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键词:
摘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PCSK9在oxLDL介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PCSK9在oxLDL诱导PC12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oxLDL单独处理或PCSK9 siRNA转染后处理PC12细胞,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CSK9、BACE1、caspase-3、caspase-9、Bcl-2和Bax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液中Aβ40和Aβ42含量。结果:75 mg/L oxLDL可诱导PC12凋亡,增加PCSK9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BACE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Aβ40、Aβ42含量。 PCSK9 siRNA抑制oxLDL诱导的PC12凋亡,降低caspase-3、caspase-9和Bax表达,增加BACE1、Bcl-2表达和Aβ40、Aβ42含量。结论:PCSK9在oxLDL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中起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吴琪;彭娟;任重;赵雪珊;何妮娅;高亚;唐志晗;姜志胜;刘录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死亡受体5介导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死亡受体4/5(DR4/5)是肿瘤坏死因子大家族成员TRAIL的受体。和人类不同,小鼠只有DR5基因而没有DR4基因。以往研究证实敲除TRAIL基因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示TRAIL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然而DR5在介导TRAIL对动脉粥样硬化调节作用中的角色尚不清楚。我们培育了ApoE/DR5双敲小鼠。我们意外发现,敲除DR5基因并没有复制TRAIL敲除后的血管表型,相反,DR5敲除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轻。我们用外源性TRAIL处理ApoE敲除小鼠,发现TRAIL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这种作用在ApoE/DR5双敲小鼠中观察不到。 TRAIL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被CCL2加 CCL5的中和抗体所阻断。 TRAIL对小鼠单核细胞的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体外研究发现TRAIL可以通过DR5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刺激巨噬细胞凋亡,刺激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为了解释TRAIL和DR5敲除后相互矛盾的血管表型,我们推测在小鼠体内TRAIL可能还具有非DR5依赖的生物学作用。在DR5+/+和DR5-/-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我们用TRAIL刺激后进行了基因转录组的检测。我们发现TRAIL不但在DR5+/+细胞中引起了众多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而且在DR5-/-细胞中也引起了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基因只有10%是与DR5+/+细胞重合的,提示TRAIL可能的确有非DR5依赖的作用。我们的结果首次提示DR5介导的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具有增强作用。

    作者:刘芳芳;程文;蒋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BCA1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新进展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能介导细胞内脂质流出,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ABCA1的表达均受到严密调控。研究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miR-33能靶向结合ABCA1,调控体内脂质代谢,即升高HDL,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水平。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GDF-15通过PI3K-PKCζ-SP1通路上调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ELK-2A2K2E通过ABCA1经JAK2-STAT3信号途径促进TTP的表达,进而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炎症因子;miR-27a/b能够通过靶向沉默ABCA1减少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流出;NF-κB通过上调SREBPs的内含子型miR-33s,抑制ABCA1的表达和胆固醇流出,导致巨噬细胞脂质蓄积;tBHQ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calpain活性,减少ABCA1蛋白降解,从而增加ABCA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因此各种因素共同调控ABCA1的表达,终影响胆固醇流出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去卵巢对大鼠心肌损伤及二仙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去卵巢对大鼠心肌损伤及二仙汤的保护作用。方法:13周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和二仙汤组,灌胃给药12周。 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 E2),HE染色、电镜观察心肌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心肌雌激素受体α( ERα)和雌激素受体β( ERβ)表达。结果:模型组E2明显降低,雌激素和二仙汤治疗组E2升高。 HE染色:模型组心肌排列紊乱,肌纤维间隙增宽,可见肌浆凝集,细胞体积变小,胞内发现空泡,内膜下可见心肌纤维化。治疗组心肌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电镜:模型组心肌细胞水肿,肌原纤维走向不规则、肌丝甚至断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二仙汤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模型组ERα和ERβ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染色强度变浅,治疗组染色强度增加但低于对照组。结论:去卵巢对大鼠心脏损伤明显,二仙汤通过调节血液E2水平及心肌ER等途径保护受损心肌。

    作者:陈彦静;向丽华;张治国;王震;王少君;李玉波;鞠大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能力及机制。方法:取3与18月龄大鼠复制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 IR)与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共为6组:青年、老年IR( YIR、OIR)与IPC ( YIPC、OIPC)组、多胺组( Pas-OIPC)及多胺合成抑制剂组( DFMO-Pas-OIPC)。检测心肌多胺、多胺合成与分解限速酶、心肌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及超微结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多胺对诱导衰老的心肌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与OIR比较,OIPC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与YIPC组比较,OIPC组心肌多胺合成减少、分解增强、总多胺池耗竭、心肌抗氧化能力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多胺能明显减轻OIPC组的心肌损伤;DFMO取消了外源性多胺的作用。多胺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心肌细胞衰老。结论:多胺可能通过恢复老龄心肌多胺池、诱导自噬、减轻线粒体损伤而恢复老龄心肌对IPC刺激的敏感性。

    作者:张昊;柴囡楠;张伟华;王丽娜;张力;时飒;徐长庆;田野;赵雅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SO通过ADPRC、PI3K-Akt和FOXO3a上调MMP-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亚甲蓝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急性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亚甲蓝( MB)对大鼠百草枯中毒诱导的急性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对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方法:24只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B组、百草枯( PQ)组和PQ+MB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PQ 35 mg/kg建立大鼠中毒模型,PQ+MB组大鼠于造模2 h后腹腔注射给予MB 2 mg/kg,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治疗后48 h收集大鼠血清检测ALT、AST和ALP,肝脏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 HO-1)免疫组化、MPO活性、MDA含量、SOD活性和ATP含量试剂盒检测。另取40只大鼠,按照上述分组方法评估72 h内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与正常组和MB组比较,PQ组ALT和ALP活性增高,MPO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HO-1表达增加,SOD活性降低和ATP含量降低( P<0.05);MB治疗后能够改变上述生化指标,减轻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与PQ组相比,PQ+MB组HO-1表达量增高,同时大鼠生存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B能够减轻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对PQ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陈俊良;戴利;张鹏;翁平;柴高尚;庞庆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乌头碱诱导的心房颤动对内皮素1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探讨乌头碱诱导的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素1( ET-1)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并观察ET-1下游的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左心房离体灌流模型,利用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ET-1分泌的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40(Cx40)、43(Cx43)、ETA型受体(ETRA)、ETB型受体(ETRB)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MAPK/ERK和PI3K/Akt的磷酸化作用。结果:房颤时Cx40和Cx43表达明显下调(P<0.01);房颤明显促进心房ET-1的分泌(P<0.01);房颤时ET受体表达呈现异常,ETRA 明显上调(P<0.05),而ETRB 则显著下调(P<0.01);房颤时ET-1下游的MAPK/ERK及PI3K/Akt信号转导发生变化,pERK及pAkt明显上调( P<0.01,P<0.05)。结论:房颤明显增加心房ET-1的分泌,并导致其受体及其下游ERK和Akt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这可能与房颤诱导的心房肌结构重构相关。

    作者:刘丽萍;赵凤娟;张博;洪兰;刘霞;崔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挤压综合征大鼠血浆PGI2/TXA2与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目的:观察挤压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及血浆PGI2/TXA2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复制挤压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CS)组和模型干预组( CS+NS398组),每组8只。 FITC标记红细胞活体微循环技术观察肠系膜微循环,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放免法检测血清PGI2、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TXB2并计算其比值。结果:模型组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P<0.05);血浆6-keto-PGF1α和TXB2含量升高,6-keto-PGF1α/TXB2比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干预组肠系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异常有所改善,血浆6-keto-PGF1α和TXB2降低明显(P<0.05),6-keto-PGF1α/TXB2下降程度缩小( P<0.05)。结论:挤压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可能与血浆PGI2/TXA2下降有关。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抗自身免疫血清对NOD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I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抗自身抗体的抗血清,用以验证对I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和结果:我们用亲和层析方法提取纯化6~8周龄I型糖尿病( NOD)小鼠血清中的总IgG。以此总IgG作为抗原与免疫佐剂混合,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抗总IgG的抗血清,我们将它命名为NIgG抗血清。将此抗血清一次性注入发病前的6~8周龄的NOD小鼠体内,观察至32周,发现此抗血清能有效地控制NOD小鼠血糖的增高,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延迟糖尿病的发生以及控制胰腺中胰岛体积的萎缩。 NIgG治疗的NOD小鼠,32周龄时胰岛体积、胰岛周围炎症浸润和血糖浓度与未经治疗的6~8周龄的NOD小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NIgG治疗阻止了NOD小鼠的病情进展。 NIgG抗血清治疗组和对照组脾脏中分泌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占总B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治疗组中下降。结论:NIgG抗血清一次性静脉注射治疗能有效防治NOD小鼠的糖尿病。

    作者:栾丽娟;薛蓉;陆超;催安凤;全晶;向萌;王新红;孙宁;孟丹;陈思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下调Sam68基因表达促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Sam68蛋白对白血病细胞Jurkat凋亡的影响。方法:针对Sam68靶点构建pLKO-Tet-On条件性真核表达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诱导干扰载体表达,筛选稳定表达shRNA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干扰效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Sam68基因表达下调的细胞凋亡数量增多,伴随caspase-3活化水平增加和PARP活化水平下降,Akt磷酸化水平下降,Erk和Bcl-xL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Sam68基因表达下调可通过影响Akt信号通路影响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从而促进Jurkat细胞凋亡。

    作者:王齐;李元叶;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8.5%和42.4%)与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5%和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家族史无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53与Eb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53与Ebp1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陈海月;朴水莲;杨莎莎;李香丹;刘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ntermedin与血管损伤性疾病

    Intermedin( IMD)是2004年发现的肾上腺髓质素家系的新成员。 IMD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内分泌代谢、调节免疫等生物学效应,是新的内源性心血管、肾脏保护因子。我们及国外实验室均报道,IMD可以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IMD还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以及上调基质Gla蛋白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近期我们在ApoE-/-小鼠用微量渗透泵给予血管紧张素II( Ang II)诱导的腹主动脉瘤( AAA)及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上发现IMD可以降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腹主动脉大直径,抑制主动脉内活性氧( ROS)的产生,降低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亚单位Nox1、Nox2和Nox4的蛋白表达。另外,IMD显著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减轻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抑制VSMC凋亡。 IMD抑制Nox1和Nox4蛋白表达的作用可被IMD特异性受体抑制剂IMD17-47和cAMP/PKA通路阻断剂H89所阻断。这些结果提示IMD可能通过cAMP/PKA通路抑制Nox4介导的氧化应激抑制AAA的发生发展。

    作者:齐永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寿人群CETP基因I405 V多态性与血脂和长寿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人群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CETP) I405V位点的多态性,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该地区血脂水平和长寿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家系(HL)及非长寿家系(HNL)进行CETP I405V位点基因分型,并分析各基因型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1) CETP I405V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HL和HNL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但HNL组女性II、VV基因型频率高于男性, IV则低于男性。 HNL组BMI≥24 kg/m2亚组VV、II的频率高于<24 kg/m2亚组,IV反之(P<0.05)。(2)血脂水平在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但HNL组男性II基因型的TC和LDL-C水平有高于IV、VV的趋势,而女性无此差异。结论:CETP I405 V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长寿人群和自然人群间无显著差异,该多态对红水河流域居民的血脂和寿限的影响有限。

    作者:彭均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施与思考

    病理生理学课程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势在必行。近几年我们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具体方法:(1)扭转以教师为主体的心态,设立课程协调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学生展开讨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2)探索尝试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利用构建主义原理,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支架式教学实践,期末成绩显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3)启发、鼓励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前布置某一命题,鼓励学生检索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组对其进行讲解阐释,教师点评总结。(4)改革“一考制”为提问、案例分析、写报告、口头汇报、闭卷等形成性评价形式。(5)实施人本教育,教育学生尽早树立“以人为本、仁术勤和”的良好医德和服务意识题。通过以上实施方法,在教学中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骆亚莉;王雅莉;李能莲;李长天;黄勇;胡树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小鼠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方法:以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为As模型,喂养3个月和6个月,复制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的As模型,用正常喂养的C57小鼠对照,采用小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芯片联合表达谱芯片筛选。结果:与正常C57小鼠相比,高脂喂养3个月组(简称3月组)小鼠DNA甲基化启动子区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4739个,高脂喂养6个月组(简称6月组)小鼠芯片筛选12568个。3月组小鼠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2615个,6月组2450个。其中3月组负相关表达基因44个,6月组166个。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验证得到3月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2个,6月组4个。结论:在小鼠主动脉As斑块易损期 DNA甲基化的调控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IRS-1等6个候选基因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关键的靶基因, PI3K-AKT通路和HIF-1通路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调控甲基化差异基因的重要信号通路。

    作者:周明学;康群甫;刘卫红;刘红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甘参复方治疗大鼠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规律分析

    目的:探索甘参复方治疗大鼠门静脉高压症的规律。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 CBDL)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2周后给药,4周后取材。应用颈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的方法分别测定门静脉压力( PP)和平均动脉压力( MAP)。压力测定完成以后,取出肝脏和脾脏,并计算肝脾系数。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甘参复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甘参复方可显著改善内脏高动力循环,提高体循环MAP,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门静脉压力和肝脏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脏系数和PP呈现S曲线,在一定范围内肝脏系数和PP呈现正相关( P<0.01)。 PP和脾脏系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甘参复方可显著降低胆汁性肝硬化大鼠的门静脉压力,提高体循环平均动脉压,有效改善内脏高动力循环。并且,PP与肝脏系数呈正相关,推测甘参复方在降门压的同时,可通过缓解炎症减小肝脏体积。

    作者:杜庆红;韩琳;汤轶波;李卫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NADPH氧化酶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腹主动脉结扎复制高血压模型。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 model);假手术组( sham):除不缩窄腹主动脉外,其余操作同腹主动脉缩窄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 rhEPO,腹腔注射4000 U/kg,每周2次)。8周后,心动超声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心功能; 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x2和Nox4 mRNA 表达, Western blot 观察心肌Nox2、Nox4和炎性因子CD45、F4/80、TGF-β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组LVEF、LVFS、LVESP及±dp/dtmax升高, LVESD、LVEDD及LVEDP下降;同时,EPO可降低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纤维化,降低心室肌中NADPH氧化酶活性及心肌炎性反应。结论:EPO通过降低NADPH氧化酶活性,抑制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心肌炎性反应,抑制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毛壳素诱导SIRT1表达及其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的发生机制,明确毛壳素( Chaetocin)在HP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sham组和低氧毛壳素组,运用低压氧舱模拟5000 m海拔低氧28 d复制小鼠HPH模型。导管法检测小鼠右心室压力,并分离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肺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肺血管结构。体外培养平滑肌细胞,给予毛壳素及低氧(1%O2)处理,运用报告基因、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等方法检测去乙酰化酶SIRT1及凋亡相关指标。结果:毛壳素可改善低氧诱导的小鼠右心室肥厚及肺血管重构,并显著降低小鼠右心室压力,同时逆转低氧诱导的肺组织中SIRT1以及caspase-3、8的表达下调。体外细胞实验也发现毛壳素可显著激活平滑肌细胞中SIRT1的转录和表达,上调caspase-3、8的表达,并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结论:毛壳素可显著改善低氧诱导的小鼠肺血管重构,防止右心室肥厚,并降低右心室压力。其机制与上调SIRT1及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陈德伟;徐刚;高文祥;陈建;王授衔;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