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晶;孙沛林;朴英实
目的: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尝试加入美国职业医师考试相关的病例,从病例出发提出问题,以改进理论课教学效果。方法:从病例相关的临床表现出发,提出问题进行理论教学,并进行反馈调查。结果:75份反馈结果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来自斯里兰卡的学生21人(28.0%),印度学生52人(69.3%),其他国家2人(2.6%)。92.9%的学生认为病例结合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学习,81.0%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其机制,85.7%的学生认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病例的能力有所提高,且男、女生之间意见无显著差别。83.3%的同学认为,病例相关的学习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将会有重要帮助,其中男生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女生( P <0.05)。反馈结果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与病例结合、从临床问题出发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作者:姚小梅;孙舒雅;赵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DNA甲基化修饰酶TET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CSE/H2S体系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 mg/L) ox-LDL处理HUVEC不同时间(0、12、24、48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ET2和CSE表达变化,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液中H2 S含量;用TET2过表达和TET2干扰质粒分别转染HUVEC,再用75 mg/L ox-LDL处理24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ET2和CSE表达,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液中H2 S含量。结果:ox-LDL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下调HUVEC中TET2和CSE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培养液中H2 S含量,以75 mg/L ox-LDL 处理24 h效果为明显;TET2过表达可逆转ox-LDL引起的HUVEC中TET2和CSE表达下调以及培养液中H2 S含量的降低,TET2干扰则作用相反。结论:DNA甲基化修饰酶TET2可上调HUVEC的CSE/H2 S体系,有望成为CSE/H2 S体系一个新的内源性调控靶点。
作者:彭娟;唐志晗;任重;刘录山;危当恒;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高原肺水肿( HAPE)动物模型,研究其基因表达谱改变,探讨HAPE的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N)、常氧LPS组(LPS)、低氧组(H)和低氧LPS组(HL),建立HAPE动物模型。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细胞,采用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结果:通过检测肺组织形态学、湿干比和BALF总蛋白,表明HAPE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在肺组织, H组119个基因表达上调,80个下调;LPS组659个基因表达上调,1137个下调;HL组1027个基因表达上调,2016个下调。 BALF细胞中,H组135个基因表达上调,86个下调;LPS组158个基因表达上调,135个下调;HL组1171个基因表达上调,318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具有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趋化作用等生物功能,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系、细胞黏附分子等代谢通路。结论:低氧可促进LPS诱导的炎症、免疫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HAPE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高文祥;徐刚;陈德伟;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的人食管鳞癌细胞( ESCC)上清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DC)内皮样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KYSE450(高分化)和KYSE70(低分化)细胞上清,并诱导iDC;镜下观察诱导后iDC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CD144以及JAK、STAT3磷酸化水平的变化;Q-PCR在mRNA水平上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JAK、STAT3、VEGF-A和IL-6表达水平的变化;DiI-Ac-LDL摄取实验检测诱导后iDC摄取能力的变化;用JAK的阻断剂AG490阻断JAK/STAT3通路后,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的变化以及iDC摄取DiI-Ac-LDL能力的改变。结果:(1) KYSE450和KYSE70细胞上清诱导后,iDC高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CD144,同时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且KYSE70组变化显著。(2)AG490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了iDC内皮样分化。结论:(1)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了人食管鳞癌微环境下iDC的内皮样分化。(2)与高分化组相比,低分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上清能显著促进iDC的内皮样分化。
作者:晋果果;赵继敏;杨艺;刘康栋;刘行凡;江亚南;黄幼田;路静;董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褪黑素( MT)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脑组织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和MT组。 I/R和MT组均夹闭肾动、静脉45 min后去夹再灌。 MT组于夹闭前和再灌后30 min腹腔给予MT 10 mg/kg。再灌后24 h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取血后速断头取脑,测定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留取相同部位脑组织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I/R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增加,SOD活性则明显降低;与I/R组相比,MT组SCr、BUN、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SOD活性明显增加。 I/R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MT组的细胞凋亡率则明显低于I/R组。 I/R组Bcl-2表达较少而Bax蛋白表达增多,与I/R组相比MT组Bax蛋白表达减少,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T对RIRI大鼠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戎浩;王燕凌;苗智慧;王惠娟;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适应病理生理学大班教学的“案例式教学(CBL)”方法的改革及应用效果探索。方法:(1)使用标准化处理的临床病例,提前一星期将包括了“显性问题”和“隐形问题”的病例给到学生小组;(2)学生针对病例展开课下资料查找、讨论及PPT制作;(3)汇报小组课上自主病例讲解;(4)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5)问卷调查。结果:(1)学生对此教学法接受度96.1%,满意度90.3%,参与度85.8%;(2)学生认为该方法提高学习兴趣91.5%、提高学习效率88.3%、提高临床思维92.3%、提高知识理解能力96.2%、提高知识运用能力91.6%;(3)集中问题:诊断知识理解不够、基础教师对临床知识指导不够。结论:基于大班教学的“案例式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自学能力”的理念下,针对现行大班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者:石磊;刘巍;徐芳;李钰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FHIT的表达变化,明确其遗传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建立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MNNG)和N-甲基-N-亚硝基脲( MNU)暴露后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恶性转化模型。动态分析FHIT表达、基因缺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变化。结果:MNNG和MNU暴露早期FHIT即明显下调,且与暴露剂量呈负相关。 FHIT低表达恶性转化单克隆细胞株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外显子特异性PCR显示基因无纯合性缺失。甲基化特异性PCR显示FHIT基因甲基化水平增高,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证实FHIT启动子区呈明显高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分析发现FHIT低表达细胞株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降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家族成员参与调控。结论: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FHIT基因在恶性变早期即下调,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参与其表达调控。
作者:张水莲;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但其内容抽象难懂。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联合生理学、生化及人体机能学、生化、诊断实验室共同举办了基础医学综合技能大赛。主要选取“肝性脑病发生及临床特点”为切入点,通过3个阶段,即疾病模型复制、诊断和分析阶段;主、客观2种指标检测;基于3个考察科目(机能实验操作技能、诊断检测技能和科技论文写作技能)来考察学生理论、实践技能、综合分析及科研思维能力。结论:统计表明该方法不仅增强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性,增进相互协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科研辩证思维能力。总之,以医学综合性实验竞赛为依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崔晓栋;郭军堂;刘江月;张代娟;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环黄芪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端粒酶逆转录酶(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中TERT蛋白的表达。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缺血侧半暗带区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TERT的表达升高(P<0.05)。环黄芪醇组较模型组TERT表达升高(P<0.05)。模型组、端粒酶抑制剂组、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的凋亡指数较假手术组均上升(P<0.01);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环黄芪醇组相比,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上升(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该作用是通过促进TERT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高维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持续缺氧可通过激活PI3K/Akt/Rho激酶信号通路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血浆浓度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cy对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痉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离体血管环灌流实验测定猪离体冠状动脉的张力变化;免疫印迹检测磷酸化与总的MLC、Akt和MYP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持续缺氧15 min以上可引起猪冠状动脉的持续收缩,预孵育Hcy(0.1~1 mmol/L)30 min,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缺氧诱导的冠脉收缩;而预孵育相同浓度的Hcy对该收缩无影响。缺氧15 min时冠状动脉p-MLC ( Ser1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持续缺氧60 min时p-MLC (Ser19)水平较缺氧15 min时升高。预孵育Hcy(1 mmol/L)30 min,对缺氧15 min引起的p-MLC(Ser19)蛋白水平降低无影响,但抑制了缺氧60 min时p-MLC(Ser19)的升高。预孵育Hcy(1 mmol/L)30 min对持续缺氧引起p-Akt(Ser473)的变化影响不大。结论:Hcy可能通过激活Rho激酶改善缺氧诱导猪冠状动脉非内皮依赖的收缩。
作者:安苑铭;吴立玲;窦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ghrel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功能网络联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离体脑片;采用氧糖剥夺/复氧复糖( OGD/R)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OGD/R损伤后给予ghrelin,连续观察7 d其对神经修复过程的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数量、形态及生长状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PCR检测mRNA表达。结果:OGD/R损伤及正常条件下ghrelin均加快轴突修复。损伤后第1天, ghrelin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分子GFAP及nestin表达增加,第7天则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增加。结论:Ghrelin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修复,并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ghrelin促进神经修复的机制可能与综合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neuregulin-1及BDNF表达相关。
作者:刘晶;陈曼;董瑞瑞;王璇;祝世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明确二甲双胍是否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依赖的方式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方法:采用WT及AMPKα2-/-小鼠, UUO手术制备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手术组术前3 d及术后7 d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2 g? kg-1? d-1。利用组化染色、肾功能检测、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评价模型。结果:(1)WT小鼠,二甲双胍能够抑制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P<0.01),其机制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2)AMPKα2-/-小鼠,二甲双胍仍有部分抑制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但差异不显著。(3)二甲双胍不能抑制AMPKα2-/-小鼠肾脏组织中TGF-β1的产生。(4)二甲双胍有抑制UUO诱导的TGF-β1下游Smad3磷酸化的趋势。结论:二甲双胍通过AMPK依赖及非依赖的途径抑制UUO诱导的肾脏纤维化。
作者:冯晔囡;张幼怡;肖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两个班共137人为研究对象,选择呼吸功能不全为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学习方式,课前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知识点,结合教材与提供的病例,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学习过程,完成课件制作与试讲。课堂上各小组随机抽取知识点,进行小组汇报和病例讨论,教师对各小组学习汇报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所有学生对本次教学效果进行了书面反馈。结果:89%的同学认为自主学习重要,喜欢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86%的同学对翻转课堂教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翻转课堂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作者:李霞;陈静;张颖;龚敏;刘跃;李树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调控泛素特异性修饰酶8(USP8)的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鼠小胶质细胞为活化的细胞模型,分别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GCMV/IRES/EGFP-USP8载体研究上调USP8基因和RNA干扰技术研究干扰USP8基因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 NO)和前列腺素E2( PGE2)的含量、一氧化氮合酶( 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以及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降解的影响。结果:高表达USP 8可明显抑制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减少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高表达USP8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USP8 siRNA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NO和PGE2的释放,可明显增加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iNOS和COX-2表达以及IκBα蛋白的降解。结论:USP8的高活性可调节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抑制神经炎症和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朱丽红;赵佳仪;蓝欣;袁羽;陆大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重链(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 BoNT/A HC)对Neuro-2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方法:(1)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NT/A HC,于3个时点收集细胞做免疫荧光检测轴突长度和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2)在培养液中加入同一浓度的BoNT/A HC,分别作用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平均吸光度对磷酸化ERK1/2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BoNT/A HC作用3个时点后轴突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效果不显著,其余浓度皆显著增高( P<0.05);BoNT/A Hc组平均吸光度与对照组比较,10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点均有意义( 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NT/A HC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增长,还可以促进细胞长出突起,并使再生信号蛋白磷酸化ERK1/2的表达增加,表明A型肉毒素重链对Neuro-2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可能与ERK1/2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高美玲;李夏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endostatin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Endostatin转染RAW264.7细胞和小鼠骨髓巨噬细胞( BM-DMs);RT-PCR、ELISA、HE染色和MTT检测其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术、ELISA、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标记物和NF-κB转录活性。结果:表达质粒能使RAW264.7细胞和BMDMs高表达en-dostatin;HE染色和MTT发现endostatin使RAW264.7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并抑制其增殖;流式细胞术、ELISA和real-time PCR发现,endostatin能使RAW264.7细胞和BMDMs高表达NOS2、IL-6和IL-12p40(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同时使CD206、IL-10和Arg-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下降或不变;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发现endostatin使NF-κB的转录活性增加;Western blot发现p-IκBα、p-p65和p-Stat1表达增加,而p-Stat3表达下降。结论:Endostatin可能通过调节NF-κB通路使小鼠巨噬细胞向M1型发生极化。
作者:郭花;刘莲勤;张平;顾俊莲;王玥;刘亚男;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主线式PBL( main-problem-based learning, M-PBL)是我们在多年教改实践中探索出以PBL为基础的一种创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包括主线式PBL,主线式单元串讲和病例讨论。主线PBL突出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主线单元串讲则强调各病理过程间的内在联系,病例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授课后对本校临床专业2012级1155名中国和外国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国学生和78%的国外留学生喜欢并支持M-PBL组合教学模式,95%的中国学生和90%国外留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和复习考试有很好的帮助。该年级《病理生理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析结果亦表明,国内学生的及格率85%,优秀率30%,平均分75,外国留学生的及格率77%,优秀率45%,平均分80。国内学生,尤其留学生的成绩较往年提高。
作者: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熊丽霞;朱俊;晏浩;黄永红;徐方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施加于内皮细胞的血流剪切力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对血管稳态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重要影响。但这一力学信号由内皮细胞向平滑肌细胞的传递机制待阐明。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microRNA可作为信号分子介导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交互作用。我们推测:作用于内皮细胞的流体剪切力通过诱导流场特异性的microRNA分泌,调控平滑肌基因表达和表型转换以及血管功能。利用体外流体剪应力加载模型、共培养合并流体加载模型、小鼠血流扰流模型等研究系统,我们发现保护血管的层流和损伤血管的扰流可差异性地调控miR-126、miR-143/-145、miR-155等microRNA的分泌;层流抑制miR-126的分泌,扰流则促进其分泌,其机理涉及剪切力对分泌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转位的调控;内皮细胞分泌的miR-126可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去分化表型、促进小鼠颈总动脉新生内膜增厚。研究结果确认了胞外microRNA在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增进了对动脉硬化发生机制的了解。
作者:朱娟娟;Yi-shuan LI;钱煦;周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PPARγ激动剂被证实可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其潜在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我们通过研究PPARγ下游AMPK分子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取4周龄SD大鼠心肌左室组织,分离微血管内皮细胞。 DMEM培养24 h后,再经ox-LDL刺激24 h,检测细胞eNOS蛋白、NO释放以及AMPK磷酸化变化,并比较GW9662或PPARγ-siRNA预处理前后的差异。通过细胞成管实验,检测抑制AMPK或PPARγ对于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ox-LDL诱导24 h后,eNOS、NO和磷酸化AMPK水平明显下调,抑制PPARγ有类似结果。 ox-LDL刺激血管内皮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和老化加重,血管新生减弱。在环格列酮预处理后,eNOS、NO和磷酸化AMPK的水平都明显上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然而此效应可以被PPARγ-siRNA或GW9662逆转。结论:我们的结果提示环格列酮等PPARγ激动剂有效拮抗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分子机制是通过AMPK磷酸化激活,进一步上调eNOS和VEGF表达,NO释放,从而减少内皮细胞凋亡和老化,促进血管新生和内皮舒张功能。
作者:王时俊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