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压低氧对SD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OPN表达的影响

刘杰

关键词:低压低氧, 大鼠, 平均肺动脉压, 肺组织, 右心室肥厚, 肺动脉高压, 骨桥蛋白, 动物, 低压氧舱, 指数, 检测, 海拔, 关联, 方法, 发病, 测定
摘要:目的:观察低氧对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骨桥蛋白( OPN)表达的变化,探讨OPN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常氧组以及低氧(低压氧舱,5000 m海拔)1 d组、7 d组、14 d组和21 d组,测定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 RV/( LV+S)];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OPN表达。结果:低氧各组动物mPAP均高于常氧组,14 d组>21 d组,7 d组>1 d组;低氧7 d、14 d、21 d组动物RV/( LV+S)逐渐增高;Western blot结果示低氧各组肺组织OPN水平高于常氧组,7 d组>1 d组>14 d组。结论:低压低氧可刺激SD大鼠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肥厚和肺组织OPN的表达增加,OPN的表达与肺动脉高压间有关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GAL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耐药的影响

    目的:研究lipocalin家族成员NGAL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 imatinib)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针对NGAL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建立稳定干扰NGAL的细胞系。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ma-tinib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NGAL的干扰载体成功降低了白血病K562/G01细胞系中NGAL的表达。 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NGAL沉默可以增强imatinib对K562/G01细胞的杀伤作用。沉默NGAL可以降低NHE1的表达,进而抑制AKT的磷酸化。结论:shRNA干扰NGAL表达可以增加K562/G01对imatinib的敏感性,其机制包括抑制NHE1的表达进而调控PI3 K信号通路。

    作者:李元叶;张海瑞;王齐;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沉默Sam68基因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Sam68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Sam68 mRNA的第531~552靶位点,构建pLKO-Tet-On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筛选Jurkat细胞,诱导干扰载体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干扰效率;用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干扰Sam68基因表达后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Jurkat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Sam68基因表达下调能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导致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G2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shRNA靶向干扰Sam68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齐;王迟鹃;李元叶;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载白细胞介素-10Ⅰ型腺相关病毒感染大脑动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

    目的:脑卒中发生后5年内卒中再发率较高,寻找再卒中发生的神经保护措施意义重大。抗炎因子IL-10在脑卒中发生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预先将载IL-10的腺相关病毒( rAAV1-IL-10)感染脑动脉,研究其在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时,在卒中易感血管中给予保护性基因预防再卒中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和结果:经颈动脉插管将rAAV1-IL-10或对照病毒注入大鼠脑动脉内,3周后在病毒注射同侧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MCAO),阻塞45 min后恢复脑血流再灌注。血流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损伤评分并处死大鼠。原位杂交显示病毒成功感染脑动脉,rAAV1-IL-10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评分,缩小梗死体积,降低损伤神经细胞比例。 IL-10降低脑梗死边缘区TNF-α的mRNA水平和血液中TNF-α蛋白水平,同时促进梗死边缘区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脑动脉内预先感染rAAV1-IL-10能保护脑卒中的神经元,在卒中易感的脑血管中预防性给予保护性基因治疗策略具有可行性。

    作者:梁秋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铁超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铁超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初步证实铁超载对肝纤维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给予硫酸亚铁2μmol/L负载24 h,正常对照组给予DMSO 2μmol/L。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铁在HSC-T6中的分布面积,流式细胞术检测HSC-T6增殖, TUNEL法检测HSC-T6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SC-T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铁超载组HSC-T6内铁染色阳性的平均面积为39.02%±2.03%,平均增殖率为61.02%±2.21%,平均凋亡率为13.01%±0.95%,MMP-1和TIMP-1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38.82%±7.62%和179.88%±17.52%。结论:铁超载导致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率大于其凋亡率,并且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因此推断铁超载促进了肝星状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了肝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张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氧化硫调节老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及吞噬功能

    目的:观察新型气体信号分子二氧化硫( SO2)对老年ALI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和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20~24月龄,体重758±47 g的老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LI组和SO2治疗组。 SO2治疗组和ALI大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LPS,每只200μg)后,分别立即腹腔注射SO2供体Na2SO3(0.54 mmol/kg)/NaHSO3(0.18 mmol/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气管内滴注等体积无热原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气管内滴注LPS或生理盐水6 h后,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于分离和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ELISA测定AM培养上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IL-10的含量,并观察AM对白色念珠菌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气管内滴注LPS可使AM分泌IL-1β、IL-6和IL-10增多,同时使其对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降低。与ALI组相比,给予SO2溶液后可抑制IL-1β、IL-6的分泌而促进IL-10的分泌,同时使AM对曲霉孢子的吞噬率增加。结论:外源性给予SO2可调节老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AM分泌及吞噬功能的变化。

    作者:黄新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养血活血解毒及其拆方对PMA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通过佛波酯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体外模拟银屑病新生的病理状态,比较养血活血解毒方及其组分药物血清对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效应。方法:佛波酯诱导内皮细胞24 h造模,10%中药含药血清作用细胞24 h。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全方及拆方药物血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药物血清对细胞迁移的影响;Ma-tril胶法用于检测药物血清对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观察药物血清对血管新生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产物的影响。结果:养血活血解毒方及其养血活血、解毒组分含药血清均可显著抑制PMA诱导的HDMEC细胞增殖及迁移,其中全方作用强,拆方组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及全方。仅全方组药物血清可显著抑制细胞的管腔形成,拆方组均无作用。全方可明显降低血管新生相关的VEGF/VEGFR及Ang/Tie2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而拆方组效果不一,总体趋势不如全方。结论:临床优化组方养血活血解毒方可通过干预银屑病血管新生的病理环节发挥其治疗作用,且中药组方药效作用优于单个拆方组分,为临床科学组方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抗自身免疫血清对NOD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I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抗自身抗体的抗血清,用以验证对I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和结果:我们用亲和层析方法提取纯化6~8周龄I型糖尿病( NOD)小鼠血清中的总IgG。以此总IgG作为抗原与免疫佐剂混合,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抗总IgG的抗血清,我们将它命名为NIgG抗血清。将此抗血清一次性注入发病前的6~8周龄的NOD小鼠体内,观察至32周,发现此抗血清能有效地控制NOD小鼠血糖的增高,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延迟糖尿病的发生以及控制胰腺中胰岛体积的萎缩。 NIgG治疗的NOD小鼠,32周龄时胰岛体积、胰岛周围炎症浸润和血糖浓度与未经治疗的6~8周龄的NOD小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NIgG治疗阻止了NOD小鼠的病情进展。 NIgG抗血清治疗组和对照组脾脏中分泌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占总B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治疗组中下降。结论:NIgG抗血清一次性静脉注射治疗能有效防治NOD小鼠的糖尿病。

    作者:栾丽娟;薛蓉;陆超;催安凤;全晶;向萌;王新红;孙宁;孟丹;陈思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GC-cGMP-PDE3-cAMP信号转导系统对快速起搏家兔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心脏中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 pGC)激活的cGMP-PDE3-cAMP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检测心脏组织中pGC表达和PDE活性、cGMP及cAMP浓度变化;观察CNP联合应用milrinone对灌流液中ANP、cGMP和cAMP水平以及心房动力的影响。结果:(1)NPR-B/pGC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PDE活性明显抑制;心房组织中cGMP和cAMP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2) CNP增加灌流液中cGMP和cAMP浓度,抑制ANP分泌;房颤模型心房中CNP增强cGMP的产生,而抑制cAMP形成,且CNP对ANP抑制效应减弱,milrinone预处理阻断CNP诱导的cAMP水平升高,增强CNP对心房动力的抑制效应。结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pGC-cGMP-PDE3-cAMP信号系统发生改变,对房颤心房ANP分泌功能改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程瑜;李香丹;玄春花;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践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当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十分盛行项目教学法,综合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护理相关救护知识编制案例,借助高端模拟人创建临床“失血性休克模拟病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病人”出现的问题并实施救治。自设问卷对参与教学实践的12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有91.6%的学生喜欢新教学方式,认为“有助于提高临床观察能力”的占97.1%,“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教学”占95.3%。授课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高端模拟人将机能实验与临床护理整合的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接轨的良好保证。

    作者: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佘佐亚;兰园淞;邓婷;李丽婵;高文;陈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尿素通道蛋白B基因敲除对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尿素通道蛋白B( urea transporter B, UT-B)是介导尿素快速跨膜转运的膜蛋白,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老龄小鼠发生心肌肥大,本研究拟探讨UT-B基因敲除后对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 PCR检测mtDNA 基因D-loop区域多态性/突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ROS水平。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复合体I和IV活性明显下降,通过复合体Ⅴ产生的ATP量明显降低;线粒体mtDNA发生多处突变,线粒体损伤标志线粒体DNA/核DNA的比率显著下降。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明显下降,而心肌ROS水平增加约31.42%。结论: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其老龄后发生心肌肥大的机制之一。

    作者:杜艳伟;付双;刘莲勤;杨方圆;赵雪俭;杨宝学;张灵;孟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休克肠淋巴液通过抑制F-actin表达提高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透性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PHSML)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TAVECs)通透性以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40 mmHg,1.5 h),液体复苏后,常规方法引流PHSML,分为0~3 h和3~6 h两个亚组;原代培养大鼠TAVECs并传代,检测CD31表达;分别观察4%和10%的PHSML对TAVECs形态(光镜、扫描电镜)和活性( MTT法)的影响,并以LPS作阳性对照;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PHSML对TAVECs跨细胞电阻( TEER)以及FITC-白蛋白透过率的影响;检测F-actin表达。结果:原代培养TAVECs呈CD31阳性表达;4%和10%的PHSML 0~3 h或3~6 h以及LPS均在不同程度上使TAVECs出现结构损伤与活性降低,TEER与F-actin表达降低,FITC-白蛋白荧光通透系数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可损伤TAVECs,增加TAVECs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F-actin表达有关。

    作者:郭亚雄;孙改霞;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褪黑素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来抑制Toll样受体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产生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Toll样受体9(TLR9)配体CpG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不同浓度MT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或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然后采用CpG刺激细胞;通过定量PCR检测MT受体MT1和MT2表达,通过ELISA和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蛋白的活化。结果:MT可上调巨噬细胞MT1和MT2的表达,MT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TNF-α、IL-6和IL-12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采用MT1/2受体抑制剂Luzindole研究发现MT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MT1/2受体,检测信号转导蛋白发现MT可显著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ERK和AKT磷酸化,提示MT通过下调巨噬细胞ERK和AKT活化从而抑制CpG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MT能抑制TLR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机制主要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本研究进一步阐明MT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王国权;刘凯;王寿棋;许熊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5-脂氧合酶在缺氧诱导的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中的作用

    15-脂氧合酶(15-LO)是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病的重要因子。然而,15-LO在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却不清楚。本研究将探讨15-LO对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大鼠低氧培养7 d,或给予15-LO抑制剂NDGA处理。通过WST-1、细胞划痕、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印迹等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表型、迁移及周期改变。结果显示缺氧刺激15-LO表达, NDGA减轻缺氧大鼠外膜重构。缺氧激活JNK通路,阻断15-LO或JNK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应用干扰RNA沉默MMP-2和p27 Kip1的表达后,15-LO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变化被抑制。阻断JNK或敲除Elk-1抑制缺氧诱导的15-LO表达。 Lucif-erase及ChIP分析揭示15-LO启动子与Elk-1存在结合位点,缺氧促进Elk-1与15-LO结合。上述结果表明:缺氧刺激JNK依赖的Elk-1促进15-LO表达,15-LO调节MMP-2及p27Kip1,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等改变,从而介导血管外膜重构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张莉;陈明刚;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NA甲基化参与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MGMT基因的表达调控

    目的:研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在N-甲基亚硝基脲( MNU)诱导的人胃正常黏膜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中的表达变化,明确其转录激活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MNU诱导的GES-1细胞恶性转化模型,动态分析MGMT的表达、启动子转录激活、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变化及其表达改变在GES-1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结果:MNU暴露持续激活MGMT的表达。 MGMT高表达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甲基化特异性PCR显示MGMT基因甲基化水平下降,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证实其启动子区呈显著低甲基化。免疫共沉淀分析发现DNA甲基化转移酶( DNMT1)与MGMT基因的结合减少,组蛋白特异性修饰H3K9met3和H3K4met2均参与调控其表达。结论:MGMT的表达上调抑制化学致癌剂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MGMT的持续激活依赖于其启动子区DNA的低甲基化。

    作者:陈月霞;齐宏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Veliparib和多柔比星联合作用对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4增殖抑制的影响

    目的:检测PARP抑制剂veliparib与抗癌药多柔比星联用对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4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以BEL-7404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多柔比星和(或) veliparib处理24 h后,通过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率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水平,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评价DNA损伤程度,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和胞浆中cytochrome C水平变化。结果:多柔比星和veliparib联用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同时,多柔比星和veliparib联用组细胞DNA损伤水平较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亦明显加重,而cytochrome C在胞浆中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结论:veliparib与多柔比星联合处理,可以抑制BEL-7404细胞的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其凋亡可能是与DNA损伤及胞内cytochrome C改变有关。

    作者:李红娟;姜英;苏君梅;杨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与内质网整合应激反应

    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疾病的血管损伤均始于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丰富的内质网是调控蛋白合成、折叠和钙稳态的重要亚细胞器。多种理化因素可致内质网应激( ERS )。在经典的ERS3大途径中,主要调控蛋白合成、折叠和细胞凋亡的PERK途径启动与整合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亚细胞器的反应,故被称为整合应激反应( ISR)。正常状态下,与GRP78结合的PERK以无活性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未折叠蛋白与GRP78结合后,游离PERK发生磷酸化,通过磷酸化eIF2α影响募集起始子蛋氨酰tRNA/40 S小亚基核蛋白体复合体的组装与启动,造成蛋白合成暂停,以减轻内质网负荷,恢复细胞稳态。过度ERS时蛋白合成持续抑制则影响应激细胞修复。 eIF2α下游GADD34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去磷酸化 eIF2α,重启被eIF2α磷酸化抑制的蛋白质合成。 ISR另一个重要分支由磷酸化的eIF2α上调活化ATF4的翻译所启动。 ATF4合成后转位至细胞核,上调促凋亡分子CHOP,启动ERS相关细胞凋亡。 ISR是细胞应激的初反应,决定应激细胞的转归:恢复自稳态和修复损伤,或损伤加重乃至死亡,是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防治的新靶点。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