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藜芦醇对低氧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李明红;袁志兵;高钰琪

关键词:白藜芦醇, 低氧,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炎症反应, 蛋白表达, 磷酸化, 流式细胞术检测, 活性氧, 培养, 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 Res)对低氧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分为常氧组、低氧组(1%O2培养48 h)、低氧+Res(15μmol/L)组。分别采用qRT-PCR法检测SIRT1、IL-6和ICAM-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PGC-1α、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 ROS)表达。结果:低氧致HUVECs SIRT1 mRNA和蛋白、PGC-1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 P<0.01), IL-6、ICAM-1 mRNA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促进ROS生成(P<0.01)。 Res可上调低氧HUVEC SIRT1 mRNA和蛋白、PGC-1α蛋白表达(P<0.01),下调IL-6、ICAM-1 mRNA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 P<0.01),抑制ROS 生成( P<0.01)。结论:低氧可促进HUVEC炎症反应, Res可抑制低氧HUVEC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Res通过促进低氧HUVEC SIRT1表达,进而促进PGC-1α表达致ROS生成减少,ROS生成减少抑制了NF-κB p65的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HDL通过ANXA1发挥对内皮细胞保护功能

    目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通过抗炎作用发挥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功能。膜联蛋白A1(ANXA1)早被发现是一种抗炎因子,能抑制血管损伤的白细胞浸润。本研究探讨了HDL调节内皮细胞中ANXA1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和质谱鉴定技术研究HDL对人内皮细胞系Hy926蛋白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和抗体阻断分析ANXA1表达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DL诱导ANXA1表达过程中ERK、p38、MAPK、Akt和PKC的表达。结果:HDL能上调人内皮细胞系Hy926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并抑制TNF-α导致内皮细胞中ANXA1的下调。同时在BALB/c动物体内验证了上述结果。 ANXA1 siRNA干扰、抗ANXA1抗体封闭和EDTA缓冲液孵育内皮细胞后, HDL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均降低。 HDL通过ERK、p38、MAPK、Akt和PKC通路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HDL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为进一步研究ANX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开辟思路。

    作者:潘兵;孔金阁;赵明明;郑乐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ZBTB20是甲胎蛋白基因的一个序列特异性转录阻遏子

    目的:探究ZBTB20结合甲胎蛋白( AFP)基因启动子发挥转录抑制作用的关键序列。方法:依赖ELISA的DNA-蛋白实验、传统的凝胶阻滞实验( EMSA)、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定量PCR技术。结果:AFP基因启动子-104/-86区域是ZBTB20可以结合的小有效关键序列。我们利用定量PCR检测了ZBTB20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肝脏中HNF1α、C/EBPα、HNF3α、NF1、p53等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结论:ZBTB20通过结合AFP基因启动子-104/-86区域从而发挥了对AFP基因的转录抑制的作用。

    作者:张海;曹冬梅;周露婷;张晔;谢志芳;章卫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栓素A2通过激活p38 MAPK/JNK通路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的增殖

    目的:探讨血栓素A2( TXA2)受体TP拮抗剂对2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及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种抑制剂及激动剂刺激RPMI-8226及U266后,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及caspase-3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通过real-time PCR检测DP1-2、EP1-4、FP、IP、TP及CDK1、cyclin B1的mRNA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OX-1、COX-2、CDK1、cyclin B1、p-JNK、T-JNK、p-p38 MAPK、T-p38 MAPK的蛋白表达;LC/MS/MS方法检测PG产量。结果:(1)在COX下游受体中,只有TP拮抗剂能够明显抑制2种骨髓瘤细胞的增殖(P<0.05)。(2)同时,其还能够促进细胞停滞在G2/M期,并导致cyclin B1/CDK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5)。(3) p38 MAPK及JNK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TP激动剂导致的细胞增殖增加,并下调其导致的p38 MAPK/JNK磷酸化及cyclin B1/CDK1的蛋白增加( P<0.05)。(4)TP拮抗剂能够提高骨髓瘤细胞凋亡率,并显著增加caspase-3活性(P<0.05)。结论:(1) TP拮抗剂能够抑制2种骨髓瘤细胞的增殖。(2)这种抑制是通过p38 MAPK/JNK通路下调cyclin B1/CDK1蛋白表达从而使细胞阻滞在G2/M期实现的。(3)也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实现。

    作者:刘倩;余鹰;于昱;熊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hk1在ST诱导GES-1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Chk1在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G2/M期阻滞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ST(3μmol/L、6μmol/L、12μmol/L)处理24 h后,体外培养GES-1细胞周期分布、Chk1及p-Chk1的表达;随后给予Chk1 siRNA干扰后,观察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结果:FCM结果提示ST能够诱导GES-1细胞发生G2/M期阻滞;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T可以提高Chk1在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T可以增加Chk1及p-Chk1的蛋白表达;FCM结果显示与control siRNA+ST处理组相比,Chk1 siRNA+ST处理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P<0.05)。结论: Chk1的激活是ST引发GES-1细胞G2/M期阻滞的重要原因。

    作者:姜秀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表观遗传修饰参与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FHIT基因的表达调控

    目的: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FHIT的表达变化,明确其遗传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建立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MNNG)和N-甲基-N-亚硝基脲( MNU)暴露后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恶性转化模型。动态分析FHIT表达、基因缺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变化。结果:MNNG和MNU暴露早期FHIT即明显下调,且与暴露剂量呈负相关。 FHIT低表达恶性转化单克隆细胞株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外显子特异性PCR显示基因无纯合性缺失。甲基化特异性PCR显示FHIT基因甲基化水平增高,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证实FHIT启动子区呈明显高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分析发现FHIT低表达细胞株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降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家族成员参与调控。结论: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FHIT基因在恶性变早期即下调,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参与其表达调控。

    作者:张水莲;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D38基因缺失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CD38基因缺失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CD38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进行在体小鼠心脏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后复灌24 h取心脏,1 mm切片进行TTC染色确定其梗死面积差异。利用shRNA干扰系统构建的CD38稳定干扰H9c2细胞系模拟体外缺氧复氧损伤。用CCK-8法确定佳缺氧复氧损伤时间,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诱导的活性氧含量进行检测,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分离提取细胞核浆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复氧后FOXO3的核定位及抗氧化蛋白catalase、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53-Bax表达。结果:CD38基因缺失可以减少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梗死面积。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缺4小时复氧不同时间(3 h,6 h,10 h,24 h)诱导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CD38干扰组细胞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诱导后CD38干扰组H9c2细胞中氧自由基含量及其诱导的凋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缺氧复氧诱导细胞损伤后,CD38干扰组FOXO3明显入核,其下游蛋白抗氧化蛋白catalase表达也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P53乙酰化及其下游促凋亡蛋白Bax明显增加。结论:CD38基因缺失可以通过FOXO3-catalase介导的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P53-Bax介导的抗凋亡信号通路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管小卉;洪轩;赵宁;刘晓红;肖云飞;陈廷涛;韩小建;邓柯玉;辛洪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沉默Sam68基因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Sam68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Sam68 mRNA的第531~552靶位点,构建pLKO-Tet-On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筛选Jurkat细胞,诱导干扰载体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干扰效率;用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干扰Sam68基因表达后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Jurkat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Sam68基因表达下调能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导致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G2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shRNA靶向干扰Sam68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齐;王迟鹃;李元叶;许华;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能力及机制。方法:取3与18月龄大鼠复制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 IR)与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共为6组:青年、老年IR( YIR、OIR)与IPC ( YIPC、OIPC)组、多胺组( Pas-OIPC)及多胺合成抑制剂组( DFMO-Pas-OIPC)。检测心肌多胺、多胺合成与分解限速酶、心肌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及超微结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多胺对诱导衰老的心肌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与OIR比较,OIPC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与YIPC组比较,OIPC组心肌多胺合成减少、分解增强、总多胺池耗竭、心肌抗氧化能力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多胺能明显减轻OIPC组的心肌损伤;DFMO取消了外源性多胺的作用。多胺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心肌细胞衰老。结论:多胺可能通过恢复老龄心肌多胺池、诱导自噬、减轻线粒体损伤而恢复老龄心肌对IPC刺激的敏感性。

    作者:张昊;柴囡楠;张伟华;王丽娜;张力;时飒;徐长庆;田野;赵雅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环格列酮经PPARγ-AMPK-eNOS信号通路改善ox-LDL诱导内皮损伤和血管新生

    目的:PPARγ激动剂被证实可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其潜在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我们通过研究PPARγ下游AMPK分子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取4周龄SD大鼠心肌左室组织,分离微血管内皮细胞。 DMEM培养24 h后,再经ox-LDL刺激24 h,检测细胞eNOS蛋白、NO释放以及AMPK磷酸化变化,并比较GW9662或PPARγ-siRNA预处理前后的差异。通过细胞成管实验,检测抑制AMPK或PPARγ对于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ox-LDL诱导24 h后,eNOS、NO和磷酸化AMPK水平明显下调,抑制PPARγ有类似结果。 ox-LDL刺激血管内皮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和老化加重,血管新生减弱。在环格列酮预处理后,eNOS、NO和磷酸化AMPK的水平都明显上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然而此效应可以被PPARγ-siRNA或GW9662逆转。结论:我们的结果提示环格列酮等PPARγ激动剂有效拮抗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分子机制是通过AMPK磷酸化激活,进一步上调eNOS和VEGF表达,NO释放,从而减少内皮细胞凋亡和老化,促进血管新生和内皮舒张功能。

    作者:王时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CSK9介导脂质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PCSK9在高脂血症apoE-/-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8只6周龄apoE-/-小鼠,分为正常和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取出海马进行冰冻切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改良Bielschowsky染色观察海马改变。结果: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apoE-/-小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稀疏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胞体肿胀,细胞核体积变小及浓染,呈核固缩,尤以CA3区明显;神经细胞荷脂及凋亡增加,Aβ沉积略有增多;PCSK9、BACE1、caspase-3和Bax表达增加显著,Bcl-2表达增加。结论:高脂血症诱导apoE-/-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增加,其机制可能与脑组织PCSK9表达上调激活Bcl-2/Bax-caspase-3、增加BACE1表达和Aβ含量有关。

    作者:唐志晗;吴琪;彭娟;任重;赵雪珊;何妮娅;高亚;姜志胜;刘录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激活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经claudin-4调控下颌下腺旁细胞途径的通透性

    目的:探讨激活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 mAChR )能否经调控紧密连接而促进下颌下腺的分泌。方法:跨上皮细胞电阻( TER)和旁细胞通透性实验评价紧密连接的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紧密连接的表达和分布;转染claudin-4 shRNA或cDNA观察claudin-4对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检测相关信号通路。结果:mAChR激动剂卡巴胆碱可降低下颌下腺细胞TER值,并增加旁细胞途径通透性。卡巴胆碱可下调claudin-4的表达和分布,但不影响其它紧密连接分子。敲低claudin-4可使卡巴胆碱降低TER值的作用消失;而在过表达claudin-4细胞中,卡巴胆碱仍能降低TER值和claudin-4表达。卡巴胆碱可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促进claudin-4丝氨酸磷酸化。磷酸化的claudin-4可与β-arrestin2结合,招募clathrin引起claudin-4发生内化,并进一步在胞浆中被泛素化降解。结论:激活mAChR通过ERK1/2/β-arrestin2/clathrin/泛素化途径下调claudin-4的表达,进而增加旁细胞途径的通透性。

    作者:丛馨;张艳;吴立玲;俞光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表达调控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

    丝切蛋白( cofilin)为肌动蛋白分子结合蛋白,通过其特定的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元轴突、树突及树突棘的迁移、定位、生长、改造出新棘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神经突触可塑性调节,特别是Rho GTPases家族Rho、Rac和Cdc42是cofilin基因上游重要的调控分子,通过介导突触重塑,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异常均密切相关。对cofilin信号通路及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赵爽;徐志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止血带休克后主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及RAS成分的变化

    目的:探讨RAS稳态失衡在止血带休克后主动脉血管低反应性及损伤中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及再灌注10min、1h、2h、4h、6h、12h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止血带阻断双后肢血流2h,达再灌注时间后处死;多普勒法测肢体血流,颈动脉插管法测平均动脉压( MAP),离体血管张力测定仪测主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HE染色结合透射电镜评价血管损伤;Western blot检测血管AT1受体、Mas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和ACE2表达。 ELISA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II( Ang II)、血管紧张素(1-7)[Ang(1-7)]含量。结果:模型组变化为:(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血流量逐渐减少;MAP在再灌注10 min明显升高,随后逐渐降低;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在再灌注10 min升高随后下降、再灌注4 h血管反应性低;损伤评分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增高。(2)主动脉血管AT1受体与ACE2表达逐渐下降,Mas受体与ACE表达逐渐升高。(3)血清中AngⅡ整体呈升高趋势,Ang(1-7)整体呈降低趋势。结论:主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在休克初期暂时升高随后降低,其机制可能与血管损伤及RAS失衡有关。

    作者:王丽君;杨秀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辣椒素改善高糖诱导的AD样tau蛋白磷酸化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辣椒素对tau蛋白磷酸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饲料+自来水饲养组、饲料+20%蔗糖水饲养组、含0.01%辣椒素的饲料+20%蔗糖水饲养组和含0.01%的辣椒素饲料+自来水饲养组。24周造模成功后,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电生理技术检测长时程增强( LTP)的改变;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GSK-3β、tau蛋白多个AD相关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检测GSK-3β活性。结果:长期高糖饮食造成:(1) tau蛋白的多个AD相关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升高;(2)LTP诱导障碍、突触可塑性减弱;(3)GSK-3β活性升高;(4)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同时长期给予辣椒素饮食,可减轻高糖饮食引起上述AD样变化。结论:长期高糖饮食可通过激活GSK-3β引起tau蛋白多个AD相关位点的磷酸化;长期给予辣椒素缓解AD样病理变化和症状。

    作者:王林;周新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和线粒体动力学促卵巢癌细胞SKOV3凋亡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促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二甲双胍(0、1.25、2.5、5、10、20、40 mmol/L)作用24 h对SKOV3细胞生存率的影响;Hoechst 33342标记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甲双胍(10 mmol/L)对SKOV3细胞核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二甲双胍(10 mmol/L)对SKOV3细胞线粒体去乙酰化酶 sirtuin 3( SIRT3)蛋白水平的影响;MitoTracker Red特异性标记线粒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甲双胍对SKOV3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二甲双胍对于SKOV3细胞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与未处理组相比:二甲双胍(10 mmol/L)可引起SKOV3细胞核固缩、核染色增强,提示其促SKOV3细胞凋亡;二甲双胍能够上调SKOV3细胞SIRT3蛋白的水平( P<0.05);二甲双胍使SKOV3细胞线粒体数目增多,形态呈点状。结论:二甲双胍能够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可能同上调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以及对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有关。

    作者:吴瑶;苏静;项喜艳;赵卜司;路圣垚;薛亚楠;颜晓羽;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ET2参与ox-L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SE/H2 S体系的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DNA甲基化修饰酶TET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CSE/H2S体系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 mg/L) ox-LDL处理HUVEC不同时间(0、12、24、48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ET2和CSE表达变化,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液中H2 S含量;用TET2过表达和TET2干扰质粒分别转染HUVEC,再用75 mg/L ox-LDL处理24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ET2和CSE表达,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液中H2 S含量。结果:ox-LDL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下调HUVEC中TET2和CSE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培养液中H2 S含量,以75 mg/L ox-LDL 处理24 h效果为明显;TET2过表达可逆转ox-LDL引起的HUVEC中TET2和CSE表达下调以及培养液中H2 S含量的降低,TET2干扰则作用相反。结论:DNA甲基化修饰酶TET2可上调HUVEC的CSE/H2 S体系,有望成为CSE/H2 S体系一个新的内源性调控靶点。

    作者:彭娟;唐志晗;任重;刘录山;危当恒;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探

    目的: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两个班共137人为研究对象,选择呼吸功能不全为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学习方式,课前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知识点,结合教材与提供的病例,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学习过程,完成课件制作与试讲。课堂上各小组随机抽取知识点,进行小组汇报和病例讨论,教师对各小组学习汇报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所有学生对本次教学效果进行了书面反馈。结果:89%的同学认为自主学习重要,喜欢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86%的同学对翻转课堂教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翻转课堂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作者:李霞;陈静;张颖;龚敏;刘跃;李树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