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氢对脂多糖刺激的大鼠肺间质巨噬细胞的影响

黄新莉

关键词:脂多糖, 大鼠, 肺间质巨噬细胞, 培养基, 细胞因子表达, 培养上清, 胶原酶消化法, 促炎细胞因子, 体外培养, 浓度, 技术分析, 灌洗, 分离纯化, 调节作用, 蛋白合成, 刺激时间, 饱和盐水, 肺循环, 应用, 选取
摘要:目的:观察氢饱和盐水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肺间质巨噬细胞(PIM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消化法结合肺泡耗竭灌洗和肺循环灌洗技术分离纯化SD大鼠PIMs,在用常规RPMI-1640培养基或含氢RPMI-1640培养基的情况下,用LPS(1 mg/L)刺激细胞一定时间,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用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结果:各细胞因子的浓度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浓度分别于LPS刺激后3和6 h达到高峰;选取各细胞因子表达高峰的时点观察含氢培养基对其表达的影响,发现含氢培养基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β。 LPS刺激PIMs后,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也增高,分别于LPS刺激后2和3 h达到高峰,含氢培养基对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也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在体外培养的大鼠PIMs,含氢培养基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βmRNA表达及其蛋白合成释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IQGAP1信号通路在肺炎衣原体感染促进血管新生中的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肺炎衣原体C.pn感染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IQGAP1信号通路在C.pn感染促进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及结果:微管腔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C.pn感染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与其增强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迁移能力有关。随后,我们发现,C.pn感染可能通过促使IQGAP1酪氨酸和丝氨酸磷酸化而诱导血管新生。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C.pn感染的VEC内IQGAP1与N-WASP间有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pn感染后VEC内肌丝聚合, ;IQGAP1和N-WASP均聚集于肌丝聚合处,呈重合状态。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pn感染VEC N-WASP磷酸化水平升高,而总N-WASP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此外,N-WASP抑制剂可抑制C.pn感染诱导的血管新生,这表明N-WASP可能参与了C. pn感染诱导的血管新生。而沉默IQGAP1表达后,N-WASP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且C.pn感染后N-WASP与肌丝的共定位受到抑制。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激活IQGAPQ1-N-WASP通路促进VEC迁移而诱导血管新生。

    作者:王蓓蓓;张丽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原肺水肿模型大鼠基因表达分析

    目的:建立高原肺水肿( HAPE)动物模型,研究其基因表达谱改变,探讨HAPE的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N)、常氧LPS组(LPS)、低氧组(H)和低氧LPS组(HL),建立HAPE动物模型。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细胞,采用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结果:通过检测肺组织形态学、湿干比和BALF总蛋白,表明HAPE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在肺组织, H组119个基因表达上调,80个下调;LPS组659个基因表达上调,1137个下调;HL组1027个基因表达上调,2016个下调。 BALF细胞中,H组135个基因表达上调,86个下调;LPS组158个基因表达上调,135个下调;HL组1171个基因表达上调,318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具有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趋化作用等生物功能,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系、细胞黏附分子等代谢通路。结论:低氧可促进LPS诱导的炎症、免疫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HAPE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高文祥;徐刚;陈德伟;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目的:探讨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防治L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方法:L02细胞中加50%小牛血清100 mmol/L乙醇体外培养36 h,生化分析仪测血清T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内ROS和线粒体膜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肝细胞ATP含量;RT-PCR方法及Westren blot检测肝细胞CYP2E1及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红色脂滴聚集,证实建模成功;人参茎叶皂苷、三七总皂苷和天麻素配伍能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降低细胞TG含量及细胞内ROS水平;增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ATP 水平;并抑制细胞 CYP2 E1 mRNA 及蛋白表达,增加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3种中药成分配伍具有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沉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肝细胞PPARα表达,减少肝细胞TG产生;同时降低CYP2E1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加能量合成,从而发挥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作者:胡巢凤;孙丽萍;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尖吻蝮蛇毒PC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性及表达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影响,探讨PCA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UVEC,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F和vW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T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内TF和vWF mRNA的表达。结果:低浓度的PCA(<2.5 mg/L)对HUVEC活性和形态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减轻LPS引起的HUVEC生长抑制和形态改变;高浓度的PCA(>2.5 mg/L)可显著抑制HUVEC存活率并引起其形态改变。 PC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上清中TF和vWF的含量、细胞内TF及vWF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LPS损伤组各个细胞因子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P<0.05);对于PCA+LPS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低浓度PCA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损伤;PCA可拮抗内毒素引起HUVEC的TF和vWF的表达;PCA可能通过这种拮抗作用来防治血栓性疾病。

    作者:桑金凤;周淑艳;季娜;张根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檗碱通过减少O-GlcNAc修饰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并调节线粒体功能

    目的:小檗碱( berberine, BBR)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中药黄连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BBR调节血脂代谢、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功能异常,其机制与激活AMPK有关。氧位β-N-乙酰葡萄糖胺( O-linkedβ-N-acetylglucosamine, O-GlcNAc)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蛋白修饰,调控多种信号途径的蛋白磷酸化。 BBR对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是否与O-GlcNAc修饰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BBR是否减少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O-GlcNAc修饰及其机制。方法:正常糖( NG,5 mmol/L)与高糖( HG,25 mmol/L)培养HUVECs给予BBR。结果:BBR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减少HG诱导的HUVECs蛋白O-GlcNAc修饰。 BBR(50μmol/L)上调HG诱导HUVECs的OGA而非OGT的mRNA及蛋白表达。使用OGA抑制剂PUGNAc(100μmol/L)可逆转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进一步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 (CC;100μmol/L),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明显逆转。分别使用DHE、MitoSOX和JC-1、Rhodamine 123检测ROS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 BBR显著降低HG诱导的HUVECs线粒体来源ROS(P<0.01),升高MMP (P<0.01)。使用CC和PUGNAc,BBR作用被逆转。结论:上述结果提示BBR通过激活AMPK减少O-GlcNAc修饰,从而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功能。

    作者:杨红燕;秦兴华;杨兴斌;董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心房钠尿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心房钠尿肽(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ANP组;通过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计算出各组缺血心脏的梗死面积,并利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各组心脏组织中乳酸( L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ANP组(0.03μmol/L)的大鼠心脏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大鼠心脏组织的MDA含量及LD含量明显高于ANP组和正常组(P<0.01),而SOD活性则明显低于ANP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AN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缺血再灌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李英;洪英姬;洪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KCNE2表达下调通过靶向激活calcineurin-NFAT信号通路

    KCNE2是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的辅助β亚基,在维持心电稳定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KCNE2基因敲除小鼠发生心肌肥大、纤维化和收缩力减弱。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KCNE2具有双向调节ICa,L的作用,通过RNAi降低心肌细胞KCNE2表达时,ICa,L明显增大。而我们近研究发现,在主动脉缩窄技术引起的心肌肥大小鼠模型和PE 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KCNE2表达下调。通过RNAi降低培养乳鼠心肌细胞KCNE2表达,我们发现心肌肥大标志物心钠素( ANP)的水平显著增加。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我们发现降低培养乳鼠心肌细胞KCNE2表达,静息期细胞内钙浓度和收缩期钙瞬变显著增大, calcineurin活性增高, NFAT活化并入核增多。给予calcineurin抑制剂FK506,可显著抑制KCNE2低表达引起的calcineurin-NFAT信号通路激活。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使KCNE2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过表达,可以逆转PE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一发现揭示了心肌肥大发生的新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作者:刘文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TAT3高表达银屑病模型小鼠的鉴定和初步评价

    目的: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和初步检测,为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技术构建STAT3高表达小鼠并进行繁殖, 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将STAT3+/-小鼠与野生小鼠(C57BL/6J)进行对比,HE染色法观察皮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皮肤STAT3、p-STAT3和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结果:STAT3+/-小鼠阳性率为50%。与野生小鼠相比,STAT3+/-小鼠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颗粒增多,棘层增厚;皮肤中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但STAT3+/-小鼠的胞浆中p-STAT3棕褐色颗粒明显增多;PCNA染色可见多个细胞核内呈现棕褐色颗粒,有丝分裂特征显著。 STAT3+/-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 mRNA表达分别为野生小鼠的16.40和14.19倍。结论:STAT3+/-小鼠具备银屑病样皮损的典型特征,可作为研究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的动物模型。目的: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和初步检测,为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技术构建STAT3高表达小鼠并进行繁殖, 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将STAT3+/-小鼠与野生小鼠(C57BL/6J)进行对比,HE染色法观察皮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皮肤STAT3、p-STAT3和PCN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结果:STAT3+/-小鼠阳性率为50%。与野生小鼠相比,STAT3+/-小鼠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颗粒增多,棘层增厚;皮肤中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但STAT3+/-小鼠的胞浆中p-STAT3棕褐色颗粒明显增多;PCNA染色可见多个细胞核内呈现棕褐色颗粒,有丝分裂特征显著。 STAT3+/-小鼠皮肤炎症因子IL-6和IL-23 mRNA表达分别为野生小鼠的16.40和14.19倍。结论:STAT3+/-小鼠具备银屑病样皮损的典型特征,可作为研究银屑病病理机制和药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解欣然;张蕾;王宁;李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在AT1-AA阳性孕鼠后代胰岛素抵抗中作用

    目的: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自身抗体( AT1-AA)阳性孕鼠后代40周存在胰岛素抵抗( IR),机制不明。本研究将探讨AT1-AA阳性孕鼠后代胰岛改变致IR的具体机制。方法:建立AT1-AA阳性孕鼠模型,于后代胎18 d及出生后18周、48周检测后代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观察胰岛结构改变;检测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改变。结果:(1)AT1-AA阳性孕鼠AT1-AA滴度、血压增高(P<0.05)。(2)18周及48周FBG、Fins较对照高,IR指数提示AT1-AA阳性组存在IR(P<0.05)。(3)18周及48周AT1-AA阳性后代胰岛排列紊乱。(4) AT1-AA阳性后代孕晚期胰岛胰岛素受体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但青年期表达减少( P<0.05)。结论:AT1-AA可使孕鼠后代在青年期发生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是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作者:卫明明;张苏丽;雷敬辉;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

    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SD导致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n=18)和PTSD组(n=30),采用单一延长刺激法复制PTSD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检测行为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心肌ERS分子的表达及活化。结果:造模后第14天,与control组大鼠比较,PTSD大鼠在旷场中直立次数及穿行格数均显著减少( P<0.01);通过TUNEL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TSD大鼠心肌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特征;PTSD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Bax显著下降( P<0.0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钙网蛋白(CRT)表达上调,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表达上调、caspase 12剪切活化增加以及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 PERK)磷酸化增加( P<0.05)。结论:心肌细胞ERS相关凋亡的PERK/CHOP和caspase 12途径可能介导PTSD大鼠心肌损伤。

    作者:刘蜜;徐菲菲;陶天琪;宋丹丹;李冬;李玉珍;郭渝成;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DL通过ANXA1发挥对内皮细胞保护功能

    目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通过抗炎作用发挥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功能。膜联蛋白A1(ANXA1)早被发现是一种抗炎因子,能抑制血管损伤的白细胞浸润。本研究探讨了HDL调节内皮细胞中ANXA1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和质谱鉴定技术研究HDL对人内皮细胞系Hy926蛋白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和抗体阻断分析ANXA1表达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DL诱导ANXA1表达过程中ERK、p38、MAPK、Akt和PKC的表达。结果:HDL能上调人内皮细胞系Hy926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并抑制TNF-α导致内皮细胞中ANXA1的下调。同时在BALB/c动物体内验证了上述结果。 ANXA1 siRNA干扰、抗ANXA1抗体封闭和EDTA缓冲液孵育内皮细胞后, HDL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均降低。 HDL通过ERK、p38、MAPK、Akt和PKC通路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HDL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为进一步研究ANX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开辟思路。

    作者:潘兵;孔金阁;赵明明;郑乐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浓度H2 O2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的博弈决定了其在心肌缺血/复灌过程中的双重作用

    目的:再灌注初期活性氧的大量释放被认为是造成这一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ROS也作为启动者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等措施对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如何界定ROS起损伤或保护作用的浓度界限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因此,本实验旨探讨ROS 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缺血/复灌模型来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 H2 O2)预处理和后处理模型验证ROS 诱导心肌保护作用的浓度依赖关系。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 方法研究R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中对保护性信号通路及内质网应激通路不同的浓度依赖的调控模式。结果:研究发现证明了浓度是决定ROS不同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ROS导致心肌I/R损伤和保护作用的浓度阈值和其内在机制,其终表现是不同浓度ROS启动/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还为解释ROS矛盾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基于ROS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刘金龙;王志华;顾珊珊;谭吉良;杨黄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euro-2a细胞株用于A型肉毒毒素重链体外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Neuro-2a细胞株用于A型肉毒毒素重链(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 BoNT/A HC)体外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Neuro-2a细胞检测HC相关受体,确定是否可用于HC作用的体外模型;后于Neuro-2a细胞培养液内加入一定浓度的HC,于不同时点在相差显微镜下摄取图片观察HC对细胞突起生长状况的影响,包括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细胞突起的长度以及突起总数。结果:(1)培养一定时间的Neuro-2a细胞表达HC的高亲和力(synaptic vesicle 2,SV2)和低亲和力(trisialoganglioside 1b,GT1b)受体。(2)培养液内加入一定剂量的HC可促进Neuro-2a细胞突起再生及增长。在HC影响下,有突起的Neuro-2a细胞百分比、神经突起的总数量以及平均突起的长度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Neuro-2a细胞可用于HC体外研究的细胞模型;Neuro-2a对HC比较敏感;一定剂量的HC能够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

    作者:王红;李夏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通过促进VE-钙黏素磷酸化、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而诱导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

    目的:从血管内皮细胞( VEC)通透性角度探讨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机制。方法及结果: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实验和TEER结果表明,C.pn感染可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且这种作用可能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有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pn感染后,细胞膜上的VE-钙黏素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出现缝隙;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C.pn感染可促使VE-钙黏素(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液闪计数仪检测结果显示,C.pn感染可使Src激酶的活性明显增强。 Src激酶选择性抑制剂PP2可抑制C.pn感染诱导的VE-钙黏素( Y658)酪氨酸磷酸化,减少感染引起的VE-钙黏素由胞膜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的缝隙减小,进而降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的作用,终削弱感染对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促进作用。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激活Src激酶促使VE-钙黏素( 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以增加VEC通透性,进而诱导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

    作者:马路;张利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血糖素样肽1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肥胖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

    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心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着重研究二肽酶4抑制剂sitagliptin是否通过增加GLP-1、抑制内质网应激而改善肥胖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高脂饮食喂饲C57 BL/6小鼠4个月诱导肥胖,在第4个月给予sitagliptin灌胃。利用微血管测定技术观察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累积舒张反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氧自由基( ROS)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肥胖小鼠主动脉中GLP-1受体表达降低,CREB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减少,而sitagliptin通过增加内源性GLP-1恢复CREB表达和磷酸化、上调GLP-1受体;肥胖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减弱、UCP2表达及AMPK和eNOS磷酸化下降、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ATF3、ATF6和XBP1的表达及eIF2α磷酸化增加;ROS水平增多、NO生成减少;GLP-1使这些现象得到反转。结论:本研究揭示GLP-1通过CREB反馈调节GLP-1受体表达后,通过激活UCP2/AMPK抑制内质网应激,恢复eNOS活性,进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刘利梅;刘建;黄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新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与心血管疾病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约50%药物都是以受体为靶点。但目前对受体精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等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新调控机制。发现了肾上腺素受体新的调控子HIP-55(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in-teracting protein of 55 kD)。 HIP-55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肾上腺素诱导转位激活、双相激活等受体激活方式。 HIP-55通过cAMP非依赖途径调控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p38、ERK1/2等重要信号通路。 HIP-55通过调控受体Clathrin内吞途径介导受体内吞、减敏及下游信号。此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GDF-15通过抑制MMP途径,负调控肾上腺素诱导EGFR转位激活信号通路。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也探索新的受体功能选择性药物研究开发,获得了一些候选化合物。

    作者:李子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au蛋白通过募集蛋白磷酸酯酶2 A加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去磷酸化

    目的:探讨tau蛋白对蛋白磷酸酯酶2A(PP2A)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野生型和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ERK1/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用纯化的磷酸化ERK分别与野生型和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共孵育,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丝/苏氨酸磷酸酯酶活性实验检测与ERK结合的PP2A活性。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内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体外实验显示:纯化的磷酸化ERK与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共孵育后,其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明显抑制,这一过程在加入重组的tau蛋白后得到逆转。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丝/苏氨酸磷酸酯酶活性实验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au基因敲除型小鼠海马组织内与ERK结合的PP2A明显减少,活性显著下降。结论:Tau蛋白通过募集PP2A加速ERK1/2的去磷酸化。

    作者:庹清章;孙旭莹;刘杨震宇;王建枝;刘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