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检测异丙基肾上腺素引起的早期心脏功能异常

安祥博;张幼怡;宋峣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斑点, 追踪方法, 检测, 异丙基肾上腺素, 心脏功能, 给药, 功能异常, 图方法, 对照组, 纵向应变, 追踪评价, 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 应用, 雄性小鼠, 皮下注射, 径向应变, 观测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能否早期发现和诊断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ISO给药后3 d和ISO给药后7 d组。 ISO组为一次性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分别于给药后3 d和7 d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评价小鼠心脏功能。结果:(1)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得ISO给药后3 d组FS和E/Em均无明显差异,给药后7 d FS仍无明显差异,而E/Em显著增加(P<0.05)。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在给药后3 d即观测到心脏径向应变( radial strain,RS)和纵向应变( longitudinal strain,LS)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给药后7 d组的RS和LS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斑点追踪方法能够早期诊断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自由基在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和p38 MAPK和ERK表达上调中的作用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肢体缺血预处理(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LIP)能诱导大鼠的脑缺血耐受并且上调海马CA1区p38 MAPK和ERK的表达。然而,进行缺血预处理的肢体与遭受缺血打击的大脑相隔较远,由LIP启动的内源性保护信号如何作用于大脑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自由基在LIP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和p38 MAPK和ERK表达上调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硫堇染色观察神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p38 MAPK和ERK的表达。结果:硫堇染色结果表明,自由基清除剂DMTU能部分逆转LIP的脑保护作用, DMTU也部分阻断了LIP引起的p38 MAPK和ERK表达的上调。结论:自由基在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及p38 MAPK和ERK表达上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强;吴勇娟;贾会贤;张晓;李文斌;孙晓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肝蒂骚扰,不夹闭;模型组行肝门阻断,阻断入肝70%的血流,单纯缺血90 min后开夹。9周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层黏蛋白( LN)及透明质酸( HA)、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取部分肝组织制备匀浆,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水平,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N、HA、AST及ALT水平明显升高( P<0.05),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光镜下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的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可见纤维增生。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

    作者:秦燕;苏娟;刘俊萍;刘仁贵;崔学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肾上腺素能信号在乳腺癌赫赛汀耐药中的意义及其机制研究

    治疗性抗体赫赛汀可特异性地靶向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目前已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耐药成为制约其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心理及情绪因素对肿瘤的进展及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长期处于慢性应激反应状态的人群体内应激相关激素儿茶酚胺的水平持续升高。我们发现,儿茶酚胺的重要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与Her2在乳腺癌细胞中可形成正反馈表达调控环路,增强促生存信号。由此推断β2-AR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的反应性。本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并对其机制进行解析。临床样本检测的结果表明,β2-AR表达水平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反应性之间呈负相关,β2-AR高表达患者的赫赛汀病理完全反应率显著低于表达β2-AR低表达患者组。体内外实验亦证实,儿茶酚胺刺激通过激活β2-AR介导信号通路显著拮抗赫赛汀的抑增殖效应。儿茶酚胺刺激激活β2-AR介导信号网络,导致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诱导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产生抗性。本项研究对于乳腺癌新型治疗方案的建立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丹;杨争艳;王涛;郭靓;陈泓宇;邓悫;刘彦君;赵敏;王晓萌;杜楠;郭宁;施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病例结合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与反馈

    目的: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尝试加入美国职业医师考试相关的病例,从病例出发提出问题,以改进理论课教学效果。方法:从病例相关的临床表现出发,提出问题进行理论教学,并进行反馈调查。结果:75份反馈结果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来自斯里兰卡的学生21人(28.0%),印度学生52人(69.3%),其他国家2人(2.6%)。92.9%的学生认为病例结合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学习,81.0%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其机制,85.7%的学生认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病例的能力有所提高,且男、女生之间意见无显著差别。83.3%的同学认为,病例相关的学习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将会有重要帮助,其中男生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女生( P <0.05)。反馈结果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与病例结合、从临床问题出发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作者:姚小梅;孙舒雅;赵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开展以病理生理学为中心的医学综合实验竞赛的实践与探索

    目的: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但其内容抽象难懂。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联合生理学、生化及人体机能学、生化、诊断实验室共同举办了基础医学综合技能大赛。主要选取“肝性脑病发生及临床特点”为切入点,通过3个阶段,即疾病模型复制、诊断和分析阶段;主、客观2种指标检测;基于3个考察科目(机能实验操作技能、诊断检测技能和科技论文写作技能)来考察学生理论、实践技能、综合分析及科研思维能力。结论:统计表明该方法不仅增强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性,增进相互协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科研辩证思维能力。总之,以医学综合性实验竞赛为依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崔晓栋;郭军堂;刘江月;张代娟;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激活AT1受体加重小鼠血管炎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报道Hcy可以升高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主要运用了Ca2+成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我们首先发现Hcy体外刺激小鼠血管环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释放增加,在AT1受体敲除小鼠的血管环中被明显抑制。 Hcy可激活AT1受体经典的Gq信号通路及β-arrestin-2信号通路,并引起AT1受体内化。本文找出了Hcy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受体,并发现Hcy可通过AT1受体加重血管炎症损害。

    作者:李拓圯;孙金鹏;孔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PBL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目的:通过CPBL(基于临床问题的学习)教学实践,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新模式。方法: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CPBL教学,并以传统教学作为对照。 CPBL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章节的教学以临床典型病例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其他章节则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临床小病例与临床小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观察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效果的变化。结果:开展CPBL教学的学生在课程认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临床思维及学习成绩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有明显改善,CPBL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对教学进度、学生学习压力无明显影响。结论:CPBL教学模式能针对病理生理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明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解决高等中医院校PBL教学改革与课时不足、难以实施之间的矛盾,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林信富;郑海音;陈素娟;袁明洲;武一曼;黄秀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死亡受体5介导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死亡受体4/5(DR4/5)是肿瘤坏死因子大家族成员TRAIL的受体。和人类不同,小鼠只有DR5基因而没有DR4基因。以往研究证实敲除TRAIL基因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示TRAIL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然而DR5在介导TRAIL对动脉粥样硬化调节作用中的角色尚不清楚。我们培育了ApoE/DR5双敲小鼠。我们意外发现,敲除DR5基因并没有复制TRAIL敲除后的血管表型,相反,DR5敲除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轻。我们用外源性TRAIL处理ApoE敲除小鼠,发现TRAIL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这种作用在ApoE/DR5双敲小鼠中观察不到。 TRAIL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被CCL2加 CCL5的中和抗体所阻断。 TRAIL对小鼠单核细胞的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体外研究发现TRAIL可以通过DR5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刺激巨噬细胞凋亡,刺激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为了解释TRAIL和DR5敲除后相互矛盾的血管表型,我们推测在小鼠体内TRAIL可能还具有非DR5依赖的生物学作用。在DR5+/+和DR5-/-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我们用TRAIL刺激后进行了基因转录组的检测。我们发现TRAIL不但在DR5+/+细胞中引起了众多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而且在DR5-/-细胞中也引起了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基因只有10%是与DR5+/+细胞重合的,提示TRAIL可能的确有非DR5依赖的作用。我们的结果首次提示DR5介导的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具有增强作用。

    作者:刘芳芳;程文;蒋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转录因子Bach1抑制Wnt信号通路和血管新生

    目的:Bach1是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在内皮细胞表达。但是Bach1是否调控血管新生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Bach1在血管新生和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和结果:在小鼠下肢缺血模型,Bach1基因敲除小鼠缺血肢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以及促血管新生相关因子(IL-8和VEGF)增多。 Bach1基因敲除小鼠的原代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增强。Bach1过表达抑制小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抑制Wnt3a刺激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反应以及Wnt下游靶基因IL-8和VEGF的表达。 Bach1与TCF4结合抑制β-catenin与TCF4的结合。 Bach1通过减少p300/CBP和β-catenin的结合抑制β-catenin的乙酰化。 Bach1招募组氨酸去乙酰化酶,结合在IL-8启动子区的TCF4结合位点上抑制基因转录。结论:Bach1抑制缺血损伤后的血管新生,Bach1通过招募组氨酸去乙酰化酶到TCF4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抑制β-catenin和TCF4的结合,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蒋丽;刘俊许;魏香香;牛琮;徐洁;王新红;陈思峰;孟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医学热点话题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讨

    探讨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对WHO提出的各种世界“疾病日”的认识,结合多媒体展示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意义。以认识“世界肾脏病日”、“世界COPD日”等为例,从话题提出到相关知识引入,再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不同教学模式,如Sandwich或PBL教学对历年“疾病日”主题的深入探讨和相关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致和积极性,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使授课形式多样化,知识掌握更易形成系统,并能拓宽师生知识视野,从而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作者:赵爽;蒙山;卢露碧;高洁;朱名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意义

    目的:为了解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与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对获得随访的78例胃癌患者复习临床病理资料,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Kaplan-Meier ( K-M)法和log-rank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K-M法分析CEA<5μg/L与≥5μg/L比较胃癌长期生存有显著差异( P<0.05)。临床I-II期与III-IV期比较胃癌长期生存有显著差异(P<0.01)。胃癌无脉管瘤栓与有瘤栓比较长期生存有显著差异(P<0.01)。肿瘤所占分区(A胃窦,M胃体,C贲门):占一个区、占2个区和占3个区比较胃癌长期生存有显著差异( P<0.01)。 Cox分析表明CEA正常( P<0.01)、临床I~II期(P<0.01)、肿瘤占1个分区(P<0.05)和无脉管瘤栓(P<0.01)是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胃癌患者CEA正常、I~II期、无瘤栓和肿瘤占1个分区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许沈华;凌雨田;朱赤红;刘翔;凌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骨髓神经嵴源细胞对受损周围神经的修复作用

    目的:探究成体大鼠骨髓中神经嵴源细胞的获取,及对受损周围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富集骨髓神经嵴源细胞间充质球,分离单克隆球,检测长期增殖能力和神经嵴标志的表达,检测向施旺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和体外成髓鞘潜能。体外构建骨髓神经嵴源细胞为支持细胞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12周后进行行为学分析、电生理检测、荧光金逆行示踪试验、肌肉和神经的组织学观察。体外收集骨髓神经嵴源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处理氧糖剥夺损伤的大鼠背根节神经元,检测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变化和细胞活力改变。结果:骨髓神经嵴源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具有良好的神经修复作用,其条件培养基可改善受损背根节神经元的活力和突起生长。结论:神经嵴源细胞可从骨髓获取并应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潜在的自体细胞来源。

    作者:施海燕;李晓丽;易剑锋;郭可盈;高小东;李人杰;顾晓松;丁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hrel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目的:探究ghrel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功能网络联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离体脑片;采用氧糖剥夺/复氧复糖( OGD/R)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OGD/R损伤后给予ghrelin,连续观察7 d其对神经修复过程的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数量、形态及生长状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PCR检测mRNA表达。结果:OGD/R损伤及正常条件下ghrelin均加快轴突修复。损伤后第1天, ghrelin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分子GFAP及nestin表达增加,第7天则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增加。结论:Ghrelin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并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ghrelin促进神经修复的机制可能与综合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neuregulin-1及BDNF表达相关。

    作者:刘晶;陈曼;董瑞瑞;王璇;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MF参与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Bcl-2-modifying factor ( BMF)在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上,采用LDH活性检测和TUNEL法观察细胞损伤,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线粒体分裂和BMF在细胞中定位,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BM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生理状态下,BMF定位在胞浆的细胞骨架,当用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后,BMF 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P<0.05),同时BMF从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伴随着线粒体分裂增加(P<0.05),细胞凋亡增多(P<0.05)。用BMF-siRNA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进行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减少( P<0.05)。用adBMF感染心肌细胞,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增多(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BMF可以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在胞浆中的表达。结论:BMF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与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玉珍;宋丹丹;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GC-cGMP-PDE3-cAMP信号转导系统对快速起搏家兔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心脏中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 pGC)激活的cGMP-PDE3-cAMP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检测心脏组织中pGC表达和PDE活性、cGMP及cAMP浓度变化;观察CNP联合应用milrinone对灌流液中ANP、cGMP和cAMP水平以及心房动力的影响。结果:(1)NPR-B/pGC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PDE活性明显抑制;心房组织中cGMP和cAMP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2) CNP增加灌流液中cGMP和cAMP浓度,抑制ANP分泌;房颤模型心房中CNP增强cGMP的产生,而抑制cAMP形成,且CNP对ANP抑制效应减弱,milrinone预处理阻断CNP诱导的cAMP水平升高,增强CNP对心房动力的抑制效应。结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pGC-cGMP-PDE3-cAMP信号系统发生改变,对房颤心房ANP分泌功能改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程瑜;李香丹;玄春花;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5-脂氧合酶在缺氧诱导的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中的作用

    15-脂氧合酶(15-LO)是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病的重要因子。然而,15-LO在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却不清楚。本研究将探讨15-LO对外膜成纤维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大鼠低氧培养7 d,或给予15-LO抑制剂NDGA处理。通过WST-1、细胞划痕、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印迹等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表型、迁移及周期改变。结果显示缺氧刺激15-LO表达, NDGA减轻缺氧大鼠外膜重构。缺氧激活JNK通路,阻断15-LO或JNK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应用干扰RNA沉默MMP-2和p27 Kip1的表达后,15-LO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变化被抑制。阻断JNK或敲除Elk-1抑制缺氧诱导的15-LO表达。 Lucif-erase及ChIP分析揭示15-LO启动子与Elk-1存在结合位点,缺氧促进Elk-1与15-LO结合。上述结果表明:缺氧刺激JNK依赖的Elk-1促进15-LO表达,15-LO调节MMP-2及p27Kip1,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等改变,从而介导血管外膜重构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张莉;陈明刚;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8.5%和42.4%)与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5%和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家族史无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53与Eb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53与Ebp1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陈海月;朴水莲;杨莎莎;李香丹;刘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养血活血解毒及其拆方对PMA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通过佛波酯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体外模拟银屑病新生的病理状态,比较养血活血解毒方及其组分药物血清对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效应。方法:佛波酯诱导内皮细胞24 h造模,10%中药含药血清作用细胞24 h。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全方及拆方药物血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药物血清对细胞迁移的影响;Ma-tril胶法用于检测药物血清对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观察药物血清对血管新生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产物的影响。结果:养血活血解毒方及其养血活血、解毒组分含药血清均可显著抑制PMA诱导的HDMEC细胞增殖及迁移,其中全方作用强,拆方组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及全方。仅全方组药物血清可显著抑制细胞的管腔形成,拆方组均无作用。全方可明显降低血管新生相关的VEGF/VEGFR及Ang/Tie2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而拆方组效果不一,总体趋势不如全方。结论:临床优化组方养血活血解毒方可通过干预银屑病血管新生的病理环节发挥其治疗作用,且中药组方药效作用优于单个拆方组分,为临床科学组方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