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陈海月;朴水莲;杨莎莎;李香丹;刘兰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 肝癌组织, 蛋白表达, 癌旁正常组织,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临床分期, 阳性率, 统计学意义, 肿瘤大小, 检测, 基因治疗, 比较差异, 家族史, 病理特, 征之, 应用, 实验, 年龄, 患者
摘要: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8.5%和42.4%)与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5%和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家族史无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53与Eb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53与Ebp1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抗氧化基因在糖缺失诱导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代谢途径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基因在葡萄糖缺失模型中导致细胞死亡的作用。方法:采用EBSS建立体外培养PC12细胞葡萄糖缺失模型,采用2-DG抑制糖酵解,Oligo抑制有氧氧化。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方式;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凋亡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BSS( E)组、E+2-DG组、E+Oligo组以及E+2-DG+Oligo组PC12细胞的生存率均明显下降,以2-DG组下降显著。进一步证明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亦明显增加是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以凋亡率增加更为明显。抗氧化基因SOD2、HO-1和NQO-1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明显降低。在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NAC后, PC12细胞的生存率明显升高。结论:PC12细胞在糖缺失时主要依靠糖酵解来维持细胞存活。干扰糖酵解和有氧氧化通过降低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降低PC12细胞抗氧化能力,促进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心雪;毛颖;姜现瑞;孙连坤;康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负载灯盏花乙素的壳聚糖衍生物的生物学性能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研究

    合成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 Chit-DC)和偶联小肠靶向因子VB12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 Chit-DC-VB12),检测其生物相容性、负载灯盏花乙素( Scu)后的缓释效果、对Scu生物利用度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和H-NMR谱图分析,证实了Chit-DC和Chit-DC-VB12的合成。 CCK-8分析显示Chit-DC和Chit-DC-VB12的毒性较小。发现两种纳米载药胶束在各种模拟胃肠液中经过10 h累计释放基本达到平衡。通过Transwell模型发现,Chit-DC-Scu和Chit-DC-VB12-Scu在Caco-2细胞的转运效率要高于Scu;发现Caco-2细胞对Chit-DC和Chit-DC-VB12的胞吞量增加;检测不同时点Scu的血药浓度发现,Chit-DC-Scu和Chit-DC-VB12-Scu的Scu峰值出现时间往后推移,Scu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建立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给药后发现,Scu的应用提高了视网膜血管血流的流速,减弱了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vWF蛋白的表达,而Chit-DC负载Scu后增强了Scu的药效。

    作者:邓宇斌;王竟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脑梗死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 TGF-β1869T/C基因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TT型13例(27.1%),TC型25例(52.1%),CC型10例(20.8%),T等位基因频率53.12%,C等位基因频率46.88%;对照组TT型16例(29.1%),TC型31例(56.4%),CC型8例(14.6%),T等位基因频率57.27%,C等位基因频率42.7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蒙古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发病与TGF-β1869T/C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曾庆鑫;张坤;韩丽莎;胡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心肌梗死后及时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必需的步骤,但该过程伴随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 I/R)造成的线粒体Ca2+([Ca2+]m)超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 ROS)大量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并导致线粒体严重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是心肌细胞I/R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保护线粒体的关键靶点,对于深入理解I/R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机制,进而提出心肌保护的新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对I/R心肌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I/R模型和成体心肌细胞模拟I/R模型,结合基因的遗传学操作,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 IHH)和过氧化氢预处理( hydrogen peroxide pre-conditioning, H2 O2 PC)对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利用Rhod-2、MitoSOX和TMRE 荧光染料分别实时监测线粒体[ Ca2+] m 超载、线粒体ROS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 )的变化。分离缺血前和再灌注后活体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耗氧率、ROS释放量及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酶活性。结果:IHH可以通过ROS降低[ Ca2+] m 超载,改善心肌I/R损伤后线粒体的膜电位、耗氧率、ATP合成酶活性及心肌ATP含量的降低,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H2 O2 PC在I/R过程中通过UCP3降低[ Ca2+] m 超载及防止ΔΨm 丧失,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本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在心肌I/R损伤和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调控机制,为解释IHH和H2 O2 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新视角,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杨黄恬;王志华;刘金龙;谭吉良;吴兰;陈意雄;姜玉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au蛋白通过募集蛋白磷酸酯酶2 A加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去磷酸化

    目的:探讨tau蛋白对蛋白磷酸酯酶2A(PP2A)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野生型和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ERK1/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用纯化的磷酸化ERK分别与野生型和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共孵育,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丝/苏氨酸磷酸酯酶活性实验检测与ERK结合的PP2A活性。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内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体外实验显示:纯化的磷酸化ERK与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共孵育后,其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明显抑制,这一过程在加入重组的tau蛋白后得到逆转。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丝/苏氨酸磷酸酯酶活性实验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内与ERK结合的PP2A明显减少,活性显著下降。结论:Tau蛋白通过募集PP2A加速ERK1/2的去磷酸化。

    作者:庹清章;孙旭莹;刘杨震宇;王建枝;刘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人附红细胞体病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人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EH)重度感染患者的血浆中CD35、CD58、CD59免疫相关因子和IgM的测定,观察人附红细胞体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对NO、SOD和MDA指标的检测,观察人附红细胞体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内蒙古国际蒙医院患者的血液,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以及PCR 检测的方法,鉴定并筛选出30名重度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患者,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ELISA试剂盒对2组血样分别检测。结果:附红细胞体感染患者SOD活性下降,NO和MDA含量升高,血浆中CD35、CD58、CD59和IgM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自由基产生增多而清除减少,是人附红细胞体重度感染时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因素之一;(2)附红细胞体感染破坏红细胞,红细胞膜上的CD35、CD58和CD59脱落致血浆含量增高,使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失平衡,可能是该病易引起其它病原体继发感染的免疫学理论依据之一。

    作者:赵文军;陈瑶;刘志跃;邰秀珍;杨殿相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通过氧化还原抑制游离脂肪酸引起上皮细胞钠通道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 FFA)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ENaC)的分子机制,以及H2 S对抗FFA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H2 S对抗FFA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FFA能否调节细胞内钙水平和细胞内ROS水平。结果:FFA通过胰岛素受体磷酸化、NADPH、PI3K和IP3受体介导的钙释放调节ENaC活性;H2 S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抑制FFA引起的ENaC的异常激活。结论:FFA通过诱导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引起细胞内钙释放,进而激活NADPH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引起ENaC异常激活。气体信号分子H2 S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抑制FFA引起的ENaC异常激活。

    作者:王秋石;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62-RIP1泛素化调节人卵巢癌耐药细胞的存活与死亡

    目的:从p62影响RIP1泛素化,参与NF-κB信号途径活化的角度,探讨人卵巢癌细胞耐药机制。方法:顺铂作用SKOV3及SKOV3/DDP细胞。利用MTT法检测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RIP1、p62、p-IκBα、IκBα、核蛋白p50、p65;免疫荧光法观察p65入核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RIP1泛素化,siRNA方法抑制p62蛋白。结果:在SKOV3/DDP细胞中p62和RIP1高表达,顺铂作用下,p62蛋白表达降低,RIP1蛋白变化不明显,p50、p65和p-IκBα/IκBα增加, p65蛋白核内表达增加;SKOV3/DDP细胞RIP1的K63泛素化程度高,K48泛素化程度降低。抑制p62蛋白,RIP1的K63泛素化降低,K48泛素化增加,NF-κB活化程度和细胞存活率降低。结论:SKOV3/DDP细胞中RIP1的泛素化形式可能是NF-κB信号通路活性变化的原因之一。p62可能通过影响RIP1的泛素化形式,参与活化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形成。

    作者:张钰;苏静;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电磁脉冲辐照大鼠对心肌闰盘Cx43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对心肌闰盘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作用特点。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用EMP照射大鼠,照后各时点取其左心室、右心室、室间隔和心房,用硝酸镧示踪法,电子显微镜观察闰盘形态学变化,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x43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EMP组闰盘间隙镧颗粒沉积,即刻组少量镧颗粒,随时间延长镧颗粒沉积量逐渐增加,照后6 h组沉积量达到多,12 h组和24 h组沉积量又逐渐减少;对照组闰盘间隙未见镧颗粒沉积。转录水平上,比较照后不同时点Cx43蛋白的mRNA量的变化,1 h组和6 h组2-ΔΔCt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表达量增高,其它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蛋白水平上,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时点Cx43蛋白及磷酸化Cx43蛋白量的变化,1 h和6 h组Cx43蛋白及磷酸化Cx43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其它实验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EMP可诱导心肌闰盘Cx43蛋白表达的改变。

    作者:任东青;李莹;孙会娟;赵涛;苗霞;陈永斌;郎海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流行型牛白血病肿瘤组织中降钙素的表达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 calcitonin, CT)在流行型牛白血病( 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首次对14例牛EBL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CT的表达、分布进行了观察与检测。结果:CT蛋白表达阳性信号为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质内。肿瘤组织中,可见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多形性。阳性细胞呈弥散性或灶状分布。在EBL淋巴结肿瘤组织可见肿瘤细胞自分泌CT阳性物质,阳性表达率为85.7%,并见多数肿瘤细胞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瘤旁组织(27.3%),二者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心脏肿瘤组织中CT阳性表达率为80%,可见肿瘤细胞分泌并呈较强的CT阳性表达,相应瘤旁组织中未见CT阳性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结论:EBL病牛肿瘤细胞可自分泌大量的CT异位激素,表明CT参与了EBL肿瘤的形成过程,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异常可能起重要作用。提示EBL肿瘤组织中CT水平可作为EBL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龙塔;刘志军;潘耀谦;程相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TRP3通过抑制Smad3通路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目的:观察CTRP3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马松三色法评价心肌纤维化程度;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与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心肌梗死大鼠心脏CTRP3表达水平降低;心肌注射腺病毒过表达CTRP3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引起心肌肥大,抑制间质纤维化,减少肌成纤维细胞数量。 CTRP3孵育心肌成纤维细胞可以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SMA表达,减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胶原I和胶原III的生成。 siRNA敲低CTRP3的表达进一步增加TGF-β1诱导的SMA和胶原分子的表达。 CTRP3激活大鼠心脏和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AMPK抑制剂AraA预孵育可消除CTRP3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核转位以及与p300结合的作用,逆转CTRP3的抗纤维化作用。结论:CTRP3通过激活AMPK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核转位和与p300的结合,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从而抑制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纤维化。

    作者:冯寒;张城林;吴丹;雷虹;王瑾瑜;符凤英;李丽;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9个中心城市10家教学医院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耐药性、同源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鉴定出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间全国10家ICU内的MRSA菌株149株。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进一步进行序列型(ST)分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仍对MRSA敏感,氯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及庆大霉素对MRSA的敏感性相对较高,而其它药物对MRSA的敏感性均较低;PFGE主要型别为J、C、G、F四型( J、C、G集中在北方地区,F集中在南方地区);全国MLST分型以ST-239为主,东北亚地区ST-5占比较高。结论:目前ICU内可选的对MRSA敏感的抗菌药物种类已经十分有限;ICU内MRSA的区域性同源性较高,可能存在同源性播散性感染,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院感控制措施避免MRSA同源暴发流行。

    作者:秦永新;李青栋;万献尧;毕丽岩;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Omentin-1对THP-1巨噬细胞ABCA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目的:探讨omentin-1对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其介导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方法:用omentin-1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ABCA1蛋白水平,HPLC检测胞内总胆固醇( TC)游离胆固醇( FC)及胆固醇酯( CE)含量,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胞内胆固醇流出,油红O染色观察胞内脂滴情况。结果:Omentin-1呈浓度依赖性上调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促进胞内胆固醇流出,降低胞内TC、FC和CE含量,抑制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而ABCA1 siRNA与omentin-1共处理细胞后,明显抑制omentin-1促胆固醇流出的作用,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明显加剧。结论:Omentin-1通过促进巨噬细胞ABCA1表达和胆固醇流出,抑制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

    作者:谭玉林;张敏;吴剑锋;兰刚;李元;李靓;谢魏;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刘兰;杨莎莎;李香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短期高碘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eroxiredoxin 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短期适碘( NI)、10倍高碘(10 HI)和100倍高碘(100 HI)摄入7 d、14 d、28 d后,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及peroxiredoxin 3(Prx 3)表达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7 d、14 d和28 d后,与NI组比较,10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1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 P>0.05);与7 d和14 d相比,在28 d时100 HI组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多( P<0.05)。甲状腺上皮细胞存在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的免疫荧光共表达,100 HI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处Prx 3表达更显著。结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抗氧化蛋白Prx 3参与了短期高碘引起的氧化应激。

    作者:段琦;王婷婷;姚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褪黑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氧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褪黑素( MT)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脑组织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和MT组。 I/R和MT组均夹闭肾动、静脉45 min后去夹再灌。 MT组于夹闭前和再灌后30 min腹腔给予MT 10 mg/kg。再灌后24 h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取血后速断头取脑,测定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留取相同部位脑组织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I/R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增加,SOD活性则明显降低;与I/R组相比,MT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SOD活性明显增加。 I/R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MT组的细胞凋亡率则明显低于I/R组。 I/R组Bcl-2表达较少而Bax蛋白表达增多,与I/R组相比MT组Bax蛋白表达减少,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T对RIRI大鼠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戎浩;王燕凌;苗智慧;王惠娟;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胆汁酸CDCA及其受体FXR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胆汁酸( CDCA)及其受体FXR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R)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病理和测定二胺氧化酶( DAO)方法评估肠道损伤。结果:与假手术组比,小鼠肠道I/R后出现坏死,DAO升高,而胆汁酸组(I/R前喂食0.5%CDCA 7 d)坏死长度明减少,血DAO明显降低(P<0.05)。病理显示野生型和FXR-/-小鼠的肠道I/R都出现了明显的损伤,但FXR敲除小鼠I/R后损伤加重,DAO升高(P<0.05)。肠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肠道I/R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调,给CDCA后occludin表达上调。与野生型I/R组相比,FXR敲除小鼠肠道I/R后occludin表达下降。结论:胆汁酸CDCA能减轻肠道I/R损伤,其保护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激活FXR,上调occludin表达,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实现。

    作者:李烁;王璇;张楚旌;陈曼;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目的:探讨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防治L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方法:L02细胞中加50%小牛血清100 mmol/L乙醇体外培养36 h,生化分析仪测血清T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内ROS和线粒体膜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肝细胞ATP含量;RT-PCR方法及Westren blot检测肝细胞CYP2E1及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红色脂滴聚集,证实建模成功;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能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降低细胞TG含量及细胞内ROS水平;增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ATP 水平;并抑制细胞 CYP2 E1 mRNA 及蛋白表达,增加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3种中药成分配伍具有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沉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肝细胞PPARα表达,减少肝细胞TG产生;同时降低CYP2E1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加能量合成,从而发挥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作者:胡巢凤;孙丽萍;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