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余鹰;于昱;熊红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SENP1、VEGF以及CARD14交互作用在预测移居汉族男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易感性的作用。方法:纳入234例移居汉族男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HAPC)患者与250例移居汉族男性正常对照, 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判定SENP1基因rs726354、VEGF基因rs3025033及CARD14基因rs8065364等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多因子降维软件分析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rs726354多态性位点以及rs3025033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HAPC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无差异;CARD14基因rs8065364的3种基因型在HAPC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存在差异,HAPC组与正常对照组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基因交互作用提示上述3个多态性位点的不同组合可影响移居汉族男性HAPC的易感性。结论:CARD14基因rs8065364多态性与移居汉族男性HAPC的发生存在相关性,C等位基因是汉族男性HAPC的危险因素,SENP1基因、VEGF基因以及CARD14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移居汉族男性HAPC的发生。
作者:陈郁;蒋春华;罗勇军;刘福玉;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前,PTGES2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发现在LPS刺激后C57BL/6小鼠肾组织中PTGES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发现,PTGES2主要定位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中,在肾小球和肾髓质未见明显表达。为了探讨PTGES2与自噬的关系,本研究对LPS刺激时小鼠肾组织中自噬接头蛋白p6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LPS刺激后C57BL/6小鼠肾组织中p6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与PTGES2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发现,p62蛋白在PTGES2无明显表达的肾髓质特别是外髓部高表达,而在PTGES2高表达的肾皮质尤其是深皮质仅弱表达,进一步证明PTGES2与p62表达的负相关关系。随后,细胞水平的实验发现,LPS刺激时PTGES2过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p62的表达;相反,PTGES2 siRNA则能够阻断PTGES2对p62表达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表明,PTGES2在LPS所致急性肾损伤中对自噬接头蛋白p62具有抑制作用,这也可能是PTGES2调控自噬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刘瑛;李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代谢途径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基因在葡萄糖缺失模型中导致细胞死亡的作用。方法:采用EBSS建立体外培养PC12细胞葡萄糖缺失模型,采用2-DG抑制糖酵解,Oligo抑制有氧氧化。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方式;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凋亡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BSS( E)组、E+2-DG组、E+Oligo组以及E+2-DG+Oligo组PC12细胞的生存率均明显下降,以2-DG组下降显著。进一步证明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亦明显增加是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以凋亡率增加更为明显。抗氧化基因SOD2、HO-1和NQO-1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明显降低。在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NAC后, PC12细胞的生存率明显升高。结论:PC12细胞在糖缺失时主要依靠糖酵解来维持细胞存活。干扰糖酵解和有氧氧化通过降低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降低PC12细胞抗氧化能力,促进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心雪;毛颖;姜现瑞;孙连坤;康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合成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 Chit-DC)和偶联小肠靶向因子VB12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 Chit-DC-VB12),检测其生物相容性、负载灯盏花乙素( Scu)后的缓释效果、对Scu生物利用度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和H-NMR谱图分析,证实了Chit-DC和Chit-DC-VB12的合成。 CCK-8分析显示Chit-DC和Chit-DC-VB12的毒性较小。发现两种纳米载药胶束在各种模拟胃肠液中经过10 h累计释放基本达到平衡。通过Transwell模型发现,Chit-DC-Scu和Chit-DC-VB12-Scu在Caco-2细胞的转运效率要高于Scu;发现Caco-2细胞对Chit-DC和Chit-DC-VB12的胞吞量增加;检测不同时点Scu的血药浓度发现,Chit-DC-Scu和Chit-DC-VB12-Scu的Scu峰值出现时间往后推移,Scu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建立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给药后发现,Scu的应用提高了视网膜血管血流的流速,减弱了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vWF蛋白的表达,而Chit-DC负载Scu后增强了Scu的药效。
作者:邓宇斌;王竟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Rs)介导的心脏炎症反应是导致心脏损伤重要原因,但机制不明。本研究观察了β-ARs激动后心脏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并明确了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因子。方法:雄性10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皮下注射β-ARs非选择性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otenerol, ISO;5 mg? kg-1? d-1),于不同时点进行心脏取材。利用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评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情况。利用细胞因子芯片分析细胞因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心脏炎性细胞浸润开始于给ISO后24 h,3 d达高峰。7 d后出现明显纤维化。给予ISO后12 h和24 h,心脏细胞因子增加以趋化因子为主。给予ISO后1 h,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炎性小体就被激活。利用IL-18及炎性小体NLRP3基因敲除小鼠,证明了IL-18和炎性小体的激活介导了ISO引起的趋化因子增加和炎性细胞浸润。给予ISO后1 h再给予IL-18中和抗体,可阻断ISO引起的趋化因子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结论:IL-18是急性β-ARs激动引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关键启动因子。
作者:肖晗;李昊;安祥博;王晶晶;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CTRP3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马松三色法评价心肌纤维化程度;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与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心肌梗死大鼠心脏CTRP3表达水平降低;心肌注射腺病毒过表达CTRP3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引起心肌肥大,抑制间质纤维化,减少肌成纤维细胞数量。 CTRP3孵育心肌成纤维细胞可以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SMA表达,减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胶原I和胶原III的生成。 siRNA敲低CTRP3的表达进一步增加TGF-β1诱导的SMA和胶原分子的表达。 CTRP3激活大鼠心脏和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AMPK抑制剂AraA预孵育可消除CTRP3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核转位以及与p300结合的作用,逆转CTRP3的抗纤维化作用。结论:CTRP3通过激活AMPK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核转位和与p300的结合,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从而抑制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纤维化。
作者:冯寒;张城林;吴丹;雷虹;王瑾瑜;符凤英;李丽;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心脏中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 pGC)激活的cGMP-PDE3-cAMP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检测心脏组织中pGC表达和PDE活性、cGMP及cAMP浓度变化;观察CNP联合应用milrinone对灌流液中ANP、cGMP和cAMP水平以及心房动力的影响。结果:(1)NPR-B/pGC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PDE活性明显抑制;心房组织中cGMP和cAMP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2) CNP增加灌流液中cGMP和cAMP浓度,抑制ANP分泌;房颤模型心房中CNP增强cGMP的产生,而抑制cAMP形成,且CNP对ANP抑制效应减弱,milrinone预处理阻断CNP诱导的cAMP水平升高,增强CNP对心房动力的抑制效应。结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pGC-cGMP-PDE3-cAMP信号系统发生改变,对房颤心房ANP分泌功能改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程瑜;李香丹;玄春花;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主线式PBL( main-problem-based learning, M-PBL)是我们在多年教改实践中探索出以PBL为基础的一种创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包括主线式PBL,主线式单元串讲和病例讨论。主线PBL突出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主线单元串讲则强调各病理过程间的内在联系,病例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授课后对本校临床专业2012级1155名中国和外国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国学生和78%的国外留学生喜欢并支持M-PBL组合教学模式,95%的中国学生和90%国外留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和复习考试有很好的帮助。该年级《病理生理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析结果亦表明,国内学生的及格率85%,优秀率30%,平均分75,外国留学生的及格率77%,优秀率45%,平均分80。国内学生,尤其留学生的成绩较往年提高。
作者: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熊丽霞;朱俊;晏浩;黄永红;徐方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牛樟芝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只雄性6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牛樟芝组。3组动物每日灌胃1次,模型组按10 mL/kg体重给予30%乙醇;牛樟芝组在造模同时给予500 mg/kg牛樟芝提取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取材,对小鼠肝指数、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肝脏病理形态学及脂质合成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造模组小鼠肝指数、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牛樟芝组与之相比显著降低以上指标( P<0.05)。肝脏HE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造模组肝细胞形态紊乱、出现脂肪变性、有明显的脂质沉积;牛樟芝组较之,肝脏细胞形态良好、脂质沉积明显减少。肝脏PCR结果表明,牛樟芝组可显著降低由酒精引起的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脂肪酸合成酶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mR-NA水平的增高( P<0.05)。结论:牛樟芝对酒精性肝损伤及肝脏脂质沉积具有抑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有关。
作者:徐璐;祁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ZBTB20在小鼠腺垂体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Zbtb20基因全身敲除( Zbtb20-/-)小鼠模型,观察腺垂体及其靶腺发育;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分析腺垂体组织中6种促激素的表达分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腺垂体5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并进一步通过多重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分析ZBTB20在催乳素细胞群分化发育中的作用。结果:(1)Zbtb20-/-小鼠腺垂体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对照,同时肝脏及血清IGF-1水平下降,乳腺和性腺发育障碍。(2) Zbtb20-/-小鼠腺垂体催乳素细胞群出生后缺失,生长激素细胞群增殖减少,催乳素( PRL)和生长激素( GH)的mRNA和蛋白水平不同程度减少。(3)Zbtb20-/-小鼠胚胎期垂体中存在PRL/GH双阳性前体细胞,而出生4 d后PRL阳性细胞完全缺失。结论:(1)Zbtb20基因敲除可导致严重的小鼠垂体发育不全。(2)ZBTB20参与小鼠腺垂体催乳素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3) Zbtb20基因敲除可使腺垂体生长激素细胞增殖障碍,从而减少GH的表达分泌。
作者:曹冬梅;麻献华;蔡娇;章卫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小鼠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主动脉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差异。方法:以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为As模型,喂养3个月和6个月,复制斑块稳定期和易损期的As模型,用正常喂养的C57小鼠对照,采用小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芯片联合表达谱芯片筛选。结果:与正常C57小鼠相比,高脂喂养3个月组(简称3月组)小鼠DNA甲基化启动子区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4739个,高脂喂养6个月组(简称6月组)小鼠芯片筛选12568个。3月组小鼠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基因2615个,6月组2450个。其中3月组负相关表达基因44个,6月组166个。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验证得到3月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2个,6月组4个。结论:在小鼠主动脉As斑块易损期 DNA甲基化的调控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IRS-1等6个候选基因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关键的靶基因, PI3K-AKT通路和HIF-1通路可能是As斑块从稳定期到易损期转变过程中调控甲基化差异基因的重要信号通路。
作者:周明学;康群甫;刘卫红;刘红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活性氧( ROS)调节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NADPH氧化酶2(Nox2)来源的ROS在iP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和结果:我们利用野生型和Nox2基因缺失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诱导生成小鼠iPSCs,发现Nox2基因缺失的小鼠iPSCs分化的血管内皮细胞( Nox2-/-miPSC-ECs)中, ;ROS水平、VEGF表达、内皮和动脉内皮细胞标志物以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这种下调能被Nox2或Notch1过表达所逆转。外源性低浓度的H2 O2或过表达Nox2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动脉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这种作用可被ROS抑制剂或抑制Notch1表达所阻断。 Nox2基因缺失导致iPSCs分化的内皮细胞存活、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下降。将Nox2-/-miPSC-ECs移植到小鼠缺血下肢肌肉中,缺血肢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明显低于对照ECs组, VEGF和Notch1表达下降。结论:Nox2产生的ROS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iPSCs向动脉内皮细胞分化。
作者:魏香香;康雪玲;蒋丽;牛琮;王新红;陈思锋;孟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3R-tau和4R-tau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0N3R、1N3R和2N3R 等体积混合为3R-tau病毒;将0N4R、1N4R和2N4R等体积混合为4R-tau病毒。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在小鼠海马CA3区注射混合的3R/4R病毒,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LTP检测CA3到CA1的突触传递,免疫化学检测学习记忆相关蛋白及DNA损伤标志分子γH2A.X的表达。结果:过表达3R-tau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突触传递减弱。4R-tau组PSD95、NR2A和NR2B含量增高,3R-tau组γH2A.X含量增高。结论:过表达3R-tau明显损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DNA双链损伤有关。
作者:徐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指导性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五年制本科中施行教师指导性预习、学生普通预习两种方法,在教学中期及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指导性预习由教师设计预习方案,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内容由易到难,后阶段,学生能够在方案指导下,完成全部预习,自主完成实验。结果:学生对指导性预习满意度98%,提高学习积极性100%,教学效果满意度95%。结论:指导性预习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设计合理方案,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胡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抗缺氧(H/R)/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新机制。方法:对各实验组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活力与凋亡,p-Akt、p-GSK-3β、Bcl-2、Bax、caspase-3前体(32 kD)和活性体(17 k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control相比,H/R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活力,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下调p-Akt、p-GSK-3β、Bcl-2和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上调Bax和caspase-3活性体蛋白表达;FGF-2可显著改善H/R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及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其作用能被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PKB/Akt特异性抑制剂SH-5拮抗。结论:FGF-2抗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激活PI3K-PKB/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国华;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能力及机制。方法:取3与18月龄大鼠复制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 IR)与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共为6组:青年、老年IR( YIR、OIR)与IPC ( YIPC、OIPC)组、多胺组( Pas-OIPC)及多胺合成抑制剂组( DFMO-Pas-OIPC)。检测心肌多胺、多胺合成与分解限速酶、心肌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及超微结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多胺对诱导衰老的心肌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与OIR比较,OIPC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与YIPC组比较,OIPC组心肌多胺合成减少、分解增强、总多胺池耗竭、心肌抗氧化能力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多胺能明显减轻OIPC组的心肌损伤;DFMO取消了外源性多胺的作用。多胺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心肌细胞衰老。结论:多胺可能通过恢复老龄心肌多胺池、诱导自噬、减轻线粒体损伤而恢复老龄心肌对IPC刺激的敏感性。
作者:张昊;柴囡楠;张伟华;王丽娜;张力;时飒;徐长庆;田野;赵雅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灯盏细辛组,每组各10只。每组大鼠提前给药1周,灯盏细辛组剂量为50 mg? kg-1? d-1,正常组与模型组每天以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后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 ISO)造模,注射剂量2 mg? kg-1? d-1,连续注射2 d。造模后取血和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MD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灯盏细辛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MDA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1)。结论:灯盏细辛能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表明灯盏细辛对急性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苏娟;秦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低氧对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骨桥蛋白( OPN)表达的变化,探讨OPN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常氧组以及低氧(低压氧舱,5000 m海拔)1 d组、7 d组、14 d组和21 d组,测定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 RV/( LV+S)];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OPN表达。结果:低氧各组动物mPAP均高于常氧组,14 d组>21 d组,7 d组>1 d组;低氧7 d、14 d、21 d组动物RV/( LV+S)逐渐增高;Western blot结果示低氧各组肺组织OPN水平高于常氧组,7 d组>1 d组>14 d组。结论:低压低氧可刺激SD大鼠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肥厚和肺组织OPN的表达增加,OPN的表达与肺动脉高压间有关联。
作者:刘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