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燕;秦兴华;杨兴斌;董玲
主线式PBL( main-problem-based learning, M-PBL)是我们在多年教改实践中探索出以PBL为基础的一种创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包括主线式PBL,主线式单元串讲和病例讨论。主线PBL突出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主线单元串讲则强调各病理过程间的内在联系,病例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授课后对本校临床专业2012级1155名中国和外国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国学生和78%的国外留学生喜欢并支持M-PBL组合教学模式,95%的中国学生和90%国外留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和复习考试有很好的帮助。该年级《病理生理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析结果亦表明,国内学生的及格率85%,优秀率30%,平均分75,外国留学生的及格率77%,优秀率45%,平均分80。国内学生,尤其留学生的成绩较往年提高。
作者: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熊丽霞;朱俊;晏浩;黄永红;徐方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 FFA)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ENaC)的分子机制,以及H2 S对抗FFA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H2 S对抗FFA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FFA能否调节细胞内钙水平和细胞内ROS水平。结果:FFA通过胰岛素受体磷酸化、NADPH、PI3K和IP3受体介导的钙释放调节ENaC活性;H2 S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抑制FFA引起的ENaC的异常激活。结论:FFA通过诱导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引起细胞内钙释放,进而激活NADPH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引起ENaC异常激活。气体信号分子H2 S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抑制FFA引起的ENaC异常激活。
作者:王秋石;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对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功能研究的深入,其在外周神经损伤及炎症诱发的病理性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病理性痛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实验通过痛行为学及免疫组化法观察NK-1受体拮抗剂L-732138对大鼠蜜蜂毒炎性痛及痛过敏的影响,以及对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的影响,探讨NK-1受体在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足底注射蜜蜂毒后1h内,大鼠出现明显的自发痛行为,表现为紧张性的舔、咬和剧烈抖动注射足,同时,大鼠注射足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著降低,其中以注射后1d降低为显著,3d、7d逐渐回升,表明足底注射蜜蜂毒诱发大鼠产生了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脊髓后角OX-42的表达于足底注射蜜蜂毒后1 d时显著增加,注射后3 d时达高峰,注射后7 d时有所回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表明蜜蜂毒炎性痛引起了大鼠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动态激活。椎管内给予NK-1受体拮抗剂L-732138后,显著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大鼠脊髓后角OX-42表达的上调,同时显著减轻了大鼠的自发痛反应,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的下降。以上结果提示,NK-1受体参与伤害性信息传入所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作者:郑阳;胡玉燕;李力;张敏;刘佳楠;李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刘兰;杨莎莎;李香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沉默CIAPIN1基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向粒系分化的影响。方法: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短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电镜观测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粒系分化标志基因mRNA水平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1/2、JNK、p38 MAPK及Akt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CIAPIN1基因沉默后,K562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趋向成熟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NCF1、ORM1、C/EBPα和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抑制CIAPIN1基因表达能促进K562细胞分化,ERK1/2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该分化过程。
作者:王齐;王建;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汁酸( CDCA)及其受体FXR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R)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病理和测定二胺氧化酶( DAO)方法评估肠道损伤。结果:与假手术组比,小鼠肠道I/R后出现坏死,DAO升高,而胆汁酸组(I/R前喂食0.5%CDCA 7 d)坏死长度明减少,血DAO明显降低(P<0.05)。病理显示野生型和FXR-/-小鼠的肠道I/R都出现了明显的损伤,但FXR敲除小鼠I/R后损伤加重,DAO升高(P<0.05)。肠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肠道I/R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调,给CDCA后occludin表达上调。与野生型I/R组相比,FXR敲除小鼠肠道I/R后occludin表达下降。结论:胆汁酸CDCA能减轻肠道I/R损伤,其保护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激活FXR,上调occludin表达,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实现。
作者:李烁;王璇;张楚旌;陈曼;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测定乳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计数,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阐明在乳腺癌中Treg的分布表达与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Treg表达。结果:CD127+染色颗粒主要定位于Treg的胞膜和/或胞浆,细胞外形呈卵圆形,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 Treg的计数随着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且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的Treg计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Treg计数低于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Treg计数在患者年龄、绝经状况及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无显著差异。 Treg计数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中Treg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P<0.05)。结论:Treg的计数随着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Treg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的数目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数目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
作者:成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了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6种表达tau亚型的质粒瞬时转染N2a细胞,pEGFP空载体为对照。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48 h后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质粒比,表达1N3R-tau降低细胞活性,其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提示1N3R-tau亚型可抑制细胞增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表达1N3R-tau亚型诱导细胞周期S期阻滞,促使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结论:过表达1N3R-tau亚型通过诱导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使细胞出现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立;徐诚;王群;柯丹;张少华;曹福源;王建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然衰老大鼠中硝化应激对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衰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3月龄、9月龄和20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各自给予过氧亚硝基( peroxynitrite, ONOO-)清除剂( FeTMPyP)组。 Weastern blot检测肝脏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水平;离体动脉血管环灌流,观察其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的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3-NT水平升高,提示出现明显的硝化应激反应,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降低3-NT水平;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较青年和中年大鼠显著下降,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提高衰老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论:外周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作者:孙琪;董玉;王环愿;焦昆;刘慧荣;王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活性氧( ROS)调节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NADPH氧化酶2(Nox2)来源的ROS在iP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和结果:我们利用野生型和Nox2基因缺失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诱导生成小鼠iPSCs,发现Nox2基因缺失的小鼠iPSCs分化的血管内皮细胞( Nox2-/-miPSC-ECs)中, ;ROS水平、VEGF表达、内皮和动脉内皮细胞标志物以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这种下调能被Nox2或Notch1过表达所逆转。外源性低浓度的H2 O2或过表达Nox2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动脉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这种作用可被ROS抑制剂或抑制Notch1表达所阻断。 Nox2基因缺失导致iPSCs分化的内皮细胞存活、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下降。将Nox2-/-miPSC-ECs移植到小鼠缺血下肢肌肉中,缺血肢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明显低于对照ECs组, VEGF和Notch1表达下降。结论:Nox2产生的ROS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iPSCs向动脉内皮细胞分化。
作者:魏香香;康雪玲;蒋丽;牛琮;王新红;陈思锋;孟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目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因此对心衰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新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在野生型小鼠心衰过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代谢中间产物支链酮酸累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象也在人的衰竭心脏中得到证实。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抑制受到转录因子KLF15调控。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损伤心脏的收缩功能并促进了心衰的发展。支链酮酸可以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在心脏中诱发氧化应激并干扰糖脂代谢。因此病理状态下心脏中的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一个正向恶性反馈环。这一研究发现了心衰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作者:孙海鹏;周美佚;刘云霞;黄莹;王义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调控泛素特异性修饰酶8(USP8)的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鼠小胶质细胞为活化的细胞模型,分别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GCMV/IRES/EGFP-USP8载体研究上调USP8基因和RNA干扰技术研究干扰USP8基因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 NO)和前列腺素E2( PGE2)的含量、一氧化氮合酶( 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以及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降解的影响。结果:高表达USP 8可明显抑制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减少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高表达USP8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USP8 siRNA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结论:USP8的高活性可调节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神经炎症和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朱丽红;赵佳仪;蓝欣;袁羽;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适应病理生理学大班教学的“案例式教学(CBL)”方法的改革及应用效果探索。方法:(1)使用标准化处理的临床病例,提前一星期将包括了“显性问题”和“隐形问题”的病例给到学生小组;(2)学生针对病例展开课下资料查找、讨论及PPT制作;(3)汇报小组课上自主病例讲解;(4)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5)问卷调查。结果:(1)学生对此教学法接受度96.1%,满意度90.3%,参与度85.8%;(2)学生认为该方法提高学习兴趣91.5%、提高学习效率88.3%、提高临床思维92.3%、提高知识理解能力96.2%、提高知识运用能力91.6%;(3)集中问题:诊断知识理解不够、基础教师对临床知识指导不够。结论:基于大班教学的“案例式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自学能力”的理念下,针对现行大班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者:石磊;刘巍;徐芳;李钰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和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采取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以下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干预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和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持续给药干预治疗8周后,腹主动脉采血,以ELISA法测定血清AngⅡ和VEGF的水平;处死大鼠并取双侧肾,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Ⅲ型胶原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5),肾病理改变表现肾小管管腔有一定的扩张变宽,肾间质有大量被深染为蓝色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比较明显,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多;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肾小管管腔增宽、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改变的程度均有减轻( P<0.05),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联合给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一给药组( 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一定的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作者:邹平;弓慧杰;陈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固醇线粒体转运蛋白对脂肪肝细胞模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其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32 mmol/L油酸+0.66 mmol/L软脂酸共同作用小鼠原代肝细胞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携带StAR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得到StAR高表达组。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相关分子的变化;相关试剂盒检测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糖原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蛋白的表达,并用PI3K抑制剂抑制该通路后观察StAR的作用。结果:StAR过表达降低脂肪酸合成关键分子、炎症因子( TNF-α、MCP1)及糖异生关键分子的表达,升高糖原合成关键分子的表达,且减少脂肪肝细胞模型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提高该模型的糖原合成能力及葡萄糖利用能力;StAR过表达降低细胞内二酰基甘油含量,减少PKCε的磷酸化,从而升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Akt的磷酸化;PI3K被阻断后,StAR对糖脂代谢的作用消失。结论:StAR对脂肪酸引起的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通过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介导。
作者:邱燕燕;詹永坤;李晓波;支秀玲;宁艳霞;殷莲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IGF-1治疗组。造模第10周行腹腔注射IGF-1(1500 ng/kg)治疗2周,第12周后测定血糖、血清AST、ALT、透明质酸等;采用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损伤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ol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α-SMA和GRP78的表达。结果:IGF-1治疗组与糖尿病组相比肝功能明显改善,且透明质酸和胶原纤维表达显著减少;糖尿病组肝组织α-SMA高表达,但是IGF-1治疗组α-SMA和GRP78的表达量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结论:IGF-1对糖尿病大鼠纤维化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肝细胞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聂钱;李香丹;许东元;金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能否通过抑制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凋亡通路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I/R)性肺损伤。方法:取雄性8~10周C57BL/6J小鼠40只,18~22 g,复制在体左肺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I/R模型组( I/R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组)和DEX干预组( DEX组)。 DEX组在小鼠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25μg/kg,NS组予DEX等体积生理盐水。术毕取左肺组织。测定组织干湿比及总肺含水量,行组织损伤评估,光、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和逆转录PCR分别检测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果:较sham组,IR及NS组各检测指标表达量增加,镜下结构破坏显著;其组内无明显差异。较IR组,DEX组上述指标表达量均下降,镜下结构异常改变减轻。结论:DEX可有效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过度ERS中UPR通路引发的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宋冬;罗梓垠;项冰倩;陈丹;何金波;应磊;王万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瘀滞络脉”急性肺损伤大鼠的Rho/ROCK机制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内毒素“二次打击”建立大鼠内毒素血症“瘀滞络脉”急性肺损伤模型,分别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测定呼吸频率、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 PMN)百分率、肺湿/干重比、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活性、ROCK mRNA表达量,并观察、评估肺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显著降低呼吸频率、PMN百分率、肺湿/干重比、MPO活性、ROCK mRNA表达量,减轻大鼠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通路对内毒素血症“瘀滞络脉”大鼠急性肺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低氧是肿瘤的重要微环境,它主要通过低氧诱导因子实现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近,我们报道多梳蛋白CBX4通过SUMO化修饰低氧诱导因子HIF-1,进而增加其转录活性,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Cancer Cell,2014,25:118-131)。我们随后的研究发现,经CBX4进行SUMO化修饰的HIF-1α不能结合Sirt6。后者是去乙酰化酶sirtuin家族中的一员,也可能是HIF-1转录活性的共遏制因子。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低氧能够下调Sirt6蛋白而非mRNA的表达。通过siRNA技术分别将低氧下发挥重要作用的两个转录因子HIF-1α/HIF-2α进行knockdown后发现,HIF-2α而不是HIF-1α介导了低氧对于Sirt6的调控。在常氧下转染HIF-2α能够剂量依赖地减少Sirt6的表达。低氧和过表达HIF-2α都能够缩短Sirt6蛋白的半衰期。同时,在分别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PS-341或溶酶体抑制剂CQ,发现Sirt6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而非溶酶体途径发生降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双荧光蛋白检测系统寻找低氧下加速Sirt6降解的泛素E3连接酶。
作者:徐颖;刘亚利;陈国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型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运载Stat3-siRNA质粒靶向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West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检测H22细胞中Stat3的蛋白以及下游基因表达水平。 HE染色观察GO-PEI-PEG-FA的安全性;TUNEL法检测原位肝癌的凋亡情况。结果:经叶酸修饰石墨烯基因载体成功将Stat3-siRNA质粒转染进细胞内;实验组Sta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CNA阳性表达明显下调;原位肝癌的凋亡上调。结论:经叶酸修饰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是安全并且有效的靶向基因运载工具,可携带Stat3特异性siRNA质粒靶向进入肝癌细胞内,从而发挥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
作者:王晓琴;闻乃妍;杜艳伟;梁航;田勇;许丽波;张灵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