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静;吴晓月;王欢;杨诚志;李子健;张幼怡;刘国庆;杨宏远;黄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Sam68蛋白对白血病细胞Jurkat凋亡的影响。方法:针对Sam68靶点构建pLKO-Tet-On条件性真核表达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诱导干扰载体表达,筛选稳定表达shRNA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干扰效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Sam68基因表达下调的细胞凋亡数量增多,伴随caspase-3活化水平增加和PARP活化水平下降,Akt磷酸化水平下降,Erk和Bcl-xL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Sam68基因表达下调可通过影响Akt信号通路影响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从而促进Jurkat细胞凋亡。
作者:王齐;李元叶;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PHSML)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TAVECs)通透性以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40 mmHg,1.5 h),液体复苏后,常规方法引流PHSML,分为0~3 h和3~6 h两个亚组;原代培养大鼠TAVECs并传代,检测CD31表达;分别观察4%和10%的PHSML对TAVECs形态(光镜、扫描电镜)和活性( MTT法)的影响,并以LPS作阳性对照;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PHSML对TAVECs跨细胞电阻( TEER)以及FITC-白蛋白透过率的影响;检测F-actin表达。结果:原代培养TAVECs呈CD31阳性表达;4%和10%的PHSML 0~3 h或3~6 h以及LPS均在不同程度上使TAVECs出现结构损伤与活性降低,TEER与F-actin表达降低,FITC-白蛋白荧光通透系数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可损伤TAVECs,增加TAVECs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F-actin表达有关。
作者:郭亚雄;孙改霞;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治疗性抗体赫赛汀可特异性地靶向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目前已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耐药成为制约其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心理及情绪因素对肿瘤的进展及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长期处于慢性应激反应状态的人群体内应激相关激素儿茶酚胺的水平持续升高。我们发现,儿茶酚胺的重要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与Her2在乳腺癌细胞中可形成正反馈表达调控环路,增强促生存信号。由此推断β2-AR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的反应性。本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并对其机制进行解析。临床样本检测的结果表明,β2-AR表达水平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反应性之间呈负相关,β2-AR高表达患者的赫赛汀病理完全反应率显著低于表达β2-AR低表达患者组。体内外实验亦证实,儿茶酚胺刺激通过激活β2-AR介导信号通路显著拮抗赫赛汀的抑增殖效应。儿茶酚胺刺激激活β2-AR介导信号网络,导致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诱导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产生抗性。本项研究对于乳腺癌新型治疗方案的建立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丹;杨争艳;王涛;郭靓;陈泓宇;邓悫;刘彦君;赵敏;王晓萌;杜楠;郭宁;施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调控泛素特异性修饰酶8(USP8)的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鼠小胶质细胞为活化的细胞模型,分别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GCMV/IRES/EGFP-USP8载体研究上调USP8基因和RNA干扰技术研究干扰USP8基因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 NO)和前列腺素E2( PGE2)的含量、一氧化氮合酶( 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以及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降解的影响。结果:高表达USP 8可明显抑制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减少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高表达USP8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USP8 siRNA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结论:USP8的高活性可调节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神经炎症和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朱丽红;赵佳仪;蓝欣;袁羽;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指导性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五年制本科中施行教师指导性预习、学生普通预习两种方法,在教学中期及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指导性预习由教师设计预习方案,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内容由易到难,后阶段,学生能够在方案指导下,完成全部预习,自主完成实验。结果:学生对指导性预习满意度98%,提高学习积极性100%,教学效果满意度95%。结论:指导性预习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设计合理方案,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胡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动脉外膜所产生的活性氧和新生血管形成,可能导致和促进病理性血管重构的形成。本课题研究NADPH氧化酶在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模型的外膜血管动态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方法:将F344大鼠胸主动脉移植到Lewis腹主动脉造模。于移植后0.5、3、7和14 d收集移植血管,进行形态学分析、免疫组化和定量PCR检测。结果:血管外膜移植后3 d、内膜7 d增厚。移植血管外膜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47phox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3 d开始升高,14 d达高峰。免疫组化显示,巨噬细胞浸润可能是NADPH氧化酶表达的主要来源。而淋巴细胞浸润在各时点无显著差别。移植血管外膜分离、培养的原代成纤维细胞NADPH氧化酶表达也增加。 siRNA-p47phox沉默p47phox基因后,BrdU掺入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移植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受抑制。此外,移植14 d,移植血管外膜增厚伴有新生血管形成明显增加,外膜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移植损伤可诱导血管外膜NADPH氧化酶表达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移植引起的外膜活性提高可能成为预防、治疗血管病变的靶点。
作者:孙梦瑶;郭晓彤;罗坤;刘雪峰;王瑞;王牧川;张恩浩;王建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GBE)对阿尔茨海默病( AD)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高半胱氨酸( Hcy)2周构建A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 Hcy)和预防组( Hcy+GBE),治疗组( Hcy注射2周后给予GBE 1周)。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及其磷酸化、GSK-3β及其磷酸化、PP2A及其甲基化、PSD95、synapsin I的变化。结果:(1)水迷宫提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显著高于其它3组。(2)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GSK-3β和PP2A表达无变化,tau磷酸化和PP2A甲基化模型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GSK-3β磷酸化和PSD95、synapsin I表达模型组显著性低于其它3组。结论:GBE能通过调节GSK-3β和PP2A活性预防和治疗Hcy导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tau过度磷酸化。
作者:曾宽;黄芳;包建;李梦珠;王小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EET的水解酶( sEH)基因敲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BDNF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对sEH-/-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2 h,再灌注24 h。用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用TUNEL法对缺血皮层半影区凋亡细胞染色和计数。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GFAP、PPAR-γ等分子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BDNF与GFAP、PPAR-γ与GFAP在半影区的共定位。结果:sEH-/-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野生型,其半影区的凋亡细胞数量也明显少于野生型。 sEH-/-小鼠半影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激活,BDNF表达显著增多,并与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sEH-/-小鼠半影区高表达PPAR-γ,并与GFAP共定位。阻断BDNF信号通路后,sEH-/-小鼠脑梗死体积和半影区凋亡细胞数量与野生型相近。结论:sEH-/-小鼠缺血皮层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激活,通过合成和表达BDNF,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苑琳;刘晶;董瑞瑞;祝锦杰;陶昶煜;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新疆耐异烟肼、耐利福平、耐链霉素、耐乙胺丁醇、耐多药结核杆菌及药物敏感菌株分别行RT-PCR,测原始状态及抗痨药物选择压力下PhoP和PhoR基因表达及差异;复制各菌株动物模型并从肺、肝、脾分离菌株,测PhoP和PhoR基因表达及差异。结果:耐药结核杆菌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药物敏感菌株显著升高;各菌株药物选择压力作用下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原始状态显著上调;各动物模型肺、肝、脾分离菌株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原始状态显著升高。结论: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地区耐药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君;柳小玲;李文娟;吴芳;章乐;吴江东;张万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10组(n=6),分别为安静对照组、安静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跑步训练对照组、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 ISO组均为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跑步训练组为应用小鼠跑步机训练6周,速度12 cm/s,时程90 min,每周运动5天。应用超声心动图、心重胫骨长度比、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心脏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1)小鼠呼吸代谢系统测得跑步状态下75%大氧耗量对应速度为12 cm/s,ISO对小鼠氧耗量没有影响。(2)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及24 h组与安静给ISO 1 h组及24 h组相比,IL-18和IL-6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IL-18和IL-1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的同时,IL-1β蛋白水平亦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与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 IL-18、IL-1β和IL-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且TNF-α也明显降低(P<0.05)。(3)在给予ISO 24 h后,跑步训练组与安静组相比心脏TGF-β1蛋白水平即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心脏切片免疫组化Mac-3染色显示巨噬细胞浸润面积明显减少(P<0.01),同时心脏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4)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和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心脏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心脏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I型胶原产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抑制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
作者:安祥博;宋峣;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理生理学课程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势在必行。近几年我们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具体方法:(1)扭转以教师为主体的心态,设立课程协调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学生展开讨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2)探索尝试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利用构建主义原理,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支架式教学实践,期末成绩显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3)启发、鼓励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前布置某一命题,鼓励学生检索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组对其进行讲解阐释,教师点评总结。(4)改革“一考制”为提问、案例分析、写报告、口头汇报、闭卷等形成性评价形式。(5)实施人本教育,教育学生尽早树立“以人为本、仁术勤和”的良好医德和服务意识题。通过以上实施方法,在教学中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骆亚莉;王雅莉;李能莲;李长天;黄勇;胡树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靶向干扰SIRT2基因表达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SIRT2基因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HL60A细胞。沉默SIRT2基因之后,改良MTT法检测对HL60A细胞活力的影响;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对HL60A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对HL60A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干扰组SIRT2基因的表达量被有效抑制;干扰SIRT2基因表达量后,HL60A细胞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集落形成数量减少及集落的形状减小,细胞被明显阻滞于G1/S期。结论:shRNA靶向干扰SIRT2基因的表达可有效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系HL60A细胞的增殖。
作者:许华;王齐;李元叶;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抗缺氧(H/R)/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新机制。方法:对各实验组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活力与凋亡,p-Akt、p-GSK-3β、Bcl-2、Bax、caspase-3前体(32 kD)和活性体(17 k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control相比,H/R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活力,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下调p-Akt、p-GSK-3β、Bcl-2和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上调Bax和caspase-3活性体蛋白表达;FGF-2可显著改善H/R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及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其作用能被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PKB/Akt特异性抑制剂SH-5拮抗。结论:FGF-2抗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激活PI3K-PKB/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国华;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雌马酚对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应用微血管张力仪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无或有钾通道阻滞剂时,雌马酚对5-HT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和血管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电流的影响,并比较雌马酚对转染人BKCa α亚单位或α与β1亚单位共转染的HEK293细胞电流的作用。结果:雌马酚以非内皮依赖的方式,浓度依赖性(10-10 mol/L~10-5 mol/L)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其作用被BKCa阻断剂paxilline和iberiotoxin明显减弱,而不受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或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的影响。10-6 mol/L雌马酚明显增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此作用因同时应用iberiotoxin而逆转。10-6 mol/L雌马酚对仅表达BKCa α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电流无影响,但小于10-6 mol/L可激活稳定表达BKCa α与β1亚单位的细胞电流,同时应用paxilline可使增加的电流完全抑制。结论:雌马酚通过作用于β1亚单位激活BKCa ,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
作者:于玮;王燕;宋征;邓秀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线降糖药二甲双胍( metformin)可通过激活AMPK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et-formin能否通过激活AMPK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产生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0周龄野生型C57BL/6和AMPKα2-/-小鼠,皮下植入微渗泵给予Ang II (3 mg? kg-1? d-1)7 d,同时皮下注射metformin(200 mg? kg-1? d-1)。原代分离培养成年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 AMCF)。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ChIP)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在野生型C57BL/6小鼠,metformin可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及TGF-β1的产生,而在AMPKα2-/-小鼠中,metformin则不能抑制Ang II引起的纤维化和TGF-β1产生。在野生型AMCF,metformin抑制Ang II引起的TGF-β1的产生,Compound C( AMPK抑制剂)能够逆转metformin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Ang II上调肝细胞核因子4α( HNF4α)蛋白表达,增加HNF4α与TGF-β1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HNF4α作用于TGF-β1基因启动子区,并介导其转录。 HNF4α腺病毒过表达可增加AMCF中TGF-β1的产生;相反,通过慢病毒转染HNF4αsiRNA后,Ang II引起的TGF-β1生成增加被抑制。这些结果提示HNF4α介导Ang II引起的TGF-β1转录表达。 Metformin可抑制Ang II引起的HNF4α蛋白上调,Compound C可以逆转此作用,同时ChIP结果也表明metformin能够抑制Ang II引起的HNF4α与TGF-β1的结合。结论:Metformin通过激活AMPK抑制HNF4α蛋白表达及其与TGF-β1转录区的结合,进而抑制Ang II引起的TGF-β1转录表达增加。
作者:陈瑞飞;肖晗;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和初步检测,为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技术构建STAT3高表达小鼠并进行繁殖, 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将STAT3+/-小鼠与野生小鼠(C57BL/6J)进行对比,HE染色法观察皮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皮肤STAT3、p-STAT3和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结果:STAT3+/-小鼠阳性率为50%。与野生小鼠相比,STAT3+/-小鼠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颗粒增多,棘层增厚;皮肤中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但STAT3+/-小鼠的胞浆中p-STAT3棕褐色颗粒明显增多;PCNA染色可见多个细胞核内呈现棕褐色颗粒,有丝分裂特征显著。 STAT3+/-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 mRNA表达分别为野生小鼠的16.40和14.19倍。结论:STAT3+/-小鼠具备银屑病样皮损的典型特征,可作为研究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的动物模型。目的: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和初步检测,为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技术构建STAT3高表达小鼠并进行繁殖, 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将STAT3+/-小鼠与野生小鼠(C57BL/6J)进行对比,HE染色法观察皮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皮肤STAT3、p-STAT3和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结果:STAT3+/-小鼠阳性率为50%。与野生小鼠相比,STAT3+/-小鼠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颗粒增多,棘层增厚;皮肤中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但STAT3+/-小鼠的胞浆中p-STAT3棕褐色颗粒明显增多;PCNA染色可见多个细胞核内呈现棕褐色颗粒,有丝分裂特征显著。 STAT3+/-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 mRNA表达分别为野生小鼠的16.40和14.19倍。结论:STAT3+/-小鼠具备银屑病样皮损的典型特征,可作为研究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解欣然;张蕾;王宁;李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