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细胞自噬探讨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对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作用

张蕾;贾丽超;解欣然;康群甫;刘卫红

关键词:细胞自噬, 清血消脂片, 含药血清, 前脂肪细胞, 炎症模型, 细胞炎症因子, 表达水平, 异丁基, 炎症干预作用, 酸诱导, 甲基, 黄嘌呤, 自噬活性, 诱导细胞, 游离脂肪, 因子表达, 抑制炎症, 免疫荧光, 调节作用, 地塞米松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QXXZ)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干预作用。方法: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异丁基-3-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 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用油酸诱导细胞代谢性炎症;采用CBA法和RT-PCR法分别观察QXXZ对细胞炎症因子和NF-κB mRNA的影响;用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免疫荧光观察药物对炎症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同浓度的正常血清比较, QXXZ组IL-6、 MCP-1及NF-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加入3-MA抑制细胞自噬后,I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阻断自噬前明显上升(P<0.01),而QXXZ依然能降低其IL-6 mRNA及NF-κB mRNA表达( P<0.05)。结论:清血消脂片可明显降低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自噬活性促进了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而QXXZ仍可通过调节NF-κB mRNA表达水平来抑制炎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BH3-only 模拟物S1通过活化SIRT3分子扰乱卵巢癌细胞糖代谢的机制

    癌细胞中葡萄糖代谢的方式为细胞的快速增殖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去乙酰化酶SIRT3在癌细胞葡萄糖代谢重排和凋亡调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癌症治疗靶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BH3-only模拟物S1能够抑制卵巢癌SKOV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同时能够上调SIRT3的表达。为了探讨S1对卵巢癌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通过检测SKOV3细胞在S1作用下线粒体氧耗率( OCR)、胞外泌酸率( ECAR)以及葡萄糖摄入能力的改变,我们发现S1能够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和抑制葡萄糖摄取。通过siRNA干扰SIRT3的表达,能够逆转S1对葡萄糖摄入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缓解S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合用糖酵解抑制剂2-DG能够加剧SIRT3的活化,同时进一步促进S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发生。综上所述,S1在卵巢癌细胞中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SIRT3以及扰乱葡萄糖代谢来实现的。

    作者:项喜艳;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R-630通过靶向MTDH抑制乳腺癌进程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BCA1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新进展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能介导细胞内脂质流出,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ABCA1的表达均受到严密调控。研究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miR-33能靶向结合ABCA1,调控体内脂质代谢,即升高HDL,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水平。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GDF-15通过PI3K-PKCζ-SP1通路上调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ELK-2A2K2E通过ABCA1经JAK2-STAT3信号途径促进TTP的表达,进而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炎症因子;miR-27a/b能够通过靶向沉默ABCA1减少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流出;NF-κB通过上调SREBPs的内含子型miR-33s,抑制ABCA1的表达和胆固醇流出,导致巨噬细胞脂质蓄积;tBHQ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calpain活性,减少ABCA1蛋白降解,从而增加ABCA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因此各种因素共同调控ABCA1的表达,终影响胆固醇流出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甘丙肽及受体1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伏核的镇痛作用及对ERK1/2信号通路的调节研究

    目的:研究证实甘丙肽在痛觉信息的传导中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信号分子通路尚不明确。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建立神经痛动物模型,于大鼠伏核分别注射甘丙肽、甘丙肽受体1激动剂M617及拮抗剂M35,研究甘丙肽是否通过GALR1起镇痛作用及GALR1与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利用热/机械刺激测试大鼠后爪缩爪时间以检测痛敏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甘丙肽、甘丙肽受体1及p-ERK在大鼠伏核中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大鼠伏核注射甘丙肽及其激动剂M617后,大鼠后爪在热/机械刺激后缩爪潜伏期延长,痛阈升高,痛敏降低;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甘丙肽及GALR1表达增多,于14 d达高峰,二者在大鼠伏核中的表达均具有时间依赖性;大鼠伏核注射M35后,p-ERK表达上调,而注射M617后p-ERK的表达下调。结论:甘丙肽及GALRI在大鼠伏核中起镇痛作用,并抑制ERK的激活。

    作者:徐焕焕;张颖;李霞;陈静;徐世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抗氧化基因在糖缺失诱导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代谢途径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基因在葡萄糖缺失模型中导致细胞死亡的作用。方法:采用EBSS建立体外培养PC12细胞葡萄糖缺失模型,采用2-DG抑制糖酵解,Oligo抑制有氧氧化。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方式;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凋亡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BSS( E)组、E+2-DG组、E+Oligo组以及E+2-DG+Oligo组PC12细胞的生存率均明显下降,以2-DG组下降显著。进一步证明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亦明显增加是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以凋亡率增加更为明显。抗氧化基因SOD2、HO-1和NQO-1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明显降低。在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NAC后, PC12细胞的生存率明显升高。结论:PC12细胞在糖缺失时主要依靠糖酵解来维持细胞存活。干扰糖酵解和有氧氧化通过降低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降低PC12细胞抗氧化能力,促进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心雪;毛颖;姜现瑞;孙连坤;康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褪黑素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来抑制Toll样受体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产生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Toll样受体9(TLR9)配体CpG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不同浓度MT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或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然后采用CpG刺激细胞;通过定量PCR检测MT受体MT1和MT2表达,通过ELISA和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蛋白的活化。结果:MT可上调巨噬细胞MT1和MT2的表达,MT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TNF-α、IL-6和IL-12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采用MT1/2受体抑制剂Luzindole研究发现MT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MT1/2受体,检测信号转导蛋白发现MT可显著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ERK和AKT磷酸化,提示MT通过下调巨噬细胞ERK和AKT活化从而抑制CpG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MT能抑制TLR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机制主要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本研究进一步阐明MT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王国权;刘凯;王寿棋;许熊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细胞自噬探讨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对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QXXZ)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干预作用。方法: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异丁基-3-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 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用油酸诱导细胞代谢性炎症;采用CBA法和RT-PCR法分别观察QXXZ对细胞炎症因子和NF-κB mRNA的影响;用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免疫荧光观察药物对炎症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同浓度的正常血清比较, QXXZ组IL-6、 MCP-1及NF-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加入3-MA抑制细胞自噬后,I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阻断自噬前明显上升(P<0.01),而QXXZ依然能降低其IL-6 mRNA及NF-κB mRNA表达( P<0.05)。结论:清血消脂片可明显降低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自噬活性促进了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而QXXZ仍可通过调节NF-κB mRNA表达水平来抑制炎症。

    作者:张蕾;贾丽超;解欣然;康群甫;刘卫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上调GLT-1表达和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 CIP)上调GLT-1表达和诱导脑缺血耐受中是否发挥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观察GLT-1和NF-κB p50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观察NF-κB p50/p65二聚体复合物的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观察NF-κB DNA结合活性的变化;硫堇染色进行神经病理学评价。结果:在CIP诱导脑缺血耐受过程中,GLT-1表达上调。同时,NF-κB被激活,表现为NF-κB p50蛋白表达上调;NF-κB发生二聚体化,并由胞浆转位至胞核;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 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BAY 11-7082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来阻断CIP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及GLT-1表达上调。结论: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上调GLT-1表达和诱导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作用。

    作者:孙雅薇;张敏;唐蕊;王红梅;齐杰;张玲燕;庞超;胡玉燕;李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ntermedin1-53通过激活AMPK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心肌肥厚

    目的:研究intermedin( IMD)1-5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腹主动脉缩窄( AAC)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结果:AAC组大鼠HW/BW增加26%( 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大变化速率(LV-dp/dtmax)、左心室收缩压大变化速率(LV +dp/dtmax)显著增加(P<0.01),超声心动显示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质量(LV mass)、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显著增加(P<0.05),心肌细胞明显增大。外源性显著改善IMD1-534周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降低心肌组织ANP和BNP的mRNA表达( P<0.05),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另外,IMD1-53抑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表达,促进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 IMD1-53改善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ERS及凋亡,其作用可被AMPK信号通路阻断剂Compound C所阻断。结论:IMD1-53显著抑制心肌肥厚,其机制可能与IMD激活AMPK,抑制ERS所致的凋亡有关。

    作者:陆薇薇;赵蕾;张金胜;侯跃龙;滕旭;唐朝枢;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在AT1-AA阳性孕鼠后代胰岛素抵抗中作用

    目的: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自身抗体( AT1-AA)阳性孕鼠后代40周存在胰岛素抵抗( IR),机制不明。本研究将探讨AT1-AA阳性孕鼠后代胰岛改变致IR的具体机制。方法:建立AT1-AA阳性孕鼠模型,于后代胎18 d及出生后18周、48周检测后代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观察胰岛结构改变;检测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改变。结果:(1)AT1-AA阳性孕鼠AT1-AA滴度、血压增高(P<0.05)。(2)18周及48周FBG、Fins较对照高,IR指数提示AT1-AA阳性组存在IR(P<0.05)。(3)18周及48周AT1-AA阳性后代胰岛排列紊乱。(4) AT1-AA阳性后代孕晚期胰岛胰岛素受体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但青年期表达减少( P<0.05)。结论:AT1-AA可使孕鼠后代在青年期发生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是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作者:卫明明;张苏丽;雷敬辉;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类清道夫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在炎症性心肌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A类清道夫受体( SR-A1)介导的巨噬细胞活性改变在炎症性心肌病发展中的作用,揭示该心肌炎症中巨噬细胞调控的关键,探寻不同巨噬细胞在心肌炎症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取6~8周SR-A1+/+与SR-A1-/-雄性小鼠,经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构建扩张型心肌病模型。采用超声监测小鼠心功能,4周后收取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Masson及猩红染色,测定心脏纤维化程度。由RT-PCR和ELISA检测小鼠组织和血清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激活及浸润。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信号通路和凋亡的改变。异体共生的方法检测不同巨噬细胞在心肌炎症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结果:心超显示两组小鼠造模后均出现心功能降低,提示造模成功, SR-A1-/-组小鼠心功损伤更严重,且其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同时,SR-A1-/-组小鼠心肌组织的纤维化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炎症性巨噬细胞动员均高于SR-A1+/+组。异体共生表明,心肌炎症中组织巨噬细胞激活数量明显高于循环巨噬细胞。

    作者:孙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dlr-/-)小鼠喂养西方饮食(western diet, WD)6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并在饮食中添加或不添加3%omega-3 PUFA进行干预。使用液相质谱联用检测血浆中PUF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油红O染色分析测定动脉树斑块面积及主动脉根部斑块脂质含量,HE染色分析主动脉根部斑块大小,天狼星红染色分析主动脉根部斑块胶原纤维含量,免疫荧光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含量。结果:(1)与WD组相比,omega-3组小鼠动脉树斑块面积比例显著降低。(2)Omega-3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脂质含量和巨噬细胞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含量显著上升,斑块不稳定指数下降(P<0.05)。(3)Omega-3处理组血清中omega-3 PUFA显著增加,分析代谢产物发现EEQ和18-HEPE水平显著增加。结论:Omega-3处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加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其代谢产物水平变化相关。

    作者:刘亚晋;李丹;张栩;艾玎;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去泛素化酶USP33通过影响Robo1蛋白稳定性介导肺癌细胞中的Slit2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水解酶33(USP33)在肺癌中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及癌旁组织中USP33的表达水平;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USP3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USP33在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探讨USP33与Slit2受体Robo1的相互作用及方式。结果:qRT-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中USP3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调( 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USP33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细胞划痕实验发现,特异性下调USP33时,能阻断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肺癌细胞中USP33能与Robo1相互作用,当下调USP33能显著降低Robo1蛋白水平,相反,当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时,该作用减弱。结论:肺癌中USP33的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预后有关。此外,USP33参与调节Slit2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USP33抑制Robo1蛋白依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普帅;孔瑞瑞;吴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FAP是一种新型1型糖尿病的预测和治疗靶位蛋白

    目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是一种1型糖尿病治疗热点靶位自抗原。但是,GFAP自抗体与1型糖尿病表型之间的关联仍然不清楚。经过对GFAP自抗体效能评估,我们筛选出了适当的GFAP抗原序列并设计新型多肽疫苗对于1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结果:我们发现在1型糖尿病模型( NOD)小鼠,GFAP自抗体与空腹C多肽分泌呈负相关趋势。17周龄的NOD小鼠中阳性GFAP自抗体能呈周龄依赖性预测30周龄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另外,通过自抗体结合实验,我们从4种候选多肽中筛选出C4多肽有效结合糖尿病小鼠的GFAP抗原。每只50μg的多肽量注射NOD小鼠,成功抑制了血糖的升高和增加了空腹C多肽分泌。在胰脏病理学分析中,GFAP疫苗有效抑制了T 细胞对胰岛的侵入。为了清楚GFAP疫苗的机制,我们检测了T细胞活性和分化,通过IgG子类别检测和ELISpot方法,我们发现原始T细胞从毒性Th1细胞向体液反应Th2细胞方向分化。结论:GFAP是一种有效的1型糖尿病预测靶位点蛋白,为今后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方案。

    作者:庞正达;Hironori NAKAGAMI;Hiroshi KORIYAMA;Masayoshi HIGUCHI;Ryuichi MORISHITA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GBE)对阿尔茨海默病( AD)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高半胱氨酸( Hcy)2周构建A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 Hcy)和预防组( Hcy+GBE),治疗组( Hcy注射2周后给予GBE 1周)。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及其磷酸化、GSK-3β及其磷酸化、PP2A及其甲基化、PSD95、synapsin I的变化。结果:(1)水迷宫提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显著高于其它3组。(2)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GSK-3β和PP2A表达无变化,tau磷酸化和PP2A甲基化模型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GSK-3β磷酸化和PSD95、synapsin I表达模型组显著性低于其它3组。结论:GBE能通过调节GSK-3β和PP2A活性预防和治疗Hcy导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tau过度磷酸化。

    作者:曾宽;黄芳;包建;李梦珠;王小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表达调控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

    丝切蛋白( cofilin)为肌动蛋白分子结合蛋白,通过其特定的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元轴突、树突及树突棘的迁移、定位、生长、改造出新棘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神经突触可塑性调节,特别是Rho GTPases家族Rho、Rac和Cdc42是cofilin基因上游重要的调控分子,通过介导突触重塑,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异常均密切相关。对cofilin信号通路及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赵爽;徐志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GAL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耐药的影响

    目的:研究lipocalin家族成员NGAL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 imatinib)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针对NGAL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建立稳定干扰NGAL的细胞系。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ma-tinib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NGAL的干扰载体成功降低了白血病K562/G01细胞系中NGAL的表达。 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NGAL沉默可以增强imatinib对K562/G01细胞的杀伤作用。沉默NGAL可以降低NHE1的表达,进而抑制AKT的磷酸化。结论:shRNA干扰NGAL表达可以增加K562/G01对imatinib的敏感性,其机制包括抑制NHE1的表达进而调控PI3 K信号通路。

    作者:李元叶;张海瑞;王齐;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活化后组蛋白修饰水平的观察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s)活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改变以及与HSCs活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关系,探讨组蛋白修饰在HSCs活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鉴定、培养大鼠HSCs,光镜观察HSCs活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ing检测desmin和α-SMA的表达,比较静止型HSCs和激活型HSCs中H4K12乙酰化、H3K9乙酰化、H3K4二甲基化和H3K9二甲基化的变化。结果:(1)细胞学形态观察结果表明HSCs在培养过程中形态由静止状态向高度分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ing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24 h的HSCs有desmin表达,但几乎不表达α-SMA;随培养时间延长,HSCs内α-SMA和desmin表达逐渐增加。(2)根据HSCs细胞形态变化及HSCs活化标志蛋白检测结果,确定培养24 h的HSCs为静止型HSCs,培养15 d的HSCs为激活型HSCs,分别检测其组蛋白修饰变化。结果显示,与静止型HSCs比较,激活型中H4K12乙酰化、H3K9乙酰化、H3K4二甲基化和H3K9二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降低,而H3K4二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增加,且H3K4二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化与α-SMA表达变化一致。结论:在体外培养HSCs活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发生明显异常,提示组蛋白修饰改变有可能参与HSCs活化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田甜;杨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2 S通过PKCα及AKT信号途径抑制HepG2细胞apo(a)的表达

    目的:探究H2 S对HepG2细胞apo( 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培养HepG2细胞至70%密度,以NaHS(0、25、50、100、200μmol/L)培养24 h及用200μmol/L NaHS处理0、6、12、24 h;RT-PCR和免疫印迹分别检测apo( a) mRNA和蛋白, ELISA测定apo(a)分泌水平。结果:外源性H2S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下调apo(a)表达水平及apo(a)分泌水平,以100μmol/L和24 h的下降作用为显著。 H2 S显著上调FXR、M-PKCα及p-AKT表达,而下调HNF4α表达;抑制PKC α及AKT激活可以反转H2 S对HepG2细胞中apo( 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干扰FXR也可起到相同的效果;而干扰HNF4α后,由于HNF4α干扰后其上游的因子可能通过调节其它因子或是其竞争性抑制物FXR反应性增加,从而使apo( a)增加不明显。结论:H2 S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抑制apo( a)表达,与其通过PKCα上调FXR和AKT下调HNF4α有关。

    作者:何兴兰;张海;瞿凯;王佐;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