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FKBP12.6缺失介导的性别差异性心肌肥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肖云飞;邓柯玉;王婵娟;曾智雄;管小卉;汪玲芳;姬广聚;寿伟年;辛洪波

关键词: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 性别差异性, 心肌肥大, 发生发展, 雄性小鼠, 免疫检测法, 相关基因, 基因敲除鼠, 钙离子, 手术摘除, 小鼠睾丸, 细胞内钙, 通路, 探针检测, 离子水平, 可能促进, 干扰, 分子机制
摘要:目的: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敲除FKBP12.6基因可导致成年雄性小鼠心肌肥大。本研究旨在探讨FKBP12.6缺失导致性别差异性心肌肥大的分子机制。方法:手术摘除FKBP12.6基因敲除小鼠睾丸以观察对心肌肥大的影响;放射性免疫检测法(RIA)和ELISA法检测FKBP12.6敲除小鼠17β-estradiol (E2)、testosterone (T)、LHβ和FSHβ分泌变化情况;建立垂体神经元LβT2 FKBP12.6shRNA载体稳定干扰细胞系,采用Fluo3-AM荧光探针检测[ Ca2+] i;real-time PCR检测LHβ、FSHβ、calci-neurin(CaN)等mRNA表达变化;分离胞浆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CaN、MCIP1.4、NFAT3、Nur77、Pin1等蛋白表达和核浆分布情况。结果:摘除雄性FKBP12.6基因敲除鼠的睾丸可显著抑制心肌肥大的发生;FKBP12.6敲除小鼠心脏中可能促进心肌肥大的通路CaN和CaMKⅡ的表达和活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血清E2、T、LHβ及FSHβ水平与WT相比显著上调,表明敲除小鼠性腺轴调控增强;LβT2 FKBP12.6干扰后[ Ca2+] i 显著上升;性腺轴相关基因LHβ、SF-1、Nur77和钙离子相关基因CaN、MCIP1.4、SERCA2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胞浆中CaN和MCIP1.4蛋白水平上调;NFAT3、Nur77和Pin1核转位明显增加。结论:FKBP12.6缺失后垂体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上调,激活CaN/NFAT3通路,进而促进LHβ和FSHβ转录,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从而诱发性别差异性心肌肥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素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 Pue)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H2O2处理心肌H9c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用MTT法观察Pue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ue对GSK-3β和Akt活性的影响。结果:Pue明显减轻H2 O2诱发的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但是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对此作用没有影响;Pue能够增加GSK-3β( Ser9)蛋白的表达,而对Akt ( Ser47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ue通过使GSK-3β失活,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诱发的心肌细胞损伤,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并未参与此过程。

    作者:徐菁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黄芪甲苷对小鼠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作用

    研究黄芪甲苷( AS-IV)对小鼠心梗后左室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分离冠脉左前降支( LAD)与伴行静脉并于左心耳下缘2 mm处结扎制备心梗模型(手术组),结扎后小鼠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 AS-IV(治疗组);以分离LAD后不结扎小鼠为对照。术后2周,心超检测小鼠左心室功能,观察小鼠心脏病理改变、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SOD2及NOX4表达。与对照小鼠相比,术后小鼠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室扩张伴心室前壁变薄,心室前壁变薄处纤维增生,心梗边缘区血管数目明显减少,SOD2表达显著降低,NOX4表达明显增多。 AS-IV干预可显著提高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和SOD2表达,降低NOX4表达,未能减少心梗区面积。本研究提示黄芪甲苷能改善心梗小鼠左室功能,增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及降低该区域氧化应激水平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李苏;陈相建;吴恒芳;杨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调控USP8基因抑制神经炎症

    目的:探讨调控泛素特异性修饰酶8(USP8)的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鼠小胶质细胞为活化的细胞模型,分别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GCMV/IRES/EGFP-USP8载体研究上调USP8基因和RNA干扰技术研究干扰USP8基因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 NO)和前列腺素E2( PGE2)的含量、一氧化氮合酶( 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以及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降解的影响。结果:高表达USP 8可明显抑制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减少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高表达USP8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USP8 siRNA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结论:USP8的高活性可调节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神经炎症和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朱丽红;赵佳仪;蓝欣;袁羽;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检测异丙基肾上腺素引起的早期心脏功能异常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能否早期发现和诊断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ISO给药后3 d和ISO给药后7 d组。 ISO组为一次性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分别于给药后3 d和7 d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评价小鼠心脏功能。结果:(1)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得ISO给药后3 d组FS和E/Em均无明显差异,给药后7 d FS仍无明显差异,而E/Em显著增加(P<0.05)。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在给药后3 d即观测到心脏径向应变( radial strain,RS)和纵向应变( longitudinal strain,LS)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给药后7 d组的RS和LS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斑点追踪方法能够早期诊断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

    作者:安祥博;张幼怡;宋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成纤维细胞向心脏祖细胞重编程过程中能量代谢变化研究

    目的:提高蛋白进入细胞的效率及细胞重编程效率,同时观察重编程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方法:采用专利技术将GATA4、HAND2、MEF2C和TBX5(GHMT)高效转导到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DF),检测转导效率和向心脏祖细胞的转分化效果,并检测能量代谢关键酶的变化。结果:纳米修饰后的蛋白能高效转导到细胞核内。心肌祖细胞标志基因GATA4等表达显著上调, Col1a2和vimentin表达显著下降。糖酵解途径关键调控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1、己糖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在重编程后表达上调。有氧氧化途径的关键酶丙二酰辅酶A脱羧酶和脂酰转移酶1b表达下调。结论:采用GHMT诱导得到的心脏祖细胞有胚胎心肌类似的能量代谢方式,具体调控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晓红;吴岳恒;杨翔宇;姜霖;单志新;雷和平;余细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RPV4在M3受体介导的唾液分泌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TRPV4(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type 4)是配体门控非选择阳离子通道,在肺泡和肾小管上皮中参与对渗透压的调节,但其在下颌下腺的生理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RPV4在M3R介导的唾液分泌中的作用。方法:离体小鼠下颌下腺灌流研究TRPV4抑制后对卡巴胆碱所诱导分泌的影响;Fura-2AM法测定TRPV4抑制后细胞内钙信号变化;在体唾液收集观察TRPV4抑制后对匹罗卡品诱导腺体分泌的影响。免疫荧光研究TRPV4抑制后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 AQP5)在细胞内的位置变化。结果:离体灌流结果显示,TRPV4抑制剂RN1734和HC067047会抑制卡巴胆碱所诱导的腺体分泌。在腺泡细胞上,TRPV4抑制剂也可以明显地抑制卡巴胆碱所诱导的细胞内钙离子[ Ca2+] i 升高。 TRPV4抑制剂均可以抑制匹罗卡品诱导的腺体分泌。结论:TRPV4在M3 R介导的唾液分泌中不可或缺,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通过介导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影响细胞内的钙信号及下游AQP5细胞内定位。

    作者:张艳;张菁;丛馨;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褪黑素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来抑制Toll样受体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产生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Toll样受体9(TLR9)配体CpG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不同浓度MT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或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然后采用CpG刺激细胞;通过定量PCR检测MT受体MT1和MT2表达,通过ELISA和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蛋白的活化。结果:MT可上调巨噬细胞MT1和MT2的表达,MT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TNF-α、IL-6和IL-12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采用MT1/2受体抑制剂Luzindole研究发现MT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MT1/2受体,检测信号转导蛋白发现MT可显著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ERK和AKT磷酸化,提示MT通过下调巨噬细胞ERK和AKT活化从而抑制CpG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MT能抑制TLR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机制主要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本研究进一步阐明MT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王国权;刘凯;王寿棋;许熊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局部热激对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局部热激对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动态变化及二者相关性的影响,以探索生精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方法:HE染色分析各组大鼠曲细精管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各组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大鼠曲细精管Ki-67表达与分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激后生精细胞逐渐脱落、缺失,至第4天为严重,而第5天生精细胞有所恢复;热激后各组的TUNEL凋亡信号显著增加( P<0.01),2 d组达到高峰,3~5 d组凋亡信号逐渐降低;热激后各组的Ki67表达显著下降( P<0.01),1 d组很少见到Ki67表达,2~5 d组Ki67表达逐渐增加;比较各组Ki67与TUNEL的比值,发现1~2 d组比值小于1,3 d组比值几乎等于1,4 d组比值大于1。结论:睾丸局部热激可导致生精细胞凋亡,生精细胞增殖抑制,热激后早期凋亡过程胜于增殖,热激后期增殖强于凋亡过程,表明凋亡过程的可逆可能在于增殖活性增强。

    作者:张婷婷;何萌萌;李悦;郭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和线粒体动力学促卵巢癌细胞SKOV3凋亡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促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二甲双胍(0、1.25、2.5、5、10、20、40 mmol/L)作用24 h对SKOV3细胞生存率的影响;Hoechst 33342标记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甲双胍(10 mmol/L)对SKOV3细胞核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二甲双胍(10 mmol/L)对SKOV3细胞线粒体去乙酰化酶 sirtuin 3( SIRT3)蛋白水平的影响;MitoTracker Red特异性标记线粒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甲双胍对SKOV3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二甲双胍对于SKOV3细胞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与未处理组相比:二甲双胍(10 mmol/L)可引起SKOV3细胞核固缩、核染色增强,提示其促SKOV3细胞凋亡;二甲双胍能够上调SKOV3细胞SIRT3蛋白的水平( P<0.05);二甲双胍使SKOV3细胞线粒体数目增多,形态呈点状。结论:二甲双胍能够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可能同上调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以及对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有关。

    作者:吴瑶;苏静;项喜艳;赵卜司;路圣垚;薛亚楠;颜晓羽;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K-1受体参与大鼠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近年来,随着对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功能研究的深入,其在外周神经损伤及炎症诱发的病理性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病理性痛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实验通过痛行为学及免疫组化法观察NK-1受体拮抗剂L-732138对大鼠蜜蜂毒炎性痛及痛过敏的影响,以及对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的影响,探讨NK-1受体在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的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足底注射蜜蜂毒后1h内,大鼠出现明显的自发痛行为,表现为紧张性的舔、咬和剧烈抖动注射足,同时,大鼠注射足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著降低,其中以注射后1d降低为显著,3d、7d逐渐回升,表明足底注射蜜蜂毒诱发大鼠产生了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脊髓后角OX-42的表达于足底注射蜜蜂毒后1 d时显著增加,注射后3 d时达高峰,注射后7 d时有所回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表明蜜蜂毒炎性痛引起了大鼠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动态激活。椎管内给予NK-1受体拮抗剂L-732138后,显著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大鼠脊髓后角OX-42表达的上调,同时显著减轻了大鼠的自发痛反应,抑制了蜜蜂毒引起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的下降。以上结果提示,NK-1受体参与伤害性信息传入所致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作者:郑阳;胡玉燕;李力;张敏;刘佳楠;李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白藜芦醇调控内质网应激对肥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 resveratrol,Res)对异丙肾上腺素( 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大鼠肥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ISO建立乳鼠心肌肥大细胞模型,分为control组、ISO组、Res干预组和Res对照组。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和ANP基因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和丙二醛( MDA)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GRP78、CHOP、Bcl-2和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es有效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表面积和ANP基因表达,心肌细胞凋亡率减少,同时下调GRP78、CHOP和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培养液中LDH和MDA含量。结论:Res明显减轻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因子GRP78和CHOP表达,逆转凋亡因子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林岩;王国忠;金莉;肖薇;李波;王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在低剪切应力导致内皮细胞自噬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硫化氢在低剪切应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自噬障碍中的作用。方法:HUVECs经培养传代分为3组:对照组、低剪切应力组(5 dyn/cm2)和正常剪切应力组(15 dyn/cm2)。在平板流动腔上对内皮细胞进行剪切应力处理,Western blot检测CSE蛋白水平,RT-PCR检测CSE的mRNA含量,荧光显微镜MDC染色观察自噬表泡,免疫荧光检测LC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p62蛋白水平,以评估不同剪切应力下,诱导HUVECs自噬障碍过程中内源性H2 S生成的变化。接下来用CSE干扰siRNA及CSE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UVECs后,再分别用5/15 dyne/cm2处理1 h,测自噬表达情况。结果:WB结果显示,与正常剪切应力组相比,低剪切应力组CSE表达明显减少。 Beclin1及LC3表达减少,p62表达增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低剪切应力组LC3表达减少。提示低剪切应力组自噬障碍。结论:低剪切应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存在自噬障碍,其与CSE表达降低相关。

    作者:唐蕙;唐志晗;任重;彭娟;危当恒;任晓晴;肖卫晋;刘录山;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刘兰;杨莎莎;李香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颗粒对大鼠心气虚证CD3+、CD4+、CD8+和cAMP/cGMP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颗粒对大鼠心气虚证CD3+、CD4+、CD8+和cAMP/cGMP(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的影响。方法:用大鼠负重强迫游泳后通过给予大剂量心得安使大鼠造模定位于心脏,作为心气虚证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大、小剂量治疗组(2 g/100 g,0.5 g/100 g益气活血颗粒)、阳性对照组(1 g/100 g天王补心丸)及生理盐水组,均每天1次,连续7 d灌胃,观察各组外周血CD3+、CD4+、CD8+、cAMP/cGMP的变化以及心肌中cAMP/cGMP的变化。结果:造模组外周血的CD3+和CD4+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CD8+的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且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造模组外周血、心肌中的cAMP和cGMP含量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大、小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大剂量与小剂量治疗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气虚证模型成立。益气活血颗粒可升高CD3+、CD4+和cAMP的含量,降低CD8+和cGMP含量。

    作者:金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之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使用自噬激动剂、自噬抑制剂、凋亡抑制剂以及蛋白阻滞剂处理或预处理已由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造模的H9c2细胞,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因素调控细胞自噬从而下调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受损。方法:采用不含ED-TA的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H9c2心肌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主动免疫Wistar大鼠获得的β1-AA对细胞进行24 h造模处理,或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氯喹、凋亡抑制剂、蛋白阻滞剂分别单独给予或者联合处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T-PCR对自噬的变化进行检测;对自噬变化组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法对凋亡进行检测。结果:H9c2细胞约90%满时可传代并每隔约2天传代一次;β1-AA可诱导H9 c2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影响,协同决定细胞死亡的发生。结论: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之间相互调节。

    作者:李杨;王丽;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胆固醇线粒体转运蛋白(StAR)对脂肪酸引起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胆固醇线粒体转运蛋白对脂肪肝细胞模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其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32 mmol/L油酸+0.66 mmol/L软脂酸共同作用小鼠原代肝细胞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携带StAR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得到StAR高表达组。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相关分子的变化;相关试剂盒检测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糖原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蛋白的表达,并用PI3K抑制剂抑制该通路后观察StAR的作用。结果:StAR过表达降低脂肪酸合成关键分子、炎症因子( TNF-α、MCP1)及糖异生关键分子的表达,升高糖原合成关键分子的表达,且减少脂肪肝细胞模型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提高该模型的糖原合成能力及葡萄糖利用能力;StAR过表达降低细胞内二酰基甘油含量,减少PKCε的磷酸化,从而升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Akt的磷酸化;PI3K被阻断后,StAR对糖脂代谢的作用消失。结论:StAR对脂肪酸引起的脂质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通过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介导。

    作者:邱燕燕;詹永坤;李晓波;支秀玲;宁艳霞;殷莲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活化后组蛋白修饰水平的观察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s)活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改变以及与HSCs活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关系,探讨组蛋白修饰在HSCs活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鉴定、培养大鼠HSCs,光镜观察HSCs活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ing检测desmin和α-SMA的表达,比较静止型HSCs和激活型HSCs中H4K12乙酰化、H3K9乙酰化、H3K4二甲基化和H3K9二甲基化的变化。结果:(1)细胞学形态观察结果表明HSCs在培养过程中形态由静止状态向高度分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ing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24 h的HSCs有desmin表达,但几乎不表达α-SMA;随培养时间延长,HSCs内α-SMA和desmin表达逐渐增加。(2)根据HSCs细胞形态变化及HSCs活化标志蛋白检测结果,确定培养24 h的HSCs为静止型HSCs,培养15 d的HSCs为激活型HSCs,分别检测其组蛋白修饰变化。结果显示,与静止型HSCs比较,激活型中H4K12乙酰化、H3K9乙酰化、H3K4二甲基化和H3K9二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降低,而H3K4二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增加,且H3K4二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化与α-SMA表达变化一致。结论:在体外培养HSCs活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发生明显异常,提示组蛋白修饰改变有可能参与HSCs活化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田甜;杨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试验与应用现状

    目的:自1976年人类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首次被分离,MSCs的增殖与分化、分泌与调节及其免疫原性低的生物学特性逐渐被发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试验研究。2009年第一个MSCs药品prochymal正式上市,用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Crohn病治疗。本实验室从人不同组织提取MSCs,检测MSCs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组织贴壁及消化法,从人胎盘、脐带、脐血、脂肪和牙髓组织提取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MSCs;通过诱导与共培养方法,检测MSCs分化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组织芯片等技术检测MSCs的分泌功能。结果: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具有分化成内皮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能力,并分泌VEGF、FGF、IGF-1、laminin 10、fibronectin、TGFβ1等生物活性蛋白,促进损伤血管、皮肤和神经修复。结论:MSCs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和(或)改善细胞微环境因素,被应用于临床疾病损伤修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

    作者:于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