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化氢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上皮细胞钠通道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

梁辰;张志仁

关键词:硫化氢, 糖基化终末产物, 上皮细胞钠通道, 异常激活, 活性氧水平, 过氧化氢酶, 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 应用, 共聚焦显微镜, 胞内, 膜片钳记录, 分子生物学, 实验检测, 机制研究, 对抗, 调节作用, 表达水平, 表达上调, 技术观, 通路
摘要: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NaC)的作用,及H2 S对抗AGEs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方法:应用膜片钳记录爪蟾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ENaC电流,研究H2 S对抗AGEs引起ENaC激活的机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H2 S对AGEs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的调节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检测AGEs处理后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进而上调ENaC活性;H2 S通过削弱AGEs引起活性氧水平增高从而逆转AGEs引起ENaC的激活;PTEN/PI3 K通路参与了AGEs上调ENaC活性。结论: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上调胞内活性氧水平,并通过PTEN/PI3K途径调节ENaC活性,该作用可被H2 S逆转,并且AGEs上调ENaC活性具有代谢记忆现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乌头碱诱导的心房颤动对内皮素1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探讨乌头碱诱导的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素1( ET-1)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并观察ET-1下游的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左心房离体灌流模型,利用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ET-1分泌的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40(Cx40)、43(Cx43)、ETA型受体(ETRA)、ETB型受体(ETRB)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MAPK/ERK和PI3K/Akt的磷酸化作用。结果:房颤时Cx40和Cx43表达明显下调(P<0.01);房颤明显促进心房ET-1的分泌(P<0.01);房颤时ET受体表达呈现异常,ETRA 明显上调(P<0.05),而ETRB 则显著下调(P<0.01);房颤时ET-1下游的MAPK/ERK及PI3K/Akt信号转导发生变化,pERK及pAkt明显上调( P<0.01,P<0.05)。结论:房颤明显增加心房ET-1的分泌,并导致其受体及其下游ERK和Akt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这可能与房颤诱导的心房肌结构重构相关。

    作者:刘丽萍;赵凤娟;张博;洪兰;刘霞;崔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甘氨酸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甘氨酸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和结果:我们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50 mg/kg)腹腔注射(连续5 d) C57小鼠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完成后腹腔注射给予小鼠80 mg/kg、400 mg/kg和800 mg/kg甘氨酸,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值。实验结果显示,80 mg/kg甘氨酸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无明显保护作用,400 mg/kg和800 mg/kg甘氨酸能显著降低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且随着检测周数增加呈现剂量依赖性。此外,我们检测了各组小鼠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及GSIS,400 mk/kg和800 mg/kg甘氨酸能有效保护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提取各组小鼠胰岛细胞蛋白,检测其凋亡情况,800 mg/kg甘氨酸组小鼠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接着我们检测各组小鼠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及ROS水平,检测结果显示800 mg/kg甘氨酸组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和ROS水平明显较低。结论:甘氨酸能显著降低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其作用机制是降低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和ROS水平,从而减少胰岛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科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AC通过调控胞浆抗氧化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减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 NAC)是否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内抗氧化通路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用H2 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导致氧化应激损伤。采用CM-H2 DCFDA荧光染料检测细胞内ROS变化情况;谷胱甘肽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和GSSG的水平;非还原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rx1、GR、Prx1和PTEN的氧化还原状态;还原Western blot检测ASK1和AKT的磷酸化。结果:NAC预处理组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时的细胞活力和GSH/GSSG比值,并且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非还原Western blot显示H2 O2刺激使还原型Trx1明显减少,氧化型GR、Prx1和PTEN显著增多,NAC预处理可以增加还原型Trx1,减少氧化型GR、Prx1和PTEN。还原Western blot发现,NAC预处理之后, H2 O2诱导的ASK1磷酸化明显减少,而H2 O2诱导的AKT磷酸化明显增加。结论:NAC通过减少胞浆内抗氧化蛋白的氧化从而保护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刘协红;蔡姣迪;肖献忠;张华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目的:观察自然衰老大鼠中硝化应激对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衰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3月龄、9月龄和20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各自给予过氧亚硝基( peroxynitrite, ONOO-)清除剂( FeTMPyP)组。 Weastern blot检测肝脏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水平;离体动脉血管环灌流,观察其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的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3-NT水平升高,提示出现明显的硝化应激反应,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降低3-NT水平;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较青年和中年大鼠显著下降,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提高衰老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论:外周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作者:孙琪;董玉;王环愿;焦昆;刘慧荣;王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GAL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耐药的影响

    目的:研究lipocalin家族成员NGAL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 imatinib)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针对NGAL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建立稳定干扰NGAL的细胞系。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ma-tinib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NGAL的干扰载体成功降低了白血病K562/G01细胞系中NGAL的表达。 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NGAL沉默可以增强imatinib对K562/G01细胞的杀伤作用。沉默NGAL可以降低NHE1的表达,进而抑制AKT的磷酸化。结论:shRNA干扰NGAL表达可以增加K562/G01对imatinib的敏感性,其机制包括抑制NHE1的表达进而调控PI3 K信号通路。

    作者:李元叶;张海瑞;王齐;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养血活血解毒及其拆方对PMA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通过佛波酯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体外模拟银屑病新生的病理状态,比较养血活血解毒方及其组分药物血清对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效应。方法:佛波酯诱导内皮细胞24 h造模,10%中药含药血清作用细胞24 h。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全方及拆方药物血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药物血清对细胞迁移的影响;Ma-tril胶法用于检测药物血清对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观察药物血清对血管新生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产物的影响。结果:养血活血解毒方及其养血活血、解毒组分含药血清均可显著抑制PMA诱导的HDMEC细胞增殖及迁移,其中全方作用强,拆方组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及全方。仅全方组药物血清可显著抑制细胞的管腔形成,拆方组均无作用。全方可明显降低血管新生相关的VEGF/VEGFR及Ang/Tie2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而拆方组效果不一,总体趋势不如全方。结论:临床优化组方养血活血解毒方可通过干预银屑病血管新生的病理环节发挥其治疗作用,且中药组方药效作用优于单个拆方组分,为临床科学组方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沉默CIAPIN1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向干扰 CIAPIN1基因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K562细胞系。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鉴定干扰效率;CIAP-IN1基因沉默之后,改良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集落形成大小和数量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将K562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皮下,观察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变化。结果:CIAPIN1基因表达下调后,K562细胞的活力下降;集落形成数量减少和集落减小;G1期细胞数量增加;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降低。结论:下调CIAPIN1基因表达能够抑制K562细胞在体外及体内的增殖能力。

    作者:王齐;王建;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SO通过ADPRC、PI3K-Akt和FOXO3a上调MMP-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BL暖场的体会

    暖场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后续案例讨论能否顺利开展,同学是否积极参与,老师能否把握引导作用,带领同学进行案例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感。好的暖场主要取决于带教老师,老师应尽可能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拘泥于简单的自我介绍,灵活掌握,不拘一格:(1)简单常用的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姓名的来历或者家乡的特色,一般他们都会很乐意介绍,这样气氛很快就能活跃起来,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自然融洽的关系;(2)如果恰逢某个假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这个假期的活动安排,通过谈论一些有趣的见闻自然而然地拉近大家的距离;如果近期社会有某件热点事件发生,可以让大家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借此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于已经有过多次PBL经验的学生,还可以设计几个面试场景,让他们以应聘者的角色进行自我推销,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为他们以后应对各种面试积累宝贵的经验。

    作者:王瑾瑜;徐海;李丽;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双重特异性磷酸酶5介导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双重特异性磷酸酶5(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5,DUSP5)在糖皮质激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地塞米松对内皮细胞DUSP5表达的影响;运用siRNA技术降低内皮细胞中DUSP5的表达,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刺激引起的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地塞米松抗炎作用的改变。结果:(1)地塞米松明显上调内皮细胞中DUSP5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趋势。(2)降低DUAP5的表达使TNF-α引起的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 IL-1α、IL-1β、LTβ、IL-6、IL-15、ICAM1、VCAM1和SELE)的表达减少。(3)地塞米松抑制TNF-α引起内皮细胞中包括IL-6在内的炎性因子合成,此抑制作用在DUSP5表达沉默后明显减弱。结论:糖皮质激素通过上调DUSP5表达,使炎性刺激活化的MAPK去磷酸化而失活,从而介导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DUSP5可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

    作者:丁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细胞自噬探讨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对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QXXZ)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干预作用。方法: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异丁基-3-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 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用油酸诱导细胞代谢性炎症;采用CBA法和RT-PCR法分别观察QXXZ对细胞炎症因子和NF-κB mRNA的影响;用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免疫荧光观察药物对炎症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同浓度的正常血清比较, QXXZ组IL-6、 MCP-1及NF-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加入3-MA抑制细胞自噬后,I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阻断自噬前明显上升(P<0.01),而QXXZ依然能降低其IL-6 mRNA及NF-κB mRNA表达( P<0.05)。结论:清血消脂片可明显降低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自噬活性促进了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而QXXZ仍可通过调节NF-κB mRNA表达水平来抑制炎症。

    作者:张蕾;贾丽超;解欣然;康群甫;刘卫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未结合胆红素介导了糖尿病小鼠中血红素加氧酶1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否对糖尿病病变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我们推测胆红素介导HO-1对糖尿病病变血管的保护作用。对糖尿病小鼠进行腹腔注射血精素( HO-1诱导剂),分离主动脉检测血管功能、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测定内皮细胞NO生成。血精素增强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增加Akt和eNOS的磷酸化水平,这些作用能被HO-1抑制剂SnMP或HO-1敲低病毒所抑制。血精素治疗增加糖尿病小鼠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并且胆红素也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此作用亦可被Akt抑制剂阻断。胆绿素还原酶(胆红素生成的关键酶)沉默可抑制血精素的血管保护作用,胆红素的慢性治疗改善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精素和胆红素能改善高糖诱导内皮细胞Akt和eNOS磷酸化水平降低和NO生成减少。胆绿素还原酶沉默病毒能够阻断血精素的作用。此外,胆红素改善糖尿病病人肾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 HO-1保护血管的作用由胆红素介导;胆红素通过增强Akt和eNOS 磷酸化,从而增加内皮细胞NO的产生,进而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胆红素有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新靶点。

    作者:黄聿;刘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R-630通过靶向MTDH抑制乳腺癌进程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FAM3 A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FAM3A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索FAM3A是否介导罗格列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和结果:在IR小鼠肝脏中,PPARγ和FAM3A表达增加。利用siRNA敲减肝脏FAM3A后,行IR手术,相较于对照组,敲减FAM3A组血浆AST、ALT水平及氧化应激显著升高,肝脏坏死区域增加,炎症因子及促凋亡因子水平上调,抗凋亡因子下调。敲减FAM3A组小鼠肝脏ATP含量下降。进一步研究显示敲减肝脏FAM3A后,罗格列酮对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丧失。体外培养肝细胞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p-Akt并促使FOXO1出核降解,但被ATP受体拮抗剂PPADS和suramin阻断。罗格列酮能诱导Akt激活及FOXO1出核降解,并能被PPADS、suramin及FAM3A敲减阻断。结论:FAM3A通过增加ATP含量,激活P2R-Akt信号通路,促使FOXO1出核降解,从而在肝脏IR中发挥保护作用。 FAM3A介导了罗格列酮类药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利用PPARγ激动剂激活FAM3A有可能成为缺血性肝损伤疾病的新干预策略。

    作者:陈真真;崔庆华;杨吉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指导性预习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目的:探索指导性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五年制本科中施行教师指导性预习、学生普通预习两种方法,在教学中期及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指导性预习由教师设计预习方案,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内容由易到难,后阶段,学生能够在方案指导下,完成全部预习,自主完成实验。结果:学生对指导性预习满意度98%,提高学习积极性100%,教学效果满意度95%。结论:指导性预习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设计合理方案,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胡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型肉毒素重链对Neuro-2 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重链(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 BoNT/A HC)对Neuro-2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方法:(1)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NT/A HC,于3个时点收集细胞做免疫荧光检测轴突长度和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2)在培养液中加入同一浓度的BoNT/A HC,分别作用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平均吸光度对磷酸化ERK1/2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BoNT/A HC作用3个时点后轴突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效果不显著,其余浓度皆显著增高( P<0.05);BoNT/A Hc组平均吸光度与对照组比较,10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点均有意义( 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NT/A HC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增长,还可以促进细胞长出突起,并使再生信号蛋白磷酸化ERK1/2的表达增加,表明A型肉毒素重链对Neuro-2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可能与ERK1/2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高美玲;李夏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TAT3高表达银屑病模型小鼠的鉴定和初步评价

    目的: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和初步检测,为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技术构建STAT3高表达小鼠并进行繁殖, 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将STAT3+/-小鼠与野生小鼠(C57BL/6J)进行对比,HE染色法观察皮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皮肤STAT3、p-STAT3和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结果:STAT3+/-小鼠阳性率为50%。与野生小鼠相比,STAT3+/-小鼠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颗粒增多,棘层增厚;皮肤中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但STAT3+/-小鼠的胞浆中p-STAT3棕褐色颗粒明显增多;PCNA染色可见多个细胞核内呈现棕褐色颗粒,有丝分裂特征显著。 STAT3+/-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 mRNA表达分别为野生小鼠的16.40和14.19倍。结论:STAT3+/-小鼠具备银屑病样皮损的典型特征,可作为研究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的动物模型。目的: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和初步检测,为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技术构建STAT3高表达小鼠并进行繁殖, 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将STAT3+/-小鼠与野生小鼠(C57BL/6J)进行对比,HE染色法观察皮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皮肤STAT3、p-STAT3和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结果:STAT3+/-小鼠阳性率为50%。与野生小鼠相比,STAT3+/-小鼠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颗粒增多,棘层增厚;皮肤中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但STAT3+/-小鼠的胞浆中p-STAT3棕褐色颗粒明显增多;PCNA染色可见多个细胞核内呈现棕褐色颗粒,有丝分裂特征显著。 STAT3+/-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 mRNA表达分别为野生小鼠的16.40和14.19倍。结论:STAT3+/-小鼠具备银屑病样皮损的典型特征,可作为研究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解欣然;张蕾;王宁;李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