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对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

晋果果;赵继敏;杨艺;刘康栋;刘行凡;江亚南;黄幼田;路静;董子明

关键词:食管鳞癌, 鳞癌细胞, 信号转导通路, 内皮, 细胞标志物,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免疫荧光检测, 摄取, 高分化, 信号通路, 实验检测, 能力, 镜下观察, 分化程度, 表达水平, 阻断剂, 微环境, 酸化水, 形态, 收集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的人食管鳞癌细胞( ESCC)上清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KYSE450(高分化)和KYSE70(低分化)细胞上清,并诱导iDC;镜下观察诱导后iDC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CD144以及JAK、STAT3磷酸化水平的变化;Q-PCR在mRNA水平上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JAK、STAT3、VEGF-A和IL-6表达水平的变化;DiI-Ac-LDL摄取实验检测诱导后iDC摄取能力的变化;用JAK的阻断剂AG490阻断JAK/STAT3通路后,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iDC摄取DiI-Ac-LDL能力的改变。结果:(1) KYSE450和KYSE70细胞上清诱导后,iDC高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同时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且KYSE70组变化显著。(2)AG490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了iDC内皮样分化。结论:(1)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了人食管鳞癌微环境下iDC的内皮样分化。(2)与高分化组相比,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能显著促进iDC的内皮样分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Intermedin与血管损伤性疾病

    Intermedin( IMD)是2004年发现的肾上腺髓质素家系的新成员。 IMD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内分泌代谢、调节免疫等生物学效应,是新的内源性心血管、肾脏保护因子。我们及国外实验室均报道,IMD可以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IMD还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以及上调基质Gla蛋白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近期我们在ApoE-/-小鼠用微量渗透泵给予血管紧张素II( Ang II)诱导的腹主动脉瘤( AAA)及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上发现IMD可以降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腹主动脉大直径,抑制主动脉内活性氧( ROS)的产生,降低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亚单位Nox1、Nox2和Nox4的蛋白表达。另外,IMD显著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减轻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抑制VSMC凋亡。 IMD抑制Nox1和Nox4蛋白表达的作用可被IMD特异性受体抑制剂IMD17-47和cAMP/PKA通路阻断剂H89所阻断。这些结果提示IMD可能通过cAMP/PKA通路抑制Nox4介导的氧化应激抑制AAA的发生发展。

    作者: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在低剪切应力导致内皮细胞自噬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硫化氢在低剪切应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自噬障碍中的作用。方法:HUVECs经培养传代分为3组:对照组、低剪切应力组(5 dyn/cm2)和正常剪切应力组(15 dyn/cm2)。在平板流动腔上对内皮细胞进行剪切应力处理,Western blot检测CSE蛋白水平,RT-PCR检测CSE的mRNA含量,荧光显微镜MDC染色观察自噬表泡,免疫荧光检测LC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p62蛋白水平,以评估不同剪切应力下,诱导HUVECs自噬障碍过程中内源性H2 S生成的变化。接下来用CSE干扰siRNA及CSE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UVECs后,再分别用5/15 dyne/cm2处理1 h,测自噬表达情况。结果:WB结果显示,与正常剪切应力组相比,低剪切应力组CSE表达明显减少。 Beclin1及LC3表达减少,p62表达增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低剪切应力组LC3表达减少。提示低剪切应力组自噬障碍。结论:低剪切应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存在自噬障碍,其与CSE表达降低相关。

    作者:唐蕙;唐志晗;任重;彭娟;危当恒;任晓晴;肖卫晋;刘录山;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eipin基因缺陷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Seipin突变或缺失可导致患者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衰,但机制不明。本课题研究seipin基因缺失( seipin-/-)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月龄的雄性seipin-/-及野生型(WT)小鼠主动脉缩窄手术(TAC)后12周(n=8)研究seipin缺失对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体外检测 seipin-/-及WT 小鼠心肌细胞钙流。结果:和 WT TAC 组相比, seipin-/-TAC组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凋亡小体增加;有更为明显的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微管和线粒体变形病变;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心衰和心肌肥厚因子及炎症基因表达增加,钙流相关基因(SERCA2a、RyR和NCX)下降。 Seipin-/-小鼠和WT小鼠相比,心肌细胞出现慢钙瞬变衰减和肌浆网钙离子含量增加。结论:Seipin缺陷加重小鼠TAC术后心肌肥厚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与心肌钙离子通道的受损并促进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刘雪静;吴晓月;王欢;杨诚志;李子健;张幼怡;刘国庆;杨宏远;黄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沉默CIAPIN1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向干扰 CIAPIN1基因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K562细胞系。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鉴定干扰效率;CIAP-IN1基因沉默之后,改良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集落形成大小和数量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将K562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皮下,观察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变化。结果:CIAPIN1基因表达下调后,K562细胞的活力下降;集落形成数量减少和集落减小;G1期细胞数量增加;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降低。结论:下调CIAPIN1基因表达能够抑制K562细胞在体外及体内的增殖能力。

    作者:王齐;王建;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了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6种表达tau亚型的质粒瞬时转染N2a细胞,pEGFP空载体为对照。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48 h后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质粒比,表达1N3R-tau降低细胞活性,其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提示1N3R-tau亚型可抑制细胞增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表达1N3R-tau亚型诱导细胞周期S期阻滞,促使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结论:过表达1N3R-tau亚型通过诱导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使细胞出现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立;徐诚;王群;柯丹;张少华;曹福源;王建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开展以病理生理学为中心的医学综合实验竞赛的实践与探索

    目的: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但其内容抽象难懂。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联合生理学、生化及人体机能学、生化、诊断实验室共同举办了基础医学综合技能大赛。主要选取“肝性脑病发生及临床特点”为切入点,通过3个阶段,即疾病模型复制、诊断和分析阶段;主、客观2种指标检测;基于3个考察科目(机能实验操作技能、诊断检测技能和科技论文写作技能)来考察学生理论、实践技能、综合分析及科研思维能力。结论:统计表明该方法不仅增强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性,增进相互协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科研辩证思维能力。总之,以医学综合性实验竞赛为依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崔晓栋;郭军堂;刘江月;张代娟;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翻转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启发医学本科生《病理生理学》创新性学习思维的影响。方法:将2012级麻醉本科2个班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翻转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以PPT等多媒体手段系统全面地讲解各章节内容。翻转教学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思考,课堂上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针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并完成课堂练习。结果: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翻转教学组(82.5±4.6)比传统教学组(78.2±5.1)平均成绩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翻转教学组91.4%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认为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更有利于释疑、解惑,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更深入。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医学逻辑思维方法,提高了《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排除应用抗甲状腺药、糖皮质激素和胺碘酮药物的12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病史、甲状腺功能、血生化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结果:根据甲状腺刺激激素(TSH)水平的高低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43)、亚甲减组(n=82)。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相比,亚甲减组中女性患病率显著增高(P<0.05);有吸烟史者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且上述因素在TSH≥10.0 mU/L的重度亚甲减病人更加显著( P<0.05);而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B型尿钠肽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不同TSH水平间未见显著差别。结论:本组病例分析提示:女性、有吸烟史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伴TSH≥10.0 mU/L时,应同时关注甲状腺疾病。

    作者:严庭智;丁瑾;常连青;苗莉;姚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mod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中的原肌球调节蛋白1( tropomodulin, Tmod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检测Tmod1在高脂喂养Apo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及在斑块内的定位。分析野生型和Tmod1敲除小鼠( TOT/Tmod1-/-)中腹腔CD11b+F4/80+巨噬细胞、骨髓Gr1+CD11b+单核细胞和血液CD11b+单核细胞含量。将野生型和TOT/Tmod1-/-小鼠的骨髓移植到LDLR-/-小鼠中并进行高脂喂养,分析其血液、血脂、斑块面积及成分。结果:Tmod1主要定位在斑块内巨噬细胞中。 TOT/Tmod1-/-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含量较野生型高、骨髓和血液的单核细胞含量无区别。移植TOT/Tmod1-/-骨髓的小鼠红细胞计数低于移植野生型骨髓的小鼠,白细胞、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差异;而流出道斑块面积显著减少,斑块内胶原面积、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的含量也均显著降低。结论:Tmod1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中;Tmod1的缺失加速巨噬细胞的动员;巨噬细胞中Tmod1的缺失能显著抑制斑块的形成。因此,Tmod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姚伟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非选择性腺苷受体激动剂5’-N-乙基酰胺基腺苷的体外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腺苷A2A和A2B受体是否参与NECA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H9c2心肌细胞建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非选择性腺苷受体激动剂5’-N-乙基酰胺基腺苷及选择性腺苷A2A、A2B受体拮抗剂,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 ),Amplex Red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试剂盒测定细胞内H2O2水平,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MitoSox Red超氧化物指示剂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水平。结果:5’-N-乙基酰胺基腺苷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细胞和线粒体内活性氧含量的升高,腺苷A2A及A2B受体拮抗剂均可阻断5’-N-乙基酰胺基腺苷的上述作用。结论:5’-N-乙基酰胺基腺苷可减轻H9c2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腺苷A2A和A2B受体共同参与5’-N-乙基酰胺基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的开放及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有关。

    作者:赵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代谢网络的分子机制研究

    2型糖尿病(T2DM)作为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血管病变是T2DM的重要并发症,是T2DM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 HDL)及其主要成分载脂蛋白A-I对血管内皮具有多重保护功能,与T2DM血管病变风险呈负相关,但在T2DM状态下这种保护功能受损。 T2DM HDL保护功能受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可能导致血管并发症,其分子机制不明。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提取临床T2DM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HDL,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细胞代谢模式;通过多变量分析技术,系统研究T2DM状态下HDL对血管内皮的代谢模式和代谢网络的影响,并筛选特征性代谢物,确定关键代谢通路,阐明T2DM HDL功能受损影响血管内皮代谢网络的分子机制。经研究发现,HDL对内皮细胞的调控主要体现在甘油脂质代谢、胆碱代谢、氨基酸循环、肌酸代谢及支链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上,其中以甘油脂质代谢和胆碱代谢的变化为显著;2型糖尿病HDL功能受损对这5条代谢通路均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将为揭示T2DM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防治血管病变提供潜在的药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恩臣;黄子成;潘兵;林东海;郑乐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检测异丙基肾上腺素引起的早期心脏功能异常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能否早期发现和诊断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ISO给药后3 d和ISO给药后7 d组。 ISO组为一次性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分别于给药后3 d和7 d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评价小鼠心脏功能。结果:(1)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得ISO给药后3 d组FS和E/Em均无明显差异,给药后7 d FS仍无明显差异,而E/Em显著增加(P<0.05)。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在给药后3 d即观测到心脏径向应变( radial strain,RS)和纵向应变( longitudinal strain,LS)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给药后7 d组的RS和LS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斑点追踪方法能够早期诊断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

    作者:安祥博;张幼怡;宋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GMT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抑制MNU诱导的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持续激活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建立MNU诱导的人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模型,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建模中1周、4周和8周MGMT的动态表达水平。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GMT启动子区的转录激活。 MSP和BSP定性定量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的甲基化程度。 ChIP实验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 DNMT1)和H3K9met3、H3K4met2在MGMT基因转录激活中的作用。 Soft agar、平板克隆及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GMT基因表达上调在GES-1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功能。结果:MNU诱导的GES-1恶性转化细胞中,MGMT的表达持续激活,但MGMT启动子区报告基因并不被激活。 MNU刺激显著抑制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的甲基化水平,同时抑制DNMT1与MGMT基因的结合,而且调控基因转录抑制和转录激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类型H3K9met3与H3K4met2在该区域的富集分别减少和增加。此外,MGMT基因的高表达,抑制MNU诱导的GES-1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利用MGMT特异性抑制剂O6-BG处理细胞,显著促进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进程。结论:MNU通过诱导MGMT基因DNA去甲基化,持续激活其表达。 MGMT的表达上调抑制MNU诱导的人胃正常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本研究揭示了MGMT基因在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中的表达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发生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陈月霞;齐宏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新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与心血管疾病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约50%药物都是以受体为靶点。但目前对受体精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等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新调控机制。发现了肾上腺素受体新的调控子HIP-55(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in-teracting protein of 55 kD)。 HIP-55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肾上腺素诱导转位激活、双相激活等受体激活方式。 HIP-55通过cAMP非依赖途径调控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p38、ERK1/2等重要信号通路。 HIP-55通过调控受体Clathrin内吞途径介导受体内吞、减敏及下游信号。此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 GDF-15通过抑制MMP途径,负调控肾上腺素诱导EGFR转位激活信号通路。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也探索新的受体功能选择性药物研究开发,获得了一些候选化合物。

    作者:李子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缺氧条件下L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对内皮素1调控ANP分泌作用的影响

    为了研究在缺氧条件下,L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L-PGDS)对心房钠尿肽( ANP)分泌的影响,以及其是否参与了内源性内皮素1( ET-1)调控ANP分泌的过程,本实验采用左心房离体灌流模型,利用放射性免疫检测ANP和ET-1分泌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L-PGDS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在急性缺氧条件下,ET-1和ANP 分泌量增加的同时,L-PDGS蛋白的表达也出现了上调现象。使用内皮素A型受体和B型受体抑制剂可以明显地减弱缺氧条件下ANP和L-PGDS的增长程度。而经L-PGDS的酶抑制剂处理之后,缺氧对ANP分泌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部分消弱。因此,在急性缺氧条件下ET-1促进心房ANP的分泌主要是通过与其A型和B型受体结合以及对L-PGDS活性的激活。

    作者:崔百日;卞超超;洪兰;刘丽萍;崔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Urotensin II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及机制探讨

    目的:采用Urotensin II( UII)体外诱导法建立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含不同UII浓度的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后半小时与1×10-7 mol/L insulin共孵育,葡萄糖-己糖激酶法检测不同时点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以HepG2细胞蛋白进行定量,确定胰岛素抵抗佳作用浓度及时间;多功能酶标仪检测UII诱导hepG2细胞内活性氧( ROS)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素受体结合物IRS-1及Akt蛋白的表达。结果:hepG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佳作用时间为24 h,佳UII浓度为1×10-7 mol/L。与空白对照相比,UII刺激hepG2细胞后ROS增高明显( P<0.05);且UII孵育组IRS-1及Akt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提示UII可能通过增高hepG2细胞中ROS而使hepG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结论:采用UII体外诱导的方法,UII浓度为1×10-7 mol/L,作用24 h后,可建立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且UII可能通过诱导HepG2细胞ROS的增高而引起胰岛素抵抗。

    作者:李莹莹;禹晓童;王学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R-1活化PI3 K/Akt途径抑制mPTP开放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线粒体功能蛋白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MR-1)是否通过募集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转位至线粒体,通过维持线粒体形态完整,抑制线粒体膜通道转换孔( mPTP)开放,减轻肾脏I/R损伤。方法:以肾包膜下注射MR-1腺病毒或siRNA干预大鼠肾脏MR-1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复制肾脏I/R模型,检测不同MR-1水平和细胞分布对肾脏损伤、线粒体Akt水平的影响。结果:(1)肾包膜下注射MR-1腺病毒引起外源MR-1在肾脏的表达上调,抑制mPTP开放,维持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减轻肾功能和肾小管结构损伤;肾包膜下注射siRNA直接引起类似I/R的肾脏损伤;(2)再灌注3 min即引起线粒体中MR-1的显著降低,同时线粒体p-Akt活性也显著降低但在胞浆组分却显著升高;MR-1腺病毒注射引起MR-1在胞浆和线粒体组分均显著高表达,特别是在I/R手术后引起线粒体p-Akt明显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I/R组;(3)肾包膜注射siRNA敲低MR-1表达直接引起肾脏损伤、mPTP开放和线粒体结构功能破坏;(4)PI3K抑制剂消除了MR-1对I/R的保护作用。结论:线粒体MR-1通过募集PI3K依赖的p-Akt转位至线粒体,抑制mPTP开放及维持线粒体形态,减轻肾脏I/R损伤。

    作者:王晓礽;丁瑞;冒慧敏;刘蜜;陶天琪;刘秀华;谢院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上调GLT-1表达和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 CIP)上调GLT-1表达和诱导脑缺血耐受中是否发挥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观察GLT-1和NF-κB p50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观察NF-κB p50/p65二聚体复合物的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观察NF-κB DNA结合活性的变化;硫堇染色进行神经病理学评价。结果:在CIP诱导脑缺血耐受过程中,GLT-1表达上调。同时,NF-κB被激活,表现为NF-κB p50蛋白表达上调;NF-κB发生二聚体化,并由胞浆转位至胞核;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 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BAY 11-7082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来阻断CIP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及GLT-1表达上调。结论: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上调GLT-1表达和诱导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作用。

    作者:孙雅薇;张敏;唐蕊;王红梅;齐杰;张玲燕;庞超;胡玉燕;李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