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刘宝;崔建华;张龙;徐刚;梁颜;梁羽;汪健;高钰琪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II( UII)对肝脏干细胞即卵圆细胞内活性氧( ROS)的影响及其参与UII促细胞增殖的机制探讨。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应用DCFH-DA探针检测UII孵育卵圆细胞WB-F344后,胞内ROS水平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胞内NADPH氧化酶亚基、细胞周期蛋白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及信号通路蛋白ERK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方式分析UII对于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UII刺激卵圆细胞可引起胞内ROS水平增加,同时NADPH氧化酶亚基表达上调。给予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预处理后,明显改善UII介导的ERK磷酸化水平升高。此外,UII孵育组细胞周期比例S期明显高于G1期,而apocynin预处理组S期比例较UII刺激组有所降低,且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apocynin预处理可使UII介导的促细胞增殖效应受到明显抑制。结论:UII可通过上调细胞内NADPH氧化酶介导ROS增加,继而促进ERK激活以及加速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参与UII促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禹晓童;王鹏雁;王红霞;王学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小鼠流感性肺炎模型,明确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肠道病理损伤,并探讨了其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给予25μL 50LD50病毒液滴鼻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感染后0、3、5、6 d分别取材,HE染色检测肺脏和大肠、小肠、心脏、肾脏和肝脏组织病理结果,血生化检测血清尿素氮( BUN)、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外,随时间延长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加重;小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绒毛粗大、部分脱落,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大肠黏膜固有层、肌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消失、脱落;而心脏、肝脏和肾脏无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血清BUN、ALT和AST较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存在小肠、大肠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是研究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相关临床治法的理想模型。
作者:张淑静;吴莹;齐晓宇;葛东宇;李根茂;玄子男;王谦;李姝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对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株生长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并对其细胞凋亡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采用MTT法测定了不同浓度PKC抑制剂在不同时间下对GIST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染色法下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GIST细胞形态学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 PKC抑制剂对GIST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促进凋亡的作用,并与时间和剂量呈正相关。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胞浆内出现空泡,细胞核固缩等现象。经PKC抑制剂作用后,GIST细胞的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PKC抑制剂能显著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的增殖,并在内质网应激参与下促进其细胞的凋亡。
作者:方学森;李香丹;杨莎莎;金头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从血管内皮细胞( VEC)通透性角度探讨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机制。方法及结果: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实验和TEER结果表明,C.pn感染可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且这种作用可能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有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pn感染后,细胞膜上的VE-钙黏素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出现缝隙;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C.pn感染可促使VE-钙黏素(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液闪计数仪检测结果显示,C.pn感染可使Src激酶的活性明显增强。 Src激酶选择性抑制剂PP2可抑制C.pn感染诱导的VE-钙黏素( Y658)酪氨酸磷酸化,减少感染引起的VE-钙黏素由胞膜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的缝隙减小,进而降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的作用,终削弱感染对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促进作用。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激活Src激酶促使VE-钙黏素( 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以增加VEC通透性,进而诱导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
作者:马路;张利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目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因此对心衰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新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在野生型小鼠心衰过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代谢中间产物支链酮酸累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象也在人的衰竭心脏中得到证实。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抑制受到转录因子KLF15调控。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损伤心脏的收缩功能并促进了心衰的发展。支链酮酸可以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在心脏中诱发氧化应激并干扰糖脂代谢。因此病理状态下心脏中的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一个正向恶性反馈环。这一研究发现了心衰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作者:孙海鹏;周美佚;刘云霞;黄莹;王义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环黄芪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端粒酶逆转录酶(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中TERT蛋白的表达。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缺血侧半暗带区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TERT的表达升高(P<0.05)。环黄芪醇组较模型组TERT表达升高(P<0.05)。模型组、端粒酶抑制剂组、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的凋亡指数较假手术组均上升(P<0.01);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环黄芪醇组相比,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上升(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该作用是通过促进TERT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高维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梗死小鼠模型,腹腔注射HSYA后,采用生存率分析、HE染色与CD31染色观察HSYA的心肌保护与促血管新生作用。采用定量PCR检测核仁素和VEGF表达。采用Matrigel和划痕试验在细胞水平观察HSYA的促HUVEC管型形成与细胞迁移作用,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核仁素及VEGF表达。采用干扰RNA观察核仁素敲低后对HSYA促管型形成作用的影响。结果:整体水平:HSYA减轻缺血心肌损伤,表现为增加小鼠存活率[ HSYA (71.6%) vs saline (37.5%)],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塑,增加血管新生( CD31阳性细胞增加),促进心肌组织中核仁素和VEGFA表达。细胞水平:HSYA促进HUVEC管型形成和迁移,增加核仁素和VEGFA表达;核仁素敲低显著抑制HSYA的促管型形成作用,降低VEG-FA表达。结论:HSYA促进核仁素表达,调节VEGFA水平,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邹江;王慷慨;刘曼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发掘在乳腺癌耐药性细胞中表达错调的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方法:对敏感和耐药性乳腺癌细胞中的lncRNA表达分别进行芯片检测。检测后结果经生物信息统计学分析对lncRNA进行归类和功能网络预测。结果:与敏感细胞相比,他莫昔芬和曲妥珠单抗耐药细胞中表达上调和下调的lncRNA分别为2107、611、1154和2141种,其中在2种耐药细胞株中共同表达错调的有93种。对共同表达上调的69种lncRNA的功能预测发现2种与在乳腺癌耐药性中发挥作用的蛋白编码基因或microRNA相关,2种参与有丝分裂节点或DNA损伤引发的细胞死亡。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量在他莫昔芬与曲妥珠单抗耐药细胞中异常表达的lncRNAs,但同时在2种细胞中异常表达的数量极少,提示lncRNAs在肿瘤药物耐药性中具有较强特异性。本研究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功能预测的靶基因筛选方法。
作者:张秀磊;王志宇;朱涛;汪香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检测SLC14a1基因在小鼠脑组织的表达定位;探讨SLC14a1基因缺失小鼠给予高盐饮食后脑脊液钠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1)以野生型小鼠为研究对象,检测SLC14a1 mRNA和蛋白在小鼠脑组织中表达及定位。(2)以SLC14a1基因缺失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分别给予普通饮食(0.4%NaCl)和高盐饮食(8% NaCl)2周;观察各组动物血压的变化;(3)对比观察2组动物脑脊液钠离子浓度。结果:(1)RT-PCR方法显示SLC14a1 mRNA在小鼠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LC14a1蛋白表达于小鼠脑组织脉络丛;(2)给予高盐饮食2周后,SLC14a1基因缺失小鼠组小鼠血压显著增高(P<0.05 vs普通饮食);(3)给予高盐饮食后,SLC14a1基因缺失小鼠脑脊液钠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结论:SLC14a1基因表达于小鼠脑组织脉络丛,SLC14a1基因的缺失能增加高盐饮食小鼠脑脊液钠离子浓度。
作者:王松;林子琦;林海雪;李金燕;郭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否对糖尿病病变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我们推测胆红素介导HO-1对糖尿病病变血管的保护作用。对糖尿病小鼠进行腹腔注射血精素( HO-1诱导剂),分离主动脉检测血管功能、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测定内皮细胞NO生成。血精素增强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增加Akt和eNOS的磷酸化水平,这些作用能被HO-1抑制剂SnMP或HO-1敲低病毒所抑制。血精素治疗增加糖尿病小鼠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并且胆红素也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此作用亦可被Akt抑制剂阻断。胆绿素还原酶(胆红素生成的关键酶)沉默可抑制血精素的血管保护作用,胆红素的慢性治疗改善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精素和胆红素能改善高糖诱导内皮细胞Akt和eNOS磷酸化水平降低和NO生成减少。胆绿素还原酶沉默病毒能够阻断血精素的作用。此外,胆红素改善糖尿病病人肾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 HO-1保护血管的作用由胆红素介导;胆红素通过增强Akt和eNOS 磷酸化,从而增加内皮细胞NO的产生,进而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胆红素有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新靶点。
作者:黄聿;刘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活性氧( ROS)调节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NADPH氧化酶2(Nox2)来源的ROS在iP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和结果:我们利用野生型和Nox2基因缺失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诱导生成小鼠iPSCs,发现Nox2基因缺失的小鼠iPSCs分化的血管内皮细胞( Nox2-/-miPSC-ECs)中, ;ROS水平、VEGF表达、内皮和动脉内皮细胞标志物以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这种下调能被Nox2或Notch1过表达所逆转。外源性低浓度的H2 O2或过表达Nox2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动脉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这种作用可被ROS抑制剂或抑制Notch1表达所阻断。 Nox2基因缺失导致iPSCs分化的内皮细胞存活、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下降。将Nox2-/-miPSC-ECs移植到小鼠缺血下肢肌肉中,缺血肢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明显低于对照ECs组, VEGF和Notch1表达下降。结论:Nox2产生的ROS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iPSCs向动脉内皮细胞分化。
作者:魏香香;康雪玲;蒋丽;牛琮;王新红;陈思锋;孟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与心血管疾病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约50%药物都是以受体为靶点。但目前对受体精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等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新调控机制。发现了肾上腺素受体新的调控子HIP-55(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in-teracting protein of 55 kD)。 HIP-55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肾上腺素诱导转位激活、双相激活等受体激活方式。 HIP-55通过cAMP非依赖途径调控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p38、ERK1/2等重要信号通路。 HIP-55通过调控受体Clathrin内吞途径介导受体内吞、减敏及下游信号。此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GDF-15通过抑制MMP途径,负调控肾上腺素诱导EGFR转位激活信号通路。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也探索新的受体功能选择性药物研究开发,获得了一些候选化合物。
作者:李子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 NAC)是否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内抗氧化通路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用H2 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导致氧化应激损伤。采用CM-H2 DCFDA荧光染料检测细胞内ROS变化情况;谷胱甘肽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和GSSG的水平;非还原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rx1、GR、Prx1和PTEN的氧化还原状态;还原Western blot检测ASK1和AKT的磷酸化。结果:NAC预处理组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时的细胞活力和GSH/GSSG比值,并且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非还原Western blot显示H2 O2刺激使还原型Trx1明显减少,氧化型GR、Prx1和PTEN显著增多,NAC预处理可以增加还原型Trx1,减少氧化型GR、Prx1和PTEN。还原Western blot发现,NAC预处理之后, H2 O2诱导的ASK1磷酸化明显减少,而H2 O2诱导的AKT磷酸化明显增加。结论:NAC通过减少胞浆内抗氧化蛋白的氧化从而保护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刘协红;蔡姣迪;肖献忠;张华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Seipin突变或缺失可导致患者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衰,但机制不明。本课题研究seipin基因缺失( seipin-/-)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月龄的雄性seipin-/-及野生型(WT)小鼠主动脉缩窄手术(TAC)后12周(n=8)研究seipin缺失对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体外检测 seipin-/-及WT 小鼠心肌细胞钙流。结果:和 WT TAC 组相比, seipin-/-TAC组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凋亡小体增加;有更为明显的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微管和线粒体变形病变;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心衰和心肌肥厚因子及炎症基因表达增加,钙流相关基因(SERCA2a、RyR和NCX)下降。 Seipin-/-小鼠和WT小鼠相比,心肌细胞出现慢钙瞬变衰减和肌浆网钙离子含量增加。结论:Seipin缺陷加重小鼠TAC术后心肌肥厚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与心肌钙离子通道的受损并促进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刘雪静;吴晓月;王欢;杨诚志;李子健;张幼怡;刘国庆;杨宏远;黄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心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着重研究二肽酶4抑制剂sitagliptin是否通过增加GLP-1、抑制内质网应激而改善肥胖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高脂饮食喂饲C57 BL/6小鼠4个月诱导肥胖,在第4个月给予sitagliptin灌胃。利用微血管测定技术观察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累积舒张反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氧自由基( ROS)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肥胖小鼠主动脉中GLP-1受体表达降低,CREB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减少,而sitagliptin通过增加内源性GLP-1恢复CREB表达和磷酸化、上调GLP-1受体;肥胖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减弱、UCP2表达及AMPK和eNOS磷酸化下降、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ATF3、ATF6和XBP1的表达及eIF2α磷酸化增加;ROS水平增多、NO生成减少;GLP-1使这些现象得到反转。结论:本研究揭示GLP-1通过CREB反馈调节GLP-1受体表达后,通过激活UCP2/AMPK抑制内质网应激,恢复eNOS活性,进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刘利梅;刘建;黄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过程中饮用含锶矿泉水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含腺嘌呤和酵母干粉的混合饲料喂养,复制高尿酸模型。随后将高尿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测定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大鼠肾功能较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好(P<0.05),肾结构损伤较轻。结论:含锶量为4mg/L的锶矿泉水可明显减轻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造成的肾损伤作用。
作者:陈蓉;万英;李著华;冯志强;赵成涛;左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gp120 V3环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离体大鼠海马脑片,1 mol/L姜黄素或10 mol/L尼莫地平单独或分别与1 nmol/L gp120 V3环共同作用于大鼠海马脑片1h后,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分别记录Schaffer侧支-CA1区神经元的输入/输出曲线(input-output curve,I/O curve)、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双脉冲易化( 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结果:各组药物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基本传递、突触前膜效应未产生明显影响( P>0.05),但gp120 V3环可显著抑制LTP的诱发,抑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尼莫地平与姜黄素可拮抗gp120 V3环对海马脑片LTP的抑制作用,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是通过减少Ca2+内流拮抗gp120 V3环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LTP的抑制作用,维持LTP稳定,改善突触可塑性。
作者:陈桂玲;刘思思;江明亮;行妍妍;林丽清;董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