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汪冬;黄庆愿
目的:通过CPBL(基于临床问题的学习)教学实践,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新模式。方法: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CPBL教学,并以传统教学作为对照。 CPBL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章节的教学以临床典型病例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其他章节则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临床小病例与临床小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观察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效果的变化。结果:开展CPBL教学的学生在课程认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临床思维及学习成绩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有明显改善,CPBL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对教学进度、学生学习压力无明显影响。结论:CPBL教学模式能针对病理生理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明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解决高等中医院校PBL教学改革与课时不足、难以实施之间的矛盾,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林信富;郑海音;陈素娟;袁明洲;武一曼;黄秀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与心血管疾病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约50%药物都是以受体为靶点。但目前对受体精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等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新调控机制。发现了肾上腺素受体新的调控子HIP-55(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in-teracting protein of 55 kD)。 HIP-55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肾上腺素诱导转位激活、双相激活等受体激活方式。 HIP-55通过cAMP非依赖途径调控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p38、ERK1/2等重要信号通路。 HIP-55通过调控受体Clathrin内吞途径介导受体内吞、减敏及下游信号。此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GDF-15通过抑制MMP途径,负调控肾上腺素诱导EGFR转位激活信号通路。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也探索新的受体功能选择性药物研究开发,获得了一些候选化合物。
作者:李子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可调节细胞的生长、生存和自噬。本研究观察mTOR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其对喉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以mTOR抑制剂AZD8055处理人喉癌细胞系Hep-2,观察其抑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喉癌组织中mTOR的表达;分别以0.8、2.6、8、26和80μg/L的AZD8055处理Hep-2细胞24、48或72 h,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蛋白表达。结果:人喉癌组织中mTOR表达上调,并且其分化程度越低,mTOR表达水平越高。以AZD8055处理后, Hep-2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caspase-3表达上调, Bcl-2表达下调, BH3-only蛋白如Bim、Bid和Bad表达上调。结论:mTOR表达上调可参与喉癌的发生与发展,抑制mTOR活性可抑制喉癌细胞增殖,促进喉癌细胞凋亡,mTOR可作为喉癌治疗的潜在靶标。
作者:滕博;王贺彬;黄迪;李俊玮;赵丽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脏干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外泌体( exosome)被认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本研究拟建立心脏固有干细胞( CPCs)的成熟分离方法,并初步探索CPCs分泌的exosome在体外保护氧化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的凋亡。原代分离培养鉴定Sca-1+CPCs,离心加试剂盒分离出CPCs分泌的exosome,并进行表型鉴定和粒径分析;将心肌细胞分成对照组与CPC-exo预处理组,用H2 O2处理心肌细胞诱导其凋亡,Western blot ( WB)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显示:磁珠分选出的细胞用免疫荧光检测发现Sca-1呈现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提示分选前和分选后Sca-1阳性细胞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3, P<0.01);CPCs来源的exosome, WB结果提示其CD63表达阳性;体外凋亡保护的WB结果显示,加了CPC-exo的细胞凋亡状态明显改善,且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0.05)。因此,心脏干细胞可以分泌出携带有重要信息物质的exosome,能在体外保护心肌细胞,避免其发生凋亡,为临床心梗等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肖静;潘宇;李晓红;吴岳恒;姜霖;杨翔宇;余细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引起DNA损伤反应中组蛋白H3S10磷酸化改变及其上游调控机制。方法:分析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 N-甲基-N-亚硝基脲(MNU)暴露后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组蛋白磷酸化改变。通过上游激酶、磷酸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分析明确调控机制。结果:MNNG和MNU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下调呈双相动态改变,与细胞周期变化无关。致癌物暴露后15 min即出现第1次下调,早于γH2AX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下调效应受PARP-1及Aurora-B通路调控。第2次下调发生较晚,在DNA损伤修复阶段持续存在,且不依赖于PARP-1,可能与p53信号通路相关。结论:亚硝胺类致癌物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可出现复杂的动态改变,其上游调控机制分别与PARP-1/Aurora-B和p53信号通路相关。 H3S10磷酸化下调参与致癌物诱导的DNA损伤反应。
作者:陈凯琳;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核糖体S6激酶(ribosomal S6 kinase,RSK)2属于Ras-MAPK下游通路的90 kD的RSK家族,该家族包含4个成员( RSK1~4)及2个结构同系物MSK1/2。 RSK家族的成员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75%~80%的氨基酸序列是一致的),只有2个激酶功能域不同。尽管结构相似,它们在组织内的分布及功能却不尽相同[1],而本文主要介绍 RSK2。RSK2的发现起始于它的基因缺陷会导致科-勒二氏综合征( Coffin-Lowry syndrome,CLS),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后来深入的研究发现, RSK2是ERK1/2直接的下游底物,RSK2一旦被激活就会转入到核中磷酸化多种核蛋白,从而调控细胞的多项生命活动包括细胞的增殖、周期、转化等。近几年有不少研究证实RSK2的蛋白水平在恶性肿瘤及组织中较正常细胞及组织明显偏高[2],而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靶向RSK2的抑制剂。由此可见,RSK2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抗癌靶标。本文主要就RSK2的结构功能、与肿瘤的关系及现有抑制剂展开介绍。
作者:陈康杏;王籽又;黄燕霞;钟承志;李凯恒;黄遵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对学生医学知识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法,学生被动机械的记忆学习模式,使得病理学的教学效率较低。本文在程序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教学尝试,探究《病理学》教学中程序教学法应用的有效策略。
作者:唐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病理生理变化和钠氢交换蛋白(NHE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检测AML来源MSC中NHE1的表达量;检测在有无NHE1抑制剂情况下AML来源MSC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MTT检测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其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NHE1、JAK、AKT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AML患者MSC的增殖、迁移及成骨能力减弱, NHE1表达量增高,抑制NHE1活性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这些能力;MSC细胞S期明显延长,G2期明显缩短;p-AKT和p-JAK表达量均降低。结论:AML来源MSC存在异常, NHE1、JAK和AKT不同程度参与AML患者MSC生物学异常。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探讨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H2 S)是否通过调节SIRT1信号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在ApoE敲除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予H2 S供体,显著减少了斑块面积、斑块中巨噬细胞浸润。在HepG2细胞、HUVECs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2 S供体显著上调SIRT1蛋白表达;腺病毒过表达或siRNA沉默硫化氢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也增加或减少SIRT1表达。应用Biotin-switch方法检测到SIRT1存在内源性的硫氢化修饰,NaHS增加了SIRT1硫氢化显著上调了SIRT1活性,而使用GSNO增加SIRT1亚硝基化修饰则抑制SIRT1活性。 HepG2细胞中,NaHS显著抑制了SIRT1靶基因P53和SREBP2蛋白的乙酰化且抑制胆固醇从头合成;HUVECs中,NaHS也抑制了P53和NF-κB乙酰化,抑制炎症;巨噬细胞中,NaHS也抑制了P53和组蛋白H3的乙酰化,抑制了胆固醇的摄取。进一步通过点突变SIRT1的387和390半胱氨酸位点,SIRT1硫氢化减弱,NaHS刺激的SIRT1活性增加也消失。因此,H2 S可通过促进SIRT1硫氢化拮抗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耿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小檗碱( berberine, BBR)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中药黄连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BBR调节血脂代谢、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功能异常,其机制与激活AMPK有关。氧位β-N-乙酰葡萄糖胺( O-linkedβ-N-acetylglucosamine, O-GlcNAc)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蛋白修饰,调控多种信号途径的蛋白磷酸化。 BBR对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是否与O-GlcNAc修饰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BBR是否减少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O-GlcNAc修饰及其机制。方法:正常糖( NG,5 mmol/L)与高糖( HG,25 mmol/L)培养HUVECs给予BBR。结果:BBR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减少HG诱导的HUVECs蛋白O-GlcNAc修饰。 BBR(50μmol/L)上调HG诱导HUVECs的OGA而非OGT的mRNA及蛋白表达。使用OGA抑制剂PUGNAc(100μmol/L)可逆转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进一步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 (CC;100μmol/L),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明显逆转。分别使用DHE、MitoSOX和JC-1、Rhodamine 123检测ROS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 BBR显著降低HG诱导的HUVECs线粒体来源ROS(P<0.01),升高MMP (P<0.01)。使用CC和PUGNAc,BBR作用被逆转。结论:上述结果提示BBR通过激活AMPK减少O-GlcNAc修饰,从而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功能。
作者:杨红燕;秦兴华;杨兴斌;董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药槲芪散及君药槲寄生提取物--总碱、多糖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单纯肝大切组;模型组:通过Solt-Farber法建立大鼠肝癌前病变;盐水组;槲芪散组;槲寄生总碱组;槲寄生多糖组。 HE染色观察治疗前后肝癌前病变程度;组织化学检测γ-GT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治疗前后GST-π表达及Hedgehog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结果:肉眼观察:单纯肝大切组肝脏表面光滑;模型组肝脏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结节;治疗组结节数明显减少;HE染色结果显示:单纯肝大切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肝索结构紊乱,有明显的细胞增生灶;治疗组大鼠异常增生灶明显减少。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纯肝大切组GST-π及γ-GT只有汇管区有少量表达;模型组GST-π及γ-GT阳性表达灶明显增多;治疗组阳性表达灶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Wstern blot结果显示治疗后Hedgehog信号通路中Gli2和Shh下降。结论:中药槲芪散及君药槲寄生提取物--总碱、多糖可能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大鼠肝癌前病变,目前正在研究中。
作者:李若菲;王芸姣;王学江;江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异位胰腺又被称为迷走胰腺,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出现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且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无位置、血管、神经及解剖关系的联系;食道憩室较为罕见,是食道管壁薄弱处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与食道相连的盲管状内有开口的腔隙,食道下段憩室又称为隔上食管憩室,发生较为罕见;在食道下段出现憩室并在憩室内伴发异位胰腺更极为罕见,而异位胰腺合并食道憩室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对其诊断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对该疾病认识不足使我们误认为是食道瘘,结合影像、内镜检查并在手术后病理检查得以明确。两者都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因为此二者合并起来发生实属罕见,且容易误诊,我们将收治的食道下段巨大憩室内伴发异位胰腺病例做出报道。若出现症状的食道憩室合并肿块通常采取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因有如纵隔粘连等因素具有较大的创伤性,甚至给病人带来一些较大风险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等。对于无法耐受较大创伤的患者来说,不妨采取经口内镜下切除的治疗方法,虽然也有可能会有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目前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还可以联合胸腹腔镜来进行操作,以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创伤。当然,这项操作和内镜操作者的技能和熟练程度及也许需要使用胸腹腔镜的操作者娴熟的操作技巧相关。若不能单独在内镜下切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诊断能力的不断提高,综合性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将会减轻患者更多的痛苦。
作者:詹玮;廖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线降糖药二甲双胍( metformin)可通过激活AMPK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et-formin能否通过激活AMPK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产生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0周龄野生型C57BL/6和AMPKα2-/-小鼠,皮下植入微渗泵给予Ang II (3 mg? kg-1? d-1)7 d,同时皮下注射metformin(200 mg? kg-1? d-1)。原代分离培养成年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 AMCF)。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ChIP)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在野生型C57BL/6小鼠,metformin可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及TGF-β1的产生,而在AMPKα2-/-小鼠中,metformin则不能抑制Ang II引起的纤维化和TGF-β1产生。在野生型AMCF,metformin抑制Ang II引起的TGF-β1的产生,Compound C( AMPK抑制剂)能够逆转metformin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Ang II上调肝细胞核因子4α( HNF4α)蛋白表达,增加HNF4α与TGF-β1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HNF4α作用于TGF-β1基因启动子区,并介导其转录。 HNF4α腺病毒过表达可增加AMCF中TGF-β1的产生;相反,通过慢病毒转染HNF4αsiRNA后,Ang II引起的TGF-β1生成增加被抑制。这些结果提示HNF4α介导Ang II引起的TGF-β1转录表达。 Metformin可抑制Ang II引起的HNF4α蛋白上调,Compound C可以逆转此作用,同时ChIP结果也表明metformin能够抑制Ang II引起的HNF4α与TGF-β1的结合。结论:Metformin通过激活AMPK抑制HNF4α蛋白表达及其与TGF-β1转录区的结合,进而抑制Ang II引起的TGF-β1转录表达增加。
作者:陈瑞飞;肖晗;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Dex)对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NADPH氧化酶( Nox)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将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处理组。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检测Nox1、Nox3、Nox4和p47phox mRNA表达水平;荧光法检测ROS释放量;Western blot检测No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地塞米松诱导INS-1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Dex浓度增加,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并且在此过程中NADPH氧化酶Nox1、Nox3、Nox4和p47phox mRNA表达上调,Nox4蛋白表达水平随Dex浓度增加而升高,0.1μmol/L Dex处理细胞24h即可见ROS释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诱导INS-1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Nox1、Nox3、Nox4和p47phox表达,增加ROS生成,促进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作者:周贺;郭彬;门秀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为加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我校开展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法:2010年起,我校5个年级4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参与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观察大赛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1)学生对竞赛的满意度(90.3±3.4)%。(2)(89.1±2.9)%认为大赛促进团队协作,(95.1±1.8)%认为大赛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86.7±4.1)%认为大赛促进创新。(3)参加大赛同学成绩优秀率(46.3±3.8)%,较未参加大赛同学[(30.7±2.5)%]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大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培养医学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李鑫;金成文;崔晓栋;成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方法:以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为As模型,喂养3个月和6个月,复制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的As模型,用正常喂养的C57小鼠对照,采用小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芯片联合表达谱芯片筛选。结果:与正常C57小鼠相比,高脂喂养3个月组(简称3月组)小鼠DNA甲基化启动子区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4739个,高脂喂养6个月组(简称6月组)小鼠芯片筛选12568个。3月组小鼠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2615个,6月组2450个。其中3月组负相关表达基因44个,6月组166个。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验证得到3月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2个,6月组4个。结论:在小鼠主动脉As斑块易损期 DNA甲基化的调控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IRS-1等6个候选基因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关键的靶基因, PI3K-AKT通路和HIF-1通路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调控甲基化差异基因的重要信号通路。
作者:周明学;康群甫;刘卫红;刘红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观察siRNA沉默IL-13Rα2基因前后人肺成纤维细胞( HFL) IL-13Rα1、IL-13Rα2和TGF-β的表达情况,探讨IL-13Rα2与TGF-β和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的IL-13外源性刺激HFL细胞,real-time PCR检测siRNA瞬时转染沉默IL-13Rα2基因前后IL-13Rα1、IL-13Rα2和TGF-β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标记观察IL-13Rα2和TGF-β的荧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IL-13外源性刺激能增强HFL细胞IL-13Rα2的表达,其表达量随IL-13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但IL-13Rα1和TGF-β的表达量则无明显变化;siRNA干扰后IL-13Rα2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TGF-β的表达量明显增高( P<0.05);细胞免疫荧光标记亦显示,沉默后IL-13Rα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TGF-β的表达量升高。结论: IL-13Rα2很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IL-13Rα1与IL-13结合,进而抑制IL-13所致的纤维化作用。
作者:余群芳;蔡震宇;朱俊;梅任美;黄永红;徐方云;熊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短期适碘( NI)、10倍高碘(10 HI)和100倍高碘(100 HI)摄入7 d、14 d、28 d后,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及peroxiredoxin 3(Prx 3)表达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7 d、14 d和28 d后,与NI组比较,10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1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 P>0.05);与7 d和14 d相比,在28 d时100 HI组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多( P<0.05)。甲状腺上皮细胞存在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的免疫荧光共表达,100 HI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处Prx 3表达更显著。结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抗氧化蛋白Prx 3参与了短期高碘引起的氧化应激。
作者:段琦;王婷婷;姚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EET的水解酶( sEH)基因敲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BDNF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对sEH-/-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2 h,再灌注24 h。用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用TUNEL法对缺血皮层半影区凋亡细胞染色和计数。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GFAP、PPAR-γ等分子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BDNF与GFAP、PPAR-γ与GFAP在半影区的共定位。结果:sEH-/-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野生型,其半影区的凋亡细胞数量也明显少于野生型。 sEH-/-小鼠半影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激活,BDNF表达显著增多,并与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sEH-/-小鼠半影区高表达PPAR-γ,并与GFAP共定位。阻断BDNF信号通路后,sEH-/-小鼠脑梗死体积和半影区凋亡细胞数量与野生型相近。结论:sEH-/-小鼠缺血皮层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激活,通过合成和表达BDNF,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苑琳;刘晶;董瑞瑞;祝锦杰;陶昶煜;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