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丽;王春炅;姚柳;艾玎;朱毅
目的:通过使用自噬激动剂、自噬抑制剂、凋亡抑制剂以及蛋白阻滞剂处理或预处理已由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造模的H9c2细胞,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因素调控细胞自噬从而下调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受损。方法:采用不含ED-TA的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H9c2心肌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主动免疫Wistar大鼠获得的β1-AA对细胞进行24 h造模处理,或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氯喹、凋亡抑制剂、蛋白阻滞剂分别单独给予或者联合处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T-PCR对自噬的变化进行检测;对自噬变化组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法对凋亡进行检测。结果:H9c2细胞约90%满时可传代并每隔约2天传代一次;β1-AA可诱导H9 c2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影响,协同决定细胞死亡的发生。结论: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之间相互调节。
作者:李杨;王丽;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氢饱和盐水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肺间质巨噬细胞(PIM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消化法结合肺泡耗竭灌洗和肺循环灌洗技术分离纯化SD大鼠PIMs,在用常规RPMI-1640培养基或含氢RPMI-1640培养基的情况下,用LPS(1 mg/L)刺激细胞一定时间,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用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结果:各细胞因子的浓度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浓度分别于LPS刺激后3和6 h达到高峰;选取各细胞因子表达高峰的时点观察含氢培养基对其表达的影响,发现含氢培养基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β。 LPS刺激PIMs后,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也增高,分别于LPS刺激后2和3 h达到高峰,含氢培养基对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也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在体外培养的大鼠PIMs,含氢培养基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βmRNA表达及其蛋白合成释放。
作者:黄新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omentin-1对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其介导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方法:用omentin-1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ABCA1蛋白水平,HPLC检测胞内总胆固醇( TC)游离胆固醇( FC)及胆固醇酯( CE)含量,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胞内胆固醇流出,油红O染色观察胞内脂滴情况。结果:Omentin-1呈浓度依赖性上调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促进胞内胆固醇流出,降低胞内TC、FC和CE含量,抑制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而ABCA1 siRNA与omentin-1共处理细胞后,明显抑制omentin-1促胆固醇流出的作用,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明显加剧。结论:Omentin-1通过促进巨噬细胞ABCA1表达和胆固醇流出,抑制胞内脂质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
作者:谭玉林;张敏;吴剑锋;兰刚;李元;李靓;谢魏;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5-脂氧合酶(15-LO)是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病的重要因子。然而,15-LO在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却不清楚。本研究将探讨15-LO对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大鼠低氧培养7 d,或给予15-LO抑制剂NDGA处理。通过WST-1、细胞划痕、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印迹等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表型、迁移及周期改变。结果显示缺氧刺激15-LO表达, NDGA减轻缺氧大鼠外膜重构。缺氧激活JNK通路,阻断15-LO或JNK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应用干扰RNA沉默MMP-2和p27 Kip1的表达后,15-LO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变化被抑制。阻断JNK或敲除Elk-1抑制缺氧诱导的15-LO表达。 Lucif-erase及ChIP分析揭示15-LO启动子与Elk-1存在结合位点,缺氧促进Elk-1与15-LO结合。上述结果表明:缺氧刺激JNK依赖的Elk-1促进15-LO表达,15-LO调节MMP-2及p27Kip1,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等改变,从而介导血管外膜重构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张莉;陈明刚;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小鼠流感性肺炎模型,明确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肠道病理损伤,并探讨了其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给予25μL 50LD50病毒液滴鼻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感染后0、3、5、6 d分别取材,HE染色检测肺脏和大肠、小肠、心脏、肾脏和肝脏组织病理结果,血生化检测血清尿素氮( BUN)、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外,随时间延长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加重;小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绒毛粗大、部分脱落,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大肠黏膜固有层、肌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消失、脱落;而心脏、肝脏和肾脏无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血清BUN、ALT和AST较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存在小肠、大肠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是研究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相关临床治法的理想模型。
作者:张淑静;吴莹;齐晓宇;葛东宇;李根茂;玄子男;王谦;李姝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能介导细胞内脂质流出,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ABCA1的表达均受到严密调控。研究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miR-33能靶向结合ABCA1,调控体内脂质代谢,即升高HDL,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水平。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GDF-15通过PI3K-PKCζ-SP1通路上调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ELK-2A2K2E通过ABCA1经JAK2-STAT3信号途径促进TTP的表达,进而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炎症因子;miR-27a/b能够通过靶向沉默ABCA1减少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流出;NF-κB通过上调SREBPs的内含子型miR-33s,抑制ABCA1的表达和胆固醇流出,导致巨噬细胞脂质蓄积;tBHQ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calpain活性,减少ABCA1蛋白降解,从而增加ABCA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因此各种因素共同调控ABCA1的表达,终影响胆固醇流出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小檗碱( berberine, BBR)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中药黄连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BBR调节血脂代谢、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功能异常,其机制与激活AMPK有关。氧位β-N-乙酰葡萄糖胺( O-linkedβ-N-acetylglucosamine, O-GlcNAc)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蛋白修饰,调控多种信号途径的蛋白磷酸化。 BBR对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是否与O-GlcNAc修饰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BBR是否减少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O-GlcNAc修饰及其机制。方法:正常糖( NG,5 mmol/L)与高糖( HG,25 mmol/L)培养HUVECs给予BBR。结果:BBR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减少HG诱导的HUVECs蛋白O-GlcNAc修饰。 BBR(50μmol/L)上调HG诱导HUVECs的OGA而非OGT的mRNA及蛋白表达。使用OGA抑制剂PUGNAc(100μmol/L)可逆转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进一步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 (CC;100μmol/L),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明显逆转。分别使用DHE、MitoSOX和JC-1、Rhodamine 123检测ROS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 BBR显著降低HG诱导的HUVECs线粒体来源ROS(P<0.01),升高MMP (P<0.01)。使用CC和PUGNAc,BBR作用被逆转。结论:上述结果提示BBR通过激活AMPK减少O-GlcNAc修饰,从而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功能。
作者:杨红燕;秦兴华;杨兴斌;董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脑卒中发生后5年内卒中再发率较高,寻找再卒中发生的神经保护措施意义重大。抗炎因子IL-10在脑卒中发生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预先将载IL-10的腺相关病毒( rAAV1-IL-10)感染脑动脉,研究其在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时,在卒中易感血管中给予保护性基因预防再卒中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和结果:经颈动脉插管将rAAV1-IL-10或对照病毒注入大鼠脑动脉内,3周后在病毒注射同侧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MCAO),阻塞45 min后恢复脑血流再灌注。血流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损伤评分并处死大鼠。原位杂交显示病毒成功感染脑动脉,rAAV1-IL-10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评分,缩小梗死体积,降低损伤神经细胞比例。 IL-10降低脑梗死边缘区TNF-α的mRNA水平和血液中TNF-α蛋白水平,同时促进梗死边缘区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脑动脉内预先感染rAAV1-IL-10能保护脑卒中的神经元,在卒中易感的脑血管中预防性给予保护性基因治疗策略具有可行性。
作者:梁秋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蒜总皂苷对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体重(20±2) g,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大蒜总皂苷低剂量组(50 mg/L)和高剂量组(200 mg/L),腹腔注射给药1次,给药体积0.1 mL/10 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盛有5 g钠石灰的150 mL广口瓶中,用凡士林涂抹瓶口密封,记录小鼠存活时间。按公式计算小鼠标准耐受时间(min)=存活时间/[瓶体积(mL)-体重(g)/0.94]×10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蒜总皂苷具有耐缺氧作用。
作者:周思敏;郑善军;张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褪黑素( MT)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脑组织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和MT组。 I/R和MT组均夹闭肾动、静脉45 min后去夹再灌。 MT组于夹闭前和再灌后30 min腹腔给予MT 10 mg/kg。再灌后24 h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取血后速断头取脑,测定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留取相同部位脑组织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I/R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增加,SOD活性则明显降低;与I/R组相比,MT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SOD活性明显增加。 I/R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MT组的细胞凋亡率则明显低于I/R组。 I/R组Bcl-2表达较少而Bax蛋白表达增多,与I/R组相比MT组Bax蛋白表达减少,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T对RIRI大鼠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戎浩;王燕凌;苗智慧;王惠娟;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SENP1、VEGF以及CARD14交互作用在预测移居汉族男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易感性的作用。方法:纳入234例移居汉族男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HAPC)患者与250例移居汉族男性正常对照, 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判定SENP1基因rs726354、VEGF基因rs3025033及CARD14基因rs8065364等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多因子降维软件分析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rs726354多态性位点以及rs3025033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HAPC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无差异;CARD14基因rs8065364的3种基因型在HAPC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存在差异,HAPC组与正常对照组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基因交互作用提示上述3个多态性位点的不同组合可影响移居汉族男性HAPC的易感性。结论:CARD14基因rs8065364多态性与移居汉族男性HAPC的发生存在相关性,C等位基因是汉族男性HAPC的危险因素,SENP1基因、VEGF基因以及CARD14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移居汉族男性HAPC的发生。
作者:陈郁;蒋春华;罗勇军;刘福玉;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自1976年人类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首次被分离,MSCs的增殖与分化、分泌与调节及其免疫原性低的生物学特性逐渐被发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试验研究。2009年第一个MSCs药品prochymal正式上市,用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Crohn病治疗。本实验室从人不同组织提取MSCs,检测MSCs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组织贴壁及消化法,从人胎盘、脐带、脐血、脂肪和牙髓组织提取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MSCs;通过诱导与共培养方法,检测MSCs分化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组织芯片等技术检测MSCs的分泌功能。结果: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具有分化成内皮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能力,并分泌VEGF、FGF、IGF-1、laminin 10、fibronectin、TGFβ1等生物活性蛋白,促进损伤血管、皮肤和神经修复。结论:MSCs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和(或)改善细胞微环境因素,被应用于临床疾病损伤修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
作者:于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Bcl-2-modifying factor ( BMF)在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上,采用LDH活性检测和TUNEL法观察细胞损伤,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线粒体分裂和BMF在细胞中定位,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BM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生理状态下,BMF定位在胞浆的细胞骨架,当用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后,BMF 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P<0.05),同时BMF从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伴随着线粒体分裂增加(P<0.05),细胞凋亡增多(P<0.05)。用BMF-siRNA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进行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减少( P<0.05)。用adBMF感染心肌细胞,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增多(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BMF可以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在胞浆中的表达。结论:BMF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与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玉珍;宋丹丹;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瞬间外向钾电流(Ito,f)是心肌细胞AP复极化1期的重要电流。 Ito,f由形成电流孔道的α亚基Kv4和调节β亚基KChIP2组成。研究发现,MG53是一种肌特异性的TRIM家族蛋白,在心电稳定性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发现,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使MG53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过表达,Ito,f显著增大;而通过RNAi降低心肌细胞MG53表达时,Ito,f明显减小。相应地,MG53对心肌细胞 KChI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过表达MG53增加KChIP2的mRNA和蛋白水平,而MG53低表达则减少KChIP2的mRNA 和蛋白水平,但不影响Kv4的表达。过表达MG53,抑制NF-κB活化,而抑制MG53的表达,则促使NF-κB活化入核。过表达NF-κB激活剂 IKKβ抑制了MG53过表达引起的KChIP2表达增加。而过表达NF-κB抑制剂IκBα则抑制MG53低表达引起的KChIP2表达降低。这一发现率先揭示MG53作为一种新的心脏内在的Ito,f调节分子,在正常与疾病心脏电生理稳定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hemoCentryx趋化因子受体( ChemoCentryx chemokine receptor,CCX-CK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和C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80例和正常大肠组织1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CXCKR、VEGF-A和VEGF-C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CX-CKR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X-CKR在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织( 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淋巴结未转移组( P<0.01);而VEGF-A和VEGF-C在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其中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X-CKR在相关组织中的表达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结论:大肠癌中CCX-CKR低表达、VEGF-A和VEGF-C高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三者可作为预测直肠癌淋巴转移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直肠癌转移分子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孔露;梁品;贾玉杰;李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测定乳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计数,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阐明在乳腺癌中Treg的分布表达与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Treg表达。结果:CD127+染色颗粒主要定位于Treg的胞膜和/或胞浆,细胞外形呈卵圆形,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 Treg的计数随着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且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的Treg计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Treg计数低于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Treg计数在患者年龄、绝经状况及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无显著差异。 Treg计数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中Treg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P<0.05)。结论:Treg的计数随着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Treg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的数目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数目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
作者:成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intermedin( IMD)1-5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腹主动脉缩窄( AAC)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结果:AAC组大鼠HW/BW增加26%( 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大变化速率(LV-dp/dtmax)、左心室收缩压大变化速率(LV +dp/dtmax)显著增加(P<0.01),超声心动显示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质量(LV mass)、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显著增加(P<0.05),心肌细胞明显增大。外源性显著改善IMD1-534周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降低心肌组织ANP和BNP的mRNA表达( P<0.05),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另外,IMD1-53抑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表达,促进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 IMD1-53改善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ERS及凋亡,其作用可被AMPK信号通路阻断剂Compound C所阻断。结论:IMD1-53显著抑制心肌肥厚,其机制可能与IMD激活AMPK,抑制ERS所致的凋亡有关。
作者:陆薇薇;赵蕾;张金胜;侯跃龙;滕旭;唐朝枢;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报道Hcy可以升高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主要运用了Ca2+成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我们首先发现Hcy体外刺激小鼠血管环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释放增加,在AT1受体敲除小鼠的血管环中被明显抑制。 Hcy可激活AT1受体经典的Gq信号通路及β-arrestin-2信号通路,并引起AT1受体内化。本文找出了Hcy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受体,并发现Hcy可通过AT1受体加重血管炎症损害。
作者:李拓圯;孙金鹏;孔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挤压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及血浆PGI2/TXA2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复制挤压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CS)组和模型干预组( CS+NS398组),每组8只。 FITC标记红细胞活体微循环技术观察肠系膜微循环,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放免法检测血清PGI2、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TXB2并计算其比值。结果:模型组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P<0.05);血浆6-keto-PGF1α和TXB2含量升高,6-keto-PGF1α/TXB2比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干预组肠系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异常有所改善,血浆6-keto-PGF1α和TXB2降低明显(P<0.05),6-keto-PGF1α/TXB2下降程度缩小( P<0.05)。结论:挤压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可能与血浆PGI2/TXA2下降有关。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