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之间关系的研究

李杨;王丽;刘慧荣

关键词:肾上腺素受体, 抗体诱导, 心肌细胞凋亡, 凋亡抑制剂, 自身抗体, 处理细胞, 线粒体跨膜电位, 阻滞剂, 胰蛋白酶消化, 检测, 激动剂, 流式细胞术, 改善心功能, 主动免疫, 细胞自噬, 细胞死亡, 细胞发生, 胎牛血清, 培养, 雷帕霉素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自噬激动剂、自噬抑制剂、凋亡抑制剂以及蛋白阻滞剂处理或预处理已由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造模的H9c2细胞,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因素调控细胞自噬从而下调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受损。方法:采用不含ED-TA的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H9c2心肌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主动免疫Wistar大鼠获得的β1-AA对细胞进行24 h造模处理,或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氯喹、凋亡抑制剂、蛋白阻滞剂分别单独给予或者联合处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T-PCR对自噬的变化进行检测;对自噬变化组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法对凋亡进行检测。结果:H9c2细胞约90%满时可传代并每隔约2天传代一次;β1-AA可诱导H9 c2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影响,协同决定细胞死亡的发生。结论: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之间相互调节。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NHE1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目的:探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病理生理变化和钠氢交换蛋白(NHE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检测AML来源MSC中NHE1的表达量;检测在有无NHE1抑制剂情况下AML来源MSC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MTT检测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其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NHE1、JAK、AKT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AML患者MSC的增殖、迁移及成骨能力减弱, NHE1表达量增高,抑制NHE1活性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这些能力;MSC细胞S期明显延长,G2期明显缩短;p-AKT和p-JAK表达量均降低。结论:AML来源MSC存在异常, NHE1、JAK和AKT不同程度参与AML患者MSC生物学异常。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姜黄素在HIV-1 gp120致海马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gp120 V3环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离体大鼠海马脑片,1 mol/L姜黄素或10 mol/L尼莫地平单独或分别与1 nmol/L gp120 V3环共同作用于大鼠海马脑片1h后,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分别记录Schaffer侧支-CA1区神经元的输入/输出曲线(input-output curve,I/O curve)、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双脉冲易化( 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结果:各组药物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基本传递、突触前膜效应未产生明显影响( P>0.05),但gp120 V3环可显著抑制LTP的诱发,抑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尼莫地平与姜黄素可拮抗gp120 V3环对海马脑片LTP的抑制作用,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是通过减少Ca2+内流拮抗gp120 V3环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LTP的抑制作用,维持LTP稳定,改善突触可塑性。

    作者:陈桂玲;刘思思;江明亮;行妍妍;林丽清;董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功能障碍致休克大鼠淋巴管低反应性的作用

    目的:以线粒体保护剂环孢菌素A( CsA)作为干预因素,观察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失血性休克淋巴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40 mmHg,3 h),休克+CsA组在低血压1 h后注射CsA(6 mg/kg)。观察CsA对胸导管组织淋巴管平滑肌细胞( LSMCs)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制备胸导管组织匀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能量代谢指标;制备淋巴管环,应用微血管压力-肌动仪观察CsA对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及其对P物质反应性的影响。结果:休克组LSMCs线粒体出现水肿,有明显的电子透亮区,部分呈空泡状,有特殊包囊物质生成;CsA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导致的LSMCs线粒体结构损伤。休克组淋巴管组织ATP、ADP、AMP及总腺苷酸量( TAN)含量均显著低于、能荷( EC)高于假手术组;休克+CsA组淋巴管组织ATP、ADP、AMP及TAN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休克组。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及反应性降低,CsA提高了失血性休克后淋巴管的收缩性与反应性。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失血性休克淋巴管低反应性发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淮淮;张立民;张晓丽;白雪梅;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CK-8对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小鼠CD4+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 CCK-8)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CD4+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CCK-8治疗脓毒症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CCK-8对照组和CCK-8治疗组,每组26只。以腹腔注射LPS (20 mg/kg )复制脓毒症模型;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只100 L;CCK-8对照组腹腔注射CCK-8(20μg/kg);治疗组于注射LPS 30 min后腹腔注射CCK-8(20μg/kg)。观察小鼠72 h存活率(n=20);其余动物24 h后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D4+T细胞不同亚群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Foxp3和RORγt 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CCK-8对照组小鼠72 h时全部存活,脓毒症模型组小鼠全部死亡,CCK-8可以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CD4+T细胞数量减少,Treg细胞数量增多;T-bet和RORγt mRNA表达减少,GA-TA-3和Foxp3 mRNA表达增加。经CCK-8治疗后,CD4+T细胞增多,CD4+CD25+Treg细胞数量减少;同时,T-bet和RORγt mRNA表达增多,而GATA-3和Foxp3表达降低。结论:CCK-8对脓毒症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D4+T细胞向Th1和Th17细胞分化,抑制Th2和Treg细胞分化有关。

    作者:张敬各;耿静;张冬;商潇楠;于峰;丛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主线式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主线式PBL( main-problem-based learning, M-PBL)是我们在多年教改实践中探索出以PBL为基础的一种创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包括主线式PBL,主线式单元串讲和病例讨论。主线PBL突出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主线单元串讲则强调各病理过程间的内在联系,病例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授课后对本校临床专业2012级1155名中国和外国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国学生和78%的国外留学生喜欢并支持M-PBL组合教学模式,95%的中国学生和90%国外留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和复习考试有很好的帮助。该年级《病理生理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析结果亦表明,国内学生的及格率85%,优秀率30%,平均分75,外国留学生的及格率77%,优秀率45%,平均分80。国内学生,尤其留学生的成绩较往年提高。

    作者: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熊丽霞;朱俊;晏浩;黄永红;徐方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利用脂质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代谢产物心肌梗死后保护心功能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PUFA)的鱼油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脂质代谢组学研究心肌梗死小鼠模型中n-3PUFA代谢谱及具体产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运用富含EPA/DHA的鱼油饲料喂养C57BL/6小鼠3周,普食喂养作为对照组。造心梗模型,利用高通量PUFA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检测血浆、组织等n-3PUFA代谢产物、心肌梗死面积、心脏功能等。同时利用Fat-1转基因小鼠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得到70余种PUFA代谢产物。发现鱼油喂食与Fat-1转基因组的体内n-3PUFA及其代谢产物明显增高,而n-6PUFA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降低。不同处理组心肌梗死7 d后,发现转基因组和鱼油喂食组心梗面积较对照组小,心功能较好。细胞实验证明EPA对心肌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将要验证不同代谢通路产物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代谢酶活性变化。结论:n-3PUFA具有保护心梗后心肌损伤作用,通过代谢组学可以发现具有保护作用的代谢通路及产物。

    作者:房煊;张栩;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eipin基因缺陷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Seipin突变或缺失可导致患者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衰,但机制不明。本课题研究seipin基因缺失( seipin-/-)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月龄的雄性seipin-/-及野生型(WT)小鼠主动脉缩窄手术(TAC)后12周(n=8)研究seipin缺失对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体外检测 seipin-/-及WT 小鼠心肌细胞钙流。结果:和 WT TAC 组相比, seipin-/-TAC组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凋亡小体增加;有更为明显的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微管和线粒体变形病变;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心衰和心肌肥厚因子及炎症基因表达增加,钙流相关基因(SERCA2a、RyR和NCX)下降。 Seipin-/-小鼠和WT小鼠相比,心肌细胞出现慢钙瞬变衰减和肌浆网钙离子含量增加。结论:Seipin缺陷加重小鼠TAC术后心肌肥厚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与心肌钙离子通道的受损并促进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刘雪静;吴晓月;王欢;杨诚志;李子健;张幼怡;刘国庆;杨宏远;黄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ATN161为整合素β的拮抗剂。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ND+ATN161组,高脂饮食(HFD)组,HFD+ATN161组,处理5 d后检测脂肪肝表型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用纤维连接蛋白( FN)和ATN161处理HepG2细胞后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HFD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 TG)和胆固醇( CHO)含量增加;HFD+ATN组肝脏TG和CHO含量进一步增加。 HFD组小鼠肝脏FN表达量升高,肝脏X受体( LXR)下游靶基因( CHREBP、SREBP1、SCD1、ACC和FAS)表达量下降;HFD+ATN组小鼠上述基因表达量均有所回升。予FN处理的HepG2细胞中,LXR下游靶基因表达量下降,表明LXR活性被抑制;ATN处理可恢复FN导致的LXR活性抑制。结论:FN与整合素β结合可抑制LXR活性,抑制整合素β可进一步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

    作者:张菲菲;张学娇;姚柳;王春炅;艾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益母草水苏碱经Nox2/ROS/mTOR途径降低心肌过度自噬

    目的:探讨益母草水苏碱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自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胸主动脉结扎法( TAC)诱导心衰模型。采用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Nox2亚基、磷酸化AMPK及mTOR的表达,免疫荧光法双标记检测Nox2的活化状态,H2DCF检测胞浆ROS产生变化,GFP-RFP-LC3慢病毒转染检测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变化。结果:整体水平上,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功能下降,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增加( 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水苏碱组心功能得到改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下降( P<0.05)。细胞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增多,自噬相关蛋白、Nox2亚基表达、胞浆ROS产生、磷酸化AMPK及mTOR明显减少( 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水苏碱组的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减少,自噬相关蛋白、Nox2亚基表达、胞浆ROS产生、磷酸化AMPK及mTOR增加( P<0.05)。结论:益母草水苏碱通过抑制Nox2活化和其亚基的表达,使ROS产生减少,并且经磷酸化AMPK-mTOR途径抑制自噬的过度激活,从而改善心功能。

    作者:曹童童;陈会花;章忱;郭炜;卫洪昌;吕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18是急性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引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关键启动因子

    目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Rs)介导的心脏炎症反应是导致心脏损伤重要原因,但机制不明。本研究观察了β-ARs激动后心脏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并明确了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因子。方法:雄性10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皮下注射β-ARs非选择性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otenerol, ISO;5 mg? kg-1? d-1),于不同时点进行心脏取材。利用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评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情况。利用细胞因子芯片分析细胞因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心脏炎性细胞浸润开始于给ISO后24 h,3 d达高峰。7 d后出现明显纤维化。给予ISO后12 h和24 h,心脏细胞因子增加以趋化因子为主。给予ISO后1 h,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炎性小体就被激活。利用IL-18及炎性小体NLRP3基因敲除小鼠,证明了IL-18和炎性小体的激活介导了ISO引起的趋化因子增加和炎性细胞浸润。给予ISO后1 h再给予IL-18中和抗体,可阻断ISO引起的趋化因子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结论:IL-18是急性β-ARs激动引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关键启动因子。

    作者:肖晗;李昊;安祥博;王晶晶;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小鼠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方法:以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为As模型,喂养3个月和6个月,复制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的As模型,用正常喂养的C57小鼠对照,采用小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芯片联合表达谱芯片筛选。结果:与正常C57小鼠相比,高脂喂养3个月组(简称3月组)小鼠DNA甲基化启动子区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4739个,高脂喂养6个月组(简称6月组)小鼠芯片筛选12568个。3月组小鼠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2615个,6月组2450个。其中3月组负相关表达基因44个,6月组166个。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验证得到3月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2个,6月组4个。结论:在小鼠主动脉As斑块易损期 DNA甲基化的调控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IRS-1等6个候选基因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关键的靶基因, PI3K-AKT通路和HIF-1通路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调控甲基化差异基因的重要信号通路。

    作者:周明学;康群甫;刘卫红;刘红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新型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运载Stat3-siRNA质粒靶向治疗肝癌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新型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运载Stat3-siRNA质粒靶向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West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检测H22细胞中Stat3的蛋白以及下游基因表达水平。 HE染色观察GO-PEI-PEG-FA的安全性;TUNEL法检测原位肝癌的凋亡情况。结果:经叶酸修饰石墨烯基因载体成功将Stat3-siRNA质粒转染进细胞内;实验组Sta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CNA阳性表达明显下调;原位肝癌的凋亡上调。结论:经叶酸修饰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是安全并且有效的靶向基因运载工具,可携带Stat3特异性siRNA质粒靶向进入肝癌细胞内,从而发挥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

    作者:王晓琴;闻乃妍;杜艳伟;梁航;田勇;许丽波;张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去卵巢对大鼠心肌损伤及二仙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去卵巢对大鼠心肌损伤及二仙汤的保护作用。方法:13周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和二仙汤组,灌胃给药12周。 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 E2),HE染色、电镜观察心肌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心肌雌激素受体α( ERα)和雌激素受体β( ERβ)表达。结果:模型组E2明显降低,雌激素和二仙汤治疗组E2升高。 HE染色:模型组心肌排列紊乱,肌纤维间隙增宽,可见肌浆凝集,细胞体积变小,胞内发现空泡,内膜下可见心肌纤维化。治疗组心肌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电镜:模型组心肌细胞水肿,肌原纤维走向不规则、肌丝甚至断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二仙汤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模型组ERα和ERβ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染色强度变浅,治疗组染色强度增加但低于对照组。结论:去卵巢对大鼠心脏损伤明显,二仙汤通过调节血液E2水平及心肌ER等途径保护受损心肌。

    作者:陈彦静;向丽华;张治国;王震;王少君;李玉波;鞠大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践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当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十分盛行项目教学法,综合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护理相关救护知识编制案例,借助高端模拟人创建临床“失血性休克模拟病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病人”出现的问题并实施救治。自设问卷对参与教学实践的12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有91.6%的学生喜欢新教学方式,认为“有助于提高临床观察能力”的占97.1%,“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教学”占95.3%。授课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高端模拟人将机能实验与临床护理整合的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接轨的良好保证。

    作者: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佘佐亚;兰园淞;邓婷;李丽婵;高文;陈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联素及CMKLR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NAFLD大鼠脂联素及CMKLR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36只大鼠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甘氨酸组。8、12周末测量大鼠体重、肝重,血浆ALT、 AST、TG及脂联素水平;取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采用RT-PCR检测肝脏脂联素及CMKLR1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1)高脂组大鼠体重及肝指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甘氨酸组(P<0.05)。(2)高脂组大鼠ALT、AST及TG高于同期对照组及甘氨酸组(P<0.05)。(3)高脂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及甘氨酸组(P<0.05)。(4)肝组织HE染色结果示:高脂组8周呈单纯性脂肪肝表现,12周呈脂肪性肝炎改变,甘氨酸组病变较同期高脂组轻。(5)肝组织RT-PCR结果示:甘氨酸组脂联素基因表达高于高脂组(P<0.05),CMKLR1表达低于高脂组(P<0.05)。结论:(1)在NAFLD形成中CMKLR1水平逐渐升高,可能起到加重炎症程度的作用。(2)甘氨酸可下调CMKLR1的表达,上调脂联素的表达从而保护肝脏。

    作者:刘近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雌马酚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的作用与机制

    目的:探讨雌马酚对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应用微血管张力仪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无或有钾通道阻滞剂时,雌马酚对5-HT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和血管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电流的影响,并比较雌马酚对转染人BKCa α亚单位或α与β1亚单位共转染的HEK293细胞电流的作用。结果:雌马酚以非内皮依赖的方式,浓度依赖性(10-10 mol/L~10-5 mol/L)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其作用被BKCa阻断剂paxilline和iberiotoxin明显减弱,而不受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或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的影响。10-6 mol/L雌马酚明显增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此作用因同时应用iberiotoxin而逆转。10-6 mol/L雌马酚对仅表达BKCa α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电流无影响,但小于10-6 mol/L可激活稳定表达BKCa α与β1亚单位的细胞电流,同时应用paxilline可使增加的电流完全抑制。结论:雌马酚通过作用于β1亚单位激活BKCa ,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

    作者:于玮;王燕;宋征;邓秀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新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与心血管疾病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约50%药物都是以受体为靶点。但目前对受体精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等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新调控机制。发现了肾上腺素受体新的调控子HIP-55(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in-teracting protein of 55 kD)。 HIP-55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肾上腺素诱导转位激活、双相激活等受体激活方式。 HIP-55通过cAMP非依赖途径调控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p38、ERK1/2等重要信号通路。 HIP-55通过调控受体Clathrin内吞途径介导受体内吞、减敏及下游信号。此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GDF-15通过抑制MMP途径,负调控肾上腺素诱导EGFR转位激活信号通路。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也探索新的受体功能选择性药物研究开发,获得了一些候选化合物。

    作者:李子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生物钟基因Clock对iPSCs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对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我们将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的TetO-FUW-OSKM慢病毒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中,利用PCR、免疫荧光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拟胚体形成实验鉴定细胞的多能性。通过RNAi技术抑制Clock基因表达,观察Clock基因对iPSCs分化的影响。结果:小鼠MEF在转染后12 d形成典型的小鼠ESC样克隆。 RT-PCR显示iPSCs表达多能性基因Nanog、Sox2、Oct4、Dax1、Esg1、ERas、Zfp296和Klf4;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有Oct4和SSEA1的表达;培养可见拟胚体的形成。因此,我们成功将小鼠MEF重编程为iPSCs。细胞非定向分化实验发现,转染48 h后,对照组克隆边缘不光滑,有伪足伸出,提示iPSCs存在分化;Clock-siRNA组的iPSCs克隆仍保持边缘光滑,极少有伪足伸出,RT-PCR提示多能性基因Sox2、Oct4和Klf4表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生物钟基因Clock可能参与了iPSCs的分化过程。

    作者:赵冉;杨羊;徐晨;李二敏;陆超;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