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刘亚利;陈国强
目的:Seipin突变或缺失可导致患者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衰,但机制不明。本课题研究seipin基因缺失( seipin-/-)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月龄的雄性seipin-/-及野生型(WT)小鼠主动脉缩窄手术(TAC)后12周(n=8)研究seipin缺失对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体外检测 seipin-/-及WT 小鼠心肌细胞钙流。结果:和 WT TAC 组相比, seipin-/-TAC组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凋亡小体增加;有更为明显的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微管和线粒体变形病变;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心衰和心肌肥厚因子及炎症基因表达增加,钙流相关基因(SERCA2a、RyR和NCX)下降。 Seipin-/-小鼠和WT小鼠相比,心肌细胞出现慢钙瞬变衰减和肌浆网钙离子含量增加。结论:Seipin缺陷加重小鼠TAC术后心肌肥厚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与心肌钙离子通道的受损并促进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刘雪静;吴晓月;王欢;杨诚志;李子健;张幼怡;刘国庆;杨宏远;黄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已知低氧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进而参与低氧导致的炎症反应。 RhoB是小G蛋白Rho家族的成员,其表达能被基因毒应激等诱导,但是RhoB是否参与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低氧对巨噬细胞RhoB表达的影响及在炎症反应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基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用Boyden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用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低氧可在原代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中上调RhoB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激活的JNK和ERK与低氧上调RhoB有关。干扰RhoB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低氧时RAW264.7细胞NF-κB的转录活性和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的产生,并可抑制细胞黏附和增加细胞迁移,表明低氧上调RhoB参与了低氧增加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促进其黏附和抑制其迁移的作用。结论:Rho-NF-κB通路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高翔;张明焯;王燕;苏杰;卢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以卡介苗(BCG)和结核分枝杆菌(MTB)国际标准无毒株H37Ra (H37Ra)的原生质体为亲本制备融合菌株。方法:制备及鉴定BCG和H37 Ra的原生质体;对荧光染色标记的亲本原生质体进行电融合,制备融合菌株,同时优化其制备和再生培养条件。结果:成功制备BCG和H37Ra的原生质体;FDA标记BCG原生质体呈黄绿色荧光,罗丹明B标记H37Ra原生质体呈红色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电融合条件在电压E=2.2 kV/cm、电击时间t=0.8 ms,呈桔色荧光的融合子融合率高、活性好。结论:成功制备了以BCG和H37Ra原生质体为亲本的融合菌株。
作者:柳小玲;樊超;吴江东;吴芳;章乐;曹旭东;张辉;张万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肺炎衣原体C.pn感染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IQGAP1信号通路在C.pn感染促进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及结果:微管腔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C.pn感染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与其增强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迁移能力有关。随后,我们发现,C.pn感染可能通过促使IQGAP1酪氨酸和丝氨酸磷酸化而诱导血管新生。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C.pn感染的VEC内IQGAP1与N-WASP间有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pn感染后VEC内肌丝聚合, ;IQGAP1和N-WASP均聚集于肌丝聚合处,呈重合状态。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pn感染VEC N-WASP磷酸化水平升高,而总N-WASP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此外,N-WASP抑制剂可抑制C.pn感染诱导的血管新生,这表明N-WASP可能参与了C. pn感染诱导的血管新生。而沉默IQGAP1表达后,N-WASP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且C.pn感染后N-WASP与肌丝的共定位受到抑制。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激活IQGAPQ1-N-WASP通路促进VEC迁移而诱导血管新生。
作者:王蓓蓓;张丽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从代谢调节角度探讨高原环境对人体血浆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采集60名健康成年男性在平原和进入高原(海拔5300 m)第4天的血浆样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进入高原前后的差异代谢物,Metabo Analyst 3.0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ELISA测定代谢通路中关键调节酶。结果:进入高原后受试者血浆中50个代谢物、8条代谢通路和5种关键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8条代谢通路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代谢、能量代谢、胆酸代谢和血红素代谢。 ELISA结果显示调节以上代谢通路的5种关键酶进入高原后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类习服高原早期血浆中代谢物组、相关代谢通路和关键调节酶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结果对寻找促进高原习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阻断或修饰相关代谢通路将有望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促进高原习服。
作者:廖文婷;刘宝;陈建;崔建华;高伊星;刘福玉;徐刚;孙滨达;张二龙;袁志兵;张钢;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研究黄芪甲苷( AS-IV)对小鼠心梗后左室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分离冠脉左前降支( LAD)与伴行静脉并于左心耳下缘2 mm处结扎制备心梗模型(手术组),结扎后小鼠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 AS-IV(治疗组);以分离LAD后不结扎小鼠为对照。术后2周,心超检测小鼠左心室功能,观察小鼠心脏病理改变、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SOD2及NOX4表达。与对照小鼠相比,术后小鼠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室扩张伴心室前壁变薄,心室前壁变薄处纤维增生,心梗边缘区血管数目明显减少,SOD2表达显著降低,NOX4表达明显增多。 AS-IV干预可显著提高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和SOD2表达,降低NOX4表达,未能减少心梗区面积。本研究提示黄芪甲苷能改善心梗小鼠左室功能,增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及降低该区域氧化应激水平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李苏;陈相建;吴恒芳;杨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蒜总皂苷对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体重(20±2) g,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大蒜总皂苷低剂量组(50 mg/L)和高剂量组(200 mg/L),腹腔注射给药1次,给药体积0.1 mL/10 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盛有5 g钠石灰的150 mL广口瓶中,用凡士林涂抹瓶口密封,记录小鼠存活时间。按公式计算小鼠标准耐受时间(min)=存活时间/[瓶体积(mL)-体重(g)/0.94]×10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蒜总皂苷具有耐缺氧作用。
作者:周思敏;郑善军;张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报道Hcy可以升高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主要运用了Ca2+成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我们首先发现Hcy体外刺激小鼠血管环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释放增加,在AT1受体敲除小鼠的血管环中被明显抑制。 Hcy可激活AT1受体经典的Gq信号通路及β-arrestin-2信号通路,并引起AT1受体内化。本文找出了Hcy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受体,并发现Hcy可通过AT1受体加重血管炎症损害。
作者:李拓圯;孙金鹏;孔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教育部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病理生理学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密切相关。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加入多层次的临床内容,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开展早期临床病例采集。学生在课余时间,联系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患者,跟踪病程的全程,分析病因、机制,完成病例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为课程成绩之一。(2)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典型病例。精选适合于教学的临床病例,编写案例讲义,将病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3)引进临床内容的新进展例。如在讲解缺氧时,引入高压氧治疗缺氧的新进展;讲解应激时,让学生查阅抑郁症等应激相关性疾病的新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张坤;韩丽莎;胡海;王艳国;张圆;刘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暖场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后续案例讨论能否顺利开展,同学是否积极参与,老师能否把握引导作用,带领同学进行案例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感。好的暖场主要取决于带教老师,老师应尽可能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拘泥于简单的自我介绍,灵活掌握,不拘一格:(1)简单常用的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姓名的来历或者家乡的特色,一般他们都会很乐意介绍,这样气氛很快就能活跃起来,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自然融洽的关系;(2)如果恰逢某个假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这个假期的活动安排,通过谈论一些有趣的见闻自然而然地拉近大家的距离;如果近期社会有某件热点事件发生,可以让大家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借此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于已经有过多次PBL经验的学生,还可以设计几个面试场景,让他们以应聘者的角色进行自我推销,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为他们以后应对各种面试积累宝贵的经验。
作者:王瑾瑜;徐海;李丽;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线粒体功能蛋白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MR-1)是否通过募集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转位至线粒体,通过维持线粒体形态完整,抑制线粒体膜通道转换孔( mPTP)开放,减轻肾脏I/R损伤。方法:以肾包膜下注射MR-1腺病毒或siRNA干预大鼠肾脏MR-1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复制肾脏I/R模型,检测不同MR-1水平和细胞分布对肾脏损伤、线粒体Akt水平的影响。结果:(1)肾包膜下注射MR-1腺病毒引起外源MR-1在肾脏的表达上调,抑制mPTP开放,维持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减轻肾功能和肾小管结构损伤;肾包膜下注射siRNA直接引起类似I/R的肾脏损伤;(2)再灌注3 min即引起线粒体中MR-1的显著降低,同时线粒体p-Akt活性也显著降低但在胞浆组分却显著升高;MR-1腺病毒注射引起MR-1在胞浆和线粒体组分均显著高表达,特别是在I/R手术后引起线粒体p-Akt明显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I/R组;(3)肾包膜注射siRNA敲低MR-1表达直接引起肾脏损伤、mPTP开放和线粒体结构功能破坏;(4)PI3K抑制剂消除了MR-1对I/R的保护作用。结论:线粒体MR-1通过募集PI3K依赖的p-Akt转位至线粒体,抑制mPTP开放及维持线粒体形态,减轻肾脏I/R损伤。
作者:王晓礽;丁瑞;冒慧敏;刘蜜;陶天琪;刘秀华;谢院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探讨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H2 S)是否通过调节SIRT1信号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在ApoE敲除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予H2 S供体,显著减少了斑块面积、斑块中巨噬细胞浸润。在HepG2细胞、HUVECs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2 S供体显著上调SIRT1蛋白表达;腺病毒过表达或siRNA沉默硫化氢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也增加或减少SIRT1表达。应用Biotin-switch方法检测到SIRT1存在内源性的硫氢化修饰,NaHS增加了SIRT1硫氢化显著上调了SIRT1活性,而使用GSNO增加SIRT1亚硝基化修饰则抑制SIRT1活性。 HepG2细胞中,NaHS显著抑制了SIRT1靶基因P53和SREBP2蛋白的乙酰化且抑制胆固醇从头合成;HUVECs中,NaHS也抑制了P53和NF-κB乙酰化,抑制炎症;巨噬细胞中,NaHS也抑制了P53和组蛋白H3的乙酰化,抑制了胆固醇的摄取。进一步通过点突变SIRT1的387和390半胱氨酸位点,SIRT1硫氢化减弱,NaHS刺激的SIRT1活性增加也消失。因此,H2 S可通过促进SIRT1硫氢化拮抗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耿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通过抗炎作用发挥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功能。膜联蛋白A1(ANXA1)早被发现是一种抗炎因子,能抑制血管损伤的白细胞浸润。本研究探讨了HDL调节内皮细胞中ANXA1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和质谱鉴定技术研究HDL对人内皮细胞系Hy926蛋白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和抗体阻断分析ANXA1表达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DL诱导ANXA1表达过程中ERK、p38、MAPK、Akt和PKC的表达。结果:HDL能上调人内皮细胞系Hy926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并抑制TNF-α导致内皮细胞中ANXA1的下调。同时在BALB/c动物体内验证了上述结果。 ANXA1 siRNA干扰、抗ANXA1抗体封闭和EDTA缓冲液孵育内皮细胞后, HDL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均降低。 HDL通过ERK、p38、MAPK、Akt和PKC通路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HDL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为进一步研究ANX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开辟思路。
作者:潘兵;孔金阁;赵明明;郑乐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 SIM)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肾脏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SIM 5、20、40 mg? kg-1? d-1( Sim-L、M、H)组。给药2周后,复制RIRI动物模型,于再灌后24 h摘取双侧肾脏,观察肾损伤程度(HE染色);检测肾组织p47pho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管腔扩张,上皮细胞胞浆空泡样变性、坏死。 Sim-M和Sim-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 I/R组肾皮质p47phox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上调;与I/R组相比,Sim-M和Sim-H组p47phox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SIM可明显减轻RIRI,减少RIRI大鼠肾皮质p47phox蛋白的表达,表明SIM减轻RIRI大鼠肾组织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减少p47phox蛋白的表达、干扰NAD(P)H氧化酶生成通路的某些环节有关。
作者:荆娇;牛丽静;王慧娟;苗智慧;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花黄色素注射液(2.5 mg? kg-1? d-1)3 d、7 d、14 d,末次给药24 h后称取体重处死,测心指数;观察心电图的变化;Masson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7 d组和14 d组心指数下降( P<0.05)。7 d和14 d治疗大鼠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各组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均明显增长( 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蛋白在给药组表达逐渐增多,14 d组(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促进梗死边缘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VEGF蛋白增高有关。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PHSML)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TAVECs)通透性以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40 mmHg,1.5 h),液体复苏后,常规方法引流PHSML,分为0~3 h和3~6 h两个亚组;原代培养大鼠TAVECs并传代,检测CD31表达;分别观察4%和10%的PHSML对TAVECs形态(光镜、扫描电镜)和活性( MTT法)的影响,并以LPS作阳性对照;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PHSML对TAVECs跨细胞电阻( TEER)以及FITC-白蛋白透过率的影响;检测F-actin表达。结果:原代培养TAVECs呈CD31阳性表达;4%和10%的PHSML 0~3 h或3~6 h以及LPS均在不同程度上使TAVECs出现结构损伤与活性降低,TEER与F-actin表达降低,FITC-白蛋白荧光通透系数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可损伤TAVECs,增加TAVECs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F-actin表达有关。
作者:郭亚雄;孙改霞;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理论,探讨中医学理论模式及其科学内涵。方法:CAS理论同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的比较。结果:(1) CAS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都是CAS。阴阳五行理论初是古人对生态现象描述而形成的古代生态系统理论,进而升华到一般方法与哲学层面,并作为对系统性事件认识的一般性模式和范式,而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框架而建构的。因此,CAS理论可以用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和认识。(2)CAS理论对系统的描述思想、理论及方法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对系统的描述思想、理论及方法存在某些相似之处。(3)CAS理论对系统描述的某些概念,如主体、标识等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对系统描述的某些概念,如阴阳理论中的阴阳属性、五行理论中的五行属性,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脏腑属性等均存在一定相似之处。结论:(1) CAS理论建构系统及系统某些要素的特征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建构及其某些要素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共性。(2) CAS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系统思想、理论与方法。
作者:蔡子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Omi/HtrA2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进行转录活性分析,深入研究小鼠Omi/HtrA2转录调控发生的机制。方法:本实验构建覆盖小鼠Omi/HtrA2基因5’侧翼区(-1205 bp~+93 bp)区域的一系列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其转染至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大鼠心肌细胞H9c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并进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小鼠Omi/HtrA2启动子在-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活性高,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HSF1、SP1、AP、p53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初步证实-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为CFL2启动子的活性区域。
作者:刘丹;武烨;刘鑫;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为加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我校开展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法:2010年起,我校5个年级4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参与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观察大赛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1)学生对竞赛的满意度(90.3±3.4)%。(2)(89.1±2.9)%认为大赛促进团队协作,(95.1±1.8)%认为大赛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86.7±4.1)%认为大赛促进创新。(3)参加大赛同学成绩优秀率(46.3±3.8)%,较未参加大赛同学[(30.7±2.5)%]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大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培养医学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李鑫;金成文;崔晓栋;成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