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mentin-1对THP-1巨噬细胞ABCA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谭玉林;张敏;吴剑锋;兰刚;李元;李靓;谢魏;唐朝克

关键词:巨噬细胞, 胆固醇流出, 泡沫细胞形成, 低胞内, 脂质蓄积, 内脂, 液体闪烁计数仪, 检测, 浓度依赖性, 总胆固醇, 含量, 蛋白水平, 胆固醇酯, 处理细胞, 转运体, 游离, 染色, 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omentin-1对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其介导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方法:用omentin-1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ABCA1蛋白水平,HPLC检测胞内总胆固醇( TC)游离胆固醇( FC)及胆固醇酯( CE)含量,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胞内胆固醇流出,油红O染色观察胞内脂滴情况。结果:Omentin-1呈浓度依赖性上调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促进胞内胆固醇流出,降低胞内TC、FC和CE含量,抑制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而ABCA1 siRNA与omentin-1共处理细胞后,明显抑制omentin-1促胆固醇流出的作用,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明显加剧。结论:Omentin-1通过促进巨噬细胞ABCA1表达和胆固醇流出,抑制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开展以病理生理学为中心的医学综合实验竞赛的实践与探索

    目的: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但其内容抽象难懂。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联合生理学、生化及人体机能学、生化、诊断实验室共同举办了基础医学综合技能大赛。主要选取“肝性脑病发生及临床特点”为切入点,通过3个阶段,即疾病模型复制、诊断和分析阶段;主、客观2种指标检测;基于3个考察科目(机能实验操作技能、诊断检测技能和科技论文写作技能)来考察学生理论、实践技能、综合分析及科研思维能力。结论:统计表明该方法不仅增强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性,增进相互协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科研辩证思维能力。总之,以医学综合性实验竞赛为依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崔晓栋;郭军堂;刘江月;张代娟;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溶酶体参与自噬介导卵巢癌顺铂耐药性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溶酶体参与了自噬介导卵巢癌顺铂耐药性机制研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变化,再通过LysoTracker染色观察溶酶体变化;cathepsin D试剂盒检测酶活性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课:对于不同浓度的顺铂,SKOV3/DDP细胞比SKOV3细胞的生存率高;6 mg/L的顺铂作用下,与SKOV3细胞相比,在6 h、12 h和24 h,SKOV3/DDP细胞LC3的表达增高,p62逐渐下降,LysoTrakcer着色增强,cathepsin D活性增高;与自噬抑制剂3-MA相比,CQ更加明显地增加顺铂诱导SKOV3/DDP细胞的凋亡率(P<0.05),Ly-soTracker着色明显减弱,cathepsin D活性降低,细胞色素C、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降低( P<0.05)。结论:溶酶体的功能活化促进了卵巢癌细胞的顺铂耐受。

    作者:马丽伟;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甘氨酸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甘氨酸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和结果:我们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50 mg/kg)腹腔注射(连续5 d) C57小鼠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完成后腹腔注射给予小鼠80 mg/kg、400 mg/kg和800 mg/kg甘氨酸,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值。实验结果显示,80 mg/kg甘氨酸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无明显保护作用,400 mg/kg和800 mg/kg甘氨酸能显著降低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且随着检测周数增加呈现剂量依赖性。此外,我们检测了各组小鼠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及GSIS,400 mk/kg和800 mg/kg甘氨酸能有效保护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提取各组小鼠胰岛细胞蛋白,检测其凋亡情况,800 mg/kg甘氨酸组小鼠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接着我们检测各组小鼠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及ROS水平,检测结果显示800 mg/kg甘氨酸组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和ROS水平明显较低。结论:甘氨酸能显著降低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其作用机制是降低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和ROS水平,从而减少胰岛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科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SO通过ADPRC、PI3K-Akt和FOXO3a上调MMP-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未结合胆红素介导了糖尿病小鼠中血红素加氧酶1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否对糖尿病病变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我们推测胆红素介导HO-1对糖尿病病变血管的保护作用。对糖尿病小鼠进行腹腔注射血精素( HO-1诱导剂),分离主动脉检测血管功能、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测定内皮细胞NO生成。血精素增强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增加Akt和eNOS的磷酸化水平,这些作用能被HO-1抑制剂SnMP或HO-1敲低病毒所抑制。血精素治疗增加糖尿病小鼠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并且胆红素也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此作用亦可被Akt抑制剂阻断。胆绿素还原酶(胆红素生成的关键酶)沉默可抑制血精素的血管保护作用,胆红素的慢性治疗改善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精素和胆红素能改善高糖诱导内皮细胞Akt和eNOS磷酸化水平降低和NO生成减少。胆绿素还原酶沉默病毒能够阻断血精素的作用。此外,胆红素改善糖尿病病人肾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 HO-1保护血管的作用由胆红素介导;胆红素通过增强Akt和eNOS 磷酸化,从而增加内皮细胞NO的产生,进而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胆红素有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新靶点。

    作者:黄聿;刘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同型半胱氨酸抑制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痉挛的机制研究

    目的:持续缺氧可通过激活PI3K/Akt/Rho激酶信号通路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血浆浓度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cy对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痉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离体血管环灌流实验测定猪离体冠状动脉的张力变化;免疫印迹检测磷酸化与总的MLC、Akt和MYP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持续缺氧15 min以上可引起猪冠状动脉的持续收缩,预孵育Hcy(0.1~1 mmol/L)30 min,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缺氧诱导的冠脉收缩;而预孵育相同浓度的Hcy对该收缩无影响。缺氧15 min时冠状动脉p-MLC ( Ser1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持续缺氧60 min时p-MLC (Ser19)水平较缺氧15 min时升高。预孵育Hcy(1 mmol/L)30 min,对缺氧15 min引起的p-MLC(Ser19)蛋白水平降低无影响,但抑制了缺氧60 min时p-MLC(Ser19)的升高。预孵育Hcy(1 mmol/L)30 min对持续缺氧引起p-Akt(Ser473)的变化影响不大。结论:Hcy可能通过激活Rho激酶改善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非内皮依赖的收缩。

    作者:安苑铭;吴立玲;窦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

    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SD导致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n=18)和PTSD组(n=30),采用单一延长刺激法复制PTSD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检测行为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心肌ERS分子的表达及活化。结果:造模后第14天,与control组大鼠比较,PTSD大鼠在旷场中直立次数及穿行格数均显著减少( P<0.01);通过TUNEL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TSD大鼠心肌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特征;PTSD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Bax显著下降( P<0.0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钙网蛋白(CRT)表达上调,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表达上调、caspase 12剪切活化增加以及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 PERK)磷酸化增加( P<0.05)。结论:心肌细胞ERS相关凋亡的PERK/CHOP和caspase 12途径可能介导PTSD大鼠心肌损伤。

    作者:刘蜜;徐菲菲;陶天琪;宋丹丹;李冬;李玉珍;郭渝成;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阿奇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从气道炎症及黏液高分泌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阻肺模型组、阿奇霉素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烟熏及大鼠气管内注入脂多糖( LPS)的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 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肺功能仪检测大鼠肺通气功能。 ELISA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介素(IL)-8、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支气管肺组织中MUC5ac和Toll样受体4( TLR4)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支气管肺组织HE染色结果符合慢阻肺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损伤程度显著减轻。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明显下降,大鼠BALF中IL-8、IL-17、TNF-α含量明显增高(P<0.05),肺组织中MUC5ac和TL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肺功能的下降减轻,大鼠BALF中IL-8、IL-17、TNF-α含量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 P <0.05),肺组织中MUC5ac和TL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受到明显抑制( P <0.05)。结论:阿奇霉素可降低慢阻肺模型大鼠BALF中IL-8、IL-17和TNF-α水平,抑制肺组织内MUC5ac和TLR4蛋白表达,通过减轻气道炎症及黏液高分泌来达到防治慢阻肺的作用。

    作者:任薇;孙耕耘;王胜;熊玲玲;朱春冬;李春颖;周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寿人群CETP基因I405 V多态性与血脂和长寿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人群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CETP) I405V位点的多态性,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该地区血脂水平和长寿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家系(HL)及非长寿家系(HNL)进行CETP I405V位点基因分型,并分析各基因型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1) CETP I405V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HL和HNL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但HNL组女性II、VV基因型频率高于男性, IV则低于男性。 HNL组BMI≥24 kg/m2亚组VV、II的频率高于<24 kg/m2亚组,IV反之(P<0.05)。(2)血脂水平在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但HNL组男性II基因型的TC和LDL-C水平有高于IV、VV的趋势,而女性无此差异。结论:CETP I405 V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长寿人群和自然人群间无显著差异,该多态对红水河流域居民的血脂和寿限的影响有限。

    作者:彭均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氧肺血管炎症反应是高原肺水肿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关键环节

    高原肺水肿( HAPE)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是严重威胁高原人群健康的急、慢性高原病。有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我们研究发现,不同时间(2~28 d)模拟高原低氧均可诱导小鼠肺组织中ICAM-1、E-selectin等细胞黏附分子(CAMs)表达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炎症介质Annexin A1、TNF-α、MCP1、IL-6等表达上调。细胞实验也发现低氧(1% O2)可直接上调内皮细胞中CAMs的转录和表达,并增强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进一步研究发现,巨核细胞白血病因子1( MKL1)可协同染色质重构蛋白Brg1/Brm及H3K4甲基转移酶复合物COMPASS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中CAMs的转录活化,从而调节CAMs的表达,影响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的聚集及肺血管炎症反应。上述结果说明低氧可直接诱导内皮细胞中CAMs基因的转录激活,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和循环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肺血管周围形成促炎微环境,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介导或促进肺血管收缩乃至肺血管结构改建,这可能是HAPE和HPH形成重要的共通的炎症机制。

    作者:高钰琪;高文祥;袁志兵;陈德伟;陈建;徐刚;张钢;生宝亮;刘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FAM3 A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FAM3A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索FAM3A是否介导罗格列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和结果:在IR小鼠肝脏中,PPARγ和FAM3A表达增加。利用siRNA敲减肝脏FAM3A后,行IR手术,相较于对照组,敲减FAM3A组血浆AST、ALT水平及氧化应激显著升高,肝脏坏死区域增加,炎症因子及促凋亡因子水平上调,抗凋亡因子下调。敲减FAM3A组小鼠肝脏ATP含量下降。进一步研究显示敲减肝脏FAM3A后,罗格列酮对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丧失。体外培养肝细胞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p-Akt并促使FOXO1出核降解,但被ATP受体拮抗剂PPADS和suramin阻断。罗格列酮能诱导Akt激活及FOXO1出核降解,并能被PPADS、suramin及FAM3A敲减阻断。结论:FAM3A通过增加ATP含量,激活P2R-Akt信号通路,促使FOXO1出核降解,从而在肝脏IR中发挥保护作用。 FAM3A介导了罗格列酮类药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利用PPARγ激动剂激活FAM3A有可能成为缺血性肝损伤疾病的新干预策略。

    作者:陈真真;崔庆华;杨吉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转化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THP-1巨噬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上转化纳米颗粒包覆的二氢卟吩( UCNPs-Ce6)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THP-1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方法:通过DCFH-DA检测光动力治疗后细胞内活性氧( ROS)的变化,通过钙黄绿素探针检测光动力治疗之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开放。通过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光动力治疗后Bax蛋白与细胞色素C蛋白在胞浆和线粒体的表达。结果:光动力治疗后巨噬细胞内活性氧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PTP开放。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光动力治疗后Bax蛋白发生了胞浆到线粒体的转位变化,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诱导细胞凋亡。NAC阻断光动力治疗后ROS的产生,有效减少了巨噬细胞凋亡发生。结论:UCNPs-Ce6介导的光动力治疗能通过活性氧爆发激活线粒体-caspase通路引起THP-1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朱兴;仲昭宇;姜月晴;田野;杨力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气污染细颗粒中有机成分苯并芘直接引起人Ⅱ型肺上皮细胞慢性炎症

    目的和方法:本课题着重研究高污染北京地区冬季是否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对PM2.5暴露引起肺泡慢性炎症反应的易感性及其机制。同时通过大流量采样器连续收集北京地区冬季PM2.5的组分进行组分分析,分析表明有机物苯并芘( BaP)是其重要的组分之一。因此进一步通过离体培养人Ⅱ型肺上皮细胞系A549细胞的实验观察BaP是否直接引起A549细胞慢性炎症或放大由内毒素( LPS;低剂量,1μmol/L)引起的慢性炎症及其机制。结果:20例COPD患者呼出气冷凝液的亚硝酸盐水平、血清炎性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 IL-8)水平均升高,与这些病人前3~4天暴露于室外PM2.5浓度水平升高呈正相关。而培养的A549细胞实验表明,给予BaP(1、2、4和8μmol/L,24 h)呈剂量依赖方式直接刺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M2.5暴露可能通过其有机成分BaP直接引起人Ⅱ型肺上皮细胞慢性炎症,其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邵丹青;杜毅鹏;冯娟;黄薇;王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用光学双标测技术探讨缺血-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在多种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缺血、室颤及房颤等疾病中,活动电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传导速度及活动电位期间都会发生改变。利用电压敏感染料和钙离子荧光试剂即光学标测技术可以无损伤、多位点同时记录离体心脏活动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本研究主要是在离体大鼠心脏上同时灌注电压敏感染料RH237(激发波长540 nm/发射波长585 nm)和钙离子荧光试剂Rhod 2-AM (激发波长540 nm/发射波长585 nm)。为了降低运动伪影,对心脏灌流blebbistatin之后,用2个CMOS相机实时记录心脏活动电位和钙离子浓度变化,然后停止灌流,诱发心脏整体缺血模型之后进行再灌注,同时记录心脏缺血期间及缺血再灌注诱发室颤时的活动电位、传导速度及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用RH237和Rhod 2-AM可以同时记录心脏表面活动电位和钙离子浓度,两种荧光试剂RH237与Rhod 2-AM无交叉影响。该方法是研究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强有力工具。

    作者:金红花;Beth Gabris;Guy Salama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R-630通过靶向MTDH抑制乳腺癌进程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D38基因缺失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CD38基因缺失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CD38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进行在体小鼠心脏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后复灌24 h取心脏,1 mm切片进行TTC染色确定其梗死面积差异。利用shRNA干扰系统构建的CD38稳定干扰H9c2细胞系模拟体外缺氧复氧损伤。用CCK-8法确定佳缺氧复氧损伤时间,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诱导的活性氧含量进行检测,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分离提取细胞核浆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复氧后FOXO3的核定位及抗氧化蛋白catalase、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53-Bax表达。结果:CD38基因缺失可以减少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梗死面积。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缺4小时复氧不同时间(3 h,6 h,10 h,24 h)诱导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CD38干扰组细胞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诱导后CD38干扰组H9c2细胞中氧自由基含量及其诱导的凋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缺氧复氧诱导细胞损伤后,CD38干扰组FOXO3明显入核,其下游蛋白抗氧化蛋白catalase表达也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P53乙酰化及其下游促凋亡蛋白Bax明显增加。结论:CD38基因缺失可以通过FOXO3-catalase介导的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P53-Bax介导的抗凋亡信号通路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管小卉;洪轩;赵宁;刘晓红;肖云飞;陈廷涛;韩小建;邓柯玉;辛洪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肾上腺素能信号在乳腺癌赫赛汀耐药中的意义及其机制研究

    治疗性抗体赫赛汀可特异性地靶向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目前已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耐药成为制约其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心理及情绪因素对肿瘤的进展及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长期处于慢性应激反应状态的人群体内应激相关激素儿茶酚胺的水平持续升高。我们发现,儿茶酚胺的重要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与Her2在乳腺癌细胞中可形成正反馈表达调控环路,增强促生存信号。由此推断β2-AR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的反应性。本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并对其机制进行解析。临床样本检测的结果表明,β2-AR表达水平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反应性之间呈负相关,β2-AR高表达患者的赫赛汀病理完全反应率显著低于表达β2-AR低表达患者组。体内外实验亦证实,儿茶酚胺刺激通过激活β2-AR介导信号通路显著拮抗赫赛汀的抑增殖效应。儿茶酚胺刺激激活β2-AR介导信号网络,导致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诱导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产生抗性。本项研究对于乳腺癌新型治疗方案的建立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丹;杨争艳;王涛;郭靓;陈泓宇;邓悫;刘彦君;赵敏;王晓萌;杜楠;郭宁;施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组学策略的脓毒症研究

    目的:针对脓毒症( sepsi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采用多种组学技术与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策略,以发现脓毒症新的生物标志物群,揭示脓毒症的组学/网络机制,探讨脓毒症多靶点整合性干预的新思路。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刺脓毒症模型和选用部分脓毒症病人,采用GEO数据库查询和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采用亚网络富集分析揭示重要节点蛋白和可能的干预靶点。结果:通过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脓毒症大鼠中发现47个差异蛋白,其中PTX3、MMRN1、FCN1、CPN2、PRSS1和PF4可用于脓毒症的诊断;MMRN1、PPBP、FGα和FGβ这4个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可用于脓毒症的预后预测;PTX3在临床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方面优于传统的降钙素原( PTC)和C反应蛋白( CRP), IL-1R2是诊断脓毒症和鉴别G-和G+菌脓毒症的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采用亚网络富集分析发现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C/EBP)和内皮抑制素( endostatin)是脓毒症的重要节点蛋白和潜在干预靶点。结论: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策略为脓毒症机制阐明和多靶点整合性干预带来新希望。

    作者:肖献忠;王慷慨;张华莉;焦京;高敏;彭玥;蒋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氧化硫调节老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及吞噬功能

    目的:观察新型气体信号分子二氧化硫( SO2)对老年ALI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和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20~24月龄,体重758±47 g的老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LI组和SO2治疗组。 SO2治疗组和ALI大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LPS,每只200μg)后,分别立即腹腔注射SO2供体Na2SO3(0.54 mmol/kg)/NaHSO3(0.18 mmol/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气管内滴注等体积无热原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气管内滴注LPS或生理盐水6 h后,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于分离和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ELISA测定AM培养上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IL-10的含量,并观察AM对白色念珠菌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气管内滴注LPS可使AM分泌IL-1β、IL-6和IL-10增多,同时使其对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降低。与ALI组相比,给予SO2溶液后可抑制IL-1β、IL-6的分泌而促进IL-10的分泌,同时使AM对曲霉孢子的吞噬率增加。结论:外源性给予SO2可调节老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AM分泌及吞噬功能的变化。

    作者:黄新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