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H3-only 模拟物S1通过活化SIRT3分子扰乱卵巢癌细胞糖代谢的机制

项喜艳;孙连坤

关键词:模拟物, 活化, 分子机制, 卵巢癌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葡萄糖代谢, 抑制作用, 线粒体呼吸链, 糖酵解抑制剂, 细胞糖代谢, 去乙酰化酶, 葡萄糖摄取, 裸鼠移植瘤, 治疗靶点, 增殖作用, 抑制效应, 抑制细胞, 细胞凋亡, 能量基础, 快速增殖
摘要:癌细胞中葡萄糖代谢的方式为细胞的快速增殖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去乙酰化酶SIRT3在癌细胞葡萄糖代谢重排和凋亡调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癌症治疗靶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BH3-only模拟物S1能够抑制卵巢癌SKOV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同时能够上调SIRT3的表达。为了探讨S1对卵巢癌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通过检测SKOV3细胞在S1作用下线粒体氧耗率( OCR)、胞外泌酸率( ECAR)以及葡萄糖摄入能力的改变,我们发现S1能够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和抑制葡萄糖摄取。通过siRNA干扰SIRT3的表达,能够逆转S1对葡萄糖摄入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缓解S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合用糖酵解抑制剂2-DG能够加剧SIRT3的活化,同时进一步促进S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发生。综上所述,S1在卵巢癌细胞中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SIRT3以及扰乱葡萄糖代谢来实现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海马齿状回D1受体在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海马齿状回( DG)的多巴胺( DA)及其D1受体在血管性痴呆( 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利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并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脑部微量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G区细胞外液中的D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DG区D1受体表达。其次,用脑部微量注射法往DG区注射D1受体激动剂,观察其对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1) 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2)VD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的DA含量明显降低;(3)VD大鼠DG区颗粒细胞层的D1受体表达无显著变化,但在DG的海马门区,VD大鼠的D1受体表达显著增加;(4)每天训练前往VD大鼠DG区微量注射D1受体激动剂SFK38393,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损害。结论: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损害与DG区的DA含量减少有关,而其功能可能通过海马门区D1受体表达的增加而部分代偿。

    作者:金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IP2A对PP2A的调节及其在AD样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IP2A对PP2A的调节及其在阿尔茨海默( Alzheimer disease,AD)样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CIP2A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N2a细胞与大鼠原代神经元胞浆中均有较强的CIP2A阳性着色,并与tau蛋白共定位;过表达CIP2A组磷酸化的PP2Ac-Y307表达升高,PP2A活性降低,tau蛋白S396和S404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下调CIP2A表达后,上述结果相反;细胞周期阻滞剂Aphidicolin同步化N2a细胞后,CIP2A表达增高, PP2Ac-Y307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tau蛋白S396和S404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CIP2A可通过调节PP2A活性调节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从而可能在A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小龙;王秀莲;王群;刘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低血压兴奋前庭内侧核的5-羟色胺及其受体机制

    目的:探讨急性低血压兴奋清醒大鼠前庭内侧核( MVN)的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机制。方法:利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MVN区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结果:静脉注射硝普钠诱发急性低血压时,对照组和单侧前庭器官破坏对侧MVN区5-HT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单侧前庭器官破坏同侧MVN区5-HT含量无明显变化。在前庭器官完整大鼠诱发急性低血压后双侧MVN区5-HT及5-HT1A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多,但是在对照组无明显表达,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破坏单侧外周前庭器官2周后,诱发急性低血压时双侧MVN区5-HT及5-HT1A受体均不对称表达,损伤侧表达均明显少于损伤对侧( P<0.01)。结论:清醒动物诱发急性低血压影响MVN功能活动过程中可能有5-HT及其受体的参与。

    作者:江艺鑫;李香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GMT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抑制MNU诱导的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人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持续激活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建立MNU诱导的人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模型,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建模中1周、4周和8周MGMT的动态表达水平。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GMT启动子区的转录激活。 MSP和BSP定性定量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的甲基化程度。 ChIP实验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 DNMT1)和H3K9met3、H3K4met2在MGMT基因转录激活中的作用。 Soft agar、平板克隆及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GMT基因表达上调在GES-1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功能。结果:MNU诱导的GES-1恶性转化细胞中,MGMT的表达持续激活,但MGMT启动子区报告基因并不被激活。 MNU刺激显著抑制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的甲基化水平,同时抑制DNMT1与MGMT基因的结合,而且调控基因转录抑制和转录激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类型H3K9met3与H3K4met2在该区域的富集分别减少和增加。此外,MGMT基因的高表达,抑制MNU诱导的GES-1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利用MGMT特异性抑制剂O6-BG处理细胞,显著促进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进程。结论:MNU通过诱导MGMT基因DNA去甲基化,持续激活其表达。 MGMT的表达上调抑制MNU诱导的人胃正常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本研究揭示了MGMT基因在MNU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中的表达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发生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陈月霞;齐宏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褪黑素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来抑制Toll样受体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产生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Toll样受体9(TLR9)配体CpG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不同浓度MT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或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然后采用CpG刺激细胞;通过定量PCR检测MT受体MT1和MT2表达,通过ELISA和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蛋白的活化。结果:MT可上调巨噬细胞MT1和MT2的表达,MT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TNF-α、IL-6和IL-12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采用MT1/2受体抑制剂Luzindole研究发现MT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MT1/2受体,检测信号转导蛋白发现MT可显著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ERK和AKT磷酸化,提示MT通过下调巨噬细胞ERK和AKT活化从而抑制CpG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MT能抑制TLR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机制主要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本研究进一步阐明MT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王国权;刘凯;王寿棋;许熊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ERK/Nrf2途径参与毒胡萝卜素和衣霉素诱导的H9 c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 PERK)/核因子红系相关因子2( Nrf2)途径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在不同浓度的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 TG)和衣霉素(tunicamycin, TM)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浓度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模型上,采用Annexin V/PI双标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ERK、Nrf2及活化转录因子4( ATF4)等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的核转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浓度为20 nmol/L、TM浓度为160μg/L处理H9c2细胞48 h时可诱导H9c2细胞凋亡,增加PERK磷酸化、Nrf2核转位和ATF4的表达;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处理细胞后明显减轻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并下调PERK磷酸化、Nrf2核转位和ATF4的表达。结论:PERK/Nrf2途径参与TG和TM诱导的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细胞凋亡。

    作者:陶天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四链体的形成与稳定对miR-24表达的调控作用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G-四链体的形成与稳定对miR-24表达调控作用,为非编码RNA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圆二色光谱、分子核磁、硫酸二甲酯保护实验、电离电喷雾质谱。野生型(G4)和富G序列突变型(NG4)的miR-24过表达腺病毒的构建,人胚肾细胞系(HEK-293A)转染,富G序列敲除SD大鼠的构建,qRT-PCR等实验方法。结果:圆二色光谱证明miR-24-1上游能形成G-四链体并提示其具有平行链构象特征;分子核磁、硫酸二甲酯保护实验等技术证实该 G-四链体具有多层四分体平面结构。病毒转染实验表明,G-四链体在稳定性配基的诱导与稳定作用下能抑制miR-24成熟体的表达。该段富G序列敲除的SD大鼠,心脏组织的miR-2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SD大鼠。结论:miR-24-1上游富G序列能够形成平行链G-四链体结构,该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与稳定能够抑制miR-24的表达水平。

    作者:高娟;戚艳超;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G蛋白RhoB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目的:已知低氧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进而参与低氧导致的炎症反应。 RhoB是小G蛋白Rho家族的成员,其表达能被基因毒应激等诱导,但是RhoB是否参与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低氧对巨噬细胞RhoB表达的影响及在炎症反应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基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用Boyden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用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低氧可在原代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中上调RhoB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激活的JNK和ERK与低氧上调RhoB有关。干扰RhoB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低氧时RAW264.7细胞NF-κB的转录活性和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的产生,并可抑制细胞黏附和增加细胞迁移,表明低氧上调RhoB参与了低氧增加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促进其黏附和抑制其迁移的作用。结论:Rho-NF-κB通路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高翔;张明焯;王燕;苏杰;卢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亚硝胺类致癌物引起组蛋白H3 S10磷酸化改变的调控机制

    目的: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引起DNA损伤反应中组蛋白H3S10磷酸化改变及其上游调控机制。方法:分析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 N-甲基-N-亚硝基脲(MNU)暴露后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组蛋白磷酸化改变。通过上游激酶、磷酸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分析明确调控机制。结果:MNNG和MNU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下调呈双相动态改变,与细胞周期变化无关。致癌物暴露后15 min即出现第1次下调,早于γH2AX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下调效应受PARP-1及Aurora-B通路调控。第2次下调发生较晚,在DNA损伤修复阶段持续存在,且不依赖于PARP-1,可能与p53信号通路相关。结论:亚硝胺类致癌物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可出现复杂的动态改变,其上游调控机制分别与PARP-1/Aurora-B和p53信号通路相关。 H3S10磷酸化下调参与致癌物诱导的DNA损伤反应。

    作者:陈凯琳;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ax对黄芪注射液抑制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Bax对黄芪注射液抑制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培养8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黄芪注射液组、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Bax抑制剂(抑制肽V5)组、Bax激动剂(BAM7)组、Bax抑制剂+黄芪注射液组和Bax激动剂+黄芪注射液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进行缺氧缺糖0.5 h,再分别于复氧复糖后0、0.5、2、6、24、72和120 h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海马神经元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黄芪注射液组、Bax抑制剂组、Bax抑制剂+黄芪注射液组和Bax激动剂+黄芪注射液组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和Bax激动剂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减少Bax的表达发挥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抑制作用。

    作者:董雅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源性H2 S通过线粒体的分裂和融合调控高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诱因。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失衡可能与细胞增殖相关。高血糖可诱导过量的ROS产生,这可能引起线粒体的分裂。我们假设外源性H2 S降低ROS的产生,抑制线粒体分裂,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方法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肾动脉和db/db小鼠主动脉中H2 S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能够使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cyclin D1和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1)蛋白的表达增加,Mfn-2(mitofusion-2)表达降低。外源性H2 S(100μmol/L NaHS)通过BrdU和划痕实验证明抑制高血糖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增殖相关蛋白表达降低,DCFH及MitoSox染色证实H2 S可降低胞浆和线粒体中ROS产生。 NaHS、线粒体分裂抑制剂( Mdivi-1)及Drp1 siRNA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的分裂和片段化。结论:外源性H2 S通过减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Drp1的表达抑制线粒体的分裂,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伟华;卢方浩;孙爱丽;刘佳琦;徐长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三参维心胶囊经内质网应激通路抗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目的:本实验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力衰竭模型。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同时,研究三参维心胶囊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AD)复制心力衰竭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HF组(心力衰竭组)和Sanshen组(三参维心胶囊组),Sanshen组术后3 d给予三参维心胶囊0.8 g/kg治疗4周。(1)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大鼠心功能。(2)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及心肌纤维化。(3)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与HF组比较,Sanshen组FS、EF、LVIs、LVPWs、LVSP和±dp/dtmax增高,LVIDd、LVIDs、LVVs和LVEDP降低( P<0.05)。(2)与HF组比较, Sanshen组心肌结构恢复,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3)与HF组比较,Sanshen组Bim、Bax、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3、p-PERK、p-eIF2α、ATF-4、CHOP、Ub、Beclin-1、p62和LC-3蛋白表达降低,而Bcl-2、26S proteasome和p-Akt表达增高,Bcl-2/Bax比值增高(P<0.05)。结论:(1)三参维心胶囊可改善心肌舒缩功能。(2)三参维心胶囊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起抗心力衰竭的作用。(3)三参维心胶囊通过降低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水平,提高泛素-蛋白酶体和Akt的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

    作者:王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降低紫杉醇对卵巢癌的化疗作用

    目的:观察紫杉醇化疗时为缓解过敏反应而常规联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否影响其疗效。方法:构建荷人卵巢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单用紫杉醇、单用异丙嗪、异丙嗪+紫杉醇4组,6.5 mg/kg异丙嗪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0.5 h后,再予腹腔注射10 mg/kg紫杉醇或生理盐水(每3 d 1次,共4次),测量肿瘤体积和瘤重。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血管标志物CD31的表达;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的增殖情况;Annexin V/PI流式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上述4组瘤体体积增加量和瘤重分别为461.52 mm3(0.451 g)、314.66 mm3(0.320 g)、571.81 mm3(0.503 g)和462.47 mm3(0.454 g)。单用异丙嗪组瘤体CD31的表达量高,异丙嗪+紫杉醇联用组者亦明显多于单用紫杉醇组。异丙嗪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VEGF的表达和紫杉醇诱导的凋亡没有影响。结论:卵巢癌化疗时使用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会降低化疗药的效果,机制可能与异丙嗪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李于鑫;杜安通;范梦迪;朱晓彤;陈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62-RIP1泛素化调节人卵巢癌耐药细胞的存活与死亡

    目的:从p62影响RIP1泛素化,参与NF-κB信号途径活化的角度,探讨人卵巢癌细胞耐药机制。方法:顺铂作用SKOV3及SKOV3/DDP细胞。利用MTT法检测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RIP1、p62、p-IκBα、IκBα、核蛋白p50、p65;免疫荧光法观察p65入核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RIP1泛素化,siRNA方法抑制p62蛋白。结果:在SKOV3/DDP细胞中p62和RIP1高表达,顺铂作用下,p62蛋白表达降低,RIP1蛋白变化不明显,p50、p65和p-IκBα/IκBα增加, p65蛋白核内表达增加;SKOV3/DDP细胞RIP1的K63泛素化程度高,K48泛素化程度降低。抑制p62蛋白,RIP1的K63泛素化降低,K48泛素化增加,NF-κB活化程度和细胞存活率降低。结论:SKOV3/DDP细胞中RIP1的泛素化形式可能是NF-κB信号通路活性变化的原因之一。p62可能通过影响RIP1的泛素化形式,参与活化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形成。

    作者:张钰;苏静;孙连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络病学探讨内毒素“二次打击”急性肺损伤大鼠的Rho/ROCK机制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瘀滞络脉”急性肺损伤大鼠的Rho/ROCK机制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内毒素“二次打击”建立大鼠内毒素血症“瘀滞络脉”急性肺损伤模型,分别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测定呼吸频率、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 PMN)百分率、肺湿/干重比、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活性、ROCK mRNA表达量,并观察、评估肺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显著降低呼吸频率、PMN百分率、肺湿/干重比、MPO活性、ROCK mRNA表达量,减轻大鼠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通路对内毒素血症“瘀滞络脉”大鼠急性肺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心室重塑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CTRP6及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腺病毒注射的方法过表达心肌局部CTRP6;原代培养成年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探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CTRP6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胞浆中,心肌梗死后CTRP6表达显著降低。过表达CTRP6可缓解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障碍和心室重塑;外源性CTRP6可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CTRP6可抑制TGF-β1诱导的RhoA活化及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 MRTF-A)的核转位,预孵育RhoA抑制剂可逆转TGF-β1诱导的MRTF-A核转位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结论:CTRP6通过抑制TGF-β1诱导的RhoA活化及MRTF-A核转位,进而发挥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张城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转化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THP-1巨噬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上转化纳米颗粒包覆的二氢卟吩( UCNPs-Ce6)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THP-1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方法:通过DCFH-DA检测光动力治疗后细胞内活性氧( ROS)的变化,通过钙黄绿素探针检测光动力治疗之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开放。通过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光动力治疗后Bax蛋白与细胞色素C蛋白在胞浆和线粒体的表达。结果:光动力治疗后巨噬细胞内活性氧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PTP开放。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光动力治疗后Bax蛋白发生了胞浆到线粒体的转位变化,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诱导细胞凋亡。NAC阻断光动力治疗后ROS的产生,有效减少了巨噬细胞凋亡发生。结论:UCNPs-Ce6介导的光动力治疗能通过活性氧爆发激活线粒体-caspase通路引起THP-1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朱兴;仲昭宇;姜月晴;田野;杨力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在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中设置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

    目的:论述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证明了其良好效果和对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在2012和2013级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中设置了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科研设计和科研动手能力。结果:在2011级未进行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培训的研究生调查问卷中显示,学习过模块中课程1~3门占84.4%,4~6门占15.6%;且68.8%的学生对于该课程抱有浓厚兴趣。2012和2013级培训的学生显示,认为对于自身科研能力提高帮助很大者占91.5%;认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适合研究生占39.4%,认为学习该课程模块后对于科研思维能力有助者占12.7%,对于科研设计能力有助者占39.4%,对科研实验能力有助者占47.9%;认为动手机会很多者占22.5%、一般者占50.7%、较少者占26.8%,可见应该继续加大实验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结论:经过技术类课程模块系统培训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均有所提高,新型的综合考核方式也更趋于合理化,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淑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