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娟
目的:研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持续激活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建立MNU诱导的人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模型,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建模中1周、4周和8周MGMT的动态表达水平。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GMT启动子区的转录激活。 MSP和BSP定性定量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的甲基化程度。 ChIP实验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 DNMT1)和H3K9met3、H3K4met2在MGMT基因转录激活中的作用。 Soft agar、平板克隆及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GMT基因表达上调在GES-1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功能。结果:MNU诱导的GES-1恶性转化细胞中,MGMT的表达持续激活,但MGMT启动子区报告基因并不被激活。 MNU刺激显著抑制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的甲基化水平,同时抑制DNMT1与MGMT基因的结合,而且调控基因转录抑制和转录激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类型H3K9met3与H3K4met2在该区域的富集分别减少和增加。此外,MGMT基因的高表达,抑制MNU诱导的GES-1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利用MGMT特异性抑制剂O6-BG处理细胞,显著促进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进程。结论:MNU通过诱导MGMT基因DNA去甲基化,持续激活其表达。 MGMT的表达上调抑制MNU诱导的人胃正常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本研究揭示了MGMT基因在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中的表达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发生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陈月霞;齐宏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TBL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促进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法:病理生理学理论性强、难教、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要求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热情;以2013级口腔和麻醉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口腔专业采用常规多媒体教学;麻醉专业采用TBL为主导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多元教学法,首先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引用典型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病例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学生的问题,将抽象的内容感性化,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多元教学的麻醉专业的考试成绩均优于常规多媒体教学的口腔专业,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的问卷调查结果经χ2检验,多元教学优于常规多媒体教学。结论:以TBL为中心的多元教学优于常规多媒体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王顺蓉;张春梅;陈蓉;唐华;邹平;黄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甘参复方治疗大鼠门静脉高压症的规律。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 CBDL)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2周后给药,4周后取材。应用颈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的方法分别测定门静脉压力( PP)和平均动脉压力( MAP)。压力测定完成以后,取出肝脏和脾脏,并计算肝脾系数。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甘参复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甘参复方可显著改善内脏高动力循环,提高体循环MAP,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门静脉压力和肝脏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脏系数和PP呈现S曲线,在一定范围内肝脏系数和PP呈现正相关( P<0.01)。 PP和脾脏系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甘参复方可显著降低胆汁性肝硬化大鼠的门静脉压力,提高体循环平均动脉压,有效改善内脏高动力循环。并且,PP与肝脏系数呈正相关,推测甘参复方在降门压的同时,可通过缓解炎症减小肝脏体积。
作者:杜庆红;韩琳;汤轶波;李卫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心脏发育过程是个复杂的级联调控网络,引起胚胎心脏畸形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大量的转录因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抑制和干扰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能诱导心肌异常发育,造成心功能受损。本研究选择常见的环境危险因素--吸烟(尼古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体内胚胎心脏的动物模型和体外干细胞心肌细胞分化模型探讨尼古丁如何影响心脏早期发育和心肌分化,并探讨其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长期、持续的尼古丁暴露能明显抑制胚胎心脏的发育和拟胚体向心肌分化;妊娠期持续给予尼古丁与母体被动吸烟具有相同的抑制左心功能的效应,包括降低LV mass、LVESV、LVEDV和LVPWTH等;持续给予尼古丁处理可选择性抑制心肌转录因子( Tbx5和GATA4)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降低GATA4阳性的心肌祖细胞数量,从而抑制拟胚体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该抑制效应能被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的抑制剂所阻滞;尼古丁促进干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影响心肌的发育。因此,环境因素吸烟(尼古丁)通过改变干细胞的表观甲基化修饰,进而调控心肌特异转录因子表达,诱发心脏的发育异常。
作者:余细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R-130a在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Ang II)诱导心脏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埋植Ang II微渗泵制备小鼠心室重塑模型,超声心动检测小鼠心功能;培养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在埋植Ang II微渗泵的小鼠心肌组织以及Ang II刺激的心脏成纤维细胞,miR-130a表达上调。LNA-anti-miR-130a显著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肌组织中miR-130a表达增加,改善心脏间质纤维化及舒缩功能障碍。转染miR-130a mimic可进一步促进Ang II引起的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增加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miR-130a inhibitor则可抑制Ang II的上述作用。过表达PPAR-γ可抑制Ang II以及Ang II和miR-130a mimic联合应用引起的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结论:miR-130a通过调控PPAR-γ的表达参与Ang II的促纤维化效应。
作者:李丽;张城林;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心房钠尿肽(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ANP组;通过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计算出各组缺血心脏的梗死面积,并利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各组心脏组织中乳酸( L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ANP组(0.03μmol/L)的大鼠心脏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大鼠心脏组织的MDA含量及LD含量明显高于ANP组和正常组(P<0.01),而SOD活性则明显低于ANP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AN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缺血再灌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李英;洪英姬;洪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再灌注初期活性氧的大量释放被认为是造成这一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ROS也作为启动者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等措施对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如何界定ROS起损伤或保护作用的浓度界限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因此,本实验旨探讨ROS 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缺血/复灌模型来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 H2 O2)预处理和后处理模型验证ROS 诱导心肌保护作用的浓度依赖关系。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 方法研究R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中对保护性信号通路及内质网应激通路不同的浓度依赖的调控模式。结果:研究发现证明了浓度是决定ROS不同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ROS导致心肌I/R损伤和保护作用的浓度阈值和其内在机制,其终表现是不同浓度ROS启动/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还为解释ROS矛盾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基于ROS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刘金龙;王志华;顾珊珊;谭吉良;杨黄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在首次发现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 TGFBR3)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较高丰度表达的基础上,探讨TGFBR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以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检测体外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TGFBR3的表达水平变化。运用超声和HE染色等方法检测心脏特异性过表达TGFBR3转基因小鼠中心肌肥厚表型,探讨TGFBR3促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TGFBR3在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在心脏特异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中表现为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 TGFBR3与β-arrestin2在心肌细胞中存在复合物,并且通过共同调节下游信号通路中CaMKII的磷酸化促心肌肥厚的发生。结论:TGFBR3在体内外心肌肥厚模型中表达升高,并且TGFBR3高表达可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其机制是通过与β-arrestin2存在复合物,共同调节下游CaMKII的磷酸化引起的。
作者:娄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Rs)介导的心脏炎症反应是导致心脏损伤重要原因,但机制不明。本研究观察了β-ARs激动后心脏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并明确了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因子。方法:雄性10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皮下注射β-ARs非选择性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otenerol, ISO;5 mg? kg-1? d-1),于不同时点进行心脏取材。利用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评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情况。利用细胞因子芯片分析细胞因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心脏炎性细胞浸润开始于给ISO后24 h,3 d达高峰。7 d后出现明显纤维化。给予ISO后12 h和24 h,心脏细胞因子增加以趋化因子为主。给予ISO后1 h,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炎性小体就被激活。利用IL-18及炎性小体NLRP3基因敲除小鼠,证明了IL-18和炎性小体的激活介导了ISO引起的趋化因子增加和炎性细胞浸润。给予ISO后1 h再给予IL-18中和抗体,可阻断ISO引起的趋化因子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结论:IL-18是急性β-ARs激动引起心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关键启动因子。
作者:肖晗;李昊;安祥博;王晶晶;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中的作用。方法:用Ox-LDL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R4,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型蛋白SMA和SM22α,以及成骨样分化相关蛋白Msx2、osterix和BMP2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核内NK-κB的表达水平。结果:Ox-LDL可促进TLR4的表达上调以及激活其下游分子NK-κB向细胞核内转移。 TLR4 siRNA转染细胞可减轻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相关蛋白Msx2、osterix和BMP2的表达水平,升高收缩型蛋白SMA和SM22α的表达水平,阻断NK-κB核内转移。另外,NK-κB抑制剂PDTC可抑制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结论:TLR4通过激活NK-κB促进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提示TLR4可作为干预血管钙化的潜在靶点。
作者:陆立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亚甲蓝( MB)对大鼠百草枯中毒诱导的急性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对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方法:24只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B组、百草枯( PQ)组和PQ+MB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PQ 35 mg/kg建立大鼠中毒模型,PQ+MB组大鼠于造模2 h后腹腔注射给予MB 2 mg/kg,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治疗后48 h收集大鼠血清检测ALT、AST和ALP,肝脏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 HO-1)免疫组化、MPO活性、MDA含量、SOD活性和ATP含量试剂盒检测。另取40只大鼠,按照上述分组方法评估72 h内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与正常组和MB组比较,PQ组ALT和ALP活性增高,MPO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HO-1表达增加,SOD活性降低和ATP含量降低( P<0.05);MB治疗后能够改变上述生化指标,减轻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与PQ组相比,PQ+MB组HO-1表达量增高,同时大鼠生存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B能够减轻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对PQ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陈俊良;戴利;张鹏;翁平;柴高尚;庞庆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目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因此对心衰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新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在野生型小鼠心衰过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代谢中间产物支链酮酸累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象也在人的衰竭心脏中得到证实。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抑制受到转录因子KLF15调控。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损伤心脏的收缩功能并促进了心衰的发展。支链酮酸可以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在心脏中诱发氧化应激并干扰糖脂代谢。因此病理状态下心脏中的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一个正向恶性反馈环。这一研究发现了心衰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作者:孙海鹏;周美佚;刘云霞;黄莹;王义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乌头碱诱导的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素1( ET-1)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并观察ET-1下游的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左心房离体灌流模型,利用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ET-1分泌的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40(Cx40)、43(Cx43)、ETA型受体(ETRA)、ETB型受体(ETRB)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MAPK/ERK和PI3K/Akt的磷酸化作用。结果:房颤时Cx40和Cx43表达明显下调(P<0.01);房颤明显促进心房ET-1的分泌(P<0.01);房颤时ET受体表达呈现异常,ETRA 明显上调(P<0.05),而ETRB 则显著下调(P<0.01);房颤时ET-1下游的MAPK/ERK及PI3K/Akt信号转导发生变化,pERK及pAkt明显上调( P<0.01,P<0.05)。结论:房颤明显增加心房ET-1的分泌,并导致其受体及其下游ERK和Akt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这可能与房颤诱导的心房肌结构重构相关。
作者:刘丽萍;赵凤娟;张博;洪兰;刘霞;崔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大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和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以及低氧1 d、7 d、14 d、21 d和30 d组(n=10)。除常氧组外,余5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米的低压氧舱中饲养,各时点取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bFGF和VEGF含量。结果:各低氧组血清bFGF的表达均高于常氧组( P<0.05),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血清bFGF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低氧1 d,血清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低氧时间延长,血清VEGF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P<0.05)。结论:低压低氧在致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引起血清bFGF的表达明显上调,急性缺氧可导致血清VEGF水平升高,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刘川川;刘杰;庞明泉;苏婷婷;张宁;王生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心脏中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 pGC)激活的cGMP-PDE3-cAMP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检测心脏组织中pGC表达和PDE活性、cGMP及cAMP浓度变化;观察CNP联合应用milrinone对灌流液中ANP、cGMP和cAMP水平以及心房动力的影响。结果:(1)NPR-B/pGC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PDE活性明显抑制;心房组织中cGMP和cAMP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2) CNP增加灌流液中cGMP和cAMP浓度,抑制ANP分泌;房颤模型心房中CNP增强cGMP的产生,而抑制cAMP形成,且CNP对ANP抑制效应减弱,milrinone预处理阻断CNP诱导的cAMP水平升高,增强CNP对心房动力的抑制效应。结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pGC-cGMP-PDE3-cAMP信号系统发生改变,对房颤心房ANP分泌功能改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程瑜;李香丹;玄春花;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代谢途径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基因在葡萄糖缺失模型中导致细胞死亡的作用。方法:采用EBSS建立体外培养PC12细胞葡萄糖缺失模型,采用2-DG抑制糖酵解,Oligo抑制有氧氧化。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方式;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凋亡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BSS( E)组、E+2-DG组、E+Oligo组以及E+2-DG+Oligo组PC12细胞的生存率均明显下降,以2-DG组下降显著。进一步证明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亦明显增加是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以凋亡率增加更为明显。抗氧化基因SOD2、HO-1和NQO-1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明显降低。在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NAC后, PC12细胞的生存率明显升高。结论:PC12细胞在糖缺失时主要依靠糖酵解来维持细胞存活。干扰糖酵解和有氧氧化通过降低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降低PC12细胞抗氧化能力,促进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心雪;毛颖;姜现瑞;孙连坤;康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短期适碘( NI)、10倍高碘(10 HI)和100倍高碘(100 HI)摄入7 d、14 d、28 d后,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及peroxiredoxin 3(Prx 3)表达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7 d、14 d和28 d后,与NI组比较,10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1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 P>0.05);与7 d和14 d相比,在28 d时100 HI组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多( P<0.05)。甲状腺上皮细胞存在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的免疫荧光共表达,100 HI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处Prx 3表达更显著。结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抗氧化蛋白Prx 3参与了短期高碘引起的氧化应激。
作者:段琦;王婷婷;姚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杂色曲霉素( sterigmatocystin, ST)是一种致癌性真菌毒素,在人类食物中污染非常广泛。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T可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2期阻滞。普遍认为各种理化因素引发的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探讨ST诱发GES-1细胞G2期阻滞的机制,本实验研究了ST诱导的DNA损伤及损伤下游的ATM/p53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我们通过彗星实验检测到了ST引发的GES-1细胞的DNA损伤;同时发现了ATM及其下游分子Chk2和 p53的激活;通过ATM阻断剂咖啡因的预处理,我们发现咖啡因可以阻断ST诱导的GES-1细胞G2期阻滞和p53及下游分子的激活;另外,我们发现p53 siRNA转染至GES-1细胞可有效阻断ST诱导的GES-1细胞G2期阻滞的作用;ST还能诱导GES-1细胞凋亡。因此,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ST能够引起GES-1细胞的DNA损伤,并激活损伤下游由ATM/p53依赖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G2/M期相关调控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终诱导GES-1细胞发生G2期阻滞和凋亡。
作者:张东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促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二甲双胍(0、1.25、2.5、5、10、20、40 mmol/L)作用24 h对SKOV3细胞生存率的影响;Hoechst 33342标记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甲双胍(10 mmol/L)对SKOV3细胞核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二甲双胍(10 mmol/L)对SKOV3细胞线粒体去乙酰化酶 sirtuin 3( SIRT3)蛋白水平的影响;MitoTracker Red特异性标记线粒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甲双胍对SKOV3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二甲双胍对于SKOV3细胞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与未处理组相比:二甲双胍(10 mmol/L)可引起SKOV3细胞核固缩、核染色增强,提示其促SKOV3细胞凋亡;二甲双胍能够上调SKOV3细胞SIRT3蛋白的水平( P<0.05);二甲双胍使SKOV3细胞线粒体数目增多,形态呈点状。结论:二甲双胍能够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可能同上调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以及对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有关。
作者:吴瑶;苏静;项喜艳;赵卜司;路圣垚;薛亚楠;颜晓羽;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