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control组)、高果糖组( Fr组)和高果糖别嘌呤醇组( all组),高果糖饲料喂养同时别嘌呤醇或双蒸水灌胃4周。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尿酸变化,利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别嘌呤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别嘌呤醇明显降低高果糖负荷引起的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值的增高。口服糖耐量试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表示,Fr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出现胰岛素抵抗性;all组GIR值明显高于Fr组。3组GluT4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别嘌呤醇明显增加Akt磷酸化水平。结论:别嘌呤醇提高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
作者:姜海英;李英顺;金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颗粒对大鼠心气虚证CD3+、CD4+、CD8+和cAMP/cGMP(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的影响。方法:用大鼠负重强迫游泳后通过给予大剂量心得安使大鼠造模定位于心脏,作为心气虚证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大、小剂量治疗组(2 g/100 g,0.5 g/100 g益气活血颗粒)、阳性对照组(1 g/100 g天王补心丸)及生理盐水组,均每天1次,连续7 d灌胃,观察各组外周血CD3+、CD4+、CD8+、cAMP/cGMP的变化以及心肌中cAMP/cGMP的变化。结果:造模组外周血的CD3+和CD4+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CD8+的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且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造模组外周血、心肌中的cAMP和cGMP含量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大、小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大剂量与小剂量治疗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气虚证模型成立。益气活血颗粒可升高CD3+、CD4+和cAMP的含量,降低CD8+和cGMP含量。
作者:金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intermedin( IMD)1-5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腹主动脉缩窄( AAC)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结果:AAC组大鼠HW/BW增加26%( 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大变化速率(LV-dp/dtmax)、左心室收缩压大变化速率(LV +dp/dtmax)显著增加(P<0.01),超声心动显示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质量(LV mass)、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显著增加(P<0.05),心肌细胞明显增大。外源性显著改善IMD1-534周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降低心肌组织ANP和BNP的mRNA表达( P<0.05),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另外,IMD1-53抑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表达,促进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 IMD1-53改善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ERS及凋亡,其作用可被AMPK信号通路阻断剂Compound C所阻断。结论:IMD1-53显著抑制心肌肥厚,其机制可能与IMD激活AMPK,抑制ERS所致的凋亡有关。
作者:陆薇薇;赵蕾;张金胜;侯跃龙;滕旭;唐朝枢;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2( 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2, CLCA2)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14只雄性SD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PASMCs原代培养,应用小鼠抗大鼠SM α-act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经培养鉴定PASMCs随机分为常氧组(N组,n=6)、低氧组(H组,n=6)、DMSO对照组(D组,n=6)、U0126干预组(U组,n=6)和stau-rosporine aglycone干预组( SA组,n=6);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LCA2蛋白的表达,选用RT-PCR技术测定CLCA2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H组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1);与D组比较, U组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1),SA组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蛋白的表达轻微下调(但P>0.05)。结论:低氧可上调大鼠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能上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激活剂staurosporine aglycone可下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林静;赵美平;张聪聪;郑梦晓;应磊;王万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PCSK9在oxLDL诱导PC12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oxLDL单独处理或PCSK9 siRNA转染后处理PC12细胞,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CSK9、BACE1、caspase-3、caspase-9、Bcl-2和Bax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液中Aβ40和Aβ42含量。结果:75 mg/L oxLDL可诱导PC12凋亡,增加PCSK9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BACE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Aβ40、Aβ42含量。 PCSK9 siRNA抑制oxLDL诱导的PC12凋亡,降低caspase-3、caspase-9和Bax表达,增加BACE1、Bcl-2表达和Aβ40、Aβ42含量。结论:PCSK9在oxLDL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中起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吴琪;彭娟;任重;赵雪珊;何妮娅;高亚;唐志晗;姜志胜;刘录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APEC)是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菌,PhoP/Q二元调控系统是存在于APEC的信号调控系统。探讨PhoP/Q对APEC致病性的调控作用。方法:筛选出含有phoP/Q基因并对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敏感的菌株AE17,采用Red同源重组法对AE17的phoP和phoQ基因进行敲除并同步回复,比较构建的缺失株、回复株及原始株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生物学特性、对鸡胚成纤维细胞黏附入侵力、LD50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等指标。结果:phoP/Q基因缺失显著降低APEC的运动力,对其13个毒力基因转录水平呈现上调或下调;能明显下调APEC致病性。结论:phoP/Q基因对APEC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作者:涂健;黄博言;祁克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心室重塑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CTRP6及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腺病毒注射的方法过表达心肌局部CTRP6;原代培养成年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探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CTRP6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胞浆中,心肌梗死后CTRP6表达显著降低。过表达CTRP6可缓解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障碍和心室重塑;外源性CTRP6可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CTRP6可抑制TGF-β1诱导的RhoA活化及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 MRTF-A)的核转位,预孵育RhoA抑制剂可逆转TGF-β1诱导的MRTF-A核转位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结论:CTRP6通过抑制TGF-β1诱导的RhoA活化及MRTF-A核转位,进而发挥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张城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CP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随机抽取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为实验组(n=55),采用以CPBL为主的教学法,抽取2个班为对照组(n=61),以传统教学为主。(2)教师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熟悉、思考过程。然后带实验组赴医院接触患者,体会患者病痛,增强学习责任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与患者互动,从中感受临床实际问题的复杂。随后开展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分析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结果:问卷调查显示:98.2%学生认为以CPBL为主的教学法提高了学习责任感;91%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92.7%学生提高了听课效率,增强了求知欲;87.3%学生认为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期末测试平均成绩实验组(86.22±7.59)分,对照组(83.47±8.35)分,经U检验差异显著(P<0.05)。结论:C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临床阶段学习做好铺垫。也给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与临床实践相接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维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Intermedin( IMD)是2004年发现的肾上腺髓质素家系的新成员。 IMD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内分泌代谢、调节免疫等生物学效应,是新的内源性心血管、肾脏保护因子。我们及国外实验室均报道,IMD可以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IMD还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以及上调基质Gla蛋白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近期我们在ApoE-/-小鼠用微量渗透泵给予血管紧张素II( Ang II)诱导的腹主动脉瘤( AAA)及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上发现IMD可以降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腹主动脉大直径,抑制主动脉内活性氧( ROS)的产生,降低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亚单位Nox1、Nox2和Nox4的蛋白表达。另外,IMD显著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减轻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抑制VSMC凋亡。 IMD抑制Nox1和Nox4蛋白表达的作用可被IMD特异性受体抑制剂IMD17-47和cAMP/PKA通路阻断剂H89所阻断。这些结果提示IMD可能通过cAMP/PKA通路抑制Nox4介导的氧化应激抑制AAA的发生发展。
作者: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检测血小板型12-脂氧合酶( platelet-type 12-lipoxygenase, p12-LOX)在野生型和胃癌模型小鼠胃组织、原代培养细胞及人胃癌细胞MKN-28中的表达,并探讨p12-LOX的选择性抑制剂黄芩素( baicalein, BAI)对MKN-28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RT-PCR法检测小鼠胃组织、原代培养细胞及胃癌细胞中p12-LOX表达;MTT法检测BAI对MKN-28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BAI对MKN-28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小鼠胃癌组织和原代培养细胞中p12-LOX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MKN-28细胞中p12-LOX m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GES-1细胞;BAI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MKN-28细胞的增殖,并明显抑制胃癌MKN-28细胞的迁移修复。结论:胃癌组织和细胞中 p12-LOX mRNA均呈高表达,BAI显著抑制MKN-28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叶晶;蔡洙哲;孙沛林;朴英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为加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我校开展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法:2010年起,我校5个年级4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参与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观察大赛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1)学生对竞赛的满意度(90.3±3.4)%。(2)(89.1±2.9)%认为大赛促进团队协作,(95.1±1.8)%认为大赛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86.7±4.1)%认为大赛促进创新。(3)参加大赛同学成绩优秀率(46.3±3.8)%,较未参加大赛同学[(30.7±2.5)%]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大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培养医学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李鑫;金成文;崔晓栋;成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是一种1型糖尿病治疗热点靶位自抗原。但是,GFAP自抗体与1型糖尿病表型之间的关联仍然不清楚。经过对GFAP自抗体效能评估,我们筛选出了适当的GFAP抗原序列并设计新型多肽疫苗对于1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结果:我们发现在1型糖尿病模型( NOD)小鼠,GFAP自抗体与空腹C多肽分泌呈负相关趋势。17周龄的NOD小鼠中阳性GFAP自抗体能呈周龄依赖性预测30周龄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另外,通过自抗体结合实验,我们从4种候选多肽中筛选出C4多肽有效结合糖尿病小鼠的GFAP抗原。每只50μg的多肽量注射NOD小鼠,成功抑制了血糖的升高和增加了空腹C多肽分泌。在胰脏病理学分析中,GFAP疫苗有效抑制了T 细胞对胰岛的侵入。为了清楚GFAP疫苗的机制,我们检测了T细胞活性和分化,通过IgG子类别检测和ELISpot方法,我们发现原始T细胞从毒性Th1细胞向体液反应Th2细胞方向分化。结论:GFAP是一种有效的1型糖尿病预测靶位点蛋白,为今后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方案。
作者:庞正达;Hironori NAKAGAMI;Hiroshi KORIYAMA;Masayoshi HIGUCHI;Ryuichi MORISHITA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海马齿状回( DG)的多巴胺( DA)及其D1受体在血管性痴呆( 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利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并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脑部微量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G区细胞外液中的D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DG区D1受体表达。其次,用脑部微量注射法往DG区注射D1受体激动剂,观察其对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1) 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2)VD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的DA含量明显降低;(3)VD大鼠DG区颗粒细胞层的D1受体表达无显著变化,但在DG的海马门区,VD大鼠的D1受体表达显著增加;(4)每天训练前往VD大鼠DG区微量注射D1受体激动剂SFK38393,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损害。结论: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损害与DG区的DA含量减少有关,而其功能可能通过海马门区D1受体表达的增加而部分代偿。
作者:金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lock蛋白通过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的调节来促进细胞成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RNAi或Clock的高表达病毒载体,分别在3T3-L1中低表达或高表达Clock基因。 CCK-8检测细胞增殖,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细胞周期蛋白和Clock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lock蛋白对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转录调节作用。结果:Clock蛋白可以促进3T3-L1细胞的增殖;同时在Clock基因低表达的3T3-L1细胞和ClockΔ19小鼠脂肪组织中,促进细胞周期进行的关键调控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受抑制。低表达Clock基因的3T3-L1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量降低;ChIP结果发现Clock蛋白可与β-catenin、Dvl2(dishevelled 2)和c-Myc上游启动子结合,调控其转录激活,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以抑制Clock蛋白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Clock蛋白可以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来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并进一步抑制脂肪分化程序的启动,抑制细胞成脂。
作者:朱珠;袁功盛;许利荣;陆超;李晓波;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ghrel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功能网络联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离体脑片;采用氧糖剥夺/复氧复糖( OGD/R)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OGD/R损伤后给予ghrelin,连续观察7 d其对神经修复过程的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数量、形态及生长状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PCR检测mRNA表达。结果:OGD/R损伤及正常条件下ghrelin均加快轴突修复。损伤后第1天, ghrelin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分子GFAP及nestin表达增加,第7天则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增加。结论:Ghrelin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并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ghrelin促进神经修复的机制可能与综合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neuregulin-1及BDNF表达相关。
作者:刘晶;陈曼;董瑞瑞;王璇;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传统的课程考试都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这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应该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将考核贯穿平时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已经连续3年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案例分析测验。根据讲授内容,将课程分成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阶段性考核。具体的考核形式是选择一个临床真实病例,提出相应问题(如病例中所涉及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等),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报告,由老师判阅,4次报告成绩以20%计入总成绩。在学生提交完报告后,我们在网上公布正确答案及学生的报告,便于学生对相应知识正确理解,同时也利于学生相互监督、防止抄袭。这种形式测验要求学生首先对学习过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病理生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徐海;刘利梅;窦豆;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 Pue)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H2O2处理心肌H9c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用MTT法观察Pue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ue对GSK-3β和Akt活性的影响。结果:Pue明显减轻H2 O2诱发的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但是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对此作用没有影响;Pue能够增加GSK-3β( Ser9)蛋白的表达,而对Akt ( Ser47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ue通过使GSK-3β失活,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诱发的心肌细胞损伤,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并未参与此过程。
作者:徐菁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短期适碘( NI)、10倍高碘(10 HI)和100倍高碘(100 HI)摄入7 d、14 d、28 d后,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及peroxiredoxin 3(Prx 3)表达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7 d、14 d和28 d后,与NI组比较,10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1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 P>0.05);与7 d和14 d相比,在28 d时100 HI组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多( P<0.05)。甲状腺上皮细胞存在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的免疫荧光共表达,100 HI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处Prx 3表达更显著。结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抗氧化蛋白Prx 3参与了短期高碘引起的氧化应激。
作者:段琦;王婷婷;姚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