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训练能够抑制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炎症反应

安祥博;宋峣;张幼怡

关键词:运动训练, 异丙基肾上腺素, 心脏纤维化, 跑步训练, 蛋白水平, 炎症反应, 雄性小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最大氧耗量, 天狼星红染色, 羟脯氨酸含量, 对照组, 超声心动图, 应用, 炎症因子, 心脏组织, 心脏切片, 染色显示, 皮下注射
摘要:目的:明确运动训练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10组(n=6),分别为安静对照组、安静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跑步训练对照组、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 ISO组均为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跑步训练组为应用小鼠跑步机训练6周,速度12 cm/s,时程90 min,每周运动5天。应用超声心动图、心重胫骨长度比、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心脏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1)小鼠呼吸代谢系统测得跑步状态下75%大氧耗量对应速度为12 cm/s,ISO对小鼠氧耗量没有影响。(2)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及24 h组与安静给ISO 1 h组及24 h组相比,IL-18和IL-6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IL-18和IL-1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的同时,IL-1β蛋白水平亦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与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 IL-18、IL-1β和IL-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且TNF-α也明显降低(P<0.05)。(3)在给予ISO 24 h后,跑步训练组与安静组相比心脏TGF-β1蛋白水平即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心脏切片免疫组化Mac-3染色显示巨噬细胞浸润面积明显减少(P<0.01),同时心脏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4)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和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心脏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心脏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I型胶原产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抑制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羟基红花黄色素A促血管新生的新机制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梗死小鼠模型,腹腔注射HSYA后,采用生存率分析、HE染色与CD31染色观察HSYA的心肌保护与促血管新生作用。采用定量PCR检测核仁素和VEGF表达。采用Matrigel和划痕试验在细胞水平观察HSYA的促HUVEC管型形成与细胞迁移作用,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核仁素及VEGF表达。采用干扰RNA观察核仁素敲低后对HSYA促管型形成作用的影响。结果:整体水平:HSYA减轻缺血心肌损伤,表现为增加小鼠存活率[ HSYA (71.6%) vs saline (37.5%)],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塑,增加血管新生( CD31阳性细胞增加),促进心肌组织中核仁素和VEGFA表达。细胞水平:HSYA促进HUVEC管型形成和迁移,增加核仁素和VEGFA表达;核仁素敲低显著抑制HSYA的促管型形成作用,降低VEG-FA表达。结论:HSYA促进核仁素表达,调节VEGFA水平,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邹江;王慷慨;刘曼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环黄芪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TERT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环黄芪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端粒酶逆转录酶(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中TERT蛋白的表达。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缺血侧半暗带区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TERT的表达升高(P<0.05)。环黄芪醇组较模型组TERT表达升高(P<0.05)。模型组、端粒酶抑制剂组、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的凋亡指数较假手术组均上升(P<0.01);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环黄芪醇组相比,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上升(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该作用是通过促进TERT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高维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加强监管可改善杂合式PBL的去功能化

    目的:探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以及同辈监督是否能提高杂合式PBL的课程质量。方法:345名二年级本科生和28个高年级学生导师纳入本研究。学生随机分为3组:(1)传统讲演式教学组(TC);(2)杂合式PBL组(h-PBL);(3)监督下的杂合式PBL组( h-PBL-st)。病理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基础知识测试、解决问题测试以及问卷调查。高年级学生导师完成一份5个问题的问卷调查来评估他们对受试者积极自主学习的看法。结果:与TC组相比,h-PBL组受试者的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明显降低,而h-PBL-st可逆转此现象。在解决问题的测试中,与TC组相比,h-PBL没有显著改变测试成绩,而h-PBL-st明显改善受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试者自评结果显示,与TC组相比,h-PBL没有显著改变受试者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h-PBL-st对此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高年级学生导师自评结果显示,与h-PBL相比,h-PBL-st显著提高受试者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论:高年级学生指导下的杂合式PBL出现了功能失调,效果甚至会不如传统讲演式教学方法,而加强监管可有效改善杂合式PBL的去功能化。

    作者:赵玉男;戴建国;黄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下丘脑nesfatin-1对糖尿病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下丘脑腹内侧核( VMH) nesfatin-1对糖尿病( DM)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 GD)放电影响及VMH-海马nesfatin-1通路调控。方法:链脲佐霉素腹腔注射制备I型DM大鼠模型,观察nesfatin-1对VMH GD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免疫组化观察VMH-海马nesfatin-1神经通路构成;电刺激海马观察其对VMH nesfatin-1反应的GD神经元调控。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DM大鼠VMH内GD神经元放电模式和频率无显著差异;但VMH微量注射nesfatin-1,DM大鼠GD神经元放电活动显著减弱( P<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F)受体拮抗剂astressin-B可部分阻断nesfatin-1效应。海马nesfatin-1免疫阳性神经元可发出轴突投射至VMH。电刺激海马可调控大鼠VMH nesfatin-1对GD敏感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结论:VMH nesfatin-1可调控正常和DM大鼠GD神经元兴奋性,该效应在DM大鼠明显减弱,其可能与CRF系统有关;海马可能参与VMH nesfatin-1对GD神经元活动的调控。

    作者:徐珞;郭菲菲;孙向荣;王巧玲;公衍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elocytes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及机制初探

    目的:探索远细胞( telocytes, TCs)是否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颈总动脉球囊损伤(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CABI)大鼠模型,超声和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 CA)内径变化及新生内膜的形成;透射电镜( TEM)观察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双染检测CA中TCs的标志物CD34和vimentin并观察其表达变化。结果:(1)CABI术后14 d,与sham组相比,超声示损伤组CA内径明显变窄,HE染色示血管新生内膜明显形成。(2)TEM示CABI术后CA内膜增厚,新生内膜胞膜不完整,着色不全;中膜VSMCs增大,细胞器增多。 TCs位于血管中膜与外膜交界处;与sham组相比,损伤组TCs显著增多。(3)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示,在CA中膜与外膜交界处CD34和vimentin有共定位;与sham组相比,损伤组CD34和vimentin表达增多且有共定位。结论:TCs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释放微囊泡以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作者:李燕艳;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咖啡酸抑制肝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探讨CA改善I/R引起的大鼠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取体重为180~220 g的SD雄性大鼠,结扎肝脏门管区30 min后再通。部分大鼠经由股静脉连续滴入CA (15 mL? kg-1? d-1)。计算大鼠24 h生存率。观察肝微循环动态。在再灌注120 min时,记录肝脏表面血流量,取肝组织,观察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机理。 CA可以改善大鼠生存率和肝脏微循环障碍,抑制肝过氧化物产生和肝损伤;可与Sirt3结合,改善Sirt3活性、改善Complex I、 II、IV和V的表达,改善SDHA、SDHA、NDUFA9乙酰化、NAD/NADH的变化。 CA还可抑制大鼠肝脏组织的NADPH oxidase亚基p47phox、Rac1和PKC的膜转位,抑制胞膜gp91phox及p22phox的表达。结论:CA能够抑制I/R引起的大鼠肝氧化应激,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该作用与其结合蛋白Sirt3,增加Sirt3活性,提高大鼠线粒体呼吸链活性相关,也与其抑制PKC膜转位,抑制NADPH oxidase亚基p47phox和Rac1的转位相关。

    作者:韩晶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ntermedin与血管损伤性疾病

    Intermedin( IMD)是2004年发现的肾上腺髓质素家系的新成员。 IMD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内分泌代谢、调节免疫等生物学效应,是新的内源性心血管、肾脏保护因子。我们及国外实验室均报道,IMD可以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IMD还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以及上调基质Gla蛋白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近期我们在ApoE-/-小鼠用微量渗透泵给予血管紧张素II( Ang II)诱导的腹主动脉瘤( AAA)及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上发现IMD可以降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腹主动脉大直径,抑制主动脉内活性氧( ROS)的产生,降低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亚单位Nox1、Nox2和Nox4的蛋白表达。另外,IMD显著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减轻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抑制VSMC凋亡。 IMD抑制Nox1和Nox4蛋白表达的作用可被IMD特异性受体抑制剂IMD17-47和cAMP/PKA通路阻断剂H89所阻断。这些结果提示IMD可能通过cAMP/PKA通路抑制Nox4介导的氧化应激抑制AAA的发生发展。

    作者: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9个中心城市10家教学医院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耐药性、同源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鉴定出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间全国10家ICU内的MRSA菌株149株。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进一步进行序列型(ST)分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仍对MRSA敏感,氯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及庆大霉素对MRSA的敏感性相对较高,而其它药物对MRSA的敏感性均较低;PFGE主要型别为J、C、G、F四型( J、C、G集中在北方地区,F集中在南方地区);全国MLST分型以ST-239为主,东北亚地区ST-5占比较高。结论:目前ICU内可选的对MRSA敏感的抗菌药物种类已经十分有限;ICU内MRSA的区域性同源性较高,可能存在同源性播散性感染,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院感控制措施避免MRSA同源暴发流行。

    作者:秦永新;李青栋;万献尧;毕丽岩;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control组)、高果糖组( Fr组)和高果糖别嘌呤醇组( all组),高果糖饲料喂养同时别嘌呤醇或双蒸水灌胃4周。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尿酸变化,利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别嘌呤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别嘌呤醇明显降低高果糖负荷引起的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值的增高。口服糖耐量试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表示,Fr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出现胰岛素抵抗性;all组GIR值明显高于Fr组。3组GluT4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别嘌呤醇明显增加Akt磷酸化水平。结论:别嘌呤醇提高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

    作者:姜海英;李英顺;金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MF参与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Bcl-2-modifying factor ( BMF)在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上,采用LDH活性检测和TUNEL法观察细胞损伤,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线粒体分裂和BMF在细胞中定位,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BM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生理状态下,BMF定位在胞浆的细胞骨架,当用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后,BMF 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P<0.05),同时BMF从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伴随着线粒体分裂增加(P<0.05),细胞凋亡增多(P<0.05)。用BMF-siRNA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进行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减少( P<0.05)。用adBMF感染心肌细胞,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增多(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BMF可以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在胞浆中的表达。结论:BMF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与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玉珍;宋丹丹;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8.5%和42.4%)与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5%和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家族史无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53与Eb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53与Ebp1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陈海月;朴水莲;杨莎莎;李香丹;刘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ogo-C增加心肌细胞钙渗漏诱导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Nogo-C在心脏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梗模型;缺氧孵箱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感染Nogo-C cDNA或shNogo-C腺病毒过表达或敲低Nogo-C;TUNEL染色及AnnexinⅤ/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Fluo-4/Fura-2观察细胞钙离子浓度;蛋白免疫共沉淀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结果:心梗心肌组织及缺氧心肌细胞Nogo-C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过表达Nogo-C可促进心肌细胞凋亡,而敲低Nogo-C保护细胞抵抗缺氧引起的凋亡;免疫荧光观察Nogo-C定位于肌浆网;高表达No-go-C可增加心肌细胞钙渗漏从而降低钙库含量;Nogo-C可与肌浆网膜转运蛋白Sec61α相互作用,过表达Nogo-C上调Sec61蛋白水平;Sec61抑制剂茴香霉素可逆转Nogo-C引起的钙渗漏并抑制凋亡。结论:心梗时心肌细胞中Nogo-C水平增高,上调Sec61蛋白,使细胞钙渗漏增加,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贾石;郑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尿素通道蛋白B基因敲除对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尿素通道蛋白B( urea transporter B, UT-B)是介导尿素快速跨膜转运的膜蛋白,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老龄小鼠发生心肌肥大,本研究拟探讨UT-B基因敲除后对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 PCR检测mtDNA 基因D-loop区域多态性/突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ROS水平。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复合体I和IV活性明显下降,通过复合体Ⅴ产生的ATP量明显降低;线粒体mtDNA发生多处突变,线粒体损伤标志线粒体DNA/核DNA的比率显著下降。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明显下降,而心肌ROS水平增加约31.42%。结论: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其老龄后发生心肌肥大的机制之一。

    作者:杜艳伟;付双;刘莲勤;杨方圆;赵雪俭;杨宝学;张灵;孟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TR-CHK1-E2 F3转录激活RRM2参与MNNG引起的DNA损伤修复

    目的:研究环境致癌物甲基硝基亚硝基胍( MNNG)转录激活人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M2( RRM2)参与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和结果:MNNG刺激显著激活RRM2基因的表达。γ-H2AX、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改变显示表达上调的RRM2转位入核参与DNA损伤修复。通过RRM2启动子探针介导的DNA pulldown、LC-MS/MS 及 ChIP-PCR分析发现MNNG刺激后,E2F3直接结合到RRM2启动子上,激活其表达。另外,转录因子NFY与E2F3相互作用,增强MNNG诱导的RRM2转录激活。 MNNG处理上调E2F3蛋白水平依赖于ATR-CHK1信号通路介导的其S124位磷酸化。结论:MNNG通过激活ATR/CHK1磷酸化E2F3 S124,增加其蛋白稳定性。上调的E2F3与NFY转录共调控RRM2基因的表达,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

    作者:宫朝举;邵吉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通过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对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的人食管鳞癌细胞( ESCC)上清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KYSE450(高分化)和KYSE70(低分化)细胞上清,并诱导iDC;镜下观察诱导后iDC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CD144以及JAK、STAT3磷酸化水平的变化;Q-PCR在mRNA水平上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JAK、STAT3、VEGF-A和IL-6表达水平的变化;DiI-Ac-LDL摄取实验检测诱导后iDC摄取能力的变化;用JAK的阻断剂AG490阻断JAK/STAT3通路后,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iDC摄取DiI-Ac-LDL能力的改变。结果:(1) KYSE450和KYSE70细胞上清诱导后,iDC高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同时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且KYSE70组变化显著。(2)AG490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了iDC内皮样分化。结论:(1)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了人食管鳞癌微环境下iDC的内皮样分化。(2)与高分化组相比,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能显著促进iDC的内皮样分化。

    作者:晋果果;赵继敏;杨艺;刘康栋;刘行凡;江亚南;黄幼田;路静;董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褪黑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氧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褪黑素( MT)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脑组织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和MT组。 I/R和MT组均夹闭肾动、静脉45 min后去夹再灌。 MT组于夹闭前和再灌后30 min腹腔给予MT 10 mg/kg。再灌后24 h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取血后速断头取脑,测定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留取相同部位脑组织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I/R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增加,SOD活性则明显降低;与I/R组相比,MT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SOD活性明显增加。 I/R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MT组的细胞凋亡率则明显低于I/R组。 I/R组Bcl-2表达较少而Bax蛋白表达增多,与I/R组相比MT组Bax蛋白表达减少,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T对RIRI大鼠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戎浩;王燕凌;苗智慧;王惠娟;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目的:探索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对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选取临床医学本科3个班学生,A班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B班应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C班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教学方法、剩余章节(各论)采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实施从课前案例导入、指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入手,课堂上围绕问题讲解,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引导学生整理资料、搜集证据、分析评价并自我完成论证,课程结束进行总结分析、强化知识点。教学效果评价从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认为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笔试和病例讨论成绩显示,运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的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成绩( P<0.05)。结论: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助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作者:姜丽娜;陈前芬;赵瑾;赵云霞;赵士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