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L-02细胞建立长期低剂量镉转化细胞模型。观察转化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转化细胞增殖、凋亡和甲基化的改变,探讨长期低剂量镉导致细胞转化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形态学分析、Western blot、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和MSP。分组:对照组、CDT-L-02组、5-aza组和CDT-L-02+5-Aza组。结果:(1)1μmol/L氯化镉培养L-02细胞第2周时,细胞长轴逐渐变长;10周时,细胞从方形变成长梭形;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细胞DNMT1表达稳定升高, caspase-8表达稳定下降。与对照组L-02细胞相比,转化细胞的增殖率,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2)转化细胞在甲基化抑制剂5-Aza的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增加;DNMTs、caspase-8与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在5-Aza的作用下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基因组和caspase-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也有所恢复。结论:长期低剂量镉能促进正常肝细胞L-02增殖增加,凋亡减少,导致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其机制是提高了基因组DNA和caspase-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
作者:王玥;郭花;张平;刘莲勤;刘亚男;王波;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以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为研究对象,从p62参与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途径活化角度,探讨柳氮磺吡啶( SAS)抑制NF-κB信号途径和诱导U251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方法:构建p62 siRNA表达载体,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检测NF-κB转录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自噬、凋亡。结果:SAS抑制U251细胞NF-κB转录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p62的表达可以增加SAS引起的NF-κB信号途径的抑制和凋亡;SAS通过自噬引起p62蛋白表达下降,抑制自噬可以拮抗SAS引起的NF-κB信号途径的抑制和凋亡。结论:p62蛋白水平在SA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靶向抑制p62可能成为提高SAS抗肿瘤效果的新策略。
作者:刘菲;颜晓羽;薛亚楠;苏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尿素通道蛋白B( urea transporter B, UT-B)是介导尿素快速跨膜转运的膜蛋白,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老龄小鼠发生心肌肥大,本研究拟探讨UT-B基因敲除后对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 PCR检测mtDNA 基因D-loop区域多态性/突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ROS水平。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复合体I和IV活性明显下降,通过复合体Ⅴ产生的ATP量明显降低;线粒体mtDNA发生多处突变,线粒体损伤标志线粒体DNA/核DNA的比率显著下降。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明显下降,而心肌ROS水平增加约31.42%。结论: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其老龄后发生心肌肥大的机制之一。
作者:杜艳伟;付双;刘莲勤;杨方圆;赵雪俭;杨宝学;张灵;孟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利用IL-2型肺离体灌流系统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 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 I/R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 GSH组),每组各8只。 Control组只进行1 h的肺离体灌流;I/R组缺血45 min,复灌60 min;GSH组灌流液中加入4 mmol/L GSH,缺血45 min,复灌60 min。灌流过程中,通过IL-2型灌流系统检测潮气量、顺应性、气道阻力。灌流结束后,检测肺组织湿/干比、丙二醛含量、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在复灌20、40和60 min时,与I/R组相比, GSH组潮气量、顺应性均增高;湿/干比和气道阻力均下降。同时,与I/R组相比,GS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与I/R组相比, GSH组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GSH能有效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鹏;胡明珠;翁平;孙洁芸;陈俊良;柴高尚;庞庆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 BLM)致肺纤维化时肺组织中内源性的气体信号分子二氧化硫( SO2)生成及催化产生SO2的关键酶是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AT)-1、-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7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LM组。采用一次性气管内滴注BLM-A5(5 mg/kg)的方法复制大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气管内滴注等体积无热原生理盐水。两组大鼠分别于气管内滴注后7 d、14 d、28 d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纤维化( Masson染色)的程度;采用生化法测定肺组织中胶原蛋白、SO2含量及AAT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AA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BLM可引起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地增高。与对照组相比,BLM组肺组织中AAT mRNA表达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同时肺组织中SO2含量下降。结论:AAT/SO2下调可能参与了BLM致肺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黄新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 PERK)/核因子红系相关因子2( Nrf2)途径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在不同浓度的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 TG)和衣霉素(tunicamycin, TM)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浓度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模型上,采用Annexin V/PI双标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ERK、Nrf2及活化转录因子4( ATF4)等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的核转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浓度为20 nmol/L、TM浓度为160μg/L处理H9c2细胞48 h时可诱导H9c2细胞凋亡,增加PERK磷酸化、Nrf2核转位和ATF4的表达;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处理细胞后明显减轻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并下调PERK磷酸化、Nrf2核转位和ATF4的表达。结论:PERK/Nrf2途径参与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细胞凋亡。
作者:陶天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嗅觉受体是生物体感知外界气味的第一级反应元件。本课题组之前发现铜离子参与的小鼠嗅觉受体MOR244-3的活化反应,报导了嗅觉受体是金属蛋白的假设。然而,嗅觉受体的金属效应是否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普遍意义以及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具有金属离子效应相关的嗅觉受体,目前还尚未获得证实。本课题组利用嗅觉受体的异源表达系统筛选获得人类嗅觉受体ORXXX为叔丁基硫醇( TBM;IUPAC:2-methyl-2-propanethiol)的特异性受体,且在ORXXX与TBM的反应体系中加入铜离子会大大地提高ORXXX对TBM的反应。接着,通过检测各含硫化合物在ORXXX上的反应,我们发现只有短链硫醇类化合物在铜离子参与的情况下可以活化ORXXX。为了进一步比较金属离子参与ORXXX与MOR244-3活化的异同,我们在MOR244-3上检测了上述短链单硫醇类化合物的反应,发现MOR244-3与ORXXX具有明显的反应图谱差异,表明由铜离子介导的气味分子活化MOR244-3与ORXXX的反应机理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研究首次证实了金属离子在人类嗅觉感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李生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 Res)对低氧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分为常氧组、低氧组(1%O2培养48 h)、低氧+Res(15μmol/L)组。分别采用qRT-PCR法检测SIRT1、IL-6和ICAM-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PGC-1α、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 ROS)表达。结果:低氧致HUVECs SIRT1 mRNA和蛋白、PGC-1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 P<0.01), IL-6、ICAM-1 mRNA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促进ROS生成(P<0.01)。 Res可上调低氧HUVEC SIRT1 mRNA和蛋白、PGC-1α蛋白表达(P<0.01),下调IL-6、ICAM-1 mRNA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 P<0.01),抑制ROS 生成( P<0.01)。结论:低氧可促进HUVEC炎症反应, Res可抑制低氧HUVEC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Res通过促进低氧HUVEC SIRT1表达,进而促进PGC-1α表达致ROS生成减少,ROS生成减少抑制了NF-κB p65的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明红;袁志兵;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Bach1是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在内皮细胞表达。但是Bach1是否调控血管新生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Bach1在血管新生和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和结果:在小鼠下肢缺血模型,Bach1基因敲除小鼠缺血肢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以及促血管新生相关因子(IL-8和VEGF)增多。 Bach1基因敲除小鼠的原代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增强。Bach1过表达抑制小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抑制Wnt3a刺激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反应以及Wnt下游靶基因IL-8和VEGF的表达。 Bach1与TCF4结合抑制β-catenin与TCF4的结合。 Bach1通过减少p300/CBP和β-catenin的结合抑制β-catenin的乙酰化。 Bach1招募组氨酸去乙酰化酶,结合在IL-8启动子区的TCF4结合位点上抑制基因转录。结论:Bach1抑制缺血损伤后的血管新生,Bach1通过招募组氨酸去乙酰化酶到TCF4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抑制β-catenin和TCF4的结合,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蒋丽;刘俊许;魏香香;牛琮;徐洁;王新红;陈思峰;孟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肢体缺血预处理(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LIP)能诱导大鼠的脑缺血耐受并且上调海马CA1区p38 MAPK和ERK的表达。然而,进行缺血预处理的肢体与遭受缺血打击的大脑相隔较远,由LIP启动的内源性保护信号如何作用于大脑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自由基在LIP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和p38 MAPK和ERK表达上调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硫堇染色观察神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p38 MAPK和ERK的表达。结果:硫堇染色结果表明,自由基清除剂DMTU能部分逆转LIP的脑保护作用, DMTU也部分阻断了LIP引起的p38 MAPK和ERK表达的上调。结论:自由基在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及p38 MAPK和ERK表达上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强;吴勇娟;贾会贤;张晓;李文斌;孙晓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已知低氧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进而参与低氧导致的炎症反应。 RhoB是小G蛋白Rho家族的成员,其表达能被基因毒应激等诱导,但是RhoB是否参与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低氧对巨噬细胞RhoB表达的影响及在炎症反应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基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用Boyden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用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低氧可在原代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中上调RhoB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激活的JNK和ERK与低氧上调RhoB有关。干扰RhoB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低氧时RAW264.7细胞NF-κB的转录活性和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的产生,并可抑制细胞黏附和增加细胞迁移,表明低氧上调RhoB参与了低氧增加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促进其黏附和抑制其迁移的作用。结论:Rho-NF-κB通路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高翔;张明焯;王燕;苏杰;卢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诱发小鼠NAFLD;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磷酸化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 p-AMPK)的表达水平并确定起效时间;常规病理学观察肝脏病变程度,血液生化测定肝功能、血糖和血脂水平,比较观察间歇性低氧与二甲双胍对小鼠NFALD病理学进程的影响。结果:高脂高糖饮食诱导4周成功复制小鼠可逆性NFALD模型;置15%低氧环境1 h即可激活肝细胞AMPK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严重肝脂肪变,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空腹血糖明显降低,且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低氧组和二甲双胍组的肝脂肪病变程度均明显减轻,其血清ALT和AST水平亦显著降低,体重增长与空腹血糖也有所提高,但血脂的变化水平不明显。结论:间歇性低氧干预能有效延缓脂肪肝的病理进程,并具有护肝作用,其抗脂肪肝的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相似。
作者:徐立;黄永红;罗志军;徐方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构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高标准与高要求。方法:以本校临床卓越医师班学生为实施对象,教师确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和要点后,学生以团队为载体,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通过课堂提问、综合性问题讨论、小组演讲、试题库阶段性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通过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应用性练习定量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各级指标定性评价教学效果。结果: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学模式定量和定性评价效果,均优于传统讲授型学习。结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TBL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作者:陈蓉;邹平;黄珀;张春梅;段承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亚甲蓝( MB)对大鼠百草枯中毒诱导的急性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对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方法:24只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B组、百草枯( PQ)组和PQ+MB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PQ 35 mg/kg建立大鼠中毒模型,PQ+MB组大鼠于造模2 h后腹腔注射给予MB 2 mg/kg,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治疗后48 h收集大鼠血清检测ALT、AST和ALP,肝脏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 HO-1)免疫组化、MPO活性、MDA含量、SOD活性和ATP含量试剂盒检测。另取40只大鼠,按照上述分组方法评估72 h内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与正常组和MB组比较,PQ组ALT和ALP活性增高,MPO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HO-1表达增加,SOD活性降低和ATP含量降低( P<0.05);MB治疗后能够改变上述生化指标,减轻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与PQ组相比,PQ+MB组HO-1表达量增高,同时大鼠生存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B能够减轻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对PQ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陈俊良;戴利;张鹏;翁平;柴高尚;庞庆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心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着重研究二肽酶4抑制剂sitagliptin是否通过增加GLP-1、抑制内质网应激而改善肥胖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高脂饮食喂饲C57 BL/6小鼠4个月诱导肥胖,在第4个月给予sitagliptin灌胃。利用微血管测定技术观察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累积舒张反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氧自由基( ROS)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肥胖小鼠主动脉中GLP-1受体表达降低,CREB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减少,而sitagliptin通过增加内源性GLP-1恢复CREB表达和磷酸化、上调GLP-1受体;肥胖小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减弱、UCP2表达及AMPK和eNOS磷酸化下降、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ATF3、ATF6和XBP1的表达及eIF2α磷酸化增加;ROS水平增多、NO生成减少;GLP-1使这些现象得到反转。结论:本研究揭示GLP-1通过CREB反馈调节GLP-1受体表达后,通过激活UCP2/AMPK抑制内质网应激,恢复eNOS活性,进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刘利梅;刘建;黄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对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选取临床医学本科3个班学生,A班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B班应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C班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教学方法、剩余章节(各论)采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实施从课前案例导入、指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入手,课堂上围绕问题讲解,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引导学生整理资料、搜集证据、分析评价并自我完成论证,课程结束进行总结分析、强化知识点。教学效果评价从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认为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笔试和病例讨论成绩显示,运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的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成绩( P<0.05)。结论: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助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作者:姜丽娜;陈前芬;赵瑾;赵云霞;赵士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通过抗炎作用发挥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功能。膜联蛋白A1(ANXA1)早被发现是一种抗炎因子,能抑制血管损伤的白细胞浸润。本研究探讨了HDL调节内皮细胞中ANXA1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和质谱鉴定技术研究HDL对人内皮细胞系Hy926蛋白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和抗体阻断分析ANXA1表达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DL诱导ANXA1表达过程中ERK、p38、MAPK、Akt和PKC的表达。结果:HDL能上调人内皮细胞系Hy926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并抑制TNF-α导致内皮细胞中ANXA1的下调。同时在BALB/c动物体内验证了上述结果。 ANXA1 siRNA干扰、抗ANXA1抗体封闭和EDTA缓冲液孵育内皮细胞后, HDL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均降低。 HDL通过ERK、p38、MAPK、Akt和PKC通路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HDL上调内皮细胞中ANXA1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为进一步研究ANX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开辟思路。
作者:潘兵;孔金阁;赵明明;郑乐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