025%磷酸(60∶40);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60 nm.槲皮素在0.147~0.735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15%;出柰素在0.042~0.21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24%.该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地锦草质量评价的方法.
作者:雷鹏;刘韶;李新中;徐平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片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0版)、<药品微生物检验手册>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00版)收载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建立复方丹参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实验证明采用薄膜过滤法对复方丹参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能充分滤除药品中抑菌物质,有效检出该药品中污染存活的细菌;该方法的阳性对照菌的平均回收率为82.1%.结论:建立了适用于复方丹参片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薄膜过滤法,该法能有效地消除药品中抑菌物质的干扰,其检出率高.
作者:张玉兰;洪建文;罗翰宇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