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天琪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NaC)的作用,及H2 S对抗AGEs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机制研究。方法:应用膜片钳记录爪蟾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ENaC电流,研究H2 S对抗AGEs引起ENaC激活的机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H2 S对AGEs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的调节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检测AGEs处理后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引起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进而上调ENaC活性;H2 S通过削弱AGEs引起活性氧水平增高从而逆转AGEs引起ENaC的激活;PTEN/PI3 K通路参与了AGEs上调ENaC活性。结论:AGEs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上调胞内活性氧水平,并通过PTEN/PI3K途径调节ENaC活性,该作用可被H2 S逆转,并且AGEs上调ENaC活性具有代谢记忆现象。
作者:梁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大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和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以及低氧1 d、7 d、14 d、21 d和30 d组(n=10)。除常氧组外,余5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米的低压氧舱中饲养,各时点取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bFGF和VEGF含量。结果:各低氧组血清bFGF的表达均高于常氧组( P<0.05),随低氧时间的延长,血清bFGF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低氧1 d,血清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低氧时间延长,血清VEGF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P<0.05)。结论:低压低氧在致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引起血清bFGF的表达明显上调,急性缺氧可导致血清VEGF水平升高,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刘川川;刘杰;庞明泉;苏婷婷;张宁;王生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RNF41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在心脏的发育过程和功能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NF4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11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和108例非先心病患儿(对照组)的RNF41基因位点rs116861857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RNF41位点rs116861857TT和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67%和19.33%,而对照组TT和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44%和5.5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患者的等位基因频率(T,90.34%;A,9.66%)与对照组(T,97.22%;A,2.78%;χ2=4.031, P<0.05)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RNF41基因SNP rs11686185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圆;韩丽莎;胡海;张坤;王艳国;刘佳;牛长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再灌注初期活性氧的大量释放被认为是造成这一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ROS也作为启动者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等措施对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如何界定ROS起损伤或保护作用的浓度界限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因此,本实验旨探讨ROS 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缺血/复灌模型来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 H2 O2)预处理和后处理模型验证ROS 诱导心肌保护作用的浓度依赖关系。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 方法研究R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中对保护性信号通路及内质网应激通路不同的浓度依赖的调控模式。结果:研究发现证明了浓度是决定ROS不同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ROS导致心肌I/R损伤和保护作用的浓度阈值和其内在机制,其终表现是不同浓度ROS启动/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还为解释ROS矛盾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基于ROS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刘金龙;王志华;顾珊珊;谭吉良;杨黄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针对脓毒症( sepsi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采用多种组学技术与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策略,以发现脓毒症新的生物标志物群,揭示脓毒症的组学/网络机制,探讨脓毒症多靶点整合性干预的新思路。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刺脓毒症模型和选用部分脓毒症病人,采用GEO数据库查询和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采用亚网络富集分析揭示重要节点蛋白和可能的干预靶点。结果:通过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脓毒症大鼠中发现47个差异蛋白,其中PTX3、MMRN1、FCN1、CPN2、PRSS1和PF4可用于脓毒症的诊断;MMRN1、PPBP、FGα和FGβ这4个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可用于脓毒症的预后预测;PTX3在临床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方面优于传统的降钙素原( PTC)和C反应蛋白( CRP), IL-1R2是诊断脓毒症和鉴别G-和G+菌脓毒症的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采用亚网络富集分析发现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C/EBP)和内皮抑制素( endostatin)是脓毒症的重要节点蛋白和潜在干预靶点。结论: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策略为脓毒症机制阐明和多靶点整合性干预带来新希望。
作者:肖献忠;王慷慨;张华莉;焦京;高敏;彭玥;蒋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研究探讨CA改善I/R引起的大鼠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取体重为180~220 g的SD雄性大鼠,结扎肝脏门管区30 min后再通。部分大鼠经由股静脉连续滴入CA (15 mL? kg-1? d-1)。计算大鼠24 h生存率。观察肝微循环动态。在再灌注120 min时,记录肝脏表面血流量,取肝组织,观察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机理。 CA可以改善大鼠生存率和肝脏微循环障碍,抑制肝过氧化物产生和肝损伤;可与Sirt3结合,改善Sirt3活性、改善Complex I、 II、IV和V的表达,改善SDHA、SDHA、NDUFA9乙酰化、NAD/NADH的变化。 CA还可抑制大鼠肝脏组织的NADPH oxidase亚基p47phox、Rac1和PKC的膜转位,抑制胞膜gp91phox及p22phox的表达。结论:CA能够抑制I/R引起的大鼠肝氧化应激,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该作用与其结合蛋白Sirt3,增加Sirt3活性,提高大鼠线粒体呼吸链活性相关,也与其抑制PKC膜转位,抑制NADPH oxidase亚基p47phox和Rac1的转位相关。
作者:韩晶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对快速心房起搏家兔房颤心房ANP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家兔在体模型和离体跳动心房灌流模型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体表肢体导联心电图;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快速起搏2 h后心房肌内质网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ERS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和灌流液中ANP浓度。结果:(1)透射电镜下可见起搏2 h心房肌肌浆网扩张,大量空泡形成,糖原颗粒聚集明显,缝隙连接增宽,肌丝溶解;(2)起搏2 h组心房组织GRP78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起搏2 h组血中ANP浓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衣霉素对心房搏出量和房内压无显著性变化,但是明显增加离体跳动灌流心房ANP分泌。结论:内质网应激对心房ANP分泌起调节作用,而快速心房起搏引起心肌ERS,进而参与房颤心房ANP分泌增多。
作者:玄春花;王程瑜;李香丹;吴锋;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蛋白酶活化受体PARs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及机制。方法:总结我们对PARs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G蛋白偶联受体( GPCRs)家族特殊成员PAR广泛表达于炎症细胞,但不同类型的PAR选择性表达于不同类型细胞如不同病例情况下肥大细胞表达PAR-1,2,3,4,而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似乎仅表达PAR-1和PAR-2。且不同类型PAR在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的表达也具有选择性。 PARs的激动剂如蛋白酶能够调节中性粒细胞跨上皮迁移,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支气管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角质细胞增殖,并对鼠伤口愈合、纤维蛋白形成及支气管上皮细胞修复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刺激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此外PARs的激动剂亦可引起血管渗出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结论:PARs尤其是PAR-2表达和激活增强与炎症及过敏性炎症相关。但由于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抗PAR药物以及临床研究来源于多家医院,目前尚不能定论PAR在过敏中起核心作用。
作者:张慧云;曾晓宁;何韶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Seipin突变或缺失可导致患者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衰,但机制不明。本课题研究seipin基因缺失( seipin-/-)对小鼠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2月龄的雄性seipin-/-及野生型(WT)小鼠主动脉缩窄手术(TAC)后12周(n=8)研究seipin缺失对心肌重塑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体外检测 seipin-/-及WT 小鼠心肌细胞钙流。结果:和 WT TAC 组相比, seipin-/-TAC组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凋亡小体增加;有更为明显的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微管和线粒体变形病变;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心衰和心肌肥厚因子及炎症基因表达增加,钙流相关基因(SERCA2a、RyR和NCX)下降。 Seipin-/-小鼠和WT小鼠相比,心肌细胞出现慢钙瞬变衰减和肌浆网钙离子含量增加。结论:Seipin缺陷加重小鼠TAC术后心肌肥厚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与心肌钙离子通道的受损并促进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刘雪静;吴晓月;王欢;杨诚志;李子健;张幼怡;刘国庆;杨宏远;黄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H2 S对HepG2细胞apo( 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培养HepG2细胞至70%密度,以NaHS(0、25、50、100、200μmol/L)培养24 h及用200μmol/L NaHS处理0、6、12、24 h;RT-PCR和免疫印迹分别检测apo( a) mRNA和蛋白, ELISA测定apo(a)分泌水平。结果:外源性H2S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下调apo(a)表达水平及apo(a)分泌水平,以100μmol/L和24 h的下降作用为显著。 H2 S显著上调FXR、M-PKCα及p-AKT表达,而下调HNF4α表达;抑制PKC α及AKT激活可以反转H2 S对HepG2细胞中apo( 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干扰FXR也可起到相同的效果;而干扰HNF4α后,由于HNF4α干扰后其上游的因子可能通过调节其它因子或是其竞争性抑制物FXR反应性增加,从而使apo( a)增加不明显。结论:H2 S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抑制apo( a)表达,与其通过PKCα上调FXR和AKT下调HNF4α有关。
作者:何兴兰;张海;瞿凯;王佐;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DNA甲基化修饰酶TET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CSE/H2S体系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 mg/L) ox-LDL处理HUVEC不同时间(0、12、24、48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ET2和CSE表达变化,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液中H2 S含量;用TET2过表达和TET2干扰质粒分别转染HUVEC,再用75 mg/L ox-LDL处理24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ET2和CSE表达,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液中H2 S含量。结果:ox-LDL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下调HUVEC中TET2和CSE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培养液中H2 S含量,以75 mg/L ox-LDL 处理24 h效果为明显;TET2过表达可逆转ox-LDL引起的HUVEC中TET2和CSE表达下调以及培养液中H2 S含量的降低,TET2干扰则作用相反。结论:DNA甲基化修饰酶TET2可上调HUVEC的CSE/H2 S体系,有望成为CSE/H2 S体系一个新的内源性调控靶点。
作者:彭娟;唐志晗;任重;刘录山;危当恒;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Omi/HtrA2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进行转录活性分析,深入研究小鼠Omi/HtrA2转录调控发生的机制。方法:本实验构建覆盖小鼠Omi/HtrA2基因5’侧翼区(-1205 bp~+93 bp)区域的一系列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其转染至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大鼠心肌细胞H9c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并进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小鼠Omi/HtrA2启动子在-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活性高,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HSF1、SP1、AP、p53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初步证实-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为CFL2启动子的活性区域。
作者:刘丹;武烨;刘鑫;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灯盏细辛组,每组各10只。每组大鼠提前给药1周,灯盏细辛组剂量为50 mg? kg-1? d-1,正常组与模型组每天以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后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 ISO)造模,注射剂量2 mg? kg-1? d-1,连续注射2 d。造模后取血和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MD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灯盏细辛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MDA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1)。结论:灯盏细辛能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表明灯盏细辛对急性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苏娟;秦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早期溶栓和神经细胞保护一直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两大策略。然而,溶栓治疗常面临再灌注损伤或继发性出血等问题。因此,神经细胞保护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多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神经元的保护。本研究室发现CART能够发挥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和后期的神经修复作用。 CART发挥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C57BL/6小鼠皮层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O/R)模型,MTT生存实验及Western blot。结果: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O/R 4 h后给药CART,继续长时间培养,CART可以提高神经元的生存率,分子实验表明CART组GRP78蛋白水平升高,caspase 12的剪切体水平降低。结论:CART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的神经修复,其机制可能是上调GRP78水平,抑制内质网应激和凋亡分子激活。
作者:陈曼;董瑞瑞;王璇;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CPBL(基于临床问题的学习)教学实践,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新模式。方法: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CPBL教学,并以传统教学作为对照。 CPBL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章节的教学以临床典型病例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其他章节则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临床小病例与临床小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观察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效果的变化。结果:开展CPBL教学的学生在课程认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临床思维及学习成绩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有明显改善,CPBL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对教学进度、学生学习压力无明显影响。结论:CPBL教学模式能针对病理生理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明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解决高等中医院校PBL教学改革与课时不足、难以实施之间的矛盾,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林信富;郑海音;陈素娟;袁明洲;武一曼;黄秀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迁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Transwell法研究小鼠MSC(C3H10T1/2)、转染空载体的小鼠 MSC(C3H10T1/2-MIGR1)和转染了 ICAM-1的小鼠 MSC ( C2H10T1/2-ICAM-1)的体外迁移能力,即将各组MSC种植在孔径为8μm 的通透膜上面,以胎牛血清作为趋化物质诱导MSC迁移;分别在迁移8 h和12 h后对膜下的MSC进行结晶紫和荧光染料DAPI染色,然后统计各组MSC的细胞数和迁移率。结果:3种细胞8 h和12 h的Transwell体外迁移结果显示,转染了ICAM-1的MSC组迁移的细胞数和迁移率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组MSC和转染空载体组MSC(P<0.05),未转染组MSC 和转染空载体组MSC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M-1可增强小鼠MSC的体外迁移能力。
作者:王艳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引起DNA损伤反应中组蛋白H3S10磷酸化改变及其上游调控机制。方法:分析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 N-甲基-N-亚硝基脲(MNU)暴露后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组蛋白磷酸化改变。通过上游激酶、磷酸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分析明确调控机制。结果:MNNG和MNU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下调呈双相动态改变,与细胞周期变化无关。致癌物暴露后15 min即出现第1次下调,早于γH2AX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下调效应受PARP-1及Aurora-B通路调控。第2次下调发生较晚,在DNA损伤修复阶段持续存在,且不依赖于PARP-1,可能与p53信号通路相关。结论:亚硝胺类致癌物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可出现复杂的动态改变,其上游调控机制分别与PARP-1/Aurora-B和p53信号通路相关。 H3S10磷酸化下调参与致癌物诱导的DNA损伤反应。
作者:陈凯琳;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