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ntermedin1-53通过激活AMPK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心肌肥厚

陆薇薇;赵蕾;张金胜;侯跃龙;滕旭;唐朝枢;齐永芬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 心肌细胞肥大, 心肌肥厚, 血流动力学指标, 左室后壁厚度, 超声心动图, 变化速率, 左心室收缩压,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细胞凋亡, 大鼠, 主动脉缩窄, 左室质量, 信号通路, 心肌组织, 缩短分数, 磷酸腺苷, 分子表达, 蛋白激酶, 阻断剂
摘要:目的:研究intermedin( IMD)1-5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腹主动脉缩窄( AAC)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结果:AAC组大鼠HW/BW增加26%( 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大变化速率(LV-dp/dtmax)、左心室收缩压大变化速率(LV +dp/dtmax)显著增加(P<0.01),超声心动显示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质量(LV mass)、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显著增加(P<0.05),心肌细胞明显增大。外源性显著改善IMD1-534周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降低心肌组织ANP和BNP的mRNA表达( P<0.05),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另外,IMD1-53抑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表达,促进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 IMD1-53改善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ERS及凋亡,其作用可被AMPK信号通路阻断剂Compound C所阻断。结论:IMD1-53显著抑制心肌肥厚,其机制可能与IMD激活AMPK,抑制ERS所致的凋亡有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糖原合酶激酶3β参与饮食限制促进Tg2576小鼠神经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在AD病人脑内增加神经发生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饮食限制( DR)能够增加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神经发生,而机制不明。为明确饮食限制促进3×Tg-AD小鼠海马DG区神经发生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阐明GSK-3β激活在饮食限制促进神经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我们合成了降低小鼠GSK-3β表达的shRNA,并将其连接入慢病毒转染载体,注射入小鼠双侧海马DG区,小鼠饮食限制或正常饮食12周。结果发现:限制饮食后血糖明显下降,恢复饮食后血糖回到正常,饮食限制能够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饮食限制可明显增强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促进海马DG区神经发生,并增强GSK-3β活性,而降低GSK-3β的表达后,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减少;饮食限制可抑制PI3K/Akt通路,也可增强AMPK活性;而GSK-3β活性升高可能通过增加CREB的表达。结论:饮食限制通过激活GSK-3β进而增加海马DG区的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PI3K/Akt通路,也可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I3K/Akt通路,结果导致GSK-3β的激活,并进一步增加CREB的表达和活性。

    作者:魏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对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的人食管鳞癌细胞( ESCC)上清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KYSE450(高分化)和KYSE70(低分化)细胞上清,并诱导iDC;镜下观察诱导后iDC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CD144以及JAK、STAT3磷酸化水平的变化;Q-PCR在mRNA水平上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JAK、STAT3、VEGF-A和IL-6表达水平的变化;DiI-Ac-LDL摄取实验检测诱导后iDC摄取能力的变化;用JAK的阻断剂AG490阻断JAK/STAT3通路后,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iDC摄取DiI-Ac-LDL能力的改变。结果:(1) KYSE450和KYSE70细胞上清诱导后,iDC高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同时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且KYSE70组变化显著。(2)AG490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了iDC内皮样分化。结论:(1)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了人食管鳞癌微环境下iDC的内皮样分化。(2)与高分化组相比,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能显著促进iDC的内皮样分化。

    作者:晋果果;赵继敏;杨艺;刘康栋;刘行凡;江亚南;黄幼田;路静;董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激活AT1受体加重小鼠血管炎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报道Hcy可以升高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主要运用了Ca2+成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我们首先发现Hcy体外刺激小鼠血管环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释放增加,在AT1受体敲除小鼠的血管环中被明显抑制。 Hcy可激活AT1受体经典的Gq信号通路及β-arrestin-2信号通路,并引起AT1受体内化。本文找出了Hcy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受体,并发现Hcy可通过AT1受体加重血管炎症损害。

    作者:李拓圯;孙金鹏;孔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同型半胱氨酸抑制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痉挛的机制研究

    目的:持续缺氧可通过激活PI3K/Akt/Rho激酶信号通路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血浆浓度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cy对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痉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离体血管环灌流实验测定猪离体冠状动脉的张力变化;免疫印迹检测磷酸化与总的MLC、Akt和MYP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持续缺氧15 min以上可引起猪冠状动脉的持续收缩,预孵育Hcy(0.1~1 mmol/L)30 min,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缺氧诱导的冠脉收缩;而预孵育相同浓度的Hcy对该收缩无影响。缺氧15 min时冠状动脉p-MLC ( Ser1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持续缺氧60 min时p-MLC (Ser19)水平较缺氧15 min时升高。预孵育Hcy(1 mmol/L)30 min,对缺氧15 min引起的p-MLC(Ser19)蛋白水平降低无影响,但抑制了缺氧60 min时p-MLC(Ser19)的升高。预孵育Hcy(1 mmol/L)30 min对持续缺氧引起p-Akt(Ser473)的变化影响不大。结论:Hcy可能通过激活Rho激酶改善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非内皮依赖的收缩。

    作者:安苑铭;吴立玲;窦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FKBP12.6缺失介导的性别差异性心肌肥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目的: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敲除FKBP12.6基因可导致成年雄性小鼠心肌肥大。本研究旨在探讨FKBP12.6缺失导致性别差异性心肌肥大的分子机制。方法:手术摘除FKBP12.6基因敲除小鼠睾丸以观察对心肌肥大的影响;放射性免疫检测法(RIA)和ELISA法检测FKBP12.6敲除小鼠17β-estradiol (E2)、testosterone (T)、LHβ和FSHβ分泌变化情况;建立垂体神经元LβT2 FKBP12.6shRNA载体稳定干扰细胞系,采用Fluo3-AM荧光探针检测[ Ca2+] i;real-time PCR检测LHβ、FSHβ、calci-neurin(CaN)等mRNA表达变化;分离胞浆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CaN、MCIP1.4、NFAT3、Nur77、Pin1等蛋白表达和核浆分布情况。结果:摘除雄性FKBP12.6基因敲除鼠的睾丸可显著抑制心肌肥大的发生;FKBP12.6敲除小鼠心脏中可能促进心肌肥大的通路CaN和CaMKⅡ的表达和活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血清E2、T、LHβ及FSHβ水平与WT相比显著上调,表明敲除小鼠性腺轴调控增强;LβT2 FKBP12.6干扰后[ Ca2+] i 显著上升;性腺轴相关基因LHβ、SF-1、Nur77和钙离子相关基因CaN、MCIP1.4、SERCA2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胞浆中CaN和MCIP1.4蛋白水平上调;NFAT3、Nur77和Pin1核转位明显增加。结论:FKBP12.6缺失后垂体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上调,激活CaN/NFAT3通路,进而促进LHβ和FSHβ转录,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从而诱发性别差异性心肌肥大。

    作者:肖云飞;邓柯玉;王婵娟;曾智雄;管小卉;汪玲芳;姬广聚;寿伟年;辛洪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促血管新生的新机制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梗死小鼠模型,腹腔注射HSYA后,采用生存率分析、HE染色与CD31染色观察HSYA的心肌保护与促血管新生作用。采用定量PCR检测核仁素和VEGF表达。采用Matrigel和划痕试验在细胞水平观察HSYA的促HUVEC管型形成与细胞迁移作用,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核仁素及VEGF表达。采用干扰RNA观察核仁素敲低后对HSYA促管型形成作用的影响。结果:整体水平:HSYA减轻缺血心肌损伤,表现为增加小鼠存活率[ HSYA (71.6%) vs saline (37.5%)],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塑,增加血管新生( CD31阳性细胞增加),促进心肌组织中核仁素和VEGFA表达。细胞水平:HSYA促进HUVEC管型形成和迁移,增加核仁素和VEGFA表达;核仁素敲低显著抑制HSYA的促管型形成作用,降低VEG-FA表达。结论:HSYA促进核仁素表达,调节VEGFA水平,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邹江;王慷慨;刘曼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链非编码RNA SNHG5通过结合MTA2抑制胃癌生长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SNHG5在胃癌中的表达、功能及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SNHG5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在人胃癌细胞中研究过表达或敲低SNHG5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及转移瘤模型,研究SNHG5在体内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影响;利用RNA-pulldown联合质谱的策略寻找SNHG5的相互结合蛋白,再通过RIP进行验证。结果:发现SNHG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TNM分期和癌栓的形成显著相关。 SNHG5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和转移。此外还发现,SNHG5主要通过阻止其结合蛋白MTA2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易位而发挥功能。过表达SNHG5能够促进组蛋白H3和p53的乙酰化水平,这也提示SNHG5可能通过捕获细胞质中的MTA2,从而干扰核小体的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的形成,进而调节其功能。结论:SNHG5是一个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关键分子,可能成为胃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分子。

    作者:史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胆固醇线粒体转运蛋白(StAR)对脂肪酸引起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胆固醇线粒体转运蛋白对脂肪肝细胞模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其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32 mmol/L油酸+0.66 mmol/L软脂酸共同作用小鼠原代肝细胞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携带StAR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得到StAR高表达组。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相关分子的变化;相关试剂盒检测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糖原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蛋白的表达,并用PI3K抑制剂抑制该通路后观察StAR的作用。结果:StAR过表达降低脂肪酸合成关键分子、炎症因子( TNF-α、MCP1)及糖异生关键分子的表达,升高糖原合成关键分子的表达,且减少脂肪肝细胞模型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提高该模型的糖原合成能力及葡萄糖利用能力;StAR过表达降低细胞内二酰基甘油含量,减少PKCε的磷酸化,从而升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Akt的磷酸化;PI3K被阻断后,StAR对糖脂代谢的作用消失。结论:StAR对脂肪酸引起的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通过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介导。

    作者:邱燕燕;詹永坤;李晓波;支秀玲;宁艳霞;殷莲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蝎毒多肽促进肝脏移植瘤中自然杀伤细胞表达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 PESV)对H22肝脏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肝脏NK细胞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肝脏接种H22肝癌细胞株悬液构建原位移植瘤模型,术后给予PESV大、小剂量及生理盐水灌胃,14 d后检测肝脏及浸润癌组织中NK细胞及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并观察小鼠生存期。结果:PESV大、小剂量组肝脏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抑制,肿瘤体积和瘤重均低于荷瘤对照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0.77%和15.38%,生存期观察显示PESV大剂量组与荷瘤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荷瘤对照组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异型性显著,呈浸润性生长,PESV大、小剂量组出现明显坏死区,细胞异型性减轻;与荷瘤对照组相比,PESV大、小剂量组小鼠肝脏NK1.1+细胞分别占肝脏总淋巴细胞的(4.13±0.43)%和(5.91±0.49)%,显著高于荷瘤对照组( P<0.05);PESV大剂量组瘤组织中穿孔素和颗粒酶的mRNA表达量分别是荷瘤对照组的3.62倍和5.82倍(P<0.05)。结论:PESV可通过提高H22肝脏原位移植瘤小鼠肝脏中NK细胞的表达,诱导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产生,促进NK细胞杀伤活性的恢复,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清除。

    作者:韩琛;王朝霞;王恒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ATN161为整合素β的拮抗剂。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ND+ATN161组,高脂饮食(HFD)组,HFD+ATN161组,处理5 d后检测脂肪肝表型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用纤维连接蛋白( FN)和ATN161处理HepG2细胞后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HFD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 TG)和胆固醇( CHO)含量增加;HFD+ATN组肝脏TG和CHO含量进一步增加。 HFD组小鼠肝脏FN表达量升高,肝脏X受体( LXR)下游靶基因( CHREBP、SREBP1、SCD1、ACC和FAS)表达量下降;HFD+ATN组小鼠上述基因表达量均有所回升。予FN处理的HepG2细胞中,LXR下游靶基因表达量下降,表明LXR活性被抑制;ATN处理可恢复FN导致的LXR活性抑制。结论:FN与整合素β结合可抑制LXR活性,抑制整合素β可进一步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

    作者:张菲菲;张学娇;姚柳;王春炅;艾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目的:观察自然衰老大鼠中硝化应激对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衰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3月龄、9月龄和20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各自给予过氧亚硝基( peroxynitrite, ONOO-)清除剂( FeTMPyP)组。 Weastern blot检测肝脏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水平;离体动脉血管环灌流,观察其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的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3-NT水平升高,提示出现明显的硝化应激反应,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降低3-NT水平;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较青年和中年大鼠显著下降,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提高衰老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论:外周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作者:孙琪;董玉;王环愿;焦昆;刘慧荣;王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和对策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中职医学生的培养中也逐渐由知识型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但是,中职医学教育受到中国传统知识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生的片面发展阻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而采取新型的知识观、教育观,改革教育教学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作者:唐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通过促进VE-钙黏素磷酸化、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而诱导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

    目的:从血管内皮细胞( VEC)通透性角度探讨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机制。方法及结果: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实验和TEER结果表明,C.pn感染可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且这种作用可能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有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pn感染后,细胞膜上的VE-钙黏素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出现缝隙;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C.pn感染可促使VE-钙黏素(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液闪计数仪检测结果显示,C.pn感染可使Src激酶的活性明显增强。 Src激酶选择性抑制剂PP2可抑制C.pn感染诱导的VE-钙黏素( Y658)酪氨酸磷酸化,减少感染引起的VE-钙黏素由胞膜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的缝隙减小,进而降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的作用,终削弱感染对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促进作用。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激活Src激酶促使VE-钙黏素( 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以增加VEC通透性,进而诱导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

    作者:马路;张利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心肌梗死后及时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必需的步骤,但该过程伴随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 I/R)造成的线粒体Ca2+([Ca2+]m)超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 ROS)大量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并导致线粒体严重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是心肌细胞I/R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保护线粒体的关键靶点,对于深入理解I/R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机制,进而提出心肌保护的新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对I/R心肌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I/R模型和成体心肌细胞模拟I/R模型,结合基因的遗传学操作,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 IHH)和过氧化氢预处理( hydrogen peroxide pre-conditioning, H2 O2 PC)对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利用Rhod-2、MitoSOX和TMRE 荧光染料分别实时监测线粒体[ Ca2+] m 超载、线粒体ROS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 )的变化。分离缺血前和再灌注后活体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耗氧率、ROS释放量及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酶活性。结果:IHH可以通过ROS降低[ Ca2+] m 超载,改善心肌I/R损伤后线粒体的膜电位、耗氧率、ATP合成酶活性及心肌ATP含量的降低,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H2 O2 PC在I/R过程中通过UCP3降低[ Ca2+] m 超载及防止ΔΨm 丧失,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本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在心肌I/R损伤和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调控机制,为解释IHH和H2 O2 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新视角,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杨黄恬;王志华;刘金龙;谭吉良;吴兰;陈意雄;姜玉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期低剂量镉致正常肝脏细胞异常增殖及其与caspase-8甲基化的关系

    目的:应用L-02细胞建立长期低剂量镉转化细胞模型。观察转化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转化细胞增殖、凋亡和甲基化的改变,探讨长期低剂量镉导致细胞转化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形态学分析、Western blot、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和MSP。分组:对照组、CDT-L-02组、5-aza组和CDT-L-02+5-Aza组。结果:(1)1μmol/L氯化镉培养L-02细胞第2周时,细胞长轴逐渐变长;10周时,细胞从方形变成长梭形;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细胞DNMT1表达稳定升高, caspase-8表达稳定下降。与对照组L-02细胞相比,转化细胞的增殖率,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2)转化细胞在甲基化抑制剂5-Aza的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增加;DNMTs、caspase-8与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在5-Aza的作用下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基因组和caspase-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也有所恢复。结论:长期低剂量镉能促进正常肝细胞L-02增殖增加,凋亡减少,导致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其机制是提高了基因组DNA和caspase-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

    作者:王玥;郭花;张平;刘莲勤;刘亚男;王波;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辛伐他汀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p47phox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 SIM)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肾脏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SIM 5、20、40 mg? kg-1? d-1( Sim-L、M、H)组。给药2周后,复制RIRI动物模型,于再灌后24 h摘取双侧肾脏,观察肾损伤程度(HE染色);检测肾组织p47pho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管腔扩张,上皮细胞胞浆空泡样变性、坏死。 Sim-M和Sim-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 I/R组肾皮质p47phox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上调;与I/R组相比,Sim-M和Sim-H组p47phox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SIM可明显减轻RIRI,减少RIRI大鼠肾皮质p47phox蛋白的表达,表明SIM减轻RIRI大鼠肾组织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减少p47phox蛋白的表达、干扰NAD(P)H氧化酶生成通路的某些环节有关。

    作者:荆娇;牛丽静;王慧娟;苗智慧;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麝香保心丸对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 Shexiang Baoxin pill,SBP)治疗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疗效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上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传统的饮食诱导法建立MS大鼠模型,16周后选取符合MS诊断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 SBP 100 mg? kg-1? d-1灌胃)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采用生化检测仪检测MS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肝脏、心肌、脂肪和骨骼肌组织中AMPK、PGC-1α、脂联素、瘦素和TNFα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大鼠线粒体蛋白ATP合酶偶联因子6( ATPase6)、SDHA、COX1、UCP2和UQCRC在上述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BP治疗12周后,MS大鼠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肝脏、心肌、脂肪和骨骼肌中AMPK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PGC-1α、脂联素、脂褐素和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肝脏、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中ATPase6、SDHA、COX1和UQCRC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P2在治疗组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的的表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SBP能够降低MS大鼠的血糖、血脂,改善MS症状,对M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SBP能够激活AMPK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线粒体功能。

    作者:魏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压低氧对大鼠bFGF和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大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和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以及低氧1 d、7 d、14 d、21 d和30 d组(n=10)。除常氧组外,余5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米的低压氧舱中饲养,各时点取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bFGF和VEGF含量。结果:各低氧组血清bFGF的表达均高于常氧组( P<0.05),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血清bFGF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低氧1 d,血清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低氧时间延长,血清VEGF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P<0.05)。结论:低压低氧在致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引起血清bFGF的表达明显上调,急性缺氧可导致血清VEGF水平升高,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刘川川;刘杰;庞明泉;苏婷婷;张宁;王生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euro-2a细胞株用于A型肉毒毒素重链体外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Neuro-2a细胞株用于A型肉毒毒素重链(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 BoNT/A HC)体外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Neuro-2a细胞检测HC相关受体,确定是否可用于HC作用的体外模型;后于Neuro-2a细胞培养液内加入一定浓度的HC,于不同时点在相差显微镜下摄取图片观察HC对细胞突起生长状况的影响,包括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细胞突起的长度以及突起总数。结果:(1)培养一定时间的Neuro-2a细胞表达HC的高亲和力(synaptic vesicle 2,SV2)和低亲和力(trisialoganglioside 1b,GT1b)受体。(2)培养液内加入一定剂量的HC可促进Neuro-2a细胞突起再生及增长。在HC影响下,有突起的Neuro-2a细胞百分比、神经突起的总数量以及平均突起的长度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Neuro-2a细胞可用于HC体外研究的细胞模型;Neuro-2a对HC比较敏感;一定剂量的HC能够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

    作者:王红;李夏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