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键词:
摘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构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高标准与高要求。方法:以本校临床卓越医师班学生为实施对象,教师确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和要点后,学生以团队为载体,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通过课堂提问、综合性问题讨论、小组演讲、试题库阶段性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通过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应用性练习定量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各级指标定性评价教学效果。结果: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学模式定量和定性评价效果,均优于传统讲授型学习。结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作者:陈蓉;邹平;黄珀;张春梅;段承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白藜芦醇对低氧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 Res)对低氧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分为常氧组、低氧组(1%O2培养48 h)、低氧+Res(15μmol/L)组。分别采用qRT-PCR法检测SIRT1、IL-6和ICAM-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PGC-1α、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 ROS)表达。结果:低氧致HUVECs SIRT1 mRNA和蛋白、PGC-1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 P<0.01), IL-6、ICAM-1 mRNA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促进ROS生成(P<0.01)。 Res可上调低氧HUVEC SIRT1 mRNA和蛋白、PGC-1α蛋白表达(P<0.01),下调IL-6、ICAM-1 mRNA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 P<0.01),抑制ROS 生成( P<0.01)。结论:低氧可促进HUVEC炎症反应, Res可抑制低氧HUVEC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Res通过促进低氧HUVEC SIRT1表达,进而促进PGC-1α表达致ROS生成减少,ROS生成减少抑制了NF-κB p65的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明红;袁志兵;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和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采取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以下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干预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和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持续给药干预治疗8周后,腹主动脉采血,以ELISA法测定血清AngⅡ和VEGF的水平;处死大鼠并取双侧肾,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Ⅲ型胶原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5),肾病理改变表现肾小管管腔有一定的扩张变宽,肾间质有大量被深染为蓝色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比较明显,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多;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肾小管管腔增宽、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改变的程度均有减轻( P<0.05),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联合给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一给药组( 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一定的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作者:邹平;弓慧杰;陈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通过促进SIRT1硫氢化修饰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本研究探讨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H2 S)是否通过调节SIRT1信号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在ApoE敲除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予H2 S供体,显著减少了斑块面积、斑块中巨噬细胞浸润。在HepG2细胞、HUVECs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2 S供体显著上调SIRT1蛋白表达;腺病毒过表达或siRNA沉默硫化氢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也增加或减少SIRT1表达。应用Biotin-switch方法检测到SIRT1存在内源性的硫氢化修饰,NaHS增加了SIRT1硫氢化显著上调了SIRT1活性,而使用GSNO增加SIRT1亚硝基化修饰则抑制SIRT1活性。 HepG2细胞中,NaHS显著抑制了SIRT1靶基因P53和SREBP2蛋白的乙酰化且抑制胆固醇从头合成;HUVECs中,NaHS也抑制了P53和NF-κB乙酰化,抑制炎症;巨噬细胞中,NaHS也抑制了P53和组蛋白H3的乙酰化,抑制了胆固醇的摄取。进一步通过点突变SIRT1的387和390半胱氨酸位点,SIRT1硫氢化减弱,NaHS刺激的SIRT1活性增加也消失。因此,H2 S可通过促进SIRT1硫氢化拮抗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耿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心肌梗死后及时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必需的步骤,但该过程伴随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 I/R)造成的线粒体Ca2+([Ca2+]m)超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 ROS)大量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并导致线粒体严重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是心肌细胞I/R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保护线粒体的关键靶点,对于深入理解I/R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机制,进而提出心肌保护的新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对I/R心肌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I/R模型和成体心肌细胞模拟I/R模型,结合基因的遗传学操作,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 IHH)和过氧化氢预处理( hydrogen peroxide pre-conditioning, H2 O2 PC)对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利用Rhod-2、MitoSOX和TMRE 荧光染料分别实时监测线粒体[ Ca2+] m 超载、线粒体ROS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 )的变化。分离缺血前和再灌注后活体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耗氧率、ROS释放量及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酶活性。结果:IHH可以通过ROS降低[ Ca2+] m 超载,改善心肌I/R损伤后线粒体的膜电位、耗氧率、ATP合成酶活性及心肌ATP含量的降低,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H2 O2 PC在I/R过程中通过UCP3降低[ Ca2+] m 超载及防止ΔΨm 丧失,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本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在心肌I/R损伤和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调控机制,为解释IHH和H2 O2 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新视角,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杨黄恬;王志华;刘金龙;谭吉良;吴兰;陈意雄;姜玉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上皮细胞钠通道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NaC)的作用,及H2 S对抗AGEs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方法:应用膜片钳记录爪蟾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ENaC电流,研究H2 S对抗AGEs引起ENaC激活的机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H2 S对AGEs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的调节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检测AGEs处理后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进而上调ENaC活性;H2 S通过削弱AGEs引起活性氧水平增高从而逆转AGEs引起ENaC的激活;PTEN/PI3 K通路参与了AGEs上调ENaC活性。结论: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上调胞内活性氧水平,并通过PTEN/PI3K途径调节ENaC活性,该作用可被H2 S逆转,并且AGEs上调ENaC活性具有代谢记忆现象。

    作者:梁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类清道夫受体在肥胖相关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A类清道夫受体( SR-A)在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与结果:我们分别建立了SR-A缺失的自发性肥胖小鼠模型( SR-A-/-ob/ob)和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自发性肥胖还是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当SR-A表达缺失以后,其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此外,血管舒张功能检测显示,乙酰胆碱( ACh)介导的内皮舒张收缩功能明显受损。进一步,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SR-A表达缺失的肥胖小鼠其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PVAT)中巨噬细胞浸润明显更加,炎症因子分泌增加,血浆ELISA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此外,我们还检测发现SR-A表达缺失的肥胖小鼠其PVAT分泌VEGF-B明显增加,而VEGF-B可以加重脂肪酸造成的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结论:总而言之, ;SR-A可以保护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作用可以为临床防治相关疾病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主流;朱旭冬;陈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表面涂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小鼠1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金丝桃素介导的声动力诱导THP-1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金丝桃素结合低频超声( HY-SDT)对THP-1巨噬细胞产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HY定位、活性氧( ROS )产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 )开放和 LC3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 MMP )。Hoechst-PI染色、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自噬与凋亡。 Western blot( WB)检测Bax与cytochrome C转位以及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HY在THP-1巨噬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均有分布。 HY-SDT后2 h细胞内自噬增加;6 h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ROS和MDA升高,MMP降低,自噬抑制剂3MA导致凋亡率进一步升高。 WB显示SDT后早期LC3-II和Beclin 1表达增多,随后Bax和cytochrome C发生转位,Bcl-2下调,线粒体-caspase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多。 NAC可明显抑制ROS增加、MMP下降、mPTP开放和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结论:HY-SDT通过产生ROS早期增加自噬,随后促凋亡因子Bax从胞浆转位锚定在线粒体上,增加Bax/Bcl-2比值,诱导mPTP开放,释放cytochrome C,从而诱导凋亡。

    作者:李雪松;郑龙彬;寇佳媛;田野;杨力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大小肠病变的观察及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小鼠流感性肺炎模型,明确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肠道病理损伤,并探讨了其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给予25μL 50LD50病毒液滴鼻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感染后0、3、5、6 d分别取材,HE染色检测肺脏和大肠、小肠、心脏、肾脏和肝脏组织病理结果,血生化检测血清尿素氮( BUN)、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外,随时间延长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加重;小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绒毛粗大、部分脱落,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大肠黏膜固有层、肌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消失、脱落;而心脏、肝脏和肾脏无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血清BUN、ALT和AST较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存在小肠、大肠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是研究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相关临床治法的理想模型。

    作者:张淑静;吴莹;齐晓宇;葛东宇;李根茂;玄子男;王谦;李姝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有氧运动缓解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动脉的钠尿肽敏感性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动脉钠尿肽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和与其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分组如下:4周WKY、4周SHR、16周WKY、16周SHR、16周WKY运动组和16周SHR +运动组,每组10只。运动组进行游泳有氧运动训练,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测定动脉血压,微血管张力系统测定肠系膜动脉舒张功能,放免分析法检测cGMP和ANP含量,酶标仪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PDE5表达。结果:成年(16周) SHR动脉血压明显增加,有氧运动减弱动脉血压的增加;幼年(4周)或成年SHR肠系膜动脉对ANP的血管舒张反应均明显降低,血浆ANP、cGMP水平升高, PDE5蛋白和酶活性均上升;西地那非有效抑制SHR 的PDE5活性,减弱肠系膜动脉对ANP的血管舒张反应,有氧运动训练能部分恢复肠系膜动脉对ANP的血管舒张反应;有氧运动增强SHR组PDE5的活性。结论:有氧运动缓解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动脉钠尿肽敏感性。

    作者:常盼;铁茹;张学策;王建榜;苏兴利;于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了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6种表达tau亚型的质粒瞬时转染N2a细胞,pEGFP空载体为对照。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48 h后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质粒比,表达1N3R-tau降低细胞活性,其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提示1N3R-tau亚型可抑制细胞增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表达1N3R-tau亚型诱导细胞周期S期阻滞,促使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结论:过表达1N3R-tau亚型通过诱导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使细胞出现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立;徐诚;王群;柯丹;张少华;曹福源;王建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肝蒂骚扰,不夹闭;模型组行肝门阻断,阻断入肝70%的血流,单纯缺血90 min后开夹。9周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层黏蛋白( LN)及透明质酸( HA)、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取部分肝组织制备匀浆,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水平,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N、HA、AST及ALT水平明显升高( P<0.05),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光镜下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的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可见纤维增生。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

    作者:秦燕;苏娟;刘俊萍;刘仁贵;崔学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H3-only 模拟物S1通过活化SIRT3分子扰乱卵巢癌细胞糖代谢的机制

    癌细胞中葡萄糖代谢的方式为细胞的快速增殖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去乙酰化酶SIRT3在癌细胞葡萄糖代谢重排和凋亡调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癌症治疗靶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BH3-only模拟物S1能够抑制卵巢癌SKOV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同时能够上调SIRT3的表达。为了探讨S1对卵巢癌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通过检测SKOV3细胞在S1作用下线粒体氧耗率( OCR)、胞外泌酸率( ECAR)以及葡萄糖摄入能力的改变,我们发现S1能够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和抑制葡萄糖摄取。通过siRNA干扰SIRT3的表达,能够逆转S1对葡萄糖摄入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缓解S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合用糖酵解抑制剂2-DG能够加剧SIRT3的活化,同时进一步促进S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发生。综上所述,S1在卵巢癌细胞中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SIRT3以及扰乱葡萄糖代谢来实现的。

    作者:项喜艳;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RNF4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RNF41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在心脏的发育过程和功能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NF4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11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和108例非先心病患儿(对照组)的RNF41基因位点rs116861857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RNF41位点rs116861857TT和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67%和19.33%,而对照组TT和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44%和5.5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患者的等位基因频率(T,90.34%;A,9.66%)与对照组(T,97.22%;A,2.78%;χ2=4.031, P<0.05)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RNF41基因SNP rs11686185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圆;韩丽莎;胡海;张坤;王艳国;刘佳;牛长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生物钟基因Clock对iPSCs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对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我们将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的TetO-FUW-OSKM慢病毒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中,利用PCR、免疫荧光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拟胚体形成实验鉴定细胞的多能性。通过RNAi技术抑制Clock基因表达,观察Clock基因对iPSCs分化的影响。结果:小鼠MEF在转染后12 d形成典型的小鼠ESC样克隆。 RT-PCR显示iPSCs表达多能性基因Nanog、Sox2、Oct4、Dax1、Esg1、ERas、Zfp296和Klf4;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有Oct4和SSEA1的表达;培养可见拟胚体的形成。因此,我们成功将小鼠MEF重编程为iPSCs。细胞非定向分化实验发现,转染48 h后,对照组克隆边缘不光滑,有伪足伸出,提示iPSCs存在分化;Clock-siRNA组的iPSCs克隆仍保持边缘光滑,极少有伪足伸出,RT-PCR提示多能性基因Sox2、Oct4和Klf4表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生物钟基因Clock可能参与了iPSCs的分化过程。

    作者:赵冉;杨羊;徐晨;李二敏;陆超;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运动训练能够抑制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炎症反应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10组(n=6),分别为安静对照组、安静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跑步训练对照组、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 ISO组均为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跑步训练组为应用小鼠跑步机训练6周,速度12 cm/s,时程90 min,每周运动5天。应用超声心动图、心重胫骨长度比、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心脏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1)小鼠呼吸代谢系统测得跑步状态下75%大氧耗量对应速度为12 cm/s,ISO对小鼠氧耗量没有影响。(2)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及24 h组与安静给ISO 1 h组及24 h组相比,IL-18和IL-6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IL-18和IL-1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的同时,IL-1β蛋白水平亦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与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 IL-18、IL-1β和IL-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且TNF-α也明显降低(P<0.05)。(3)在给予ISO 24 h后,跑步训练组与安静组相比心脏TGF-β1蛋白水平即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心脏切片免疫组化Mac-3染色显示巨噬细胞浸润面积明显减少(P<0.01),同时心脏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4)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和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心脏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心脏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I型胶原产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抑制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

    作者:安祥博;宋峣;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目的:探索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对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选取临床医学本科3个班学生,A班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B班应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C班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教学方法、剩余章节(各论)采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实施从课前案例导入、指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入手,课堂上围绕问题讲解,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引导学生整理资料、搜集证据、分析评价并自我完成论证,课程结束进行总结分析、强化知识点。教学效果评价从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认为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笔试和病例讨论成绩显示,运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的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成绩( P<0.05)。结论: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助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作者:姜丽娜;陈前芬;赵瑾;赵云霞;赵士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下丘脑nesfatin-1对糖尿病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下丘脑腹内侧核( VMH) nesfatin-1对糖尿病( DM)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 GD)放电影响及VMH-海马nesfatin-1通路调控。方法:链脲佐霉素腹腔注射制备I型DM大鼠模型,观察nesfatin-1对VMH GD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免疫组化观察VMH-海马nesfatin-1神经通路构成;电刺激海马观察其对VMH nesfatin-1反应的GD神经元调控。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DM大鼠VMH内GD神经元放电模式和频率无显著差异;但VMH微量注射nesfatin-1,DM大鼠GD神经元放电活动显著减弱( P<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F)受体拮抗剂astressin-B可部分阻断nesfatin-1效应。海马nesfatin-1免疫阳性神经元可发出轴突投射至VMH。电刺激海马可调控大鼠VMH nesfatin-1对GD敏感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结论:VMH nesfatin-1可调控正常和DM大鼠GD神经元兴奋性,该效应在DM大鼠明显减弱,其可能与CRF系统有关;海马可能参与VMH nesfatin-1对GD神经元活动的调控。

    作者:徐珞;郭菲菲;孙向荣;王巧玲;公衍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氧调控Sirt6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低氧是肿瘤的重要微环境,它主要通过低氧诱导因子实现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近,我们报道多梳蛋白CBX4通过SUMO化修饰低氧诱导因子HIF-1,进而增加其转录活性,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Cancer Cell,2014,25:118-131)。我们随后的研究发现,经CBX4进行SUMO化修饰的HIF-1α不能结合Sirt6。后者是去乙酰化酶sirtuin家族中的一员,也可能是HIF-1转录活性的共遏制因子。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低氧能够下调Sirt6蛋白而非mRNA的表达。通过siRNA技术分别将低氧下发挥重要作用的两个转录因子HIF-1α/HIF-2α进行knockdown后发现,HIF-2α而不是HIF-1α介导了低氧对于Sirt6的调控。在常氧下转染HIF-2α能够剂量依赖地减少Sirt6的表达。低氧和过表达HIF-2α都能够缩短Sirt6蛋白的半衰期。同时,在分别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PS-341或溶酶体抑制剂CQ,发现Sirt6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而非溶酶体途径发生降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双荧光蛋白检测系统寻找低氧下加速Sirt6降解的泛素E3连接酶。

    作者:徐颖;刘亚利;陈国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