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马酚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的作用与机制

于玮;王燕;宋征;邓秀玲

关键词:雌马酚, 舒张作用, 大鼠, 脑基底动脉, α亚单位, 钾通道阻断剂, 电流的影响, 动脉平滑肌细胞,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应用, 钾通道阻滞剂, 血管平滑肌, 浓度依赖性, 膜片钳技术, 电压依赖性, 共转染, 稳定表达, 格列苯脲, 张力仪, 微血管
摘要:目的:探讨雌马酚对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应用微血管张力仪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无或有钾通道阻滞剂时,雌马酚对5-HT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和血管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电流的影响,并比较雌马酚对转染人BKCa α亚单位或α与β1亚单位共转染的HEK293细胞电流的作用。结果:雌马酚以非内皮依赖的方式,浓度依赖性(10-10 mol/L~10-5 mol/L)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其作用被BKCa阻断剂paxilline和iberiotoxin明显减弱,而不受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或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的影响。10-6 mol/L雌马酚明显增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此作用因同时应用iberiotoxin而逆转。10-6 mol/L雌马酚对仅表达BKCa α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电流无影响,但小于10-6 mol/L可激活稳定表达BKCa α与β1亚单位的细胞电流,同时应用paxilline可使增加的电流完全抑制。结论:雌马酚通过作用于β1亚单位激活BKCa ,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地区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新疆耐异烟肼、耐利福平、耐链霉素、耐乙胺丁醇、耐多药结核杆菌及药物敏感菌株分别行RT-PCR,测原始状态及抗痨药物选择压力下PhoP和PhoR基因表达及差异;复制各菌株动物模型并从肺、肝、脾分离菌株,测PhoP和PhoR基因表达及差异。结果:耐药结核杆菌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药物敏感菌株显著升高;各菌株药物选择压力作用下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原始状态显著上调;各动物模型肺、肝、脾分离菌株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原始状态显著升高。结论: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地区耐药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君;柳小玲;李文娟;吴芳;章乐;吴江东;张万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小鼠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方法:以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为As模型,喂养3个月和6个月,复制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的As模型,用正常喂养的C57小鼠对照,采用小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芯片联合表达谱芯片筛选。结果:与正常C57小鼠相比,高脂喂养3个月组(简称3月组)小鼠DNA甲基化启动子区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4739个,高脂喂养6个月组(简称6月组)小鼠芯片筛选12568个。3月组小鼠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2615个,6月组2450个。其中3月组负相关表达基因44个,6月组166个。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验证得到3月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2个,6月组4个。结论:在小鼠主动脉As斑块易损期 DNA甲基化的调控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IRS-1等6个候选基因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关键的靶基因, PI3K-AKT通路和HIF-1通路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调控甲基化差异基因的重要信号通路。

    作者:周明学;康群甫;刘卫红;刘红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咖啡因调控肾脏钠重吸收拮抗盐敏感性高血压

    目的:高盐膳食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咖啡因是咖啡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急性利尿、利钠的作用,而长期使用咖啡因后对血压和尿钠排泄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慢性咖啡因干预对血压和尿钠排泄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手术在盐敏感大鼠体内植入血压传感器,8%高盐饲料(对照组)或8%高盐饲料+0.1%咖啡因饮用水(咖啡因组)干预大鼠15 d。检测大鼠血压变化,血管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尿电解质。健康志愿者喝含咖啡因的咖啡(含300 mg咖啡因)或去咖啡因的咖啡,测量24 h尿钠排出和动态血压。结果:(1)慢性咖啡因干预减轻高盐膳食导致的盐敏感大鼠血压升高而不影响其交感神经活性。(2)慢性咖啡因干预增加大鼠尿钠排泄总量而不影响排尿量,该作用与激活皮质集合管AMPK从而抑制上皮钠通道(α-ENaC)重吸收钠离子有关。(3)摄入咖啡增加健康志愿者尿钠排泄56 mmol,相当于3.27 g NaCl,而对心率和血压没有显著影响。结论:(1)慢性咖啡因干预通过促进尿钠排泄拮抗盐敏感性高血压。(2)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对盐敏感性人群来说可能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

    作者:杨涛;于浩;高鹏;魏星;张和轩;熊诗强;路宗师;黎黎;韦晓;陈静;刘道燕;祝之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poB100和SREBP-1 c mRNA的影响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小鼠肝脏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 ApoB100)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 SREBP-1c)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灵芝孢子对于NAFLD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RT-PCR方法对比正常组、NAFLD模型组、灵芝孢子预防组、灵芝孢子治疗组中肝脏ApoB100及SREBP-1c的mRNA表达。结果:ApoB100及SREBP-1c mRNA在模型组表达增高,而在灵芝孢子预防组和灵芝孢子治疗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芝孢子预防组和灵芝孢子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模型组肝脏中ApoB100及SREBP-1c 的表达明显增高;灵芝孢子预防及治疗小鼠NAFLD过程中对于其肝脏ApoB100及SREBP-1c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梁衍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氧上调大鼠PASMCs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表达的ERK1/2通路机制

    目的:探讨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2( 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2, CLCA2)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14只雄性SD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PASMCs原代培养,应用小鼠抗大鼠SM α-act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经培养鉴定PASMCs随机分为常氧组(N组,n=6)、低氧组(H组,n=6)、DMSO对照组(D组,n=6)、U0126干预组(U组,n=6)和stau-rosporine aglycone干预组( SA组,n=6);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LCA2蛋白的表达,选用RT-PCR技术测定CLCA2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H组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1);与D组比较, U组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1),SA组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蛋白的表达轻微下调(但P>0.05)。结论:低氧可上调大鼠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能上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激活剂staurosporine aglycone可下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林静;赵美平;张聪聪;郑梦晓;应磊;王万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HE1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目的:探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病理生理变化和钠氢交换蛋白(NHE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检测AML来源MSC中NHE1的表达量;检测在有无NHE1抑制剂情况下AML来源MSC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MTT检测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其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NHE1、JAK、AKT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AML患者MSC的增殖、迁移及成骨能力减弱, NHE1表达量增高,抑制NHE1活性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这些能力;MSC细胞S期明显延长,G2期明显缩短;p-AKT和p-JAK表达量均降低。结论:AML来源MSC存在异常, NHE1、JAK和AKT不同程度参与AML患者MSC生物学异常。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酸中毒诱导小鼠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酸中毒诱导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功能损伤的机理。方法:制备小鼠大脑冠状切片,灌流pH为7.35~7.45的人工脑脊液,选择感觉皮层GABA能神经元为正常组,全细胞电流钳模式记录其动作电位的阈电位( Vts )、绝对不应期( ARP)和动作电位的锋间距( ISI),电压钳模式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s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s),将灌流人工脑脊液pH调为6.75,模拟胞外酸中毒为胞外酸中毒组;通过玻璃微电极胞内灌注酸性电极液,模拟胞内酸中毒为胞内酸中毒组,观察上述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胞内外酸中毒均能使GABA能神经元ISI和ARP延长(P<0.01),Vts升高(P<0.01), sEPSCs幅度和频率增加(P<0.01),sIPSCs幅度和频率减少(P<0.01)。结论:酸中毒通过影响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内在特性和突触传递,进而诱导其功能损伤。

    作者:黄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在卓越医师培养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是通过行为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中心构建卓越医师教学体系,就是时刻将学生作为主体,更新教师观念,实现教学重心转移;模拟职业情景,强化医学生医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自然转化;将教学内容和方法案例化、项目化、角色化,就是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全面改革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和方案,能够使卓越医师的培养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具体措施:(1)应用“行动导向”思维,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2)优化培养方案计划,推进医学理论课程整合建设;(3)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自主和终身学习;(4)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能力素质培养。

    作者:梁衍锋;张东东;宋汉君;王淑秋;马小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与内质网整合应激反应

    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疾病的血管损伤均始于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丰富的内质网是调控蛋白合成、折叠和钙稳态的重要亚细胞器。多种理化因素可致内质网应激( ERS )。在经典的ERS3大途径中,主要调控蛋白合成、折叠和细胞凋亡的PERK途径启动与整合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亚细胞器的反应,故被称为整合应激反应( ISR)。正常状态下,与GRP78结合的PERK以无活性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未折叠蛋白与GRP78结合后,游离PERK发生磷酸化,通过磷酸化eIF2α影响募集起始子蛋氨酰tRNA/40 S小亚基核蛋白体复合体的组装与启动,造成蛋白合成暂停,以减轻内质网负荷,恢复细胞稳态。过度ERS时蛋白合成持续抑制则影响应激细胞修复。 eIF2α下游GADD34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去磷酸化 eIF2α,重启被eIF2α磷酸化抑制的蛋白质合成。 ISR另一个重要分支由磷酸化的eIF2α上调活化ATF4的翻译所启动。 ATF4合成后转位至细胞核,上调促凋亡分子CHOP,启动ERS相关细胞凋亡。 ISR是细胞应激的初反应,决定应激细胞的转归:恢复自稳态和修复损伤,或损伤加重乃至死亡,是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防治的新靶点。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5-脂氧合酶在缺氧诱导的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中的作用

    15-脂氧合酶(15-LO)是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病的重要因子。然而,15-LO在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却不清楚。本研究将探讨15-LO对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大鼠低氧培养7 d,或给予15-LO抑制剂NDGA处理。通过WST-1、细胞划痕、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印迹等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表型、迁移及周期改变。结果显示缺氧刺激15-LO表达, NDGA减轻缺氧大鼠外膜重构。缺氧激活JNK通路,阻断15-LO或JNK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应用干扰RNA沉默MMP-2和p27 Kip1的表达后,15-LO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变化被抑制。阻断JNK或敲除Elk-1抑制缺氧诱导的15-LO表达。 Lucif-erase及ChIP分析揭示15-LO启动子与Elk-1存在结合位点,缺氧促进Elk-1与15-LO结合。上述结果表明:缺氧刺激JNK依赖的Elk-1促进15-LO表达,15-LO调节MMP-2及p27Kip1,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等改变,从而介导血管外膜重构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张莉;陈明刚;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DCD5对肥厚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DCD5)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建立大鼠心肌肥厚病理模型;苯肾上腺素( PE)刺激分离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RT-PCR和蛋白印迹实验分别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含PDCD5 cDNA腺病毒或PDCD5 shRNA腺病毒转染心肌细胞以过表达或敲低PDCD5;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及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活化T细胞核因子( NFAT)与PDCD5启动子区的结合。结果:在AAC所致肥厚心肌组织及PE刺激的肥大心肌细胞中,PDCD5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DCD5过表达可抑制PE诱导的心肌肥大,而敲低PDCD5则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并加重PE刺激的心肌肥大。肥大心肌细胞中NFAT表达量增高,升高的NFAT可与PDCD5启动子结合,上调PDCD5表达量。结论:心肌肥大过程通过NFAT信号通路上调PDCD5表达量,增高的PDCD5反馈性抑制心肌肥大,从而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作者:叶菁菁;郑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源性H2 S通过线粒体的分裂和融合调控高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诱因。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失衡可能与细胞增殖相关。高血糖可诱导过量的ROS产生,这可能引起线粒体的分裂。我们假设外源性H2 S降低ROS的产生,抑制线粒体分裂,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方法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肾动脉和db/db小鼠主动脉中H2 S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能够使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cyclin D1和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1)蛋白的表达增加,Mfn-2(mitofusion-2)表达降低。外源性H2 S(100μmol/L NaHS)通过BrdU和划痕实验证明抑制高血糖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增殖相关蛋白表达降低,DCFH及MitoSox染色证实H2 S可降低胞浆和线粒体中ROS产生。 NaHS、线粒体分裂抑制剂( Mdivi-1)及Drp1 siRNA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的分裂和片段化。结论:外源性H2 S通过减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Drp1的表达抑制线粒体的分裂,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伟华;卢方浩;孙爱丽;刘佳琦;徐长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8.5%和42.4%)与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5%和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家族史无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53与Eb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53与Ebp1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陈海月;朴水莲;杨莎莎;李香丹;刘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GC-cGMP-PDE3-cAMP信号转导系统对快速起搏家兔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心脏中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 pGC)激活的cGMP-PDE3-cAMP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检测心脏组织中pGC表达和PDE活性、cGMP及cAMP浓度变化;观察CNP联合应用milrinone对灌流液中ANP、cGMP和cAMP水平以及心房动力的影响。结果:(1)NPR-B/pGC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PDE活性明显抑制;心房组织中cGMP和cAMP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2) CNP增加灌流液中cGMP和cAMP浓度,抑制ANP分泌;房颤模型心房中CNP增强cGMP的产生,而抑制cAMP形成,且CNP对ANP抑制效应减弱,milrinone预处理阻断CNP诱导的cAMP水平升高,增强CNP对心房动力的抑制效应。结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pGC-cGMP-PDE3-cAMP信号系统发生改变,对房颤心房ANP分泌功能改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程瑜;李香丹;玄春花;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中血管细胞自噬的改变及低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进程中血管细胞自噬的改变及低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喂饲ApoE-/-小鼠,分别于0、4、8和12周处死。 HE和油红O染色法观察As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Beclin 1、LC3和p62蛋白表达;将HUVECs置于体外灌流系统,分别以低剪切应力(5 dyn/cm2)和正常剪切应力(15 dyn/cm2)处理1 h,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自噬流的影响。结果:随着As病变进程的发展Beclin 1、LC3和p62含量显著增加。与正常剪切应力组相比,低剪切应力组Beclin 1和LC3-II/LC3-I的蛋白表达降低;p62表达增加;巴伐洛霉素孵育2 h后,低剪切应力组LC3-II/LC3-I无明显变化,而正常剪切应力组LC3-II/LC3-I明显增大。结论: As进程中血管细胞自噬障碍,低剪切应力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噬。

    作者:李小红;杨沁;李荣庆;王佐;姜志胜;危当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试验与应用现状

    目的:自1976年人类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首次被分离,MSCs的增殖与分化、分泌与调节及其免疫原性低的生物学特性逐渐被发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试验研究。2009年第一个MSCs药品prochymal正式上市,用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Crohn病治疗。本实验室从人不同组织提取MSCs,检测MSCs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组织贴壁及消化法,从人胎盘、脐带、脐血、脂肪和牙髓组织提取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MSCs;通过诱导与共培养方法,检测MSCs分化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组织芯片等技术检测MSCs的分泌功能。结果: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具有分化成内皮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能力,并分泌VEGF、FGF、IGF-1、laminin 10、fibronectin、TGFβ1等生物活性蛋白,促进损伤血管、皮肤和神经修复。结论:MSCs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和(或)改善细胞微环境因素,被应用于临床疾病损伤修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

    作者:于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柳胺酚及其新型衍生物YZ51通过靶向RRM2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RR)作为抗HBV及其相关肝癌药物靶点的可能性以及其抑制剂抗HBV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免疫印迹检测RR表达,RR assay检测其活性;虚拟筛选得到老药柳胺酚,并检测其对RR活性的抑制;PCR检测柳胺酚单独或与拉米夫定(3TC)联合用药对野生型及3TC耐药型HBV DNA和cccDNA的抑制,并进行体内评价;评价柳胺酚衍生物 YZ51药效。结果:RR是HBV DNA复制所必需;柳胺酚能够抑制RR活性,从而抑制HBV DNA复制及cccDNA的合成,并与3TC联合有协同作用且能克服3TC耐药性;衍生物YZ51具有更高的药效;柳胺酚在小鼠体内抗HBV效果明显并且体内毒性低。结论:发现了一种与现有抗HBV药物不同的新机制。证明了新型RR酶抑制剂具有抑制RR和HBV复制活性,为进一步研发具有抗HBV及其相关肝癌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霞;邵吉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脂氧素A4通过Nrf2调节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的表达缓解脂多糖吸入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机体局部或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是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 ALI)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脂氧素( lipoxin, LX)是机体重要的促炎症缓解物质。气道上皮细胞是组成气道屏障和气道环境刺激首先受累的细胞,外界刺激和肺组织内异常的活性氧引起气道上皮损伤在ALI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发现,LX稳定气道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E-cadherin)的表达保护其完整性,改善气道通透性,有效缓解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吸入引起的小鼠ALI。低温成像结果表明LX逆转LPS吸入引起的小鼠肺组织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失衡,并抑制LPS引起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中活性氧的产生。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监测16HBE细胞中调节抗氧化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Nrf2和其胞浆负性调节伴侣分子Keap1的解离,证实LX通过促进Nrf2蛋白ser40位点的磷酸化使其解离活化发挥其保护效应。转入显性负性突变的质粒pDN-Nrf2后,LX对16HBE钙黏蛋白表达的稳定作用几乎消失。综上所述,我们认为LX通过Nrf2调节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的表达而保护LPS引起的ALI。

    作者:程雪;苗烁;吴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K-1受体参与大鼠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近年来,随着对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功能研究的深入,其在外周神经损伤及炎症诱发的病理性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病理性痛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实验通过痛行为学及免疫组化法观察NK-1受体拮抗剂L-732138对大鼠蜜蜂毒炎性痛及痛过敏的影响,以及对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的影响,探讨NK-1受体在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足底注射蜜蜂毒后1h内,大鼠出现明显的自发痛行为,表现为紧张性的舔、咬和剧烈抖动注射足,同时,大鼠注射足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著降低,其中以注射后1d降低为显著,3d、7d逐渐回升,表明足底注射蜜蜂毒诱发大鼠产生了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脊髓后角OX-42的表达于足底注射蜜蜂毒后1 d时显著增加,注射后3 d时达高峰,注射后7 d时有所回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表明蜜蜂毒炎性痛引起了大鼠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动态激活。椎管内给予NK-1受体拮抗剂L-732138后,显著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大鼠脊髓后角OX-42表达的上调,同时显著减轻了大鼠的自发痛反应,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的下降。以上结果提示,NK-1受体参与伤害性信息传入所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作者:郑阳;胡玉燕;李力;张敏;刘佳楠;李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