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伟;付双;刘莲勤;杨方圆;赵雪俭;杨宝学;张灵;孟艳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重链(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 BoNT/A HC)对Neuro-2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方法:(1)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NT/A HC,于3个时点收集细胞做免疫荧光检测轴突长度和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2)在培养液中加入同一浓度的BoNT/A HC,分别作用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平均吸光度对磷酸化ERK1/2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BoNT/A HC作用3个时点后轴突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效果不显著,其余浓度皆显著增高( P<0.05);BoNT/A Hc组平均吸光度与对照组比较,10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点均有意义( 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NT/A HC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增长,还可以促进细胞长出突起,并使再生信号蛋白磷酸化ERK1/2的表达增加,表明A型肉毒素重链对Neuro-2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可能与ERK1/2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高美玲;李夏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大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和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以及低氧1 d、7 d、14 d、21 d和30 d组(n=10)。除常氧组外,余5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米的低压氧舱中饲养,各时点取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bFGF和VEGF含量。结果:各低氧组血清bFGF的表达均高于常氧组( P<0.05),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血清bFGF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低氧1 d,血清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低氧时间延长,血清VEGF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P<0.05)。结论:低压低氧在致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引起血清bFGF的表达明显上调,急性缺氧可导致血清VEGF水平升高,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刘川川;刘杰;庞明泉;苏婷婷;张宁;王生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化疗时为缓解过敏反应而常规联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否影响其疗效。方法:构建荷人卵巢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单用紫杉醇、单用异丙嗪、异丙嗪+紫杉醇4组,6.5 mg/kg异丙嗪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0.5 h后,再予腹腔注射10 mg/kg紫杉醇或生理盐水(每3 d 1次,共4次),测量肿瘤体积和瘤重。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血管标志物CD31的表达;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的增殖情况;Annexin V/PI流式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上述4组瘤体体积增加量和瘤重分别为461.52 mm3(0.451 g)、314.66 mm3(0.320 g)、571.81 mm3(0.503 g)和462.47 mm3(0.454 g)。单用异丙嗪组瘤体CD31的表达量高,异丙嗪+紫杉醇联用组者亦明显多于单用紫杉醇组。异丙嗪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VEGF的表达和紫杉醇诱导的凋亡没有影响。结论:卵巢癌化疗时使用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会降低化疗药的效果,机制可能与异丙嗪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李于鑫;杜安通;范梦迪;朱晓彤;陈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动态比较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静脉移植和局部滴注方式对皮肤全层创伤愈合的影响及活性氧(ROS)的作用。用H2 O2或N-乙酰-L-半胱氨酸( NAC)预处理调节iPSC内ROS含量。连续12 d拍照测量创口面积并计算创口愈合百分率。于术后第3、5、12天分批处死动物并取材,应用Masson三色染色检测创口组织内的胶原蛋白相对含量以及上皮厚度,免疫组化检测肉芽组织内的新生血管数,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创伤组织内细胞因子和HO-1含量,用荧光共定位的方法探讨iPSC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发现局部滴注iPSC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移植。 iP-SC促进创口愈合,显著提高创缘上皮厚度、皮肤创伤组织的胶原蛋白、TGF-β、IL-1β、MCP-1、HO-1和VEGF水平以及创口肉芽组织内新生血管数,适度H2 O2的预处理增强iPSC的上述作用,NAC的预处理阻断iPSC的作用。 H2 O2的预处理促进iPSC在创伤组织中着床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本研究表明iPSC可促进皮肤伤口愈合,iPSC的正常功能需要适度ROS代谢。
作者:陆鹏;李宁;康雪玲;全晶;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激活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 mAChR )能否经调控紧密连接而促进下颌下腺的分泌。方法:跨上皮细胞电阻( TER)和旁细胞通透性实验评价紧密连接的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紧密连接的表达和分布;转染claudin-4 shRNA或cDNA观察claudin-4对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检测相关信号通路。结果:mAChR激动剂卡巴胆碱可降低下颌下腺细胞TER值,并增加旁细胞途径通透性。卡巴胆碱可下调claudin-4的表达和分布,但不影响其它紧密连接分子。敲低claudin-4可使卡巴胆碱降低TER值的作用消失;而在过表达claudin-4细胞中,卡巴胆碱仍能降低TER值和claudin-4表达。卡巴胆碱可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促进claudin-4丝氨酸磷酸化。磷酸化的claudin-4可与β-arrestin2结合,招募clathrin引起claudin-4发生内化,并进一步在胞浆中被泛素化降解。结论:激活mAChR通过ERK1/2/β-arrestin2/clathrin/泛素化途径下调claudin-4的表达,进而增加旁细胞途径的通透性。
作者:丛馨;张艳;吴立玲;俞光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为了研究在缺氧条件下,L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L-PGDS)对心房钠尿肽( ANP)分泌的影响,以及其是否参与了内源性内皮素1( ET-1)调控ANP分泌的过程,本实验采用左心房离体灌流模型,利用放射性免疫检测ANP和ET-1分泌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L-PGDS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在急性缺氧条件下,ET-1和ANP 分泌量增加的同时,L-PDGS蛋白的表达也出现了上调现象。使用内皮素A型受体和B型受体抑制剂可以明显地减弱缺氧条件下ANP和L-PGDS的增长程度。而经L-PGDS的酶抑制剂处理之后,缺氧对ANP分泌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部分消弱。因此,在急性缺氧条件下ET-1促进心房ANP的分泌主要是通过与其A型和B型受体结合以及对L-PGDS活性的激活。
作者:崔百日;卞超超;洪兰;刘丽萍;崔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水解酶33(USP33)在肺癌中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及癌旁组织中USP33的表达水平;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USP3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USP33在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探讨USP33与Slit2受体Robo1的相互作用及方式。结果:qRT-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中USP3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调( 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USP33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细胞划痕实验发现,特异性下调USP33时,能阻断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肺癌细胞中USP33能与Robo1相互作用,当下调USP33能显著降低Robo1蛋白水平,相反,当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时,该作用减弱。结论:肺癌中USP33的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预后有关。此外,USP33参与调节Slit2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USP33抑制Robo1蛋白依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普帅;孔瑞瑞;吴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NaC)的作用,及H2 S对抗AGEs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方法:应用膜片钳记录爪蟾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ENaC电流,研究H2 S对抗AGEs引起ENaC激活的机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H2 S对AGEs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的调节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检测AGEs处理后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进而上调ENaC活性;H2 S通过削弱AGEs引起活性氧水平增高从而逆转AGEs引起ENaC的激活;PTEN/PI3 K通路参与了AGEs上调ENaC活性。结论: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上调胞内活性氧水平,并通过PTEN/PI3K途径调节ENaC活性,该作用可被H2 S逆转,并且AGEs上调ENaC活性具有代谢记忆现象。
作者:梁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是否参与调节脂性自噬。方法:高脂饲喂SD大鼠22周建立大鼠NASH模型,HE染色观察脂变程度;Western blot观察自噬及SREBP-1c蛋白水平。同时利用油酸( oleic acid, OA)刺激H4ⅡE细胞,建立细胞脂肪变模型;Nile Red 染色观察细胞脂变程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及SREBP-1c的蛋白水平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形态学改变;通过下调及过表达SREBP-1c,观察SREBP-1c对自噬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弥漫性脂肪变,自噬水平升高(P<0.05),SREBP-1c蛋白水平升高(P<0.01)。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OA可引起细胞自噬水平升高(P<0.05),细胞内出现大量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抑制SREBP-1c可提高细胞的自噬水平(P<0.01);反之,过表达SREBP-1c可使自噬水平下降(P<0.05)。结论: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可抑制肝细胞脂性自噬。
作者:王芸姣;李若菲;王学江;江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医学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是当前形势所需,病理生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留学生病理生理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单一、主观的终极性评价,这不符合留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学生忽视实验课的学习,纵容了学生懒惰、被动学习的不良情绪,压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而且评价范围窄,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能力培养这一环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强化形成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不但使实验课程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监督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值得全面推广。
作者:张彩华;邢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当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十分盛行项目教学法,综合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护理相关救护知识编制案例,借助高端模拟人创建临床“失血性休克模拟病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病人”出现的问题并实施救治。自设问卷对参与教学实践的12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有91.6%的学生喜欢新教学方式,认为“有助于提高临床观察能力”的占97.1%,“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教学”占95.3%。授课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高端模拟人将机能实验与临床护理整合的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接轨的良好保证。
作者: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佘佐亚;兰园淞;邓婷;李丽婵;高文;陈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脑梗死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 TGF-β1869T/C基因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TT型13例(27.1%),TC型25例(52.1%),CC型10例(20.8%),T等位基因频率53.12%,C等位基因频率46.88%;对照组TT型16例(29.1%),TC型31例(56.4%),CC型8例(14.6%),T等位基因频率57.27%,C等位基因频率42.7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蒙古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发病与TGF-β1869T/C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曾庆鑫;张坤;韩丽莎;胡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防治L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方法:L02细胞中加50%小牛血清100 mmol/L乙醇体外培养36 h,生化分析仪测血清T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内ROS和线粒体膜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肝细胞ATP含量;RT-PCR方法及Westren blot检测肝细胞CYP2E1及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红色脂滴聚集,证实建模成功;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能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降低细胞TG含量及细胞内ROS水平;增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ATP 水平;并抑制细胞 CYP2 E1 mRNA 及蛋白表达,增加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3种中药成分配伍具有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沉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肝细胞PPARα表达,减少肝细胞TG产生;同时降低CYP2E1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加能量合成,从而发挥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作者:胡巢凤;孙丽萍;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局部热激对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动态变化及二者相关性的影响,以探索生精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方法:HE染色分析各组大鼠曲细精管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各组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大鼠曲细精管Ki-67表达与分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激后生精细胞逐渐脱落、缺失,至第4天为严重,而第5天生精细胞有所恢复;热激后各组的TUNEL凋亡信号显著增加( P<0.01),2 d组达到高峰,3~5 d组凋亡信号逐渐降低;热激后各组的Ki67表达显著下降( P<0.01),1 d组很少见到Ki67表达,2~5 d组Ki67表达逐渐增加;比较各组Ki67与TUNEL的比值,发现1~2 d组比值小于1,3 d组比值几乎等于1,4 d组比值大于1。结论:睾丸局部热激可导致生精细胞凋亡,生精细胞增殖抑制,热激后早期凋亡过程胜于增殖,热激后期增殖强于凋亡过程,表明凋亡过程的可逆可能在于增殖活性增强。
作者:张婷婷;何萌萌;李悦;郭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Sam68蛋白对白血病细胞Jurkat凋亡的影响。方法:针对Sam68靶点构建pLKO-Tet-On条件性真核表达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诱导干扰载体表达,筛选稳定表达shRNA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干扰效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Sam68基因表达下调的细胞凋亡数量增多,伴随caspase-3活化水平增加和PARP活化水平下降,Akt磷酸化水平下降,Erk和Bcl-xL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Sam68基因表达下调可通过影响Akt信号通路影响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从而促进Jurkat细胞凋亡。
作者:王齐;李元叶;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低氧对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骨桥蛋白( OPN)表达的变化,探讨OPN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常氧组以及低氧(低压氧舱,5000 m海拔)1 d组、7 d组、14 d组和21 d组,测定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 RV/( LV+S)];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OPN表达。结果:低氧各组动物mPAP均高于常氧组,14 d组>21 d组,7 d组>1 d组;低氧7 d、14 d、21 d组动物RV/( LV+S)逐渐增高;Western blot结果示低氧各组肺组织OPN水平高于常氧组,7 d组>1 d组>14 d组。结论:低压低氧可刺激SD大鼠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肥厚和肺组织OPN的表达增加,OPN的表达与肺动脉高压间有关联。
作者:刘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IP2A对PP2A的调节及其在阿尔茨海默( Alzheimer disease,AD)样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CIP2A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N2a细胞与大鼠原代神经元胞浆中均有较强的CIP2A阳性着色,并与tau蛋白共定位;过表达CIP2A组磷酸化的PP2Ac-Y307表达升高,PP2A活性降低,tau蛋白S396和S404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下调CIP2A表达后,上述结果相反;细胞周期阻滞剂Aphidicolin同步化N2a细胞后,CIP2A表达增高, PP2Ac-Y307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tau蛋白S396和S404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CIP2A可通过调节PP2A活性调节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从而可能在A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小龙;王秀莲;王群;刘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和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采取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以下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干预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和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持续给药干预治疗8周后,腹主动脉采血,以ELISA法测定血清AngⅡ和VEGF的水平;处死大鼠并取双侧肾,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Ⅲ型胶原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5),肾病理改变表现肾小管管腔有一定的扩张变宽,肾间质有大量被深染为蓝色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比较明显,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多;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肾小管管腔增宽、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改变的程度均有减轻( P<0.05),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联合给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一给药组( 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一定的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作者:邹平;弓慧杰;陈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开发新的抗结肠癌药是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是目前国家中药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复方木鸡颗粒(简称木鸡)由云芝、山豆根、菟丝子、核桃楸皮等组成,具有扶正清热解毒功效,能抑制甲胎蛋白升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已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但在抗结肠癌的研究方面较少。本研究观察木鸡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HCT116p53wt、SW620p53mt和SW480p53mt)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木鸡的抑瘤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木鸡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木鸡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5%的浓度抑制率可达92.7%。光镜下可见木鸡处理的结肠癌细胞变圆、浮起,细胞边缘呈发泡状,DAPI染色显示木鸡处理的细胞染色质浓缩,核边集,提示凋亡样改变,且p53野生型的人结肠癌细胞变化更明显。结论:木鸡对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生长作用,这种作用在p53野生型的人结肠癌细胞上更显著,提示木鸡的抑瘤作用机制与p53抑癌基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于向洋;王玉;万山荣;刘花丽;张雪;邢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