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杨勤
目的:探索远细胞( telocytes, TCs)是否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颈总动脉球囊损伤(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CABI)大鼠模型,超声和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 CA)内径变化及新生内膜的形成;透射电镜( TEM)观察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双染检测CA中TCs的标志物CD34和vimentin并观察其表达变化。结果:(1)CABI术后14 d,与sham组相比,超声示损伤组CA内径明显变窄,HE染色示血管新生内膜明显形成。(2)TEM示CABI术后CA内膜增厚,新生内膜胞膜不完整,着色不全;中膜VSMCs增大,细胞器增多。 TCs位于血管中膜与外膜交界处;与sham组相比,损伤组TCs显著增多。(3)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示,在CA中膜与外膜交界处CD34和vimentin有共定位;与sham组相比,损伤组CD34和vimentin表达增多且有共定位。结论:TCs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释放微囊泡以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作者:李燕艳;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老年床旁临时起搏器植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共63例老年患者(≥70岁),其中男36例,女27例,分为彩超组22例,常规组41例,比较各组间植入时间、起搏器脱落例数、并发症等。结果:在两组临时起搏器安植术中,彩超组的植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在总并发症中彩超组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心脏彩超可以运用于老年床旁临时起搏器植入中。
作者:宋国林;谭旭宏;王再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嗅觉受体是生物体感知外界气味的第一级反应元件。本课题组之前发现铜离子参与的小鼠嗅觉受体MOR244-3的活化反应,报导了嗅觉受体是金属蛋白的假设。然而,嗅觉受体的金属效应是否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普遍意义以及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具有金属离子效应相关的嗅觉受体,目前还尚未获得证实。本课题组利用嗅觉受体的异源表达系统筛选获得人类嗅觉受体ORXXX为叔丁基硫醇( TBM;IUPAC:2-methyl-2-propanethiol)的特异性受体,且在ORXXX与TBM的反应体系中加入铜离子会大大地提高ORXXX对TBM的反应。接着,通过检测各含硫化合物在ORXXX上的反应,我们发现只有短链硫醇类化合物在铜离子参与的情况下可以活化ORXXX。为了进一步比较金属离子参与ORXXX与MOR244-3活化的异同,我们在MOR244-3上检测了上述短链单硫醇类化合物的反应,发现MOR244-3与ORXXX具有明显的反应图谱差异,表明由铜离子介导的气味分子活化MOR244-3与ORXXX的反应机理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研究首次证实了金属离子在人类嗅觉感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李生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ATN161为整合素β的拮抗剂。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ND+ATN161组,高脂饮食(HFD)组,HFD+ATN161组,处理5 d后检测脂肪肝表型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用纤维连接蛋白( FN)和ATN161处理HepG2细胞后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HFD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 TG)和胆固醇( CHO)含量增加;HFD+ATN组肝脏TG和CHO含量进一步增加。 HFD组小鼠肝脏FN表达量升高,肝脏X受体( LXR)下游靶基因( CHREBP、SREBP1、SCD1、ACC和FAS)表达量下降;HFD+ATN组小鼠上述基因表达量均有所回升。予FN处理的HepG2细胞中,LXR下游靶基因表达量下降,表明LXR活性被抑制;ATN处理可恢复FN导致的LXR活性抑制。结论:FN与整合素β结合可抑制LXR活性,抑制整合素β可进一步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
作者:张菲菲;张学娇;姚柳;王春炅;艾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大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和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以及低氧1 d、7 d、14 d、21 d和30 d组(n=10)。除常氧组外,余5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米的低压氧舱中饲养,各时点取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bFGF和VEGF含量。结果:各低氧组血清bFGF的表达均高于常氧组( P<0.05),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血清bFGF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低氧1 d,血清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低氧时间延长,血清VEGF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P<0.05)。结论:低压低氧在致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引起血清bFGF的表达明显上调,急性缺氧可导致血清VEGF水平升高,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刘川川;刘杰;庞明泉;苏婷婷;张宁;王生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18例,热带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 G试验含量增高者13例,占总数的26%,G试验含量正常37例,占总数的74%。 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3例, G试验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2例,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G试验含量正常组( 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37.1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40.5%。结论: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特异性强,可作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张格睿;万献尧;秦永新;代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死亡受体4/5(DR4/5)是肿瘤坏死因子大家族成员TRAIL的受体。和人类不同,小鼠只有DR5基因而没有DR4基因。以往研究证实敲除TRAIL基因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示TRAIL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然而DR5在介导TRAIL对动脉粥样硬化调节作用中的角色尚不清楚。我们培育了ApoE/DR5双敲小鼠。我们意外发现,敲除DR5基因并没有复制TRAIL敲除后的血管表型,相反,DR5敲除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轻。我们用外源性TRAIL处理ApoE敲除小鼠,发现TRAIL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这种作用在ApoE/DR5双敲小鼠中观察不到。 TRAIL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被CCL2加 CCL5的中和抗体所阻断。 TRAIL对小鼠单核细胞的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体外研究发现TRAIL可以通过DR5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刺激巨噬细胞凋亡,刺激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为了解释TRAIL和DR5敲除后相互矛盾的血管表型,我们推测在小鼠体内TRAIL可能还具有非DR5依赖的生物学作用。在DR5+/+和DR5-/-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我们用TRAIL刺激后进行了基因转录组的检测。我们发现TRAIL不但在DR5+/+细胞中引起了众多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而且在DR5-/-细胞中也引起了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基因只有10%是与DR5+/+细胞重合的,提示TRAIL可能的确有非DR5依赖的作用。我们的结果首次提示DR5介导的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具有增强作用。
作者:刘芳芳;程文;蒋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 PERK)/核因子红系相关因子2( Nrf2)途径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在不同浓度的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 TG)和衣霉素(tunicamycin, TM)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浓度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模型上,采用Annexin V/PI双标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ERK、Nrf2及活化转录因子4( ATF4)等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的核转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浓度为20 nmol/L、TM浓度为160μg/L处理H9c2细胞48 h时可诱导H9c2细胞凋亡,增加PERK磷酸化、Nrf2核转位和ATF4的表达;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处理细胞后明显减轻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并下调PERK磷酸化、Nrf2核转位和ATF4的表达。结论:PERK/Nrf2途径参与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细胞凋亡。
作者:陶天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蒜总皂苷对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体重(20±2) g,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大蒜总皂苷低剂量组(50 mg/L)和高剂量组(200 mg/L),腹腔注射给药1次,给药体积0.1 mL/10 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盛有5 g钠石灰的150 mL广口瓶中,用凡士林涂抹瓶口密封,记录小鼠存活时间。按公式计算小鼠标准耐受时间(min)=存活时间/[瓶体积(mL)-体重(g)/0.94]×10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蒜总皂苷具有耐缺氧作用。
作者:周思敏;郑善军;张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报道Hcy可以升高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主要运用了Ca2+成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我们首先发现Hcy体外刺激小鼠血管环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释放增加,在AT1受体敲除小鼠的血管环中被明显抑制。 Hcy可激活AT1受体经典的Gq信号通路及β-arrestin-2信号通路,并引起AT1受体内化。本文找出了Hcy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受体,并发现Hcy可通过AT1受体加重血管炎症损害。
作者:李拓圯;孙金鹏;孔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固醇线粒体转运蛋白对脂肪肝细胞模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其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32 mmol/L油酸+0.66 mmol/L软脂酸共同作用小鼠原代肝细胞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携带StAR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得到StAR高表达组。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相关分子的变化;相关试剂盒检测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糖原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蛋白的表达,并用PI3K抑制剂抑制该通路后观察StAR的作用。结果:StAR过表达降低脂肪酸合成关键分子、炎症因子( TNF-α、MCP1)及糖异生关键分子的表达,升高糖原合成关键分子的表达,且减少脂肪肝细胞模型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提高该模型的糖原合成能力及葡萄糖利用能力;StAR过表达降低细胞内二酰基甘油含量,减少PKCε的磷酸化,从而升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Akt的磷酸化;PI3K被阻断后,StAR对糖脂代谢的作用消失。结论:StAR对脂肪酸引起的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通过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介导。
作者:邱燕燕;詹永坤;李晓波;支秀玲;宁艳霞;殷莲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以线粒体保护剂环孢菌素A( CsA)作为干预因素,观察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失血性休克淋巴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40 mmHg,3 h),休克+CsA组在低血压1 h后注射CsA(6 mg/kg)。观察CsA对胸导管组织淋巴管平滑肌细胞( LSMCs)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制备胸导管组织匀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能量代谢指标;制备淋巴管环,应用微血管压力-肌动仪观察CsA对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及其对P物质反应性的影响。结果:休克组LSMCs线粒体出现水肿,有明显的电子透亮区,部分呈空泡状,有特殊包囊物质生成;CsA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导致的LSMCs线粒体结构损伤。休克组淋巴管组织ATP、ADP、AMP及总腺苷酸量( TAN)含量均显著低于、能荷( EC)高于假手术组;休克+CsA组淋巴管组织ATP、ADP、AMP及TAN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休克组。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及反应性降低,CsA提高了失血性休克后淋巴管的收缩性与反应性。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失血性休克淋巴管低反应性发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淮淮;张立民;张晓丽;白雪梅;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在首次发现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 TGFBR3)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较高丰度表达的基础上,探讨TGFBR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以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检测体外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TGFBR3的表达水平变化。运用超声和HE染色等方法检测心脏特异性过表达TGFBR3转基因小鼠中心肌肥厚表型,探讨TGFBR3促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TGFBR3在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在心脏特异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中表现为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 TGFBR3与β-arrestin2在心肌细胞中存在复合物,并且通过共同调节下游信号通路中CaMKII的磷酸化促心肌肥厚的发生。结论:TGFBR3在体内外心肌肥厚模型中表达升高,并且TGFBR3高表达可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其机制是通过与β-arrestin2存在复合物,共同调节下游CaMKII的磷酸化引起的。
作者:娄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探讨CA改善I/R引起的大鼠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取体重为180~220 g的SD雄性大鼠,结扎肝脏门管区30 min后再通。部分大鼠经由股静脉连续滴入CA (15 mL? kg-1? d-1)。计算大鼠24 h生存率。观察肝微循环动态。在再灌注120 min时,记录肝脏表面血流量,取肝组织,观察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机理。 CA可以改善大鼠生存率和肝脏微循环障碍,抑制肝过氧化物产生和肝损伤;可与Sirt3结合,改善Sirt3活性、改善Complex I、 II、IV和V的表达,改善SDHA、SDHA、NDUFA9乙酰化、NAD/NADH的变化。 CA还可抑制大鼠肝脏组织的NADPH oxidase亚基p47phox、Rac1和PKC的膜转位,抑制胞膜gp91phox及p22phox的表达。结论:CA能够抑制I/R引起的大鼠肝氧化应激,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该作用与其结合蛋白Sirt3,增加Sirt3活性,提高大鼠线粒体呼吸链活性相关,也与其抑制PKC膜转位,抑制NADPH oxidase亚基p47phox和Rac1的转位相关。
作者:韩晶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hk1在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G2/M期阻滞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ST(3μmol/L、6μmol/L、12μmol/L)处理24 h后,体外培养GES-1细胞周期分布、Chk1及p-Chk1的表达;随后给予Chk1 siRNA干扰后,观察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提示ST能够诱导GES-1细胞发生G2/M期阻滞;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T可以提高Chk1在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T可以增加Chk1及p-Chk1的蛋白表达;FCM结果显示与control siRNA+ST处理组相比,Chk1 siRNA+ST处理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P<0.05)。结论: Chk1的激活是ST引发GES-1细胞G2/M期阻滞的重要原因。
作者:姜秀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使用自噬激动剂、自噬抑制剂、凋亡抑制剂以及蛋白阻滞剂处理或预处理已由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造模的H9c2细胞,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因素调控细胞自噬从而下调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受损。方法:采用不含ED-TA的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H9c2心肌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主动免疫Wistar大鼠获得的β1-AA对细胞进行24 h造模处理,或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氯喹、凋亡抑制剂、蛋白阻滞剂分别单独给予或者联合处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T-PCR对自噬的变化进行检测;对自噬变化组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法对凋亡进行检测。结果:H9c2细胞约90%满时可传代并每隔约2天传代一次;β1-AA可诱导H9 c2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影响,协同决定细胞死亡的发生。结论: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之间相互调节。
作者:李杨;王丽;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急性缺氧引起大鼠饮水量显著减少,其机制不清楚。穹窿下器( SFO)是与饮水行为有关的脑室周器官,其神经元表达的TRPVs是一种阳离子通道,在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索SFO区TRPVs在急性缺氧大鼠饮水减少中的作用及机制,我们通过第三脑室注射TRPV1和TRPV4的抑制剂,观察大鼠在模拟海拔6000 m高原缺氧6 h和24 h的饮水量;用原代培养SFO区神经元,构建TRPV4过表达的HEK293细胞,观察缺氧及TRPV4激动剂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急性缺氧24 h大鼠饮水量从正常的14 mL降至7 mL,但血钠离子、pH及颅脑温度无明显变化;TRPV4抑制剂,而不是TR-PV1抑制剂,能够部分恢复大鼠缺氧时的饮水量,TRPV4抑制剂还能降低SFO区缺氧诱导的TRPV4蛋白表达;缺氧或TRPV4激动剂均能增加原代培养的SFO区神经元和转染TRPV4的HEK29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而缺氧诱导的钙离子增加能被TR-PV4抑制剂所抑制。这些结果表明,缺氧可直接激活SFO区神经元TRPV4,升高胞内钙离子,从而介导大鼠饮水量的减少。
作者:杨帆;汪冬;黄庆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II( UII)对肝脏干细胞即卵圆细胞内活性氧( ROS)的影响及其参与UII促细胞增殖的机制探讨。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应用DCFH-DA探针检测UII孵育卵圆细胞WB-F344后,胞内ROS水平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胞内NADPH氧化酶亚基、细胞周期蛋白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及信号通路蛋白ERK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方式分析UII对于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UII刺激卵圆细胞可引起胞内ROS水平增加,同时NADPH氧化酶亚基表达上调。给予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预处理后,明显改善UII介导的ERK磷酸化水平升高。此外,UII孵育组细胞周期比例S期明显高于G1期,而apocynin预处理组S期比例较UII刺激组有所降低,且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apocynin预处理可使UII介导的促细胞增殖效应受到明显抑制。结论:UII可通过上调细胞内NADPH氧化酶介导ROS增加,继而促进ERK激活以及加速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参与UII促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禹晓童;王鹏雁;王红霞;王学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对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我们将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的TetO-FUW-OSKM慢病毒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中,利用PCR、免疫荧光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拟胚体形成实验鉴定细胞的多能性。通过RNAi技术抑制Clock基因表达,观察Clock基因对iPSCs分化的影响。结果:小鼠MEF在转染后12 d形成典型的小鼠ESC样克隆。 RT-PCR显示iPSCs表达多能性基因Nanog、Sox2、Oct4、Dax1、Esg1、ERas、Zfp296和Klf4;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有Oct4和SSEA1的表达;培养可见拟胚体的形成。因此,我们成功将小鼠MEF重编程为iPSCs。细胞非定向分化实验发现,转染48 h后,对照组克隆边缘不光滑,有伪足伸出,提示iPSCs存在分化;Clock-siRNA组的iPSCs克隆仍保持边缘光滑,极少有伪足伸出,RT-PCR提示多能性基因Sox2、Oct4和Klf4表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生物钟基因Clock可能参与了iPSCs的分化过程。
作者:赵冉;杨羊;徐晨;李二敏;陆超;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